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三

關燈
冏命 伯冏,是臣名。

    穆王用伯冏為太仆正。

    史臣錄其诰命之辭,因以冏命名篇。

     【原文】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後,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直解】宅,是居。

    丕後,是大君。

    怵惕,是恐懼。

    厲,是憂危的意思。

    愆,是過失。

    穆王命伯冏為太仆正,乃呼其名而告之說:“我周文武創業,成康嗣位,皆一德相承。

    今予一人不能全得君德,乃繼嗣前人,居此大君之位。

    祖宗累世之基業,四方萬姓之安危,皆責在朕躬。

    為此中心怵惕,恒恐不勝其任;憂危靡甯,至于中夜而起,不能安寝,惟思免于過失,以求無忝君人之道耳。

    ”穆王深知為君之難,而望助于臣下,故先述其意如此。

     【原文】“昔在文武,聰明齊聖,小大之臣,鹹懷忠良。

    其侍禦仆從,罔匪正人。

    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号施令,罔有不臧。

    下民祗若,萬邦鹹休。

     【直解】齊,是嚴肅的意思。

    承,是承順。

    弼,是正救。

    穆王告伯冏說:“昔我文王武王之為君,以言其德,則聰無不聞,明無不見,齊而嚴肅,聖而通達。

    既有天下之全德,而在廷之臣,若小若大,又皆懷忠貞良善之心,精白從事。

    其侍禦仆從,常在左右者,亦無非端方正直的人,朝夕之間薰陶涵養。

    凡君上所行,合着道理的,便承順其美;有不合道理的,便正救其失。

    其近臣又皆得人如此。

    所以一出入,一起居,都在規矩準繩之中,無有不敬;發一号,施一令,都合乎天理,當乎人心,無有不善。

    君德日盛,治道日隆,由是下民皆心悅誠服,而萬邦同底于休美矣。

    觀文武之聖,猶必賴近習之助,以修德緻治如此,況予之弗克于德者哉!” 【原文】“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直解】繩,所以取直。

    糾,是駁正的意思。

    格字,也解做正字。

    穆王告伯冏說:“惟我一人,資性不美,不能勉于為善。

    實倚賴着左右前後有位的賢士,各盡乃心,以匡輔我之不及。

    我有過愆,則繩而直之;我有差謬,則糾而正之。

    務要早夜夾持,格正我非僻之心,使常常警惕戒懼,不流于邪。

    然後愆謬不行,君德日就。

    庶幾文武之遺烈,為能繼承之而不墜也。

    ” 【原文】“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禦之臣,懋乃後德,交修不逮。

     【直解】大正,是太仆正。

    群仆,是太仆的屬官。

    逮,是及。

    穆王又命伯冏說:“予德不逮前人,固賴近臣之助,而督率介導,又僚長之責。

    故我今命汝作太仆正之官,以正汝所屬群仆侍禦之臣,使各勉輔君德,而交修予之所不及焉。

    ”蓋人臣竭一己之力以效忠,不若合衆賢之助以廣益。

    故高宗命傅說說:“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

    ”穆王此言,亦深得《說命》之旨矣。

     【原文】“慎簡乃僚,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媚,其惟吉士。

     【直解】簡,是擇。

    僚,是僚屬。

    令,是善。

    便,是順人所喜。

    辟,是避人所惡。

    側媚,是邪僻媚的人。

    吉士,是正直之士。

    穆王又告伯冏說:“凡群仆侍禦之臣,都是汝之僚屬,務要謹慎簡擇,不可濫用匪人。

    有巧于言詞,浮誕不情的;有善其顔色,虛華無實的;又有揣摩人意,便僻承奉的;有包藏奸惡,工為媚的。

    這等人,若誤用了他,都能蠱惑君心,壞亂國事,斷然不可。

    其惟善人吉士,正大鲠直的君子,然後用之,自然薰陶漸染,引君于當道,不患乎德業之不成也。

    汝其慎之。

    ” 【原文】“仆臣正,厥後克正。

    仆臣谀,厥後自聖。

    後德惟臣,不德惟臣。

     【直解】谀,是谀佞,即上文所謂巧言令色、便僻側媚之人也。

    自聖,是自以為聖。

    穆王又說:“仆從之臣,關系于君德者甚重。

    若仆臣是正直的君子,不肯曲意以狥君之欲,則為君者,日親正士,日聞谠言,兢兢業業,在道理法度之中,而身無不正矣。

    若仆臣是谀佞的小人,隻務虛詞誇美,取悅君心,則其君傲然自謂有聖人之德,于是快意恣情,無所不至,而日淪于邪矣。

    是可見君德之成,固由于仆臣,其失德亦由于仆臣。

    仆臣之職,所關甚重如此,爾可不慎簡僚屬,以勉輔乃後之德乎!” 【原文】“爾無昵于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

     【直解】昵,是親近。

    人,是邪小人。

    耳目之官,即侍禦仆從也。

    迪,是導。

    先王之典,是祖宗舊章。

    穆王又告伯冏說“我先王文王武王立下的常法,為子孫者當世世守之。

    但有一樣邪小人,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若使他在人君左右,必然肆其邪說,以祖宗之典為不足法,而反非毀之。

