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十 政事
關燈
小
中
大
心不能歸功于縣令,積累這樣的誠意,哪會不能感動他人?
10·27問:人于議論,多欲直己,無含容之氣,是氣不平否?曰:因是氣不平,亦是量狹。
人量随識長,亦有人識高而量不長者,是識實未至也。
大凡别事,人都強得,惟識量不可強。
今人有鬥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鐘鼎之量,有江河之量。
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時而滿,惟天地之量則無滿。
故聖人者,天地之量也。
聖人之量,道也;常人之量,天資也。
天資之量須有限。
大抵六尺之軀,力量隻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也。
如鄧艾位三公,年七十,處得甚好。
及因下蜀有功,便動了。
謝安聞謝玄破苻堅,對客圍棋,報至,不喜。
及歸,折屐齒。
強終不得也。
更如人大醉後益恭謹者,隻益恭,便是動了,雖與放肆者不同,其為酒所動一也。
又如貴公子位益高,益卑謙。
隻卑謙,但是動了。
雖與驕傲者不同,其為位所動一也。
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宜大,不待勉強而成。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有人問:人在讨論的時候,大多想伸直自己的觀點而說服别人,缺乏寬容的氣度,是氣性不平嗎?程頤說:當然是氣性不平,也是器量狹小。
人的器量随着見識增大,也有人見識高而器量不長的,是見識真正還沒有達到。
一般别的事,人都可以勉強,隻有見識器量不可勉強。
人有鬥筲一樣的量,大一點有釜斛一樣的量,再大有鐘鼎一樣的量,又大有長江大河一樣的量。
長江大河那樣的器量可以說是大了,但還有邊際,既然有邊際就有滿的時候,隻有天地之量則沒有滿的時候。
所以聖人是天地之量的人。
聖人之量,與道為一;常人之量,是天給的一分。
天給的器量應該是有限度的。
大凡人六尺之軀,力量就這麼大,即使想要不滿足,也是不可能的。
如鄧艾位至三公,年到七十,處事處得極好。
等到因為平蜀有功,心意便動搖了。
謝安聽到侄子破苻堅的消息,正和客人下圍棋,驿報送到,沒有喜色。
等到他下完棋回到後邊去時,激動得把屐齒都弄折了。
勉強大器量最終是不行的。
又如有人大醉後更加謙恭謹敬,隻這更加恭謹,就是被酒動搖了心性,雖然與醉後放肆妄為的人有區别,但是被酒動搖心性是相同的。
又如一些貴公子,官位越高,就越謙下。
隻這謙下,就是被官位動了。
雖然與因官高驕傲的人有區别,但是被官位動搖了心性是相同的。
隻有那些深明大道的人,器量自然應該大,不需要勉強而自成大器之人。
10·28橫渠先生曰:凡人為上則易,為下則難。
然不能為下,亦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僞也。
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嘗為之,則能使人。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張載說:一般人當上級容易,當下屬難。
但不能當下屬的,也不能任用下屬,這是因為不能了解下邊的真實情況。
大抵要使用人,經常是同樣事以前自己曾經作過,這類事上就能使用人。
10·29《坎》:“維心亨”,故“行有尚”。
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
今水臨萬仞之山,要下即下,無複凝滞。
險在前,惟知有義理而已,則複何回避?所以心通。
——張載《橫渠易說》 [譯文]《坎》卦《彖》辭說:“隻因内心亨通”,所以“行為可以崇尚”。
外面雖然聚斂着重重的危險,但如果身處險境而心中亨通不疑,那麼即使艱難也必然能夠渡過,并能“往而有功”。
如今的形勢是水臨萬丈之山,要落下就落下,再沒有凝滞不暢。
面對艱險,隻懂得根據義理前進而已,還有什麼要回避的?這就是内心亨通的原因。
10·30人所以不能行己者,于其所難者則惰,其異俗者,雖易而羞縮。
惟心宏,則不顧人之非笑,所趨義理耳,視天下莫能移其道。
然為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者義理不勝。
惰與羞縮消則有長,不消則病常在,意思龌龊,無由作事,在古氣節之士,冒死以有為,于義未必中,然非有志概者莫能,況吾于義理已明,何為不為?——張載《橫渠易說》 [譯文]人之所以不能施行自己的主張,其原因是在那些困難的事情上懶惰,那些與世俗不同的事,即使容易卻羞怯退縮而不敢作。
隻有心胸寬廣的人,則不顧他人的非議與嘲笑。
你所追求的是義理,義理當行時,全天下都沒有誰能改變我所行之道。
然而你作了,别人也未見得一定感到奇怪,不能做的原因,正在于自己本身義理之心不夠強勝。
懶惰與退縮之心減少則義理之心增長,不減少就病根常在,意思龌龊,無法幹成任何事。
在古代崇尚氣節之士,冒着生命危險去有所作為,其行為未必符合義理,然而除非有志氣節烈之士作不到,何況我們已經懂得了義理,義理所當為的事,為何不去做呢?
