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十三 異端
關燈
小
中
大
,則骎骎然入其中矣。
顔淵問為邦,孔子既告之以二帝三王之事,而複戒以放鄭聲,遠佞人,曰:"鄭聲淫,佞人殆。
"彼佞人者,是他一邊佞耳,然而于己則危。
隻是能使人移,故危也。
至于禹之言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直消言畏,隻是須著如此戒慎,猶恐不免。
釋氏之學,更不消言常戒。
到自家自信後,便不能亂得。
[譯文]學者對于佛教的學說,應當像對待淫聲美色一樣遠離它。
不然,就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
顔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既告訴他二帝三王的事迹,又告誡他要遠離鄭聲(淫靡之音)和佞人(善于花言巧語的人),說:“鄭聲淫,佞人殆。
”佞人隻是對别人谄媚,但對自己卻是危險的。
因為他們能使人改變心志,所以危險。
至于禹的話:“何畏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直接讓人畏懼,隻是需要這樣警惕謹慎,還恐怕不能避免。
佛教的學說,更不需要經常警惕。
到了自己自信不疑的時候,就不會被迷惑了。
13·6、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
隻為從那裡來,"生生之謂易。
"生則一時生,皆完此理。
人則能推,物則氣昏,推不得。
不可道他物不與有也。
人隻為自私,将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
放這身來,都在萬物中一例看。
大小大快活。
釋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
奈何那身不得,故卻厭惡。
要得去盡根塵,為心源不定。
故要得如枯木死灰。
然沒此理。
要有此理,除是死也。
釋氏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許多。
譬如負版之蟲,已載不起,猶自更取物在身。
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沈,終不道放下石頭,惟嫌重也。
[譯文]之所以說萬物一體,是因為它們都有這個理。
隻是從那裡來,“生生之謂易。
”生則同時生,都完整地體現了這個理。
人能推究它,物則因氣昏而不能推究。
不能說它們沒有這個理。
人隻因自私,隻在自己的軀殼上打主意,所以看道理就小了。
放下這個身體,把萬物都看作一樣,就會覺得非常快活。
佛教因為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在自己身上打主意。
奈何這個身體不能放下,所以就厭惡它。
要想去掉根塵(六根六塵,佛教用語,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為心源不定。
所以要做到像枯木死灰一樣。
但這樣并沒有道理。
要有這個道理,除非是死了。
佛教其實是愛惜身體,放不下,所以說這麼多。
比如負版之蟲(一種隻能背負自己甲殼的蟲),已經載不動了,還往自己身上加東西。
又如抱石投河,因為石頭重而更加下沉,卻不說放下石頭,隻嫌重。
13·7、人有語導氣者,問先生曰:"君亦有術乎?"曰:吾嘗"夏葛而冬裘,饑食而渴飲","節嗜欲,定心氣",如斯而已矣。
[譯文]有人談論導氣(養生的方法),問先生說:“您也有這樣的方法嗎?”先生說:我曾經“夏葛而冬裘,饑食而渴飲”,“節嗜欲,定心氣”,僅此而已。
13·8、佛氏不識陰陽晝夜死生古今,安得謂形而上者,與聖人同乎? [譯文]佛教不認識陰陽晝夜死生古今,怎麼能說他們的形而上與聖人相同呢? 13·9、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
隻且于迹上考之。
其設教如是,則其心果如何?固難為取其心,不取其迹。
有是心則有是迹。
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亂說。
故不若且于迹上斷定不與聖人合。
其言有合處,則吾道固已有。
有不合者,固所不取。
如是立定,卻省易。
[譯文]佛教的學說,如果想窮盡它的學說然後取舍它,那麼它的學說還沒有窮盡,人就已經被佛教化了。
隻從它的表象上考察它。
它這樣設立教義,那麼它的心(本意)究竟如何呢?很難隻取其心而不取其表象。
有這樣的心就會有這樣的表象。
王通說心迹的分别,就是亂說。
所以不如先從表象上斷定它與聖人不合。
它的話有與聖人相合的地方,那麼我們自己的道本來就已經有了。
有不合的地方,自然就不取。
這樣立定腳跟,反而省事。
13·10、問:神仙之說有諸?曰:若說白日飛升之類,則無。
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
譬如一爐火,置之風中則易過,置之密室則難過。
有此理也。
又問:"揚子言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
