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十三 異端
關燈
小
中
大
13·1、明道先生曰:楊墨之害,甚于申韓。
佛老之害,甚于楊墨。
楊氏為我,疑于義。
墨氏兼愛,疑于仁。
申韓則淺陋易見,故孟子隻辟楊墨,為其惑世之甚也。
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此所以為害尤甚。
楊墨之害,亦經孟子辟之,所以廓如也。
[譯文]程颢說:楊墨的危害,比申韓(法家)更嚴重。
佛老(佛教和道家)的危害,又比楊墨更嚴重。
楊朱主張為我(極端個人主義),這有違于義。
墨子主張兼愛(無差别的愛),這有違于仁。
申韓(法家)的學說淺薄且容易看出其弊端,所以孟子隻批判楊墨,因為他們的學說迷惑世人太嚴重了。
佛老的學說言辭接近道理,又非楊墨所能比,所以它們造成的危害尤其嚴重。
楊墨的危害,也經過孟子的批判,所以(他們的學說)被廓清得差不多了。
13·2、伊川先生曰:儒者潛心正道,不容有差。
其始甚微,其終則不可救。
如"師也過,商也不及",于聖人中道,師隻是過于厚些,商隻是不及些。
然而厚則漸至于兼愛,不及則便至于為我。
其過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楊墨。
至如楊墨,亦未至于無父無君。
孟子推之便至于此,蓋其查必至于是也。
[譯文]程頤說:儒者應該潛心于正道,不容有絲毫偏差。
開始時可能很微小,但最終可能無法挽救。
比如“師也過,商也不及”,在聖人的中庸之道中,子張(師)隻是過于寬厚,子夏(商)隻是不夠寬厚。
然而,過于寬厚會逐漸走向兼愛,不夠寬厚則容易走向為我。
他們的過與不及都源于儒者,但最終卻走向了楊墨的極端。
至于楊墨,他們也未至于無父無君的地步。
孟子将他們推向這個極端,是因為他們必然會導緻這樣的結果。
13·3、明道先生曰: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
是天地之間,無适而非道也。
即父子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以至為夫婦,為長幼,為朋友,無所為而非道。
此道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然則毀人倫,去四大者,其外于道也遠矣。
故"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若有适有莫,則于道為有間,非天地之全也。
彼釋氏之學,于"敬以直内"則有之矣,"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
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歸于恣肆。
此佛之教所以為隘也。
吾道則不然,率性而已。
斯理也,聖人于易備言之。
[譯文]程颢說:道之外沒有物,物之外沒有道。
天地間,沒有一處不是道。
即如父子之間,父子之情就在親愛中體現;君臣之間,君臣之禮就在嚴肅中體現。
以至于夫婦、長幼、朋友,無一不是道。
這就是道不可須臾離開的原因。
然而,那些毀壞人倫,抛棄君臣父子之道的,他們離道就太遠了。
所以“君子對于天下,沒有一定要怎樣,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隻講求義理”。
如果有一定要怎樣或一定不要怎樣,那就與道有了間隔,不是天地的全體了。
佛教的學說,在“敬以直内”(内心恭敬正直)方面是有的,但在“義以方外”(行為符合道義)方面卻沒有。
所以固執的人陷入枯槁,通達的人變得放縱。
這就是佛教的教義之所以狹隘的原因。
我們的道則不同,隻是率性而為。
這個道理,聖人在《易經》中已經詳細闡述了。
13·4、釋氏本怖死生,為利豈是公道?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也?元不相連屬,但有間斷,非道也。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彼所謂識心見性是也。
若存心養性一段事,則無矣。
彼固曰出家獨善,便于道體自不足。
或曰:"釋氏地獄之類,皆是為下根之人設此怖,令為善。
"先生曰:至誠貫天地。
人尚有不化,豈有立僞教而人可化? [譯文]佛教原本害怕生死,為了利益難道是公道嗎?他們隻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而不重視世俗的學問。
那麼,他們精神上的超越又怎麼可能正确呢?原本就不相連屬,隻是有間斷,這并非真正的道。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佛教所說的識心見性就是這個意思。
但如果說到存心養性這一層面,他們就沒有了。
他們固然說出家獨善其身,但對于道的本體來說卻是不足的。
