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二 為學
關燈
小
中
大
多是被自私和用智蔽塞着。
自私就不能把自己的行為統一于順應外物的形迹,用智就不能以明覺符合于本體之自然。
現在你是想用一顆厭惡外物的心,要和一個空無一物的世界相觀照,這就象把鏡子翻過去用不明的鏡背去照一樣。
《周易》上說:“人的背部靜止了,全身都靜止了。
就象人的内心甯靜了,達到了忘我的境地,就會忘掉了自我的存在。
外界的一切刺激,都不會觸動你的内心。
即使走在庭院中,也不會看見那裡的人。
”孟子也說:“之所以讨厭智巧的原因,是因為智巧破壞自然。
”與其否定外物肯定内心,不如内外兩忘的好。
兩忘就能作到澄然無事。
澄然無事就能定,心定就心明,心明了還有什麼應物的連累呢?聖人的欣悅,是因為遇到的事物應該喜悅;聖人的憤怒,是因為遇到的事物應該憤怒。
這就是說聖人的喜怒不取決于他的内心而取決于他遇到的事物。
怎能說聖人之心不與外物相應呢?怎能說相應于外物為非,而又尋找在内的是才認為是呢?現在拿你自私用智的喜怒,與聖人正當的喜怒相比又怎麼樣呢?人的感情,容易表現出來卻難以抑制的,要數憤怒了。
隻要能在憤怒的時候,立刻忘掉憤怒,而冷靜地分析理的是非,那就會發現外物的誘惑不值得讨厭,這樣對于聖人之道,大緻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
2·05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聖賢之言,不得已也。
蓋有是言,則是理明;則天下之理有阙焉。
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則生人之道有不足矣。
聖賢之言雖欲已,得乎?然其包涵盡天下之理,亦甚約也。
後之人始執卷,則以文章為先。
平生所為,動多于聖人。
然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阙,乃無用之贅言也。
不止贅而已,既不得其要,則離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
來書所謂欲使後人見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夫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者,疾沒身無善可稱雲爾,非謂疾無名也。
名者可以厲中人。
君子所存,非所汲汲。
——《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長文書》 [譯文]程頤回複朱長文的信中說:古代聖賢的言論,是他們不得己才說出來的。
因為有他這句話,天下人就明白了這個理;沒有這句話,那麼天下的道理就存在一個欠缺。
這就象種地的耒耜、制陶的陶具、鑄器的冶具等器具一樣,有一種沒有制作出來,天下生民的需要就有一方面不能滿足。
聖賢之言即使他想不說,能夠嗎?他們說了,但即使那些包涵盡天下之理的話,說得也很簡約。
後代的人剛剛開始學讀書,就把寫文章放在前邊。
一個人平生寫的文章,動不動就比聖人的多。
但這些文章對天下也沒有什麼補益,沒有它也沒有什麼欠阙,都是些無用的多餘的話。
還不僅僅是無用多餘而已,既然說得不得要領,就會離真失正,反而有害于聖人之道是肯定的了。
來信中說到多寫文章是想讓後人知道自己不忘善道,這也是世人的私心。
孔子說的“疾沒世而名不稱”的話,意思是說痛恨到老死也沒有什麼善行可稱道的,不是說痛恨自己沒有名聲。
名這東西可以用來激勵中等的人向善。
但君子的存心,并不迫切地去追求它。
2·06内積忠信,所以進德也;擇言笃志,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緻知也。
求知所至而後至之,知之在先,故可與幾。
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
”知終終之,力行也。
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之,力行也。
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存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人之事也。
”此學之始終也。
——《程氏易傳·乾傳》 [譯文]内心積累忠信,是進修德行的方法;選擇恰當的言辭,表達至誠的心志,是立業的根基。
知道應該開始的時候及時開始,便能獲得知識。
力求弄清應該開始去做的時候而後開始去做,是知在行之先,所以可以說是把握了機會。
