譯文 卷十四 聖賢
關燈
小
中
大
14·01明道先生曰:堯、舜更無優劣,及至湯、武便别。
孟子言“性之”、“反之”,自古無人如此說,隻孟子分别出來,便知得堯、舜是生而知之,湯、武是學而能之。
文王之德則似堯、舜、禹之德則似湯、武。
要之皆是聖人。
——《二程遺書》卷二上 [譯文]程颢說:堯和舜再分不得優劣,到商湯和周武王時,就有了區分。
孟子說:“堯、舜的仁德是出于自然的本性,”“湯、武的仁德是恢複了其本然的善性。
”自古沒有人這麼說,隻有孟子分辨出來,便可知堯、舜是生而知之,湯、武是學而能之。
文王之德則近似于堯、舜,大禹之德則近似于湯、武。
總之都是聖人。
14·02仲尼,元氣也;顔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殺盡見。
仲尼無所不包,顔子示“不違,如愚”之學于後世,有自然之和氣,不言而化者也。
孟子則露其才,蓋亦時焉而己。
仲尼,天地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氣象也。
觀其言皆可見之矣。
仲尼無迹,顔子微有迹,孟子迹著。
孔子盡是明快人,顔子盡豈弟,孟子盡雄辨。
——《二程書遺書》卷五 [譯文]孔子就如天地一元之氣;顔回就如春風春雨之生意;孟子表現出秋天肅殺之氣。
孔子道全德備,一切之善無不包容,顔回以“不違背孔子的話,象是愚蠢”的學習精神展示給後世,有一種自然和氣,使後世之人不言而自化。
孟子則顯露出自己的才氣,那也是時勢使他如此的呀。
仲尼的無不覆無不載,高明博厚有如天地。
顔回就如和風慶雲一樣有一種協氣祥光。
孟子的剛強峻拔直如泰山壁立的岩石氣象。
孔子之道與天地渾然一體,無迹可尋,顔回則略露些人的迹象,孟子則是心迹昭著,發揮透徹。
孔子完全是一個爽快人,顔回完全是謙和,孟子完全是雄辨。
14·03曾子傳聖人學,其德後來不可測,安知其不至聖人?如言“吾得正而斃”,且休理會文字,隻看他氣象極好,被他所見處大。
後人雖有好言語,隻被氣象卑,終不類道。
———《二程遺書》卷十五 [譯文]曾子教授聖人之學,其德行後來日益上進到不可度量的程度,怎麼明白他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呢?正如他說:“我隻求規規矩矩合禮地死去”,且不要推敲文字,隻看他氣度極好,他所看到的是大處。
後人雖然也有些好的言語,隻因為品質卑劣,終究也不象個有道之人。
14·04傳經為難,如聖人之後才百年,傳之己差。
聖人之學,若非子思、孟子,則幾乎息矣。
道何嘗息?隻是人不由之。
“道非亡也,幽、厲不由也。
”——《二程遺書》卷十七 [譯文]傳授經書艱難。
如孔子死後才百十年,傳授就已經有了偏離。
孔子的學問,如果不是子思、孟子的宏揚,則幾乎要消失了。
聖人之道何曾息滅過,隻是人們不實行。
就如董仲舒說的:“周文王、武王的思想并沒有消亡,隻是幽王、厲王不實行。
” 14·05荀子極偏駁,隻一句“性惡”,大本己失;揚子雖少過,然己自不識性,更說甚道?——《二程遺書》卷十九 [譯文]荀子的學說非常偏雜,隻一句“性惡”,根本就錯了。
楊雄雖然少有過失,但他既然不理解性,還說什麼道? 14·06董仲舒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此董子所以度越諸子。
——《二程遺書》卷二十五 [譯文]董仲舒說:“弄清楚什麼是義和不義,而不去謀求利益;講明聖人之道而不計較功效。
”這就是董仲舒勝過諸子的地方。
14·07孔明有王佐之心,道則未盡。
王者如天地之無私心焉,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為。
孔明必求有成而取劉璋。
聖人甯無成耳,此不可為也。
若劉表子琮,将為曹公所并,取而興劉氏,可也。
——《二程遺書》卷二十四 [譯文]諸葛亮有王佐之心,但對于聖人之道卻不盡知。
以仁政治天下的王者,就是讓他做一件不義的事就能得天下,他也不做。
諸葛亮一味追求成功而進攻劉璋,将要被曹操瓦解,奪取之而興劉氏,是可以的。
14·08韓愈亦近世豪傑之士,如《原道》中言語雖有病,然自孟子而後,能将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
至如斷曰:“孟子醇乎醇。
”又曰:“荀與揚,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若不是他見得,豈千餘年後,便能斷得如此分明?——《二程遺書》卷一 [譯文]韓愈也是近世豪傑之士,例如《原道》一文中語句雖存在着一些毛病,然而自孟子之後,能将如此大的見識探究出
