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十一 教學

關燈
11·01濂溪先生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

    柔善,為慈,為順,為巽。

    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上矣。

    ——周敦頤《通書·師》 [譯文]周敦頤先生說:剛之性表現為善,是正義,是剛直,是果斷,是堅毅,是于練貞固;表現為惡,是猛悍,是狹窄,是強梁。

    柔之性表現為善,是仁慈,是和順,是謙讓;表現為惡,是軟弱,是無斷,是邪佞。

    中的意思,是和,是适度,它是通行天下的大道,是聖人才能做得到的。

    所以聖人設教,是要使人自動抛棄剛柔之惡,自動達到中和并保持于中和。

     11·02伊川先生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

    大學之法,以豫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當以格言至論日陳于前,雖未有知,且當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習,若固有之,雖以他說惑之,不能入也。

    若為之不豫,及乎稍長,私意偏好生于内,衆口辯言铄于外,欲其純完,不可得也。

    ——《二程文集》卷六《上太皇太後書》 [譯文]程頤先生說:古人生了孩子,能吃飯能說話就開始教育。

    大學教人的方法,首先是預先薰陶和預防。

    人在幼小的時候,知識思慮無所偏主,就應該每天讓他聽到聖賢格言至論,盡管他還不明白,也應當再而三地讓他聽,讓他受其薰染,使他滿耳滿腹都是這些話,時間一長,自然安于習慣于照着格言至論去作,其品性就象天生本有的。

    即使有人用别的邪說去蠱惑他,他也聽不進去。

    若不及早加以薰陶培養,等到稍大一點,内心産生了私意偏好,外邊又有衆人用詭詐的語言侵蝕着,想讓其心性純而不雜、完而不缺,那是不可能的。

     11·03《觀》之上九曰:“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傳曰:君子雖不在位,然以人觀其德,用為儀法,故當自慎省,觀其所生,常不失于君子,則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

    不可以不在于位故,安然放意無所事也。

    ——《程氏易傳·觀傳》 [譯文]《觀》卦的上九爻辭說:“觀其生,君子無咎。

    ”《象》辭說:“觀其生,志未平也。

    ”程頤解釋說:君子即使是不在其位時,由于衆人仰望着他的德行,作為天下的儀表和法式,所以也應該自慎自省,觀察他的生活方式,時常符合君子的準則,那麼人們就不會失去他們仰望中的榜樣而潛移默化了。

    不能因為自己不在其位,就松懈自己的心志而一無所事啊。

     11·04聖人之道如天然,與衆之識,其殊邈也。

    門人弟子既親炙,而後益知其高遠。

    既若不可以及,則趨望之心怠矣。

    故聖人之教,常俯而就之。

    事上臨喪,不敢不勉,君子之常行。

    “不困于灑”,尤其近也。

    而以己處之者,不獨使夫資之下者勉思企及,而才之高者亦不敢易乎近矣。

    ——《程氏經說》 [譯文]孔子的學問仿佛天然生成,一般人的見識,與之相隔太遠了。

    他的弟子們既然在身邊受教,就更了解他學問的深遠。

    但是如果讓人感到他的學問高不可攀,那麼向往之心就會怠惰。

    所以孔子教人,經常按照所教對象的水平施教。

    例如他說:“出門服侍公卿,在家服侍父兄,喪事不敢不盡禮。

    ”這都是君子普通行為。

    又說“不被酒所困”,更是與平常人貼近了。

    用他自己對待這些事的作法去教導人,不僅使那些天資低下的人努力想去做得到,而那些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