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八 治體

關燈
t09“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複吉,有攸往,夙吉。

    ”傳曰:西南,坤方,坤之體廣大平易。

    當天下之難方解,人始離艱苦,不可複以煩苛嚴急治之,當濟以寬大簡易,乃其宜也。

    既解難而安平無事矣,是“無所往”也,則當修複治之道,正紀綱,明法度,複先代明王之治,是“來複”也,謂反正理也。

    自古聖王救難定亂,其始未暇遽為也,既安定,則為可久可繼之治。

    是漢以下,亂既除,則不複有為,姑随時維持而已,故不可能成善治,蓋不知“來複”之義也。

    “有攸往,夙吉。

    ”謂尚有當解之事,則早為之乃吉也。

    當解而未盡者,不早去,則将複盛。

    事之複生者,不早為,則将漸大。

    故“夙則吉”也。

    ——《程氏易傳·解傳》 [譯文]《周易·解卦》的卦辭說:“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複吉,有攸往,夙吉。

    ”程頤解釋說:西南方,是象征大地的坤方,坤體廣大平易。

    當天下大難開始解除之時,人們剛從困苦中解脫出來,不能再用煩政苛法嚴加治理,應當以寬大簡易之政加以調節,這才是正确的。

    險難解除以後就平安無事了,這就是“無所往”,這時應該修複治平之道,正紀綱,明法度,恢複古代明君的清明政治,這就是“來複”,說的是要回歸正理呀。

    自古聖王救難定亂,剛開始顧不上一下子就去作這恢複治道的工作,安定以後就可以去進行可以長久持續的治理了。

    漢代以下,亂除以後,就不再有所作為,隻是随時維持而已,故不可能成就大治,主要是不理解“來複”之義呀。

    “有攸往,夙吉。

    ”是說還有應當消除的事,則早一點作了才吉利。

    應當解除而沒有完全解除的,不早一點消去,就會再度發展起來直到強盛。

    那些重新出現的問題,不早一點解決,就會逐漸積大,所以說“夙則吉”。

     8·10夫有物必有則,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

    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

    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

    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程氏易傳·艮傳》 [譯文]有一物就有一物的規則,如作父親就止于慈,作兒子就止于孝,作人君就止于仁,作臣下就止于敬。

    以此推及到萬物萬事,無不各自有其所當止之所。

    事物能夠止于當止之所就安定,不能止于當止之所就混亂。

    聖人之所以能夠順物之情而使天下治理,不是能為事物制訂一個法則,無非是讓事物各自止于當止之所罷了。

     8·11兌。

    說而能貞,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說道之至正至善者也。

    若夫違道以幹百姓之譽者,苟說之道,違道不順天,幹譽非應人,苟取一時之說耳。

    非君子之正道。

    君子之道,其說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之于心而說服無斁。

    ——《程氏易傳·兌傳》 [譯文]兌卦。

    能以正道取悅人,這是上順天理,下應人心,是至正至善的取悅人的辦法。

    至于那違反正道而去求得百姓稱贊自己的,那是苟且取悅之道,它違反正道所以不順天,它有意求得贊譽所以不應人心,隻不過苟且赢得人們一時的歡喜罷了。

    這不是君子的正道。

    君子之道,其取悅于萬民,好象天地施恩于萬物,感動其内心因而悅服而不會厭煩。

     8·12天下之事,不進則退,無一定之理。

    濟之終,不進而止矣,無常止也,衰亂至矣。

    蓋其道已窮極也。

    聖人至此奈何?曰:唯聖人為能通其變于未窮,不使至于極也,堯、舜是也,故有終而無亂。

    ——《程氏易傳·既濟傳》 [譯文]天下之事,不進則退,沒有一定的道理。

    濟卦到最末一爻,不能前進就停止了,但沒有永遠的停止,停止後接着衰敗就到來了。

    這是因為治天下之道已經用完了。

    聖人到這時又能怎麼辦呢?答案是:隻有聖人能夠在未到極端之時而能通達其變化,不使之走向窮極,堯、舜就是這樣,所以他能使天下有終治而無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