有人說:“佛教的地獄等說法,都是為了吓唬那些根器淺的人,讓他們行善。
”先生說:至誠可以貫通天地。
人尚且有不被教化的,難道設立一個虛假的教派就能教化人嗎? 13·5、學者于釋氏之說,直須如淫聲美色以遠之。
不爾
佛老之害,甚于楊墨。
楊氏為我,疑于義。
墨氏兼愛,疑于仁。
申韓則淺陋易見,故孟子隻辟楊墨,為其惑世之甚也。
佛老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此所以為害尤甚。
楊墨之害,亦經孟子辟之,所以廓如也。
[譯文]程颢說:楊墨的危害,比申韓(法家)更嚴重。
佛老(佛教和道家)的危害,又比楊墨更嚴重。
楊朱主張為我(極端個人主義),這有違于義。
墨子主張兼愛(無差别的愛),這有違于仁。
申韓(法家)的學說淺薄且容易看出其弊端,所以孟子隻批判楊墨,因為他們的學說迷惑世人太嚴重了。
佛老的學說言辭接近道理,又非楊墨所能比,所以它們造成的危害尤其嚴重。
楊墨的危害,也經過孟子的批判,所以(他們的學說)被廓清得差不多了。
13·2、伊川先生曰:儒者潛心正道,不容有差。
其始甚微,其終則不可救。
如"師也過,商也不及",于聖人中道,師隻是過于厚些,商隻是不及些。
然而厚則漸至于兼愛,不及則便至于為我。
其過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楊墨。
至如楊墨,亦未至于無父無君。
孟子推之便至于此,蓋其查必至于是也。
[譯文]程頤說:儒者應該潛心于正道,不容有絲毫偏差。
開始時可能很微小,但最終可能無法挽救。
比如“師也過,商也不及”,在聖人的中庸之道中,子張(師)隻是過于寬厚,子夏(商)隻是不夠寬厚。
然而,過于寬厚會逐漸走向兼愛,不夠寬厚則容易走向為我。
他們的過與不及都源于儒者,但最終卻走向了楊墨的極端。
至于楊墨,他們也未至于無父無君的地步。
孟子将他們推向這個極端,是因為他們必然會導緻這樣的結果。
13·3、明道先生曰: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
是天地之間,無适而非道也。
即父子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所嚴,以至為夫婦,為長幼,為朋友,無所為而非道。
此道所以不可須臾離也。
然則毀人倫,去四大者,其外于道也遠矣。
故"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适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若有适有莫,則于道為有間,非天地之全也。
彼釋氏之學,于"敬以直内"則有之矣,"義以方外"則未之有也。
故滞固者入于枯槁,疏通者歸于恣肆。
此佛之教所以為隘也。
吾道則不然,率性而已。
斯理也,聖人于易備言之。
[譯文]程颢說:道之外沒有物,物之外沒有道。
天地間,沒有一處不是道。
即如父子之間,父子之情就在親愛中體現;君臣之間,君臣之禮就在嚴肅中體現。
以至于夫婦、長幼、朋友,無一不是道。
這就是道不可須臾離開的原因。
然而,那些毀壞人倫,抛棄君臣父子之道的,他們離道就太遠了。
所以“君子對于天下,沒有一定要怎樣,也沒有一定不要怎樣,隻講求義理”。
如果有一定要怎樣或一定不要怎樣,那就與道有了間隔,不是天地的全體了。
佛教的學說,在“敬以直内”(内心恭敬正直)方面是有的,但在“義以方外”(行為符合道義)方面卻沒有。
所以固執的人陷入枯槁,通達的人變得放縱。
這就是佛教的教義之所以狹隘的原因。
我們的道則不同,隻是率性而為。
這個道理,聖人在《易經》中已經詳細闡述了。
13·4、釋氏本怖死生,為利豈是公道?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也?元不相連屬,但有間斷,非道也。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彼所謂識心見性是也。
若存心養性一段事,則無矣。
彼固曰出家獨善,便于道體自不足。
或曰:"釋氏地獄之類,皆是為下根之人設此怖,令為善。
"先生曰:至誠貫天地。
人尚有不化,豈有立僞教而人可化? [譯文]佛教原本害怕生死,為了利益難道是公道嗎?他們隻追求精神上的超越而不重視世俗的學問。
那麼,他們精神上的超越又怎麼可能正确呢?原本就不相連屬,隻是有間斷,這并非真正的道。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佛教所說的識心見性就是這個意思。
但如果說到存心養性這一層面,他們就沒有了。
他們固然說出家獨善其身,但對于道的本體來說卻是不足的。
有人說:“佛教的地獄等說法,都是為了吓唬那些根器淺的人,讓他們行善。
”先生說:至誠可以貫通天地。
人尚且有不被教化的,難道設立一個虛假的教派就能教化人嗎? 13·5、學者于釋氏之說,直須如淫聲美色以遠之。
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