孟子言“性之”、“反之”,自古無人如此說,隻孟子分别出來,便知得堯、舜是生而知之,湯、武是學而能之。
文王之德則似堯、舜、禹之德則似湯、武。
要之皆是聖人。
——《二程遺書》卷二上 [譯文]程颢說:堯和舜再分不得優劣,到商湯和周武王時,就有了區分。
孟子說:“堯、舜的仁德是出于自然的本性,”“湯、武的仁德是恢複了其本然的善性。
”自古沒有人這麼說,隻有孟子分辨出來,便可知堯、舜是生而知之,湯、武是學而能之。
文王之德則近似于堯、舜,大禹之德則近似于湯、武。
總之都是聖人。
14·02仲尼,元氣也;顔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殺盡見。
仲尼無所不包,顔子示“不違,如愚”之學于後世,有自然之和氣,不言而化者也。
孟子則露其才,蓋亦時焉而己。
仲尼,天地也;顔子,和風慶雲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氣象也。
觀其言皆可見之矣。
仲尼無迹,顔子微有迹,孟子迹著。
孔子盡是明快人,顔子盡豈弟,孟子盡雄辨。
——《二程書遺書》卷五 [譯文]孔子就如天地一元之氣;顔回就如春風春雨之生意;孟子表現出秋天肅殺之氣。
孔子道全德備,一切之善無不包容,顔回以“不違背孔子的話,象是愚蠢”的學習精神展示給後世,有一種自然和氣,使後世之人不言而自化。
孟子則顯露出自己的才氣,那也是時勢使他如此的呀。
仲尼的無不覆無不載,高明博厚有如天地。
顔回就如和風慶雲一樣有一種協氣祥光。
孟子的剛強峻拔直如泰山壁立的岩石氣象。
孔子之道與天地渾然一體,無迹可尋,顔回則略露些人的迹象,孟子則是心迹昭著,發揮透徹。
孔子完全是一個爽快人,顔回完全是謙和,孟子完全是雄辨。
14·03曾子傳聖人學,其德後來不可測,安知其不至聖人?如言“吾得正而斃”,且休理會文字,隻看他氣象極好,被他所見處大。
後人雖有好言語,隻被氣象卑,終不類道。
———《二程遺書》卷十五 [譯文]曾子教授聖人之學,其德行後來日益上進到不可度量的程度,怎麼明白他沒有達到聖人的境界呢?正如他說:“我隻求規規矩矩合禮地死去”,且不要推敲文字,隻看他氣度極好,他所看到的是大處。
後人雖然也有些好的言語,隻因為品質卑劣,終究也不象個有道之人。
14·04傳經為難,如聖人之後才百年,傳之己差。
聖人之學,若非子思、孟子,則幾乎息矣。
道何嘗息?隻是人不由之。
“道非亡也,幽、厲不由也。
”——《二程遺書》卷十七 [譯文]傳授經書艱難。
如孔子死後才百十年,傳授就已經有了偏離。
孔子的學問,如果不是子思、孟子的宏揚,則幾乎要消失了。
聖人之道何曾息滅過,隻是人們不實行。
就如董仲舒說的:“周文王、武王的思想并沒有消亡,隻是幽王、厲王不實行。
” 14·05荀子極偏駁,隻一句“性惡”,大本己失;揚子雖少過,然己自不識性,更說甚道?——《二程遺書》卷十九 [譯文]荀子的學說非常偏雜,隻一句“性惡”,根本就錯了。
楊雄雖然少有過失,但他既然不理解性,還說什麼道? 14·06董仲舒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此董子所以度越諸子。
——《二程遺書》卷二十五 [譯文]董仲舒說:“弄清楚什麼是義和不義,而不去謀求利益;講明聖人之道而不計較功效。
”這就是董仲舒勝過諸子的地方。
14·07孔明有王佐之心,道則未盡。
王者如天地之無私心焉,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為。
孔明必求有成而取劉璋。
聖人甯無成耳,此不可為也。
若劉表子琮,将為曹公所并,取而興劉氏,可也。
——《二程遺書》卷二十四 [譯文]諸葛亮有王佐之心,但對于聖人之道卻不盡知。
以仁政治天下的王者,就是讓他做一件不義的事就能得天下,他也不做。
諸葛亮一味追求成功而進攻劉璋,将要被曹操瓦解,奪取之而興劉氏,是可以的。
14·08韓愈亦近世豪傑之士,如《原道》中言語雖有病,然自孟子而後,能将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
至如斷曰:“孟子醇乎醇。
”又曰:“荀與揚,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若不是他見得,豈千餘年後,便能斷得如此分明?——《二程遺書》卷一 [譯文]韓愈也是近世豪傑之士,例如《原道》一文中語句雖存在着一些毛病,然而自孟子之後,能将如此大的見識探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