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十 政事

關燈
論刑獄時,盡自己的忠誠而已;對于判決死刑,極盡恻隐之心罷了。

    君子對天下的事,無不竭盡自己的忠誠,而讨論刑獄減緩死刑,又是盡忠中最大的事。

     10·19事之時而當過,所以從宜,然豈可過甚也?如過恭、過哀、過儉,大過則不可。

    所以小過為順乎宜也。

    能順乎宜,所以大吉。

    ——《程氏易傳·小過傳》 [譯文]事情有時應該作得稍過分一點,那是為了順從時宜,但如何能做到稍有過分呢?如行為過分謙虛、喪事過分悲痛、用度過分節約,太過分就不行了。

    稍有過分是為了順從時宜。

    能夠順乎時宜,所以就大吉。

     10·20周公至公不私,進退以道,無利欲之蔽。

    其處己也,夔夔然有恭畏之習;其存誠也,蕩蕩焉無顧慮之意。

    所以雖在危疑之地,而不失其聖也。

    《詩》曰:“公孫碩膚,赤舃幾幾。

    ”——《程氏經說·詩解》 [譯文]周公心存至公而沒有私念,他的進身和退守全都根據正道,沒有利欲蒙蔽他清明的心。

    他的處身行己,夔夔然有恭謹畏懼之心;他心存誠意,坦坦蕩蕩沒有疑惑之意。

    所以他雖處在危難境地,而不失于聖人的氣度。

    《詩經》上說:“周公他恭遜高大又美好,赤鞋禮服步履安詳真大度。

    ” 10·21明道先生與吳師禮談介甫之學錯處,謂師禮曰:為我盡達諸介甫,我亦未敢自以為是。

    如有說,願往複。

    此天下公理,無彼我。

    果能明辯,不有益于介甫,則必有益于我。

    ——《二程遺書》卷一 [譯文]程颢向吳師禮談說王安石之學的錯誤,他說:你代我全部轉達給王安石,我也不敢自認為正确。

    如果有所辯說,希望轉達回來。

    學問是天下公理,沒有你我之分。

    如果真的辯明了,不是有益于王安石,就一定有益于我。

     10·22天祺在司竹,常愛用一卒長。

    及将代,自見其人盜筍皮,遂治之無少貸。

    罪已正,待之複如初,略有介意。

    其德量如此。

    ——《二程遺書》卷二上 [譯文]張戬任司竹監丞時,經常愛用一名卒長。

    快到任滿交替的時候,他自己看見這卒長偷竊竹筍,于是依法治其罪而不稍加寬恕。

    治罪之後,對待他還和開始一樣好,絲毫也不介意。

    其德量是如此地寬大。

     10·23門人有曰:吾與人居,視其有過而不告,則于心有所不安。

    告之而人有受,則奈何?曰:與之處而不告其過,非忠也。

    要使誠意之交通,在于未言之前,則言出而人信矣。

    又曰:責善之道,要使誠有餘而言不足,則于人有益,而在我者無自辱矣。

    ——《二程遺書》卷四 [譯文]有弟子說:我與人交往,看到他有過錯而不告訴他,就感到心中不安。

    告訴人家,人家卻不接受,怎麼辦呢?程颢說:與人交往卻不告訴其過錯,是對朋友不忠。

    要使忠誠之心相交相通,在你告訴他過錯之前,那麼話一說出,人就聽信了。

    又說:朋友之間勸善之道,要使誠意有餘而勸善的話常感不足,則對人有益,對自己也不會自取侮辱。

     10·24居今之時,不安今之法令,非義也。

    著論為治,不為則已,如複為之,須于今之法令内處得其當,方為合義。

    若須更改而後為,則何義之有?——《二程遺書》卷一 [譯文]處今之時,不安于今日之法令,不是義。

    如果說到治政,不去作就罷了,如果還要出來作官治事,就應該在當今的法令内處理使其恰當,才算是合義。

    如果說須要更改法令後才去作,那又有什麼義呢? 10·25今之監司多不與州縣一體,監司專欲伺察,州縣多欲掩蔽。

    不若推誠心與之共治,有所不逮,可教者教之,可督者督之。

    至于不聽,擇其甚者去一二,使足以警衆可也。

    ——《二程遺書》卷一 [譯文]現今的監司多數不和州縣官協力為治,監司官一心隻要窺視密察州縣官的罪惡,州縣官也就多要掩飾自己的錯誤。

    作為監司官,不如推誠心與州縣官共同圖治,州縣官有作得欠缺,可以教導的就教導,應該督責的就督責。

    教導督責都不聽了,就挑選一兩個嚴重的罷免了,使得足以警戒其他人就可以了。

     10·26或問:簿,佐令也。

    簿所欲為,令或不從,奈何?曰:當以誠心動之。

    今令與簿不和,隻是争私意。

    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已,善則唯恐不歸于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有人問:主簿,是輔助縣令的。

    主簿想要作的事,縣令不答應,怎麼辦?程頤說:應當用誠心去感化他。

    如今的縣令與主簿不和,隻是以私意相鬥。

    縣令是地方的長官,如果主簿能用對待父兄的方法對待他,有了過錯自己承當,有了好的名聲隻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