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三 緻知
關燈
小
中
大
3·01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
心不通乎道,而較古人之是非,猶不持權衡而酌輕重,竭其目力,勞其心智,雖使時中,亦古人所謂“億則屢中”,君子不貴也。
——《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長文書》 [譯文]程頤給朱長文的複信中說:心與聖人之道相通,然後就能辨别是非了,就象拿着秤去稱物體的輕重一樣,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知言”。
如果心不與聖道相通,而去評價古人的是非,就象不拿秤而去估量物體的輕重,用盡你的眼力,辛苦你的心智,即使時時都估量對了,也不過是古人說的“每每猜測每每猜中”,君子是不看重的。
3·02伊川先生答門人曰:孔孟之門,豈皆賢哲?固多衆人。
以衆人觀對賢,弗識者多矣。
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師,是故求而後得。
今諸君于頤言,才不合,則置不複思,所以終異也。
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緻知之方也。
——《二程文集》卷九《答門人書》 [譯文]程頤回複其門人的信中說:孔孟的門徒,哪能都是賢哲?自然多是普通人。
以常人去看聖賢,不能認識的地方多了。
隻因他們不敢相信自己而相信老師,所以能通過探索而後得聖人之義。
今日諸位對我程頤的話,才有看法上的分歧,就丢下不再思考,所以最終還是不同。
不可放下,且再去思考,這是獲取知識的方法。
3·03伊川先生答橫渠先生曰:所論大概,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厚之氣。
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
更願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
——《二程文集》卷九《答橫渠先生書》 [譯文]程頤回複張載的信中說:來信所論,就大概而言,有苦心極力追求學問的氣象,卻缺乏寬容溫厚的氣度。
不是聰明睿智的明察,而是考究摸索到了這個地步,所以理解多有偏失,就言辭說也多有窒礙不通的地方,小的差錯時時出現。
但願進一步完善培養思慮,涵泳于義理之中,日後思路自會條暢的。
3·04欲知得與不得,于心氣上驗之。
思慮有得,中心悅豫,沛然有裕者,實得也。
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
嘗有人言:“比因學道,思慮心虛。
”曰:人之血氣,固有虛實。
疾病之來,聖賢所不免。
然未聞自古聖賢因學道而緻心疾者。
——《二程遺書》卷二上 [譯文]要想知道自己學道是不是真有收獲,可以從自己的心力氣血上來驗證。
當你思考有得時,心中喜悅,心力氣血充沛豐裕那是實際有得。
當你思慮有得時,心力勞瘁損耗,實際不能得到,這不是勉強揣摸思忖的。
我說:人的血氣,固然有虛有實。
疾病的發生,即使聖賢也不可避免。
但沒聽說過自古以來哪位聖賢因為學道而造成了心疾的。
3·05所謂“日月至焉”與久而不息者,所見規模雖略相似,其意味氣象迥别,須潛心默識,玩索久之,庶幾自得。
學者不學聖人則己,欲學之須熟玩味聖人之氣象,不可隻從名上理會,如此隻是講論文章。
——《二程遺書》 [譯文]孔子所說的“智暫地達到仁”的人,和長期追求仁德不息的人,即使二者對道的認識深淺廣狹大略相似,他們的意味氣度卻大不相同,這一點需要潛心體認,久久玩索,也許能夠認識到。
學者不向聖人學習則已,要學就應該反反複複地玩味聖人的景象氣度,不能隻從概念語言上去認識聖人,那樣隻是講解文字。
3·06問:忠信進德之事,固可勉強。
然緻知甚難。
伊川先生曰:學者固當勉強,然須是知了方行得。
若不知,隻是觑卻堯,學他行事,無堯許多聰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動容周旋中禮?如子所方,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
未緻知,便欲誠意,是躐等也。
勉強行者,安能持久。
除非燭理明,自然樂循道。
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順理事,本亦不難。
但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難也。
知有多少般數?煞有深淺。
學者須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去也。
某年二十時,解釋經義,與今無異。
然思今日,覺得意味與少時自别。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有人問:内積忠信以進修德業的事,固然可以努力去做。
但要作到真正的體解卻難。
程頤回答說:學者固然應當努力實行,但需要的是先知了而後才能行。
