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三 緻知

關燈
慮,在這書中可以看出已達到極緻了。

    今天離開作《易》的時代雖然已經久遠,但聖人留下的這部經書還留傳着。

    隻是前代儒者弄不懂它的含義,僅僅把言辭傳授了下來,後代的學者誦讀了它的文字而沒有讀出其中的真谛。

    從秦代以來,《周易》中的聖道就沒有傳流了。

    我生在聖人千年之後,傷悼他的本義被淹沒不明,因而想使後人能夠通過文字追尋聖人之意的本源,這就是我寫作《易傳》的目的。

    《周易·系辭》上說:“《周易》中包含有聖人使用的方法四項:用來議論時,崇尚《易》的言辭;用來行動時,崇尚《易》的變化;用來制造器具時,崇尚《易》的形象;用來蔔筮時,崇尚《易》的占斷。

    ”天道吉兇消長的道理,人事進退存亡的道理,都包含在卦辭裡邊。

    推敲卦辭來考察卦義,就可以了解吉兇消長、進退存亡的變化,這樣卦象和占斷也就包括在其中了。

    《系辭》又說:“君子平時就觀察《周易》的卦象,反複玩味其卦辭,到臨事行動時就觀察卦爻的變化,玩味兇吉的占斷。

    ”理解了言辭而不能明白其含義的人是有的,但從來沒有不懂言辭卻能通達其含義的。

    最為隐微難以認識和說明的是理,最為顯著可見的是外在的形象。

    然而作為本體的理和作為功用的象在根源上本是一體的,在呈顯于外的(象)和隐微不見的(理)之間并沒有一點點的間隔。

    要觀察萬理所聚但卻互相各不妨礙,都能暢通無阻,在錯綜複雜中,顯示出融會貫通的地方,那麼《周易》的卦辭中是無不具備的。

    所以善于學習的人探求聖人之言一定從文辭開始。

    輕視文辭的人,不是明白言語的人。

    我在書中解釋的,是《周易》的辭語,從這辭語中領會聖人的真谛,那就在于學者個人了。

     3·25伊川先生答張闳中書日:《易傳》未傳,自量精力未衰,尚觊不少進爾。

    來書雲:“《易》之義本起于數。

    ”謂義起于數則非也。

    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

    《易》因象以明理,由象而知數。

    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

    必欲窮象之隐微,盡數之毫忽,乃尋流逐末,術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也。

    ——《二程文集》卷九《苔張闳中書》 [譯文]程頤在答張闳中的信中說:我作的《易傳》還沒有傳授給人,因為自己感到精力還沒有衰退,還希望再加修訂有所提高。

    你來信中說:“《易》的義本産生于數。

    ”說義産生于數則不對。

    有了理然後才有象,有了象然後才有數。

    《周易》中是通過卦象說明卦理,讀者則從卦象明白其數。

    所以理解了卦義,那麼象和數也都在其中了。

    如果一定要去窮卦象直到難以見到的地步,考究其數到難以說明的程度,那隻是舍源尋流,舍本逐末,是術數家所崇尚的,而不是儒者應做的事。

     3·26問:胡先生解九四作太子,恐不是卦義。

    先生雲:亦不妨,隻看如何用。

    當儲貳則作儲貳使。

    九四近君,便作儲貳亦不害,但不要拘一。

    若執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隻作得三百八十四件事便休了。

    ——《工程遺書》卷十九 [譯文]有人問:胡先生《乾卦》九四爻為太子,恐怕不是卦義吧。

    程頤說:“說是太子也不妨,隻是看如何使用。

    如果占蔔的人處于這樣的地位就作太子解。

    九四位置離象征天子的九五近,就說它是太子也沒有妨礙,隻是不要拘泥于一種事物。

    如果一爻就固執地認為指一種事物,那麼《周易》共三百八十四爻,隻象征三百八十四件事也就完了。

    ” 3·27看《易》且要知時。

    凡六爻,人人有用,聖人自有聖人用,賢人自有賢人用,衆人自有衆人用,學者自有學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

    因問:《坤卦》是臣之事,人君有用處否?先生日:是何無用?如“厚德載物”,人君安可不用?——《二程遺書》卷十九 [譯文]讀《周易》的人要懂得因時而異的道理。

    每卦隻有六爻,但人人都有用。

    聖人自有聖人的用法,賢人自有賢人的用法,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用法,學者自有學者的用法,君有君的用法,臣有臣的用法,其用是無所不适不通的。

    有人于是問:《坤卦》是臣下的事,君主有用處嗎?程頤說:這怎麼無用?如《坤卦》說的:“厚德載物”,人君怎麼能不用? 3·28今時人看《易》,皆不識得《易》是何物,隻就上穿鑿。

    若念得不熟,與就上添一德亦覺多,就上減一德亦不覺少,譬如不識此兀子,若減一隻腳,亦不知是少,若添一隻,亦不知是多。

    若識則自添減不得也。

    ——《二程外書》卷五 [譯文]今天的人看《周易》,都不知道《周易》是個什麼東西,隻在文字中生硬解說。

    如果讀得不熟,給他在上邊添一種意思也不覺得多,減去一個意思也不覺得少。

    譬如不識這個機子,如果減去一隻腳,也不知道少了,添上一隻,也不知是多。

    如果認得,那自然添減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