    這樣的人,我之所深惡也。

    爾慎無昵近那邪小人,狥私引用,使他充備我耳目侍從之職,日以非禮之事,蠱惑君上的聰明,不肯導迪以祖宗舊典,使得缵紹先烈之美也。

    ”蓋穆王自量其執德未固,恐佞幸之徒移奪其心,故警戒之如此。

     【原文】“非人其吉,惟貨其吉。

    若時瘝厥官,惟爾大弗克祗厥辟,惟予汝辜。

    ” 【直解】瘝,是曠廢。

    辜,是罪。

    穆王又戒伯冏說:“凡小人進用,未有不用貨财營求者,此近習之通弊也。

    爾今簡求侍禦仆從,若不以忠良正直的人為吉士,卻把那交通貨賄、營求進用的人為吉士而登用之,則布列左右者,皆是小人,必不肯引君于當道,匡弼之職遂曠廢而不舉矣。

    如此,則是爾大不能敬君,引用非人,孤負委托,我當治爾之罪,不輕貸也。

    可不戒哉!” 【原文】王曰:“嗚呼!欽哉!永弼乃後于彜憲。

    ” 【直解】彜憲,是常行的法度。

    穆王告戒伯冏篇終,又歎息而命之說:“凡我告爾之言,爾其可不敬承之哉!必須堅持精白之志,慎簡正直之人,永遠匡弼乃後以國家之典常法度,不使小人在側,變亂成法,蠱惑上心,乃為盡職而無忝也。

    ”按:穆王伯冏一命,諄諄于擯人、簡吉士,以格君心之非,守祖宗之典,可謂憂深思遠矣。

    而侈心一萌,至車轍馬迹,遍于天下。

    蓋君心一操舍之間,關系理亂如此,可不慎哉! 呂刑 周穆王用呂侯為司寇,命之作刑書以訓告天下。

    史臣錄其詞,因以呂刑名名篇。

     【原文】惟呂命。

    王享國百年,耄。

    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直解】穆王年五十始即位,在位又五十餘年,故稱百年。

    九十歲的人叫做耄。

    荒字,解做大字。

    度,是裁酌的意思。

    诘,是治。

    史臣追叙說,昔者呂侯為大司寇,承穆王之命以訓刑。

    按:穆王在位,享國百年,至九十歲的時節,年已耄矣。

    猶以刑獄重事,乃大加裁酌,作為刑書,以诘治四方。

    蓋刑者民之司命,自昔帝王,莫不重之,而況承平既久,巧僞日滋。

    故穆王當享國之久,老耄之時,猶必惓惓以圖之也。

     【原文】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鸱義,奸宄奪攘矯虔。

     【直解】蚩尤,是古時強暴的諸侯。

    延字,解做引字。

    鸱,是惡鳥名,言其狠惡如鸱鸮也。

    矯,是矯詐。

    虔,是殺戮。

    呂侯傳穆王之命說:“上古有遺訓,傳聞鴻荒之世,渾厚敦龐,民俗無有不善者。

    到黃帝時,蚩尤始倡為暴亂。

    驅扇熏灸,轉相延引,及于良善之民,也都化而為惡,無不為寇為賊,兇橫陵人,如鸱鸮之惡,以害人為義,為奸為宄,無所不至。

    惟是劫奪攘竊,矯詐殺戮,日以暴虐為事而已。

    ”穆王推原禍亂之端如此,以見上古所以不得已而用刑之意也。

     【原文】“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

    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

     【直解】苗民,是舜時三苗。

    靈字,解做善字。

    淫,是過。

    劓,是割鼻。

    刵,是截耳。

    椓,是宮刑。

    黥,是刺面。

    越字,解做于字。

    麗,是入。

    差,是分别的意思。

    穆王又說:“自蚩尤作亂,苗民轉相仿效,不用善道,而制刑以立威。

    作為五樣暴虐的刑,叫做常法,以殺戮無罪的人。

    于是始過為劓鼻、刵耳、椓竅、黥面之法。

    但有入于此刑者,必牽連人衆,鍛煉成獄,并制無罪之人,不複分别情詞曲直,一概加之以刑。

    苗民淫刑流毒如此,此今日所當深戒也。

    ” 【原文】“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

    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

    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

     【直解】胥,是相。

    漸,是漸染。

    泯泯,是昏。

    棼棼,是亂。

    覆,是反覆。

    詛盟,是詛咒盟誓。

    庶戮,是衆被刑戮的人。

    監,是視。

    穆王承上文說:“有苗淫刑肆虐,善惡不分。

    當時之民,亦皆聞風興起,相與漸染成習,化而為惡。

    泯泯然昏迷,棼棼然擾亂,凡百所為,無複有忠信之事。

    惟反覆為詛咒盟誓,相欺相詐而已。

    當時無罪之人,被其虐威,陷于刑戮的,方心口嗟怨,告其無罪于上天。

    上天俯視苗民,無有馨香之行,而其所發間者,惟是虐刑之腥穢。

    有苗之惡,上通于天如此。

    故天假手于有德之君,而殄絕其世也。

    ” 【原文】“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

     【直解】皇帝,指虞舜。

    穆王又說:“有苗淫刑肆虐,民之被害,可哀甚矣。

    帝舜見衆被戮的百姓,無罪受刑,心中恻然憐憫,不忍其受此荼毒,乃仰體天心,大彰殺伐之威,以報有苗虐民之罪。

    竄徙其君,分比其黨,驅逐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