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九 制度

關燈
集中起這些人來教育,每年都在朝廷上讨論太學中誰賢誰能。

    凡選士,都須選取品性行為端正,在家教梯,有廉恥知禮讓,通明學業,曉達治國之道的人。

     9·03明道先生論十事:一曰師傅,二曰六官,三曰經界,四曰鄉黨,五曰貢士,六曰兵役,七曰民食,八曰四民,九曰山澤,十曰分數。

    其言曰:無古今,無治亂,如生民之理有窮,則聖王之法可改。

    後世能盡其道則大治,或用其偏則小康。

    此曆代彰灼著明之效也。

    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于今,姑欲徇名而遂廢其實,此則陋儒之見,何足以論治道哉!然倘謂今之人情,皆已異于古,先王之迹,不可複于今,趣便目前,不務高遠,則亦恐非大有為之論,而未足以濟當今之極弊也。

    ——《工程文集》卷一《論十事劄子》 [譯文]程颢先生談論十事:“一師傅,二六官,三經界,四鄉黨,五貢士,六兵役,七民食,八四民,九山澤,十分數。

    他說:無論古今,無論治世亂世,凡是治國之道在生養教育人民上行不通時,那麼這聖王之法也就應變革了。

    後世能極盡這因時變易的聖道就可大治,或者僅能用其一偏則小安。

    這是被曆代治國實踐檢驗過而彰明有效的。

    如果有人隻知道局限于古法而不能因時之宜而施行于今天,如果隻追求虛名而放棄了精神實質,這是陋儒的見解,不足以去和他讨論治國之道。

    但如果說今天的人情,已經與古時不同,如果說先王的治迹,已經不可能出現于今世,隻追求眼前的便利,而不追求高遠的目标,那隻怕也不是大有作為的論調,也不能夠挽救當今之世的大弊端。

     9·04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時,人君必有師、傅、保之官。

    “師,道之教訓;傅,傅之德義;保,保其身體。

    ”後世作事無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規過而不知養德,傅德之道,固已疏矣;保身體之法,複無聞焉。

    臣以為傅德義者,在乎防見聞之非,節嗜好之過;保身體者,在乎适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

    今既不設保傅之官,則此責皆在經筵,欲乞皇帝在宮中言動服食,皆使經筵官知之,有剪桐之戲,則随事箴規;違持養之方,則應時谏止。

    ——《二程文集》卷六《論經筵第二劄子》 [譯文]程頤先生上書說:遠古三代之時,國君必有師、傅、保等官在身旁。

    “師,是開導教訓君主的;傅,是輔佐君主之德義的;保,是保護君主身體的。

    ”後世作事不作根本之計,明白追求治平卻不知規正君心,懂得規勸君主之過而不知培養其德性,輔佐君主德義的作法,固然已經荒疏不用了;保護國君身體的方法,也沒有聽人說起過。

    我認為傅佐君主德義的方法,就在于防止君主耳聞目見非禮之事,約制君主的嗜好不使過度;保護身體的方法,則在于日常生活都要适宜而不過分貪欲,存有畏懼戒慎之心。

    今天既然不設保、傅之官,則這一職責都落在經筵官身上了,我想要求皇帝在宮中的一言一行,衣服飲食,都讓經筵官了解。

    凡政事方面有不當之言行,就随事箴規;生活方面有違反持身養生之方的,則及時勸阻。

     9·05伊川先生《看詳三學條制》雲:舊制,公私試補,蓋無虛月。

    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養之道。

    請改試為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

    制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及置待賓、吏師齋,立檢察士人行檢等法。

    又雲:自元豐後,設利誘之法,增國學解額至五百人,來者奔湊,舍父母之養,忘骨肉之愛,往來道路,旅離他土。

    人心日偷,士風日薄。

    今欲量留一百人,餘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額窄處,自然士人各安鄉土,養其孝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