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二 為學

關燈
困苦不堪又求告無門的。

    畏懼天以自保的,是親敬天地這個父母的人;樂于天命而不憂的,是上天純孝的兒子。

    不從父母之命的稱作違背道德,危害仁德的叫做賊人,助人為惡的是不才之子,那些實踐仁義于形色的,窮究天地奧妙的人善于繼承上天的意志。

    在人所不見的地方不做虧心事,是不辱沒父母的孝子,能夠存心養性,是勤于事天。

    讨厭美酒,大禹善于保養本性;培育英才,就好象颍考叔把孝行帶給了他的同類。

    不懈怠地勤苦事親而使其瞑頑的父親快樂,這是虞舜的功績;逃不出孝道無處不在的天地之間隻好等待父親賜死,這是申生的恭順。

    從父母那裡得來的身體還要完完整整地歸還給父母的,大概是曾參吧!勇于順從父親錯誤的命令的,是孝子伯奇。

    承受先人的恩澤而富貴,要使我們的生活豐厚;生活于貧賤憂愁之中,那是上天看重了你要使你得到成功。

    我活着,就順應天地父母去事奉他;我死了,也因為無愧于天地父母而心安理得。

     2·34又作《砭愚》曰:戲言出于思也,戲動作于謀也。

    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

    欲人無己疑,不能也。

    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

    失于聲,缪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從己,誣人也。

    或者以出于心者,歸咎為己戲;失于思者,自誣為己誠。

    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

    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為甚焉。

    ——張載《東銘》 [譯文]張載又作《砭愚》說:開玩笑的話出于内心的思考,開玩笑的動作産生于心中的謀劃。

    從你的聲音發出來,由你的手腳做出來。

    要說不是出于你的本心,說不明;想要人家不懷疑你的成心如此,不能夠。

    失誤的話不是出于内心,失誤的動作不是你的本意。

    由于失聲而說出了,由于錯誤地迷了手腳而做出來了。

    說這是自己本來真要如此的,是欺誣自己;想要别人信從自己,是欺誣他人。

    有時候把出于自心的錯誤,歸咎為自己在開玩笑;有時反而把缺乏考慮的失誤,又自誣為出于自己的本心。

    不知道要戒慎那些出于你本心的言行,錯了就歸咎為不是出于你本心的開玩笑。

    助長人的傲氣,促成人的過錯,不知道有什麼比開玩笑更嚴重的了。

     2·35将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

    厚重知學,德乃進而不固矣。

    忠信進德,惟尚友而急賢。

    欲勝己者親,無如改過之不吝。

    ——張載《正蒙·乾稱》 [譯文]要修養自己的品德,必須先厚重而自持。

    性格厚重又知道學習,德行就會提高,但都不夠鞏固。

    鞏固德行的辦法是内心積聚忠信。

    以内積忠信來進修德業,途徑隻有推重朋友,迫切地與賢人交遊。

    要想與那些德行勝過自己的人成為朋友,最重要的是毫不吝惜地改掉自己身上的錯誤。

     2·36橫渠先生謂範巽之曰:吾輩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請問,先生曰:此非難悟。

    設此語,蓋欲學者存意之不忘,庶遊心浸熟,有一日脫然,如大寐得醒耳。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張載對範育說:我們這些人趕不上古人,病根在哪裡?範育請張載說明,張載說:這不難理解。

    我提出這個問題,是想讓今天學道的時時記住不要忘掉,或許多遊心于聖學漸至純熟,有一天脫然悟徹聖人之道,就象大夢初醒一般。

     2·37未知立心,惡思多之緻疑;既知立心,惡講治之不精。

    講治之思,莫非術内,雖勤而何厭?所以急于可欲者,求立吾心于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

    遜此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故雖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

    今持不逮之資,而欲徐徐以聽其自适,非所聞也。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學者還沒有确立内心的主見時,最忌諱的是胡亂思量弄得滿腦子疑惑;在已經确立了主見後,要反對的是研習得不精細不深入。

    研治時的思考與前邊說的胡思亂想不同,這時的思考都在聖賢道理之内,即使勤于思考又有什麼滿足呢?所以急于追求道術的人,先要求得确立内心主見以穩立于不緻疑惑的地步,然後就象江河決口一樣使我順利前進。

