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以備不虞。

    使武士二人,戴雀色的弁,執三稜之矛,立于畢門之内。

    四人戴鹿皮的弁,執戟以刃向外,夾立于東西兩階之旁近堂稜之處,每階二人。

    又大夫一人,戴冕執劉,立于路寝之東廂堂。

    一人戴冕執钺,立于路寝之西廂堂。

    一人戴冕執戣,立于東廂之階上。

    一人戴冕執戵,立于西廂之階上。

    一人戴冕執,立于東邊小階。

    康王居憂于東室,故凡儀衛之陳,皆以東為先也。

     【原文】王麻冕黼裳,由賓階。

    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

     【直解】麻冕,是細麻之冕。

    ,是升。

    蟻裳,是玄色之裳,如蟻色一般。

    儀物既陳,宿衛既備,乃迎嗣王入受顧命,以受命重事。

    且有祭告之禮,故變兇服而用祭服。

    康王麻冕黼裳,由西階升堂,蓋未受顧命,猶不敢以主道自居也。

    公卿大夫及諸侯,皆麻冕玄裳,從王而升,各入就班次。

    然王之祭服,其裳四章,今獨用黼;卿士邦君之祭服,其裳宜,今易而為玄,不純用吉服者,蓋酌吉兇之間,禮之變也。

     【原文】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

    太史秉書,由賓階,禦王冊命。

     【直解】太宗、上宗,是大宗伯。

    彤,是赤色。

    介圭,是尺有二寸的大圭。

    同,是爵。

    瑁,是天子所執之玉,以合諸侯之圭璧者。

    秉,是執。

    書,是載顧命的冊書。

    禦,是進奉。

    王與卿士邦君既升矣。

    太保是受遺诏的,太史是奉冊的,大宗伯是相禮的,三人皆服麻冕彤裳,純用吉服。

    大圭乃天子之所守,則太保奉之,同為祭祀之主。

    瑁為朝觐之主,則大宗伯奉之,皆由東階升堂。

    遺命冊書乃太史之所作,則太史執之,由西階升堂,遂以此冊命進之于王。

    太保宗伯奉符寶以傳嗣君,有主道焉,所以升自東階。

    太史尊先王之遺命,所以升自西階也。

     【原文】曰:“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

    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

    ” 【直解】皇後,是大君。

    末命,是臨終之命。

    卞字,解做法字。

    燮,是和。

    成王顧命之詞,大史既書之于冊以授康王,而複口陳其意說:“大君成王當大漸之時,親憑玉幾,發揚臨終之命。

    命汝嗣守文武的大訓,君鑒周之天下。

    然既居大位,必有大法,汝必率而循之。

    凡所以柔服萬民,安勸庶邦都,悉遵先王之成法,于以燮和天下之臣民,使皆相安相樂,無一人離心。

    能如是,則可謂善繼善述,慰答宣揚文武之光訓,而不負其啟佑之意矣。

    先王之所望于汝者如此,可不勉哉!” 【原文】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 【直解】眇,是小。