這就是孟子說的“條理的開始在于知”的意思。
知道該結束的時候就結束,這是努力實行的事。
已經知道該怎樣結束了,就努力推進而結束它,守持所得到的東西是在這過程之後,所以可以保持義,正如孟子說的“條理的結束是聖人之事”的意思,這就是為學的開頭和終結。
2·07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義以方其外。
敬立而内直,義形而外方。
義形于外,非在外也。
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而大矣。
德不孤也,無所用而不用,無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程氏易傳·坤傳》 [譯文]君子堅持敬慎的态度,使内心正直;堅守正義的準則,作為外在行為的規範。
敬慎的态度确立了内心就正直,正義表現出來了外在的行為就規範。
正義表現在外,但它不是外在的東西。
敬和義一旦确立,人的德行就非常崇高了,不需有意去追求大,自然也就大了。
德行是不會孤立的,隻要建立了敬和義的品德和精神,那麼用到哪裡全都适用,在哪裡施行都無所不利,誰還會懷疑呢? 2·08動以天為無妄,動以人欲則妄矣。
《無妄》之義大矣哉!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
既己無妄,不宜有往,往則妄也。
故“無妄”之“彖”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程氏易傳·無妄傳》 [譯文]依照天的法則行動就是無妄,為人欲的驅使而動則為妄想。
“無妄”的含義太偉大了!即使是你沒有邪心,但如當你動得不合正理,那也是妄,也就是邪心。
既然已經達到無妄了,就不應該再前進,前進就是妄了。
所以“無妄”的“彖”辭說:“動機不正就動不得,一動就有災害。
” 2·09《鹹》之《象》曰:“君子以虛受人。
”傳曰: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
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其九四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傳曰:感者人之動也,故《鹹》皆就人身取象。
四當心位而不言“鹹其心”,感乃心也。
感之道無所不通,有所私系,則害于感通,所謂悔也。
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無不通無不應者,亦貞而已矣。
貞者虛中無我之謂也。
若往來憧憧然,見其私心以感物,則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動,所不及者不能感也。
以有系于私心,既主于一隅一事,豈能廓然無所不通乎?——《程氏易傳·鹹傳》 [譯文]《周易·鹹卦》的《象》辭說:“君子虛懷若谷以接納他人。
”程頤解釋說:内心沒有私念作祟,那就能與所有的人溝通。
如果按一己有限的心量容納他人,就隻能選擇那些與自己合得來的才接納,那就不是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了。
《鹹卦》的九四爻辭說:“虛中無私就吉利,就沒有了悔吝。
如果心神不定地走來走去,就隻有少數朋輩能順從你的思路。
”程頤解釋說:感是人的行為,所以《鹹卦》全是就人的身體取象。
九四爻處在相當于人心的位置,爻辭上卻沒有“感其言”這樣的話,是因為“感”本來就是心。
按感應的道理說所感之處是無不通的,但如果有私心牽掣着,就會妨害感通,這就是悔吝。
聖人之心感天下之人心而無不通,就象大自然中的寒暑陰晴有感必通必應。
他之所以無不通無不應,也是因為聖人能虛己無私。
“貞吉,悔亡”的貞,就是虛己無私的意思。
如果懷着私心走來走去心神不定,用你的私心去感化他人,那麼你思慮所及的人便能受感而動,你的思慮所不及的就不能感了。
由于受了私心的牽掣限制,你的所感就偏向了某一角落某一事物,怎麼還能推廣天下使一切人和物無不與你溝通呢? 2·10古之學者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學者為人,欲見知于人也。
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聖人之道,坦如大路,學者病不得其門耳。
得其門,無遠之不到也。
求入其門不由經乎?今之治經者亦衆矣,然而買椟還珠之蔽,人人皆是。
經所以載道也。
誦其言辭,解其訓诂,而不及道,乃無用之糟粕耳。
觊足下由經以求道,勉之又勉,異日見卓爾有立于前,然後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也。
