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九 制度
關燈
小
中
大
9·01濂溪先生曰:古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叙,百姓太和,萬物鹹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婬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
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緻治者,遠哉!——周敦頤《通書·樂上》 [譯文]周敦頤先生說:古代聖王制訂禮法,修明教化,三綱正,人倫關系各得其位,百姓無不合和,萬物全都和順,于是制作了音樂來宣導八方之氣,來順天下人之惰性。
所以那樂聲淡而不至憂傷,和而不至随物變遷,入于人耳,感化人心,人心莫不淡泊而和順。
淡泊則私欲之心就平靜了,和順則躁動之心就消釋了。
優容柔順平和得中,這是盛大的德性了;天下化于中正,治平就到終點了;這就稱作道配天地,是古代聖明的極限了。
後世不修禮法,刑政苛煩而混亂,在上的放縱私欲破壞法度,使得下民困苦。
他們說古樂不足一聽,一代一代都更換新聲,而這新聲妖婬愁怨,觸發人的私欲,增強人的哀怨,使欲盛悲濃達到不能自我節制的地步。
所以就出現了殘害君上抛棄生父,輕生敗倫,無法禁止的情形。
唉!音樂這東西古人用以平靜人心,今人用來助長私欲;古人用來宣布教化,今人用來助長怨忿。
不恢複古禮,不改變今樂,而想走向太平,相差太遠了! 9·02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
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有德業充備,足為師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學,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
其道必本于人倫,明乎物理。
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于擇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鄉人而可至于聖人之道。
其學行皆中于是者為成德。
取材識明達,可進于善者,使日受其業。
擇其學明德尊者,為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學。
擇士入學,縣升之州,州賓興于太學,太學聚而教之,歲論其賢者能者于朝。
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遜,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
——《二程文集》卷一《請修學校尊師儒取士劄子》 [譯文]程颢先生在朝廷上說:治理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
怎樣得賢才?應先給近侍、賢儒及執事百官以禮命,要他們盡心推訪,凡有德業充分完備,足可為人師表的,其次有笃志好學、品才兼優的,朝廷要厚禮聘請,州縣誠意遣送,把他們集中在京師,讓他們從早到晚彼此研究發明正學。
他們的學問必定是本于人倫,明于事理。
他們教人從小學的“灑掃應對”開始,修明“孝悌忠信”,人事應酬中的禮樂等等,其用以誘導、激勵、浸潤、砥砺後學直到成就其德業的方法,都有一個秩序,其關鍵在于教人擇善修身,推而廣之至于化成天下,如此從一個普通的人進不已可以邁上成為聖人之道。
其中那些學業品行都符合以上要求的就叫做成德。
挑選那些材識明達,能夠達到善性的人,讓他們每天在這裡學習,而挑選那些學業大明、德義可尊的大儒,作為太學的師長,學問德義次于這些人的,讓他們分别去教授天下的各級學校。
選擇好的士人入學學習,從縣學升到州學,州學再薦舉到太學,太學
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
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
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
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婬愁怨,導欲增悲,不能自止。
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
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長怨。
不複古禮,不變今樂,而欲緻治者,遠哉!——周敦頤《通書·樂上》 [譯文]周敦頤先生說:古代聖王制訂禮法,修明教化,三綱正,人倫關系各得其位,百姓無不合和,萬物全都和順,于是制作了音樂來宣導八方之氣,來順天下人之惰性。
所以那樂聲淡而不至憂傷,和而不至随物變遷,入于人耳,感化人心,人心莫不淡泊而和順。
淡泊則私欲之心就平靜了,和順則躁動之心就消釋了。
優容柔順平和得中,這是盛大的德性了;天下化于中正,治平就到終點了;這就稱作道配天地,是古代聖明的極限了。
後世不修禮法,刑政苛煩而混亂,在上的放縱私欲破壞法度,使得下民困苦。
他們說古樂不足一聽,一代一代都更換新聲,而這新聲妖婬愁怨,觸發人的私欲,增強人的哀怨,使欲盛悲濃達到不能自我節制的地步。
所以就出現了殘害君上抛棄生父,輕生敗倫,無法禁止的情形。
唉!音樂這東西古人用以平靜人心,今人用來助長私欲;古人用來宣布教化,今人用來助長怨忿。
不恢複古禮,不改變今樂,而想走向太平,相差太遠了! 9·02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
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有德業充備,足為師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學,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
其道必本于人倫,明乎物理。
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于擇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鄉人而可至于聖人之道。
其學行皆中于是者為成德。
取材識明達,可進于善者,使日受其業。
擇其學明德尊者,為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學。
擇士入學,縣升之州,州賓興于太學,太學聚而教之,歲論其賢者能者于朝。
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遜,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
——《二程文集》卷一《請修學校尊師儒取士劄子》 [譯文]程颢先生在朝廷上說:治理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
怎樣得賢才?應先給近侍、賢儒及執事百官以禮命,要他們盡心推訪,凡有德業充分完備,足可為人師表的,其次有笃志好學、品才兼優的,朝廷要厚禮聘請,州縣誠意遣送,把他們集中在京師,讓他們從早到晚彼此研究發明正學。
他們的學問必定是本于人倫,明于事理。
他們教人從小學的“灑掃應對”開始,修明“孝悌忠信”,人事應酬中的禮樂等等,其用以誘導、激勵、浸潤、砥砺後學直到成就其德業的方法,都有一個秩序,其關鍵在于教人擇善修身,推而廣之至于化成天下,如此從一個普通的人進不已可以邁上成為聖人之道。
其中那些學業品行都符合以上要求的就叫做成德。
挑選那些材識明達,能夠達到善性的人,讓他們每天在這裡學習,而挑選那些學業大明、德義可尊的大儒,作為太學的師長,學問德義次于這些人的,讓他們分别去教授天下的各級學校。
選擇好的士人入學學習,從縣學升到州學,州學再薦舉到太學,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