聖人能為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間一賊。
顔淵問為邦,孔子既告之以二帝三王之事,而複戒以放鄭聲,遠佞人,曰:"鄭聲淫,佞人殆。
"彼佞人者,是他一邊佞耳,然而于己則危。
隻是能使人移,故危也。
至于禹之言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直消言畏,隻是須著如此戒慎,猶恐不免。
釋氏之學,更不消言常戒。
到自家自信後,便不能亂得。
[譯文]學者對于佛教的學說,應當像對待淫聲美色一樣遠離它。
不然,就會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
顔淵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既告訴他二帝三王的事迹,又告誡他要遠離鄭聲(淫靡之音)和佞人(善于花言巧語的人),說:“鄭聲淫,佞人殆。
”佞人隻是對别人谄媚,但對自己卻是危險的。
因為他們能使人改變心志,所以危險。
至于禹的話:“何畏乎巧言令色?”巧言令色直接讓人畏懼,隻是需要這樣警惕謹慎,還恐怕不能避免。
佛教的學說,更不需要經常警惕。
到了自己自信不疑的時候,就不會被迷惑了。
13·6、所以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
隻為從那裡來,"生生之謂易。
"生則一時生,皆完此理。
人則能推,物則氣昏,推不得。
不可道他物不與有也。
人隻為自私,将自家軀殼上頭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
放這身來,都在萬物中一例看。
大小大快活。
釋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
奈何那身不得,故卻厭惡。
要得去盡根塵,為心源不定。
故要得如枯木死灰。
然沒此理。
要有此理,除是死也。
釋氏其實是愛身,放不得,故說許多。
譬如負版之蟲,已載不起,猶自更取物在身。
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沈,終不道放下石頭,惟嫌重也。
[譯文]之所以說萬物一體,是因為它們都有這個理。
隻是從那裡來,“生生之謂易。
”生則同時生,都完整地體現了這個理。
人能推究它,物則因氣昏而不能推究。
不能說它們沒有這個理。
人隻因自私,隻在自己的軀殼上打主意,所以看道理就小了。
放下這個身體,把萬物都看作一樣,就會覺得非常快活。
佛教因為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在自己身上打主意。
奈何這個身體不能放下,所以就厭惡它。
要想去掉根塵(六根六塵,佛教用語,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因為心源不定。
所以要做到像枯木死灰一樣。
但這樣并沒有道理。
要有這個道理,除非是死了。
佛教其實是愛惜身體,放不下,所以說這麼多。
比如負版之蟲(一種隻能背負自己甲殼的蟲),已經載不動了,還往自己身上加東西。
又如抱石投河,因為石頭重而更加下沉,卻不說放下石頭,隻嫌重。
13·7、人有語導氣者,問先生曰:"君亦有術乎?"曰:吾嘗"夏葛而冬裘,饑食而渴飲","節嗜欲,定心氣",如斯而已矣。
[譯文]有人談論導氣(養生的方法),問先生說:“您也有這樣的方法嗎?”先生說:我曾經“夏葛而冬裘,饑食而渴飲”,“節嗜欲,定心氣”,僅此而已。
13·8、佛氏不識陰陽晝夜死生古今,安得謂形而上者,與聖人同乎? [譯文]佛教不認識陰陽晝夜死生古今,怎麼能說他們的形而上與聖人相同呢? 13·9、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
隻且于迹上考之。
其設教如是,則其心果如何?固難為取其心,不取其迹。
有是心則有是迹。
王通言心迹之判,便是亂說。
故不若且于迹上斷定不與聖人合。
其言有合處,則吾道固已有。
有不合者,固所不取。
如是立定,卻省易。
[譯文]佛教的學說,如果想窮盡它的學說然後取舍它,那麼它的學說還沒有窮盡,人就已經被佛教化了。
隻從它的表象上考察它。
它這樣設立教義,那麼它的心(本意)究竟如何呢?很難隻取其心而不取其表象。
有這樣的心就會有這樣的表象。
王通說心迹的分别,就是亂說。
所以不如先從表象上斷定它與聖人不合。
它的話有與聖人相合的地方,那麼我們自己的道本來就已經有了。
有不合的地方,自然就不取。
這樣立定腳跟,反而省事。
13·10、問:神仙之說有諸?曰:若說白日飛升之類,則無。
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
譬如一爐火,置之風中則易過,置之密室則難過。
有此理也。
又問:"揚子言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
聖人能為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間一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