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八 治體
關燈
小
中
大
來接受去施行呢?國君大臣齊心協力,沒有賢者在下任職,那麼能夠推廣于天下嗎?這三項是治國根本,至于具體臨事裁決,那隻是具體實用。
這三者之中,又以立志為根本。
立志,就是至誠一心,以實行聖人之道為己任,以聖人之教導為必定可信,以先王之治法為必定可行,不被近世的規則習俗約束,不被衆說紛纭所迷惑,而堅定地以使天下達到上古三代之治為目的。
8·04《比》之九五曰:“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
”傳曰:人君比天下之道,當顯明其比道而已。
如誠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發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澤,是人君親比天下道也。
如是,天下孰不親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違道幹譽,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狹矣,其能得天下之經乎?王者顯明其比道,天下自然來比。
來者撫之,固不煦煦然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驅,禽之去者從而不追,來者則取之也。
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皞皞,而莫知其為者也。
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
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誠,緻其才力,乃顯其比君之道也。
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己也。
在朋友亦然,修身誠意以待之,親己與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從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
于鄉黨親戚,于衆人,莫不皆然,“三驅失前禽”之義也。
——《程氏易傳·比傳》 [譯文]《比》卦的九五爻辭說:“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
”程頤解釋說:人君讓天下親近的辦法,應該明确顯示他親近之意于天下而已。
如以誠意對待外物,以恕己之心恕人,施行仁政,使天下人受其恩澤,這就是人君讓天下親附的辦法呀。
能這樣,天下人誰不親附于上呢?如果隻是顯現小仁,違背道義而求虛名,想要讓下面的人親附,那道路也就狹隘了,難道能得到天下人的親附嗎?帝王們充分顯示親附天下之意,天下自然來親附。
來親附的就安慰他們,本不要故意裝出和樂的樣子來求得外物的比附,就象田獵中的三面驅獸,禽獸逃去的不去追,自行來的則取之。
這是王者功德無量,所以其民心情舒暢,其樂融融而不知所為。
不僅人君比附天下之道如此,一般人之相互親附莫不如此。
以臣下對于國君而言,竭盡其忠誠,貢獻其才力,乃是顯示其親附君上之道呀。
任用或是不用,在君上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得君主親任自己。
在朋友之間也是如此,修身誠意以待來者,至于親附與否,則在于他人,不可花言巧語作出讨好人的姿态,曲從苟合,去求得别人親附自己,對于鄉裡親戚,對于普通的人,全都這樣,這就是“三驅失前禽”的含義啊。
8·05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名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其德,則君舉而進之。
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
皆非有預于己也。
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
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
後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榮;農工商賈,日志于富侈。
億兆之心交骛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 [譯文]古時候,自公卿大夫而下,職位各與其德相稱,終身居其職,得其應得之分;職位低而其德高的,國君就會提拔之而進于高的職位。
士人修習學業,學成了國君就會求其出仕。
這都與個人沒有關系。
農工商人,勤于他的事務,享受他應得的分限。
所以人人全都各有其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以統一。
後世從庶民士人直至公卿,每天想的是得到尊榮;農工商人,每天想的是能夠富貴。
億兆人之心一起追逐名利,天下紛紛,怎麼能夠統一呢?想要不亂,難呀! 8·06《泰》之九二曰:“包荒,用馮河。
”傳曰:人情安肆,則政舒緩,而法度廢弛,庶事無節。
治之之道,必有包荒含穢之量,則其施為寬裕詳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
若無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則無深遠之慮,有暴擾之患。
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
故在包荒也。
自古
這三者之中,又以立志為根本。
立志,就是至誠一心,以實行聖人之道為己任,以聖人之教導為必定可信,以先王之治法為必定可行,不被近世的規則習俗約束,不被衆說紛纭所迷惑,而堅定地以使天下達到上古三代之治為目的。
8·04《比》之九五曰:“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
”傳曰:人君比天下之道,當顯明其比道而已。
如誠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發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澤,是人君親比天下道也。
如是,天下孰不親比于上?若乃暴其小仁,違道幹譽,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狹矣,其能得天下之經乎?王者顯明其比道,天下自然來比。
來者撫之,固不煦煦然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驅,禽之去者從而不追,來者則取之也。
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皞皞,而莫知其為者也。
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
以臣于君言之,竭其忠誠,緻其才力,乃顯其比君之道也。
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己也。
在朋友亦然,修身誠意以待之,親己與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從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
于鄉黨親戚,于衆人,莫不皆然,“三驅失前禽”之義也。
——《程氏易傳·比傳》 [譯文]《比》卦的九五爻辭說:“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
”程頤解釋說:人君讓天下親近的辦法,應該明确顯示他親近之意于天下而已。
如以誠意對待外物,以恕己之心恕人,施行仁政,使天下人受其恩澤,這就是人君讓天下親附的辦法呀。
能這樣,天下人誰不親附于上呢?如果隻是顯現小仁,違背道義而求虛名,想要讓下面的人親附,那道路也就狹隘了,難道能得到天下人的親附嗎?帝王們充分顯示親附天下之意,天下自然來親附。
來親附的就安慰他們,本不要故意裝出和樂的樣子來求得外物的比附,就象田獵中的三面驅獸,禽獸逃去的不去追,自行來的則取之。
這是王者功德無量,所以其民心情舒暢,其樂融融而不知所為。
不僅人君比附天下之道如此,一般人之相互親附莫不如此。
以臣下對于國君而言,竭盡其忠誠,貢獻其才力,乃是顯示其親附君上之道呀。
任用或是不用,在君上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得君主親任自己。
在朋友之間也是如此,修身誠意以待來者,至于親附與否,則在于他人,不可花言巧語作出讨好人的姿态,曲從苟合,去求得别人親附自己,對于鄉裡親戚,對于普通的人,全都這樣,這就是“三驅失前禽”的含義啊。
8·05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名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其德,則君舉而進之。
士修其學,學至而君求之。
皆非有預于己也。
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
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
後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榮;農工商賈,日志于富侈。
億兆之心交骛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 [譯文]古時候,自公卿大夫而下,職位各與其德相稱,終身居其職,得其應得之分;職位低而其德高的,國君就會提拔之而進于高的職位。
士人修習學業,學成了國君就會求其出仕。
這都與個人沒有關系。
農工商人,勤于他的事務,享受他應得的分限。
所以人人全都各有其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以統一。
後世從庶民士人直至公卿,每天想的是得到尊榮;農工商人,每天想的是能夠富貴。
億兆人之心一起追逐名利,天下紛紛,怎麼能夠統一呢?想要不亂,難呀! 8·06《泰》之九二曰:“包荒,用馮河。
”傳曰:人情安肆,則政舒緩,而法度廢弛,庶事無節。
治之之道,必有包荒含穢之量,則其施為寬裕詳密,弊革事理,而人安之。
若無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則無深遠之慮,有暴擾之患。
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
故在包荒也。
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