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五 克己
關燈
小
中
大
淺了,諸位便認為容易,這恐怕是最難的了,應該領會顔回因為什麼不遷怒。
比如舜誅四兇吧,怒的根源在四兇,和舜有什麼關系。
這是由于這人有可怒的事才對他發怒,聖人心中原本是沒有怒的,聖人之心就好比一面明鏡,好的事物來了就照見好,惡的東西來了就照見惡,鏡子本身哪曾有好和惡呢?世俗的人固然有在家裡生了氣卻到鬧市上給人臉色看的。
比如因一人發怒,對那一人說話,能沒有怒色嗎?有能對這一個人發怒而不對别人發怒的人,能夠忍到這地步,已經是很懂得義理了。
至于說聖人因物之可怒而怒而自心未嘗有怒,這恐怕是很難很難的。
君子役使外物,以外物之可喜可怒而應之以喜怒,小人被外物役使,其心随外物的感染而喜怒。
現在的人看到有可喜可怒的事,自己也用一分喜怒去奉陪,這也太勞累了。
聖人之心就象靜止的水,萬物畢照而自身凝然不動。
5·14明道先生曰:人之視最先,非禮而視,則所謂開目便錯了。
次聽、次言、次動,有先後之序。
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作,其樂可知。
有息則餒矣。
——《二程外書》卷三 [譯文]程颢說:人的視、聽、言、動,視在最先。
如果非禮而視,那就是所謂的一睜眼就錯了。
其次是聽,其次是言,其次是動,有個先後的順序。
人能除去自己的私欲,就心寬體胖,對上不愧于天,對下不愧于人,其中之樂可想而知。
這種樂一停息,人就氣餒。
5·15謝子與伊川先生别一年,往見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是工夫?謝曰:也隻去個矜字,曰:何故?曰:子細檢點得來,病痛盡在這裡。
若按伏得這個罪過,方有向進處。
伊川點頭,因語在坐同志曰:此人為學,切問近思者也。
——《二程外書》卷十二 [譯文]謝良佐與程頤分别一年,去見程頤。
程頤問:相别一年,學問上下的是什麼工夫?謝良佐說:也隻是去掉一個矜字。
程頤問:為什麼如此?回答說:仔細檢查起來,一切病根,都在這矜字裡。
如果能按得住伏得下這矜字,避免了矜帶來的罪過,而後學問才有精進。
程頤點頭,順勢告訴在坐的同學人說:這人為學,能懇切地發問并就眼前的問題思考。
5·16橫渠先生曰:“湛一氣之本,攻取氣這欲,口腹于飲食,鼻舌于臭味,綿攻取之性也。
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喪本焉爾。
——張載《正蒙·誠明》 [譯文]張載說:清淨純粹是氣的本體,取得外物是氣的欲望,口腹對于飲食,鼻舌對于氣味和滋味,都是感受外物之性的表現。
那些明白大德的人對于外物,不過适足而已,不讓過分的嗜欲連累其本善之心。
本心是根本,是大端,嗜欲是末端,是細節,他們不會因小害大,不會因末節喪失根本。
5·17惡不仁,是不善未嘗不知。
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
好仁而惡不仁,然後盡仁義之道。
——張載《正蒙·中正》 [譯文]厭惡不仁的東西,這就能做到有不善沒有不被察覺的,僅僅是愛好仁德而不厭惡不仁,那就不能明察習理的正确與謬誤,不能明白行事的當與不當,所以僅僅是善,未盡能完全符合義,僅僅是做正确的事,未必就是完全的仁。
愛好仁德而又厭惡不仁然後才能窮盡仁義之道。
5·18有潛心于道,忽忽焉他慮引去者,此氣也。
舊習纏繞,未能脫灑,畢竟無益,但樂于舊習耳。
古人欲得朋友,與琴瑟簡編,常使心在于此。
惟聖人知朋友之取益為多,故樂得朋友之來。
——張載《論語說》 [譯文]有的人想潛心學道,但心卻忽忽悠悠地被閑思雜慮所牽引,原因是心為氣所動了。
舊的習俗纏繞着你的心,不能夠擺脫出來,畢竟是無益的,隻是樂于舊習而不能擺脫罷了。
古人想要得到朋友,以及琴瑟、書冊,常常使自己的心放在這上邊。