——程頤《手帖》 [譯文]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自身修養,想要自己有所收獲;今天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别人看,想要别人了解自己。
程頤對方道輔說:聖人的學說,平易得就象大路一樣
自私就不能把自己的行為統一于順應外物的形迹,用智就不能以明覺符合于本體之自然。
現在你是想用一顆厭惡外物的心,要和一個空無一物的世界相觀照,這就象把鏡子翻過去用不明的鏡背去照一樣。
《周易》上說:“人的背部靜止了,全身都靜止了。
就象人的内心甯靜了,達到了忘我的境地,就會忘掉了自我的存在。
外界的一切刺激,都不會觸動你的内心。
即使走在庭院中,也不會看見那裡的人。
”孟子也說:“之所以讨厭智巧的原因,是因為智巧破壞自然。
”與其否定外物肯定内心,不如内外兩忘的好。
兩忘就能作到澄然無事。
澄然無事就能定,心定就心明,心明了還有什麼應物的連累呢?聖人的欣悅,是因為遇到的事物應該喜悅;聖人的憤怒,是因為遇到的事物應該憤怒。
這就是說聖人的喜怒不取決于他的内心而取決于他遇到的事物。
怎能說聖人之心不與外物相應呢?怎能說相應于外物為非,而又尋找在内的是才認為是呢?現在拿你自私用智的喜怒,與聖人正當的喜怒相比又怎麼樣呢?人的感情,容易表現出來卻難以抑制的,要數憤怒了。
隻要能在憤怒的時候,立刻忘掉憤怒,而冷靜地分析理的是非,那就會發現外物的誘惑不值得讨厭,這樣對于聖人之道,大緻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
2·05伊川先生答朱長文書曰:聖賢之言,不得已也。
蓋有是言,則是理明;則天下之理有阙焉。
如彼耒耜陶冶之器,一不制,則生人之道有不足矣。
聖賢之言雖欲已,得乎?然其包涵盡天下之理,亦甚約也。
後之人始執卷,則以文章為先。
平生所為,動多于聖人。
然有之無所補,無之靡所阙,乃無用之贅言也。
不止贅而已,既不得其要,則離真失正,反害于道必矣。
來書所謂欲使後人見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夫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者,疾沒身無善可稱雲爾,非謂疾無名也。
名者可以厲中人。
君子所存,非所汲汲。
——《二程文集》卷九《答朱長文書》 [譯文]程頤回複朱長文的信中說:古代聖賢的言論,是他們不得己才說出來的。
因為有他這句話,天下人就明白了這個理;沒有這句話,那麼天下的道理就存在一個欠缺。
這就象種地的耒耜、制陶的陶具、鑄器的冶具等器具一樣,有一種沒有制作出來,天下生民的需要就有一方面不能滿足。
聖賢之言即使他想不說,能夠嗎?他們說了,但即使那些包涵盡天下之理的話,說得也很簡約。
後代的人剛剛開始學讀書,就把寫文章放在前邊。
一個人平生寫的文章,動不動就比聖人的多。
但這些文章對天下也沒有什麼補益,沒有它也沒有什麼欠阙,都是些無用的多餘的話。
還不僅僅是無用多餘而已,既然說得不得要領,就會離真失正,反而有害于聖人之道是肯定的了。
來信中說到多寫文章是想讓後人知道自己不忘善道,這也是世人的私心。
孔子說的“疾沒世而名不稱”的話,意思是說痛恨到老死也沒有什麼善行可稱道的,不是說痛恨自己沒有名聲。
名這東西可以用來激勵中等的人向善。
但君子的存心,并不迫切地去追求它。
2·06内積忠信,所以進德也;擇言笃志,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緻知也。
求知所至而後至之,知之在先,故可與幾。
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
”知終終之,力行也。
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之,力行也。
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存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人之事也。
”此學之始終也。
——《程氏易傳·乾傳》 [譯文]内心積累忠信,是進修德行的方法;選擇恰當的言辭,表達至誠的心志,是立業的根基。
知道應該開始的時候及時開始,便能獲得知識。
力求弄清應該開始去做的時候而後開始去做,是知在行之先,所以可以說是把握了機會。
這就是孟子說的“條理的開始在于知”的意思。
知道該結束的時候就結束,這是努力實行的事。
已經知道該怎樣結束了,就努力推進而結束它,守持所得到的東西是在這過程之後,所以可以保持義,正如孟子說的“條理的結束是聖人之事”的意思,這就是為學的開頭和終結。