如果不懂其中道理,隻是看見堯,就學堯那樣行事,沒有堯那樣的聰明睿智,怎麼能象堯一樣舉止容儀、應酬世務全都符合禮呢?象你剛才說的那樣,那是實實在在地相信并且牢固地守持着某一善行,這善行卻不是他本身原來自然就有的,沒有作到獲取知識明白事理,就想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是越級而進。
超越能力的勉強實行,怎麼能持久呢?除非你洞徹世理明白無礙,才會自然而
心不通乎道,而較古人之是非,猶不持權衡而酌輕重,竭其目力,勞其心智,雖使時中,亦古人所謂“億則屢中”,君子不貴也。
——《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長文書》 [譯文]程頤給朱長文的複信中說:心與聖人之道相通,然後就能辨别是非了,就象拿着秤去稱物體的輕重一樣,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知言”。
如果心不與聖道相通,而去評價古人的是非,就象不拿秤而去估量物體的輕重,用盡你的眼力,辛苦你的心智,即使時時都估量對了,也不過是古人說的“每每猜測每每猜中”,君子是不看重的。
3·02伊川先生答門人曰:孔孟之門,豈皆賢哲?固多衆人。
以衆人觀對賢,弗識者多矣。
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師,是故求而後得。
今諸君于頤言,才不合,則置不複思,所以終異也。
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緻知之方也。
——《二程文集》卷九《答門人書》 [譯文]程頤回複其門人的信中說:孔孟的門徒,哪能都是賢哲?自然多是普通人。
以常人去看聖賢,不能認識的地方多了。
隻因他們不敢相信自己而相信老師,所以能通過探索而後得聖人之義。
今日諸位對我程頤的話,才有看法上的分歧,就丢下不再思考,所以最終還是不同。
不可放下,且再去思考,這是獲取知識的方法。
3·03伊川先生答橫渠先生曰:所論大概,有苦心極力之象,而無寬裕溫厚之氣。
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屢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時有之。
更願完養思慮,涵泳義理,他日當自條暢。
——《二程文集》卷九《答橫渠先生書》 [譯文]程頤回複張載的信中說:來信所論,就大概而言,有苦心極力追求學問的氣象,卻缺乏寬容溫厚的氣度。
不是聰明睿智的明察,而是考究摸索到了這個地步,所以理解多有偏失,就言辭說也多有窒礙不通的地方,小的差錯時時出現。
但願進一步完善培養思慮,涵泳于義理之中,日後思路自會條暢的。
3·04欲知得與不得,于心氣上驗之。
思慮有得,中心悅豫,沛然有裕者,實得也。
思慮有得,心氣勞耗者,實未得也,強揣度耳。
嘗有人言:“比因學道,思慮心虛。
”曰:人之血氣,固有虛實。
疾病之來,聖賢所不免。
然未聞自古聖賢因學道而緻心疾者。
——《二程遺書》卷二上 [譯文]要想知道自己學道是不是真有收獲,可以從自己的心力氣血上來驗證。
當你思考有得時,心中喜悅,心力氣血充沛豐裕那是實際有得。
當你思慮有得時,心力勞瘁損耗,實際不能得到,這不是勉強揣摸思忖的。
我說:人的血氣,固然有虛有實。
疾病的發生,即使聖賢也不可避免。
但沒聽說過自古以來哪位聖賢因為學道而造成了心疾的。
3·05所謂“日月至焉”與久而不息者,所見規模雖略相似,其意味氣象迥别,須潛心默識,玩索久之,庶幾自得。
學者不學聖人則己,欲學之須熟玩味聖人之氣象,不可隻從名上理會,如此隻是講論文章。
——《二程遺書》 [譯文]孔子所說的“智暫地達到仁”的人,和長期追求仁德不息的人,即使二者對道的認識深淺廣狹大略相似,他們的意味氣度卻大不相同,這一點需要潛心體認,久久玩索,也許能夠認識到。
學者不向聖人學習則已,要學就應該反反複複地玩味聖人的景象氣度,不能隻從概念語言上去認識聖人,那樣隻是講解文字。
3·06問:忠信進德之事,固可勉強。
然緻知甚難。
伊川先生曰:學者固當勉強,然須是知了方行得。
若不知,隻是觑卻堯,學他行事,無堯許多聰明睿智,怎生得如他動容周旋中禮?如子所方,是笃信而固守之,非固有之也。
未緻知,便欲誠意,是躐等也。
勉強行者,安能持久。
除非燭理明,自然樂循道。
性本善,循理而行,是順理事,本亦不難。
但為人不知,旋安排著,便道難也。
知有多少般數?煞有深淺。
學者須是真知,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去也。
某年二十時,解釋經義,與今無異。
然思今日,覺得意味與少時自别。
——《二程遺書》卷十八 [譯文]有人問:内積忠信以進修德業的事,固然可以努力去做。
但要作到真正的體解卻難。
程頤回答說:學者固然應當努力實行,但需要的是先知了而後才能行。
如果不懂其中道理,隻是看見堯,就學堯那樣行事,沒有堯那樣的聰明睿智,怎麼能象堯一樣舉止容儀、應酬世務全都符合禮呢?象你剛才說的那樣,那是實實在在地相信并且牢固地守持着某一善行,這善行卻不是他本身原來自然就有的,沒有作到獲取知識明白事理,就想做到真實無妄誠實無欺,是越級而進。
超越能力的勉強實行,怎麼能持久呢?除非你洞徹世理明白無礙,才會自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