    平定你的心志,務要時時勤敏,要修得的道就會到來。

    所以即使象孔子那樣高的才智,仍要敏以求之,今天憑着我們趕不上孔子的質資,而想慢慢去學任憑它自己成熟,我是沒有聽說過的。

     2·38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而己。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明白善德是為人處世的根本,并且堅定地持守不失方能使善性立根,不斷累積善就擴大,忽視而不在意則會變小。

    善也在于人去弘揚啊。

     2·39今且隻将尊德性而道學問為心,日自求于學問者有所背否?于德性有所懈否?此義亦是博文約禮,下學上達。

    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長?每日須求多少為益: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讀書求義理,編書須理會有所歸著,勿徒寫過;又多識解前言往行。

    此學問上益也。

    勿使有俄頃閑度,逐日似此,三處庶幾有進。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如今隻把提高德性、追求學問作為你的抱負,每天自己檢查一下你自己在學習方面有放棄的時候嗎?在修養德性上有所懈怠嗎?這意思也就是孔子的博大約禮,下學上達。

    用這樣的方式鞭策自己一年,怎麼會不長進呢?每天要求得有些收獲:懂得了你原來不懂的東西,改掉了一些缺點,這是德性上的收獲;讀書以探求書中義理,編書須要懂得有編書的目的,不要徒勞無益地寫過去,再就是多記取些古代聖賢的言行,這是學問上的收獲。

    不要讓片刻的時光白白度過。

    天天如此,三年差不多會有進步。

     2·40載所以使學者先學禮者,隻為學禮,則便除去了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

    譬之延蔓之物,解纏繞便上去。

    苟能除去了一副當世習,便自然脫灑也。

    又學禮,則可以守得定。

    ——張載《橫渠文集》 [譯文]我之所以讓學生們先學禮,隻是因為學了禮,就能除去世俗一套習慣的纏繞。

    這習俗就象拖着藤蔓的東西,解開了纏繞就能生長上去了。

    如果除去一套當世習俗,人就自然會灑脫一些。

    再就是學了禮,善行就能保持住。

     2·41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故終身不知。

    又為人以道義先覺處之,不可複謂有所不知,故亦不肯下問。

    從不肯問,遂生百端欺妄人,我甯終身不知。

    ——張載《論語說》 [譯文]人大多因為自己已到老成就不肯向晚輩後學請教詢問,所以有些東西一輩子也沒有懂得。

    再就是這些人自認為是明白道義在先的人,不能再說自己有什麼不懂,所以也不肯去問晚輩後學。

    從這個不肯問,生出許多欺騙人的東西,自己則甯可一輩子不懂。

     2·42既學而先有以功業為意者,于學便相害。

    既有意,必穿鑿創意作起事端也。

    德未成而先功業為事,是代大匠斫,希有不傷手也。

    ——張載《橫渠語錄》 [譯文]剛開始學道就先去追求功業,對學習是有害的。

    既然心裡想着建立功業,必然會穿鑿創意作出新見興起事端。

    德性未成卻先去追求功業,那是替大匠運斧砍削,少有不傷手的。

     2·43竊嘗病孔孟既沒,諸儒嚣然,不知反約窮源。

    勇于苟作,持不逮之資,而急加後世。

    明者一覽,如見肺肝然,多見其不知量也。

    方且創艾其弊,默養吾誠。

    顧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為也。

    ——張載《橫渠語錄》 [譯文]我曾經忌諱孔孟去世之後,儒者們亂吵吵的樣子,他們不知道回歸聖學的精要,探究儒道的源本,反而敢于随意著述,憑着他們遠不及對人的質資,卻急切地要求于後世。

    明眼人一看,就如照見他們的肺肝一般,多見他們不知自量。

    我正要借鑒而戒除他們的弊病,默默地涵養我的誠實與真誠。

    隻是擔心時間和力量不足,别的事也還沒有做成。

     2·44學者大不宜志小氣輕。

    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氣輕則以未知為已知,未學者為已學。

     [譯文]學道的人極不宜志向短小氣性輕浮。

    志向小就容易滿足,容易滿足就無法上進;氣性輕浮就會把不懂的當作懂的,把沒學過的當成學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