2·07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義以方其外。
敬立而内直,義形而外方。
義形于外,非在外也。
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而大矣。
德不孤也,無所用而不用,無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程氏易傳·坤傳》 [譯文]君子堅持敬慎的态度,使内心正直;堅守正義的準則,作為外在行為的規範。
敬慎的态度确立了内心就正直,正義表現出來了外在的行為就規範。
正義表現在外,但它不是外在的東西。
敬和義一旦确立,人的德行就非常崇高了,不需有意去追求大,自然也就大了。
德行是不會孤立的,隻要建立了敬和義的品德和精神,那麼用到哪裡全都适用,在哪裡施行都無所不利,誰還會懷疑呢? 2·08動以天為無妄,動以人欲則妄矣。
《無妄》之義大矣哉!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
既己無妄,不宜有往,往則妄也。
故“無妄”之“彖”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程氏易傳·無妄傳》 [譯文]依照天的法則行動就是無妄,為人欲的驅使而動則為妄想。
“無妄”的含義太偉大了!即使是你沒有邪心,但如當你動得不合正理,那也是妄,也就是邪心。
既然已經達到無妄了,就不應該再前進,前進就是妄了。
所以“無妄”的“彖”辭說:“動機不正就動不得,一動就有災害。
” 2·09《鹹》之《象》曰:“君子以虛受人。
”傳曰:中無私主,則無感不通。
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其九四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傳曰:感者人之動也,故《鹹》皆就人身取象。
四當心位而不言“鹹其心”,感乃心也。
感之道無所不通,有所私系,則害于感通,所謂悔也。
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無不通無不應者,亦貞而已矣。
貞者虛中無我之謂也。
若往來憧憧然,見其私心以感物,則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動,所不及者不能感也。
以有系于私心,既主于一隅一事,豈能廓然無所不通乎?——《程氏易傳·鹹傳》 [譯文]《周易·鹹卦》的《象》辭說:“君子虛懷若谷以接納他人。
”程頤解釋說:内心沒有私念作祟,那就能與所有的人溝通。
如果按一己有限的心量容納他人,就隻能選擇那些與自己合得來的才接納,那就不是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了。
《鹹卦》的九四爻辭說:“虛中無私就吉利,就沒有了悔吝。
如果心神不定地走來走去,就隻有少數朋輩能順從你的思路。
”程頤解釋說:感是人的行為,所以《鹹卦》全是就人的身體取象。
九四爻處在相當于人心的位置,爻辭上卻沒有“感其言”這樣的話,是因為“感”本來就是心。
按感應的道理說所感之處是無不通的,但如果有私心牽掣着,就會妨害感通,這就是悔吝。
聖人之心感天下之人心而無不通,就象大自然中的寒暑陰晴有感必通必應。
他之所以無不通無不應,也是因為聖人能虛己無私。
“貞吉,悔亡”的貞,就是虛己無私的意思。
如果懷着私心走來走去心神不定,用你的私心去感化他人,那麼你思慮所及的人便能受感而動,你的思慮所不及的就不能感了。
由于受了私心的牽掣限制,你的所感就偏向了某一角落某一事物,怎麼還能推廣天下使一切人和物無不與你溝通呢? 2·10古之學者為己,欲得之于己也;今之學者為人,欲見知于人也。
伊川先生謂方道輔曰:聖人之道,坦如大路,學者病不得其門耳。
得其門,無遠之不到也。
求入其門不由經乎?今之治經者亦衆矣,然而買椟還珠之蔽,人人皆是。
經所以載道也。
誦其言辭,解其訓诂,而不及道,乃無用之糟粕耳。
觊足下由經以求道,勉之又勉,異日見卓爾有立于前,然後不知手之舞足之蹈,不加勉而不能自止也。
——程頤《手帖》 [譯文]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自身修養,想要自己有所收獲;今天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别人看,想要别人了解自己。
程頤對方道輔說:聖人的學說,平易得就象大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