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三 緻知
關燈
小
中
大
ot18學者先須讀《論》、《孟》。
窮得《論》、《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了。
《論》、《孟》如丈尺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學者先要讀《論語》、《孟子》。
讀透了《論語》、《孟子》,自然有一個要領,拿它去看别的經書就很省力。
《論語》、《孟子》就象尺秤一樣,用它去度量事物,自然能見出長短輕重。
3·19讀《論語》者,但将諸弟子問處,使作己問,将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
若能于《論》、《孟》中深求玩味,将來涵養成,甚生氣質!——《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上 [譯文]讀《論語》時,隻要衆弟子問的地方,就當作自己提問,将聖人的回答,當作今天的耳聞,自然就有收獲。
如果能在《論語》、《孟子》中深入玩味,将會涵養成一種超人氣質! 3·20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這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與聖人所以至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阙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二程遺書》卷二十五 [譯文]讀書的人應當留心看聖人為什麼要作經的想法,和聖人作經時的用心,與聖人之所以成為聖,而我之所以未能達到聖人境界的原因,以及未能得到聖人之道的原因。
每一句都如此去推求,白天誦讀品味,夜裡靜靜思考,放平你的心,放寬你的氣,保留你搞不清的疑問,那麼聖人的思想就能領會了。
3·21“興于《詩》”者,吟詠性情,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有“吾與點”之氣象。
——《二程遺書》卷三 [譯文]“興起于讀《詩經》”的學者,是因為詩可吟詠性情,使人盡情潛心在道德之中而被感動,有孔子說的“我贊賞曾晰”的氣象。
3·22謝顯道雲:明道先生善言《詩》,他又渾不曾章解句釋,但優遊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處。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雲遠,曷雲能來!”思之切矣。
終曰:“百爾君子,不知德性。
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歸于正也。
又曰:伯淳嘗談《詩》,并不下一字訓诂,有時隻轉卻一兩字,點掇地念過,便教人省悟。
又曰:古人所以貴親炙之也。
——《二程外書》卷十二 [譯文]謝顯道說:程颢先生善于講論《詩經》,但他又幾乎不曾一章一句解釋,隻是從容地玩味,上下地吟誦,就讓人領會了。
“你看那太陽和月亮,我的思念長又長。
道路相隔太遙遠,怎能來到我身旁!”思念多麼迫切呀。
結束時說:“你們這些君子呀,不懂道德和修養。
隻要不損人又不貪求,走到哪裡不順當。
”最後又歸于正。
又說:程颢先生常常談《詩經》,但并不作一個字的訓釋,有時隻替換一兩個字,指點一下讀過,就能讓人醒悟。
又說:這就是古人為什麼特别看重親承教誨的原因。
3·23《中庸》之出,是孔門傳授,成于子思、孟子。
其書雖雜記,更不分精粗,一滾說了。
今人語道,多說高便遺卻卑,說本便遺卻末。
——《二程遺書》卷十五 [譯文]《中庸》這部書,是孔門後學傳授下來,成書于子思、孟子之手。
書中語言雖然出于雜記,不是一時系統的東西,也不分精細與粗略,一股腦都說出來了。
今天的人談論聖人之道,大多是說到高深處就把基礎的東西丢棄了,說到根本的大道理就把細節給抛棄了。
3·24伊川先生《易傳序》曰:易,變易也,随時變易以從道也。
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将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物之道也。
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
去古雖遠,遺經尚存。
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
自秦而下,蓋無傳矣。
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淹晦,将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
”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于辭。
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得于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辭而能通其意者也。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
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
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予所傳者辭也,由辭得意,則存乎人焉。
——《二程文集》卷八《易傳序》 [譯文]程頤的《易傳序》中說:《周易》的“易”,是變化的意思,是随時變化以符合道。
