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三 緻知
關燈
小
中
大
然地樂于按照聖人之道去行。
人性本善,順理而行,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本來也不難。
隻怕為人不明理,很快安排一個理去順着作,那就難了。
你知道要行的事有多少般多少種,怎麼一一安排?這裡很有個深淺。
學者須是真正理解了事理,才理解得正确,就能泰然實行了。
我二十歲時,解釋經義,與今日沒有什麼不同。
但想想今天,覺得其中意味與年輕時自是不同。
3·07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須是窮緻其理。
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
或問:格物須物物格之,還隻格一物而萬理皆知?曰:怎得便會貫通?若隻格一物,便通衆理,雖顔子亦不敢如此道。
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大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需要深入推究認識其理。
推究理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或者讀書講明義理,或者評論古今人物,判别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能處理得當,都可窮盡事理。
有人問:推究事物,需要一物一物一事一事地推究呢,還是隻推究一事一物而萬理皆知呢?程頤回答說:怎能推究一物就會貫通呢?如果隻推究一物,就貫通衆理,即使是大賢者顔回也不敢這麼說。
應該是今日推究一件,明日又推究一件,積累多了,然後自有豁然貫通的時候。
3·08“思曰睿”,思慮久後,睿自然生。
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換一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
蓋人之知識,于這裡蔽着,雖強思亦不通。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思考稱作睿智”。
思慮時間久了,睿智自然産生。
如果于一事思考未有所得,暫且換另一事思考,不可隻守着某一件事。
因為人的認識,在這個地方被遮蔽住了,即使強去思考,依然想不通的。
3·09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曰:不必如此說。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此合内外之道也。
又問:緻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
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有人問:格物究理中遠觀外物近察自身,還是以外物上認識的理回來驗證自身嗎?程頤說:“不用這麼說,物之理和我之理都是同一個理,剛剛明白了那個,也就通曉了這個,這就是合内心與外物為一的道理。
又問:緻知從探求仁、義、禮、智四端開始怎麼樣?程頤回答說:從人的性情上去探求,固然是切于自身了。
但一草一木都包含着理,也應該去考察。
3·10橫渠先生答範巽之曰:所訪物怪神奸,此非難語,顧未必信耳。
孟子所謂“知性知天”,學者至于知天,則物所從出,當源源自見。
知所從出,則物之當有當無,莫不心喻,亦不待語而後知。
諸公所論,但守之不失,不為異端所劫,進進不己,則物怪不須辨,異端不必攻。
不逾期年,吾道勝矣。
若欲委之無窮,付之不可知,則學為疑撓,智為物昏,交來無間,卒無以自存,而溺于怪妄必矣。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張載給範育的複信說:來信所詢問的物怪神奸之類的事,這不是什麼難以說明的問題,隻不過人們未必肯信。
孟子說的人盡心就可以明白自己的本性,也就可以了解上天。
學者達到了知天的地步,那麼事物是如何産生的,都應能不斷認識,知道了事物是如何産生的,那麼某種事物應該有或應該沒有,無不明白于心,也不需要說明才知道。
諸位所談論的理,隻要守持着而用不着分辨,異端學說也用不着批判。
不過一年,我們的學說就勝利了。
如果把物怪神奸之說以不可窮究推到一邊,認為是不可知的東西,那麼你的為學就被疑惑阻撓,心智被外物搞得昏昏不明,疑惑與外物交雜而來,沒個間斷,終于會到無法自存的地步,那麼陷于怪妄也就是必然。
3·11義理有疑,則濯去早見,以來新意。
心中有所開,即便劄記,不思則還塞之矣。
更須得朋友之助,一日間朋友論著,則一日間意思差别。
須日日如此講論,久則自覺進也。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學習中對義理領會不了時,就應該清除頭腦中舊有的見解,好使新意産生。
心中有所開悟,随即記下,不繼續思考思路就又蔽塞了。
還需要得到朋友的幫助,一天裡朋友讨論着,一天裡認識就有差别。
需要天天如此讨論,時間一長自然就感覺到進步了。
3·12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見理。
理隻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
《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謂也。
