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十一 教學
關燈
小
中
大
高的人也不敢由于淺近而看不起。
11·05明道先生曰:憂子弟之輕俊者,隻教以經學念書,不得令作文字。
子弟凡百玩好皆奪志。
至于書劄,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喪志。
如王、虞、顔、柳輩,誠為好人則有之,曾見有善書者知道否?平生精力一用于此,非惟徒廢時日,于道便有妨處,足知喪志也。
——《二程遺書》卷一 [譯文]程颢說:憂慮自己的子弟才智俊快卻心志浮泛的,就隻教子弟學經念書,不得讓他作詩文等。
小孩子一切愛好都會改變其學道之志。
至于說到書法,是和儒者最貼近的事,然而一走向愛好,也會喪失學道之志。
象王羲之、虞世南、顔真卿、柳公權等人,說他們真正是好人則可以,曾見過書法家們哪個深明聖人之道嗎?一生的精力全用到這上邊,不僅白白浪費時光,對于學道也有損害,就此足以知道書法也會喪失人學道之志。
11·06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
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
如《關雎》之類,正家之始,故用之鄉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
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
别欲作詩,略言教童子灑掃應對事長之節,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
——《二遺書》卷二上 [譯文]教人如果學習者沒有感到學習中的樂趣,他就一定不會樂于學習。
我想将來用歌舞教他們,正如《詩經》中三百篇,都是古人作了教人的。
如其中《關雎》之類,其作用是夫妻之禮正于家而為風化之始,所以周公把它用到鄉人身上以教其民,用到邦國中以教其臣,天天使人聽到它。
但這樣的詩,語言簡約深奧,今天的人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想另作新詩,大約說明教育童子灑掃、應對、事長的節目,讓他們早晚歌唱,或許對他們的學習應有幫助。
11·07天下有多少才!隻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
且古者“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如今人如何會得?古人于《詩》,如今人歌曲一般,雖闾巷童稚,皆習聞其說而曉其義,故能興起于《詩》。
後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怎生責得學者?是不得“興于《詩》”也。
古禮既廢,人倫不明,以至治家皆無法度,是不得“立于禮”也。
古人有歌詠以養其性情,聲音以養其耳目,舞蹈以養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于樂”也。
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天下有多少人才呀!隻由于聖人之道不興盛于天下,所以這些人才不能有所成就。
并且古代培養人,“詩篇使之振奮興起而向學,禮使人能夠立身,樂使學業得以成就。
”現在的人怎麼能夠呢?古人對于《詩經》,就如今人口頭唱的歌曲一樣,即使是街上的無知小童,都熟知其說而明白其義,所以能由詩篇振奮興起。
後世的老經師舊大儒,尚且不能理解《詩經》之義,如何要求學子們通曉呢?這就不能“振奮興起于《詩》”了。
古代的禮制已經廢棄,君臣、父子、夫婦、朋友等人之大倫不能昭明于天下,以至于人治家都沒有了法則,這就不能“學禮而立身”了。
古人有歌唱以涵養其性情,有音樂以涵養其耳目,有舞蹈以涵養其血氣,現在都沒有了,這就不能“成就于樂舞”了。
古人造就人材容易,今天造就人材困難。
11·08孔子教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蓋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固;待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
學者須是深思之,思之不得,然後為他說便好。
初學者須是且為他說,不然非獨他不曉,亦止人
11·05明道先生曰:憂子弟之輕俊者,隻教以經學念書,不得令作文字。
子弟凡百玩好皆奪志。
至于書劄,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喪志。
如王、虞、顔、柳輩,誠為好人則有之,曾見有善書者知道否?平生精力一用于此,非惟徒廢時日,于道便有妨處,足知喪志也。
——《二程遺書》卷一 [譯文]程颢說:憂慮自己的子弟才智俊快卻心志浮泛的,就隻教子弟學經念書,不得讓他作詩文等。
小孩子一切愛好都會改變其學道之志。
至于說到書法,是和儒者最貼近的事,然而一走向愛好,也會喪失學道之志。
象王羲之、虞世南、顔真卿、柳公權等人,說他們真正是好人則可以,曾見過書法家們哪個深明聖人之道嗎?一生的精力全用到這上邊,不僅白白浪費時光,對于學道也有損害,就此足以知道書法也會喪失人學道之志。
11·06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
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
如《關雎》之類,正家之始,故用之鄉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
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
别欲作詩,略言教童子灑掃應對事長之節,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
——《二遺書》卷二上 [譯文]教人如果學習者沒有感到學習中的樂趣,他就一定不會樂于學習。
我想将來用歌舞教他們,正如《詩經》中三百篇,都是古人作了教人的。
如其中《關雎》之類,其作用是夫妻之禮正于家而為風化之始,所以周公把它用到鄉人身上以教其民,用到邦國中以教其臣,天天使人聽到它。
但這樣的詩,語言簡約深奧,今天的人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想另作新詩,大約說明教育童子灑掃、應對、事長的節目,讓他們早晚歌唱,或許對他們的學習應有幫助。
11·07天下有多少才!隻為道不明于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
且古者“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如今人如何會得?古人于《詩》,如今人歌曲一般,雖闾巷童稚,皆習聞其說而曉其義,故能興起于《詩》。
後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怎生責得學者?是不得“興于《詩》”也。
古禮既廢,人倫不明,以至治家皆無法度,是不得“立于禮”也。
古人有歌詠以養其性情,聲音以養其耳目,舞蹈以養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于樂”也。
古之成材也易,今之成材也難。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天下有多少人才呀!隻由于聖人之道不興盛于天下,所以這些人才不能有所成就。
并且古代培養人,“詩篇使之振奮興起而向學,禮使人能夠立身,樂使學業得以成就。
”現在的人怎麼能夠呢?古人對于《詩經》,就如今人口頭唱的歌曲一樣,即使是街上的無知小童,都熟知其說而明白其義,所以能由詩篇振奮興起。
後世的老經師舊大儒,尚且不能理解《詩經》之義,如何要求學子們通曉呢?這就不能“振奮興起于《詩》”了。
古代的禮制已經廢棄,君臣、父子、夫婦、朋友等人之大倫不能昭明于天下,以至于人治家都沒有了法則,這就不能“學禮而立身”了。
古人有歌唱以涵養其性情,有音樂以涵養其耳目,有舞蹈以涵養其血氣,現在都沒有了,這就不能“成就于樂舞”了。
古人造就人材容易,今天造就人材困難。
11·08孔子教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蓋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固;待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
學者須是深思之,思之不得,然後為他說便好。
初學者須是且為他說,不然非獨他不曉,亦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