人量随識長,亦有人識高而量不長者,是識實未至也。
大凡别事,人都強得,惟識量不可強。
今人有鬥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鐘鼎之量,有江河之量。
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時而滿,惟天地之量則無滿。
故聖人者,天地之量也。
聖人之量,道也;常人之量,天資也。
天資之量須有限。
大抵六尺之軀,力量隻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也。
如鄧艾位三公,年七十,處得甚好。
及因下蜀有功,便動了。
謝安聞謝玄破苻堅,對客圍棋,報至,不喜。
及歸,折屐齒。
強終不得也。
更如人大醉後益恭謹者,隻益恭,便是動了,雖與放肆者不同,其為酒所動一也。
又如貴公子位益高,益卑謙。
隻卑謙,但是動了。
雖與驕傲者不同,其為位所動一也。
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宜大,不待勉強而成。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有人問:人在讨論的時候,大多想伸直自己的觀點而說服别人,缺乏寬容的氣度,是氣性不平嗎?程頤說:當然是氣性不平,也是器量狹小。
人的器量随着見識增大,也有人見識高而器量不長的,是見識真正還沒有達到。
一般别的事,人都可以勉強,隻有見識器量不可勉強。
人有鬥筲一樣的量,大一點有釜斛一樣的量,再大有鐘鼎一樣的量,又大有長江大河一樣的量。
長江大河那樣的器量可以說是大了,但還有邊際,既然有邊際就有滿的時候,隻有天地之量則沒有滿的時候。
所以聖人是天地之量的人。
聖人之量,與道為一;常人之量,是天給的一分。
天給的器量應該是有限度的。
大凡人六尺之軀,力量就這麼大,即使想要不滿足,也是不可能的。
如鄧艾位至三公,年到七十,處事處得極好。
等到因為平蜀有功,心意便動搖了。
謝安聽到侄子破苻堅的消息,正和客人下圍棋,驿報送到,沒有喜色。
等到他下完棋回到後邊去時,激動得把屐齒都弄折了。
勉強大器量最終是不行的。
又如有人大醉後更加謙恭謹敬,隻這更加恭謹,就是被酒動搖了心性,雖然與醉後放肆妄為的人有區别,但是被酒動搖心性是相同的。
又如一些貴公子,官位越高,就越謙下。
隻這謙下,就是被官位動了。
雖然與因官高驕傲的人有區别,但是被官位動搖了心性是相同的。
隻有那些深明大道的人,器量自然應該大,不需要勉強而自成大器之人。
10·28橫渠先生曰:凡人為上則易,為下則難。
然不能為下,亦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僞也。
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嘗為之,則能使人。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張載說:一般人當上級容易,當下屬難。
但不能當下屬的,也不能任用下屬,這是因為不能了解下邊的真實情況。
大抵要使用人,經常是同樣事以前自己曾經作過,這類事上就能使用人。
10·29《坎》:“維心亨”,故“行有尚”。
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
今水臨萬仞之山,要下即下,無複凝滞。
險在前,惟知有義理而已,則複何回避?所以心通。
——張載《橫渠易說》 [譯文]《坎》卦《彖》辭說:“隻因内心亨通”,所以“行為可以崇尚”。
外面雖然聚斂着重重的危險,但如果身處險境而心中亨通不疑,那麼即使艱難也必然能夠渡過,并能“往而有功”。
如今的形勢是水臨萬丈之山,要落下就落下,再沒有凝滞不暢。
面對艱險,隻懂得根據義理前進而已,還有什麼要回避的?這就是内心亨通的原因。
10·30人所以不能行己者,于其所難者則惰,其異俗者,雖易而羞縮。
惟心宏,則不顧人之非笑,所趨義理耳,視天下莫能移其道。
然為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者義理不勝。
惰與羞縮消則有長,不消則病常在,意思龌龊,無由作事,在古氣節之士,冒死以有為,于義未必中,然非有志概者莫能,況吾于義理已明,何為不為?——張載《橫渠易說》 [譯文]人之所以不能施行自己的主張,其原因是在那些困難的事情上懶惰,那些與世俗不同的事,即使容易卻羞怯退縮而不敢作。
隻有心胸寬廣的人,則不顧他人的非議與嘲笑。
你所追求的是義理,義理當行時,全天下都沒有誰能改變我所行之道。
然而你作了,别人也未見得一定感到奇怪,不能做的原因,正在于自己本身義理之心不夠強勝。
懶惰與退縮之心減少則義理之心增長,不減少就病根常在,意思龌龊,無法幹成任何事。
在古代崇尚氣節之士,冒着生命危險去有所作為,其行為未必符合義理,然而除非有志氣節烈之士作不到,何況我們已經懂得了義理,義理所當為的事,為何不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