或曰:聖人之言,恐不可淺近看他。
曰:聖人之言,自有近處,自有深遠處。
如近處怎生通要鑿教深遠得?揚子曰:“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
”頤與改之曰:“聖人之言,其
人性本善,順理而行,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本來也不難。
隻怕為人不明理,很快安排一個理去順着作,那就難了。
你知道要行的事有多少般多少種,怎麼一一安排?這裡很有個深淺。
學者須是真正理解了事理,才理解得正确,就能泰然實行了。
我二十歲時,解釋經義,與今日沒有什麼不同。
但想想今天,覺得其中意味與年輕時自是不同。
3·07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須是窮緻其理。
窮理亦多端,或讀書講明義理,或論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處其當,皆窮理也。
或問:格物須物物格之,還隻格一物而萬理皆知?曰:怎得便會貫通?若隻格一物,便通衆理,雖顔子亦不敢如此道。
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大凡一物有一物之理,需要深入推究認識其理。
推究理的途徑是多方面的,或者讀書講明義理,或者評論古今人物,判别其是非,或應接事物,而能處理得當,都可窮盡事理。
有人問:推究事物,需要一物一物一事一事地推究呢,還是隻推究一事一物而萬理皆知呢?程頤回答說:怎能推究一物就會貫通呢?如果隻推究一物,就貫通衆理,即使是大賢者顔回也不敢這麼說。
應該是今日推究一件,明日又推究一件,積累多了,然後自有豁然貫通的時候。
3·08“思曰睿”,思慮久後,睿自然生。
若于一事上思未得,且别換一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
蓋人之知識,于這裡蔽着,雖強思亦不通。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思考稱作睿智”。
思慮時間久了,睿智自然産生。
如果于一事思考未有所得,暫且換另一事思考,不可隻守着某一件事。
因為人的認識,在這個地方被遮蔽住了,即使強去思考,依然想不通的。
3·09問:觀物察己,還因見物反求諸身否?曰:不必如此說。
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此合内外之道也。
又問:緻知先求之四端,如何?曰:求之性情,固是切于身。
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須是察。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有人問:格物究理中遠觀外物近察自身,還是以外物上認識的理回來驗證自身嗎?程頤說:“不用這麼說,物之理和我之理都是同一個理,剛剛明白了那個,也就通曉了這個,這就是合内心與外物為一的道理。
又問:緻知從探求仁、義、禮、智四端開始怎麼樣?程頤回答說:從人的性情上去探求,固然是切于自身了。
但一草一木都包含着理,也應該去考察。
3·10橫渠先生答範巽之曰:所訪物怪神奸,此非難語,顧未必信耳。
孟子所謂“知性知天”,學者至于知天,則物所從出,當源源自見。
知所從出,則物之當有當無,莫不心喻,亦不待語而後知。
諸公所論,但守之不失,不為異端所劫,進進不己,則物怪不須辨,異端不必攻。
不逾期年,吾道勝矣。
若欲委之無窮,付之不可知,則學為疑撓,智為物昏,交來無間,卒無以自存,而溺于怪妄必矣。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張載給範育的複信說:來信所詢問的物怪神奸之類的事,這不是什麼難以說明的問題,隻不過人們未必肯信。
孟子說的人盡心就可以明白自己的本性,也就可以了解上天。
學者達到了知天的地步,那麼事物是如何産生的,都應能不斷認識,知道了事物是如何産生的,那麼某種事物應該有或應該沒有,無不明白于心,也不需要說明才知道。
諸位所談論的理,隻要守持着而用不着分辨,異端學說也用不着批判。
不過一年,我們的學說就勝利了。
如果把物怪神奸之說以不可窮究推到一邊,認為是不可知的東西,那麼你的為學就被疑惑阻撓,心智被外物搞得昏昏不明,疑惑與外物交雜而來,沒個間斷,終于會到無法自存的地步,那麼陷于怪妄也就是必然。
3·11義理有疑,則濯去早見,以來新意。
心中有所開,即便劄記,不思則還塞之矣。
更須得朋友之助,一日間朋友論著,則一日間意思差别。
須日日如此講論,久則自覺進也。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學習中對義理領會不了時,就應該清除頭腦中舊有的見解,好使新意産生。
心中有所開悟,随即記下,不繼續思考思路就又蔽塞了。
還需要得到朋友的幫助,一天裡朋友讨論着,一天裡認識就有差别。
需要天天如此讨論,時間一長自然就感覺到進步了。
3·12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見理。
理隻是人理,甚分明,如一條平坦底道路。
《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此之謂也。
或曰:聖人之言,恐不可淺近看他。
曰:聖人之言,自有近處,自有深遠處。
如近處怎生通要鑿教深遠得?揚子曰:“聖人之言遠如天,賢人之言近如地。
”頤與改之曰:“聖人之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