《周易》這部書,内容廣泛深遠,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順應上天性命之理,以闡明晝夜、死生、光明與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萬物,以開啟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業。
聖人為後世憂
窮得《論》、《孟》、自有要約處,以此觀他經甚省力了。
《論》、《孟》如丈尺權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見得長短輕重。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學者先要讀《論語》、《孟子》。
讀透了《論語》、《孟子》,自然有一個要領,拿它去看别的經書就很省力。
《論語》、《孟子》就象尺秤一樣,用它去度量事物,自然能見出長短輕重。
3·19讀《論語》者,但将諸弟子問處,使作己問,将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
若能于《論》、《孟》中深求玩味,将來涵養成,甚生氣質!——《二程遺書》卷二十二上 [譯文]讀《論語》時,隻要衆弟子問的地方,就當作自己提問,将聖人的回答,當作今天的耳聞,自然就有收獲。
如果能在《論語》、《孟子》中深入玩味,将會涵養成一種超人氣質! 3·20讀書者當觀聖人所以作經這意,與聖人所以用心,與聖人所以至聖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
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阙其疑,則聖人之意見矣。
——《二程遺書》卷二十五 [譯文]讀書的人應當留心看聖人為什麼要作經的想法,和聖人作經時的用心,與聖人之所以成為聖,而我之所以未能達到聖人境界的原因,以及未能得到聖人之道的原因。
每一句都如此去推求,白天誦讀品味,夜裡靜靜思考,放平你的心,放寬你的氣,保留你搞不清的疑問,那麼聖人的思想就能領會了。
3·21“興于《詩》”者,吟詠性情,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有“吾與點”之氣象。
——《二程遺書》卷三 [譯文]“興起于讀《詩經》”的學者,是因為詩可吟詠性情,使人盡情潛心在道德之中而被感動,有孔子說的“我贊賞曾晰”的氣象。
3·22謝顯道雲:明道先生善言《詩》,他又渾不曾章解句釋,但優遊玩味,吟哦上下,便使人有得處。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道之雲遠,曷雲能來!”思之切矣。
終曰:“百爾君子,不知德性。
不忮不求,何用不藏!”歸于正也。
又曰:伯淳嘗談《詩》,并不下一字訓诂,有時隻轉卻一兩字,點掇地念過,便教人省悟。
又曰:古人所以貴親炙之也。
——《二程外書》卷十二 [譯文]謝顯道說:程颢先生善于講論《詩經》,但他又幾乎不曾一章一句解釋,隻是從容地玩味,上下地吟誦,就讓人領會了。
“你看那太陽和月亮,我的思念長又長。
道路相隔太遙遠,怎能來到我身旁!”思念多麼迫切呀。
結束時說:“你們這些君子呀,不懂道德和修養。
隻要不損人又不貪求,走到哪裡不順當。
”最後又歸于正。
又說:程颢先生常常談《詩經》,但并不作一個字的訓釋,有時隻替換一兩個字,指點一下讀過,就能讓人醒悟。
又說:這就是古人為什麼特别看重親承教誨的原因。
3·23《中庸》之出,是孔門傳授,成于子思、孟子。
其書雖雜記,更不分精粗,一滾說了。
今人語道,多說高便遺卻卑,說本便遺卻末。
——《二程遺書》卷十五 [譯文]《中庸》這部書,是孔門後學傳授下來,成書于子思、孟子之手。
書中語言雖然出于雜記,不是一時系統的東西,也不分精細與粗略,一股腦都說出來了。
今天的人談論聖人之道,大多是說到高深處就把基礎的東西丢棄了,說到根本的大道理就把細節給抛棄了。
3·24伊川先生《易傳序》曰:易,變易也,随時變易以從道也。
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将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物之道也。
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
去古雖遠,遺經尚存。
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
自秦而下,蓋無傳矣。
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淹晦,将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
”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于辭。
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得于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辭而能通其意者也。
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
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
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予所傳者辭也,由辭得意,則存乎人焉。
——《二程文集》卷八《易傳序》 [譯文]程頤的《易傳序》中說:《周易》的“易”,是變化的意思,是随時變化以符合道。
《周易》這部書,内容廣泛深遠,包含了天、地、人所有的道理,以此順應上天性命之理,以闡明晝夜、死生、光明與黑暗的原故,充分描述形容天下萬物,以開啟天下智慧,成就天下事業。
聖人為後世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