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五 克己

關燈
一有所欲,就偏離大道了。

    所以《夬》卦的九五爻辭說:“馬齒苋決而又決,中道而行無害。

    ”而《象》辭卻說:“雖然中道而行無害,但内心不算光明。

    ”孔老夫子在這裡要告訴人的道理深刻呀。

     5·08《節》之九二,不正之節也。

    以剛中正為節,如懲忿窒欲,損過抑有餘是也。

    不正之節,如啬節于用,懦節于行是也。

    ——《程氏易傳·節傳》 [譯文]《節卦》的九二爻,是不正之節,不當節制而節制。

    以剛中正為節,即應當節制而節制的,如制止忿怒,堵塞貪欲,損省過分的,抑制盈餘的都是如此。

    不正之節,如吝啬的節省用度,懦弱的節制行為都是這樣。

     5·09人而無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

    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則亦難能也,謂之仁則未可也。

    此原憲之問,夫子答以知其難,而不知其為仁。

    此聖人開示之深也。

    ——《程氏易傳·論語解》 [譯文]人能做到無好勝、自誇、怨恨、貪心這些毛病,隻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

    有這些毛病而能制約着自己不去這麼做,也算是難能可貴的了,但說這就是仁人則不可。

    這是原憲的提問,孔子回答他說: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的了,若說是仁人,我不能同意,這可見聖人開示後學的深刻呀。

     5·10明道先生曰:義理與客氣常勝,隻看消長分數多少,為君子小人之别。

    義理所得漸多,則自然知得客氣,消散得漸少,消盡者是大賢。

    ——《二程遺書》卷一 [譯文]程颢說:“人身上義理與客氣互相争鬥常常互有勝負,隻看雙方消長比例的多少,來區分君子和小人。

    義理所得漸多,則自然能清楚自己身上的客氣而加以控制,客氣消散得漸漸地少,消盡客氣的人是大賢。

     5·11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将兩塊玉來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個粗砺底物,方磨得出。

    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為小人侵陵,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預防,如此便道理出來。

    ——《二程遺書》卷二上 [譯文]邵雍解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說:玉是溫和細潤的東西,如果拿兩塊玉相磨,必然磨不成,需要有一個粗砺的東西,才能磨出玉來。

    這就好比君子與小人相處,被小人欺淩,就能修治反省自身回避小人,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預防發生禍患。

    這樣一來,道理也就在君子身上體現出來了。

     5·12獵,自謂今無此好。

    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隐未發,一日萌動,複如前矣。

    ”後十二年,因見,果知未。

    ——《二程遺書》卷七 [譯文]程颢曾說:打獵,我自認為已經沒有這個嗜好了。

    周敦頤聽了說:“你說得多麼簡單呀!你隻是這種意念潛隐着沒有暴露出來,有朝一日萌動了,就又和以前一樣嗜好了。

    ”此後十二年由于見到打獵的,不覺有喜好之心,方能說明未能斷除這種嗜好。

     5·13問:不遷怒,不貳過,何也?《語錄》有怒甲不移于乙之說,是否?伊川先生曰:是。

    曰:若此則甚易,何待顔子而後能?曰:隻被說得粗了,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難,須是理會得因何不遷怒。

    如舜之誅四兇,怒在四兇,舜何與焉?蓋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聖人之心本怒也。

    譬如明鏡,好物來時便見是好,惡物來時便見是惡,鏡何嘗有好惡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

    且如怒一人,對那一人說話,能無怒色否?不能怒一人而不怒别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義理。

    若聖人因物而未嘗有怒,此莫是甚難。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今人見有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勞矣。

    聖人之心如止水。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有人問:不遷怒,不貳過,是什麼意思呢?先生您的《語錄》上有對甲怒不移到乙身上的說法,對嗎?程頤說:對的。

    又問:如果這樣的話不遷怒非常容易,哪裡非要顔回這樣的大賢才能做到呢?程頤說:隻是說得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