因為聖人知道從朋友那裡得益的多,所以樂于有朋友來。
比如舜誅四兇吧,怒的根源在四兇,和舜有什麼關系。
這是由于這人有可怒的事才對他發怒,聖人心中原本是沒有怒的,聖人之心就好比一面明鏡,好的事物來了就照見好,惡的東西來了就照見惡,鏡子本身哪曾有好和惡呢?世俗的人固然有在家裡生了氣卻到鬧市上給人臉色看的。
比如因一人發怒,對那一人說話,能沒有怒色嗎?有能對這一個人發怒而不對别人發怒的人,能夠忍到這地步,已經是很懂得義理了。
至于說聖人因物之可怒而怒而自心未嘗有怒,這恐怕是很難很難的。
君子役使外物,以外物之可喜可怒而應之以喜怒,小人被外物役使,其心随外物的感染而喜怒。
現在的人看到有可喜可怒的事,自己也用一分喜怒去奉陪,這也太勞累了。
聖人之心就象靜止的水,萬物畢照而自身凝然不動。
5·14明道先生曰:人之視最先,非禮而視,則所謂開目便錯了。
次聽、次言、次動,有先後之序。
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作,其樂可知。
有息則餒矣。
——《二程外書》卷三 [譯文]程颢說:人的視、聽、言、動,視在最先。
如果非禮而視,那就是所謂的一睜眼就錯了。
其次是聽,其次是言,其次是動,有個先後的順序。
人能除去自己的私欲,就心寬體胖,對上不愧于天,對下不愧于人,其中之樂可想而知。
這種樂一停息,人就氣餒。
5·15謝子與伊川先生别一年,往見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是工夫?謝曰:也隻去個矜字,曰:何故?曰:子細檢點得來,病痛盡在這裡。
若按伏得這個罪過,方有向進處。
伊川點頭,因語在坐同志曰:此人為學,切問近思者也。
——《二程外書》卷十二 [譯文]謝良佐與程頤分别一年,去見程頤。
程頤問:相别一年,學問上下的是什麼工夫?謝良佐說:也隻是去掉一個矜字。
程頤問:為什麼如此?回答說:仔細檢查起來,一切病根,都在這矜字裡。
如果能按得住伏得下這矜字,避免了矜帶來的罪過,而後學問才有精進。
程頤點頭,順勢告訴在坐的同學人說:這人為學,能懇切地發問并就眼前的問題思考。
5·16橫渠先生曰:“湛一氣之本,攻取氣這欲,口腹于飲食,鼻舌于臭味,綿攻取之性也。
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喪本焉爾。
——張載《正蒙·誠明》 [譯文]張載說:清淨純粹是氣的本體,取得外物是氣的欲望,口腹對于飲食,鼻舌對于氣味和滋味,都是感受外物之性的表現。
那些明白大德的人對于外物,不過适足而已,不讓過分的嗜欲連累其本善之心。
本心是根本,是大端,嗜欲是末端,是細節,他們不會因小害大,不會因末節喪失根本。
5·17惡不仁,是不善未嘗不知。
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
好仁而惡不仁,然後盡仁義之道。
——張載《正蒙·中正》 [譯文]厭惡不仁的東西,這就能做到有不善沒有不被察覺的,僅僅是愛好仁德而不厭惡不仁,那就不能明察習理的正确與謬誤,不能明白行事的當與不當,所以僅僅是善,未盡能完全符合義,僅僅是做正确的事,未必就是完全的仁。
愛好仁德而又厭惡不仁然後才能窮盡仁義之道。
5·18有潛心于道,忽忽焉他慮引去者,此氣也。
舊習纏繞,未能脫灑,畢竟無益,但樂于舊習耳。
古人欲得朋友,與琴瑟簡編,常使心在于此。
惟聖人知朋友之取益為多,故樂得朋友之來。
——張載《論語說》 [譯文]有的人想潛心學道,但心卻忽忽悠悠地被閑思雜慮所牽引,原因是心為氣所動了。
舊的習俗纏繞着你的心,不能夠擺脫出來,畢竟是無益的,隻是樂于舊習而不能擺脫罷了。
古人想要得到朋友,以及琴瑟、書冊,常常使自己的心放在這上邊。
因為聖人知道從朋友那裡得益的多,所以樂于有朋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