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八 治體

關燈
8·01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

    本必端。

    端本,誠心而己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

    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

    家人離必起自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堯所以釐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茲試矣。

    是治天下觀于家,治家觀身而已矣。

    身端,心誠之謂也;誠心,複其不善之動而已矣。

    不善之動,妄也;妄複,則無妄矣;無妄,則誠矣。

    故《無妄》次《複》,而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深哉!——周敦頤《通書·家人睽複無妄》 [譯文]周敦頤先生說:治理天下有其根本,那就是治天下者的本身;治理天下有其模範,那就是治天下者的家。

    這根本一定要端正,端正的辦法,誠其心而已;模範一定要善,使其善的方法,使親人和順而已。

    治家難,治天下易,這是因為家人親而義難勝情,天下疏而公易制私。

    家人不和必從婦人引起,故以《周易》中《睽》卦緊接《家人》卦後,其《彖辭》并說:“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堯之所以把兩個女兒下嫁給舜,是考慮舜是不是可以讓我禅讓天下給他呢?我要通過兩個女兒去試試他。

    如此是要知道一個人能不能治理天下從他的治家觀察,治家如何則觀察他一身就可以了。

    自身端正,說的是他心誠;誠心,就是剔除其不善的念頭都返回到心之本善而已。

    不善的念頭,是虛妄欺妄;虛妄欺妄返回到本善之心,就無妄了;無妄,就真誠忠實了。

    故以《周易》中《無妄》卦緊接《複》卦之後,《無妄》卦的《象辭》還說:“先王以其盛德配對上天,及時孕育着萬物。

    ”涵義深刻呀! 8·02明道先生嘗言于神宗曰:得天理之正,極人倫之至者,堯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義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若履大路而行,無複回曲;霸者崎岖,反側于曲徑之中,而卒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故誠心而王則王矣,假之而霸則霸矣。

    二者其道不同,在審其初而已,《易》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者,其初不可不審也。

    惟陛下稽先聖之言,察人事之理,知舜之道備于己,反身而誠之,推之以及四海,則萬世幸甚。

    ——《二程文集》卷一《論王美劄子》 [譯文]程颢先生曾對宋神宗說:能得天理之正道,又能盡人倫關系之極緻的,是堯舜之道;運用自己私心,而假借仁義之名而僅得仁義之偏的,是春秋五霸們所行的事。

    王道平直宛如磨刀石,它以人之常情為本,從禮義出發,行王道就象在大路上行走,再沒有坎坷;霸者的路卻是崎岖的,輾轉于曲折的小路中,而最終也無法和他同入于堯舜之道。

    所以真誠地行王道就成王道,假借着王道的美名而稱霸天下就成霸道了。

    王道與霸道的區别,隻在審察起初一念之微而已,這就是《易》上說的“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所以最初一念之微不可不審察呀。

    希望皇上考察古代聖王之言,考察人事之理,理解堯舜之道本具備于自身,然後返身求己而誠其心,推廣其道而行于天下,那就是天下萬世的幸福呀。

     8·03伊川先生曰:當世之務,所尤先者三:一曰立志,二曰責任,三曰求賢。

    今雖納嘉謀,陳善算,非君志先立,其能聽而用之乎?君欲用之,非責任宰輔,其孰承而行之乎?君相協心,非賢者任職,其能施于天下乎?此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

    三者之中,複以立志為本。

    所謂立志者,至誠一心,心道自任,以聖人之訓為可必信,先王之治為可必行,不狃滞于近規,不遷惑于衆口,必期緻天下如三代之世也。

    ——《工程文集》卷五《為家君應诏上英宗皇帝書》 [譯文]程頤先生說:當世之事,尤其應該率先做好的有三項:第一是立志,第二是責任,第三是求賢。

    盡管有人獻上好的策略,陳述好的計劃,如果君主不先立志,他能聽從并采用嗎?君主想采用,而不責成專任于宰輔大臣,那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