    而字,解做如字。

    康王既受顧命,乃再拜而起,答說:“君道甚難,天命可畏。

    眇眇然我微末小子,其能居大位,循大法,緻大和,如我祖父之安治四方,以敬畏夫天命乎?蓋深以不勝為懼也。

    ” 【原文】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

    上宗曰:“飨!” 【直解】宿字與肅字同,是肅敬的意思。

    祭,是酌酒。

    咤,是奠爵。

    康王已拜受顧命,乃受大宗伯所奉之同、瑁。

    瑁則授之于人,同則用之以祭。

    王乃三緻肅敬,進爵于神位之前,三酌酒于同中,三奠同于神座,告其已受顧命也。

    宗伯乃傳神命說:“先王已歆飨矣!” 【原文】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

    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直解】異同,是别爵。

    璋,是璋瓒。

    瓒有二:有以圭為柄者,曰圭瓒;有以璋為柄者,曰璋瓒。

    酢,是報祭,如亞獻之類。

    宗人,是小宗伯等官。

    康王既行祭告之禮,以所奠的同爵,授于太保。

    太保受之,然不敢用之以祭,遂下堂盥洗其手,更用别同,盛在璋瓒之中,持璋瓒以報祭。

    因授同于宗人,使他代安神座,遂拜以成禮,告其已傳顧命。

    康王以子道自處,亦代屍答拜焉。

    蓋太保以元老大臣,受托孤重任,故王答其拜,所以緻敬也。

     【原文】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

    王答拜。

     【直解】祭,是酎灑于地。

    哜,是飲福至齒。

    宅,是退居其位。

    凡祭将畢,有飲福酒之禮。

    此時康王居喪,不可飲福,太保乃代王行之。

    宗人酌酒于同,以授太保。

    太保受之,先酎酒于地,然後舉酒至齒。

    蓋方在大喪之中,不甘其味也。

    于是退居其所立之位,以同還授宗人,而下拜以謝神賜。

    王又代屍答拜焉。

     【原文】太保降,收。

    諸侯出廟門俟。

     【直解】廟門,是路門,室有東西廂曰廟,路寝有東序西序,故稱其門為廟門,非宗廟之門也。

    俟,是待。

    祭禮既畢,太保下堂,有司收徹器用。

    助祭之諸侯,皆出路門,候見新君與之更始焉。

    按:此篇,見成王臨大漸之際,志氣清明,能發訓言以傳後嗣;又見召公當大故之日,區處周密,能肅政令以定危疑。

    君相之賢,皆可為後世法也。

     康王之诰 這是康王初嗣位,君臣相與戒勉之辭。

    史臣叙其事,因以康王之诰名篇。

     【原文】王出在應門之内,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乘黃朱。

    賓稱奉圭兼币,曰:“一二臣衛,敢執壤奠。

    ”皆再拜稽首。

    王義嗣德,答拜。

     【直解】應門,是周時内朝之處。

    太保,指召公。

    率,是領。

    布,是陳。

    馬四疋為乘。

    布乘黃朱,是陳布四黃馬而朱其鬛也。

    賓,是諸侯古以賓禮親邦國,故謂之賓。

    稱,是舉。

    壤奠,是以壤地所出為奠贽也。

    義,是宜。

    義嗣德者,謂宜繼前人之德,即嗣位的意思。

    史臣記說,成王既崩,康王初立,郡臣候見新君,王乃出立于應門之内。

    于是太保召公為西伯,則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為東伯,則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

    分領所屬,叙立已定,乃各陳布黃馬四疋,朱其鬛以為庭實。

    諸侯又各舉所奉圭,兼以币帛,緻詞說:“我一二臣子,在外為五藩衛者,敢獻其壤地所出之馬與币,以為贽見之儀。

    ”緻詞已畢,乃相率再拜稽首,而緻敬盡禮焉。

    是時康王已即大位,宜繼前人之德者,故亦答拜。

    蓋繼統之新君,居憂之宗主,禮當如是也。

     【原文】太保暨芮伯鹹進,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

     【直解】推手向前為揖。

    誕,是大。

    羑若二字,疑有脫誤。

    克恤,是能撫恤。

    西土,是西方岐豐,文武初興王業之地。

    史臣記說,諸侯朝見康王,行禮既畢,太保召公及司徒芮伯,與群臣皆前進相揖,序定位次,又皆再拜稽首說:“王今已為天子,群臣敢緻敬進言于王。

    昔商之成湯,以聖德克享天心,創造商家六百年大基業。

    至纣地道,皇天厭棄,遂一旦改革其命,使他盡喪了天下。

    惟我周家文王武王,二聖相承,乃大受其命,以開一代的基業。

    所以然者,寔由文王武王,能撫恤西土之衆,使得其所,是以人心歸于一,天命眷于上,信非偶然也。

    夫文武相繼恤民,始受天命,得天下如此難也。

    王可不盡君道以保之乎!”康王身長富貴,不知創業艱難,故召公率諸臣進戒,首之以此,所以警悟者至矣。

     【原文】“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

    今王敬之哉!張皇六師。

    無壞我高祖寡命。

    ” 【直解】陟,是升遐。

    成王初崩,故曰新陟王。

    畢,是盡。

    協,是合。

    戡,是克。

    敷遺,解做施及。

    張皇六師,是大修戎備。

    寡命,是不易得的基命。

    召公又說:“我周自文武艱難創業,惟我新升遐的成王,以兢業守之。

    凡一賞一罰,皆未嘗狥一己的私情。

    惟理所可好則好之,而賞必當功;理所可惡則惡之,而罰必當罪。

    至公至明,絕無私曲。

    是以賞一人而天下以勸,罰一人而天下以懲。

    民志定,王業安,而文武之大功,不至于動搖。

    用以此施及于後世之子孫,亦有盈成熙洽之美,而享有今日之天下。

    今王嗣位,其敬以保守之哉!敬之何如?治安之久,易有陵遲之漸;踐祚之初,當絕觊觎之萌。

    必振饬戎務,張大六師之制,使器械嚴整,士氣精明,足以詟服人心,鎮定天下。

    切不要姑息廢弛,使我高祖文武不易得的基命,墜壞而不終也。

    ”按:周家仁厚立國,規模已定,惟商民猶伺隙欲逞。

    況盈成之久,其弊易弱,成康之時,病正坐此。

    故康王即位,元老大臣,惓惓以賞罰六師告之。

    嘗考《立政》一書,周公亦以克诘戎兵為言,可見老成謀國,計慮深遠矣。

     【原文】王若曰:“庶邦侯、甸、男、衛,惟予一人钊報诰。

     【直解】钊,是康王名,嗣王在喪,故稱名。

    報,是答。

    康王因群臣相與進戒,乃呼而告之說:“爾等庶邦侯、甸、男、衛之諸侯,既有陳戒于我。

    惟我一人钊,将亦有诰詞,以報答于爾。

    其明聽之哉!” 【原文】“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務咎,底至齊信,用昭明于天下。

    則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義王家。

    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

     【直解】丕,是大。

    平,是均平。

    富,是富足。

    務,是專力的意思。

    咎,是咎惡。

    底,是緻。

    至,是至極的去處。

    齊,是兼備。

    熊與罴,都是猛獸名。

    不二,是一心。

    乂,是治。

    端命,是正命。

    康王告諸侯說:“昔為周文王武王之為君,有溥博均平之德,減薄稅斂,使天下都富足,無有困窮。

    人有罪惡,不得已而加刑,又輕省而不深刻,謹慎而不差誤,不曾專意去尋人的罪惡。

    其務德而不務法如此。

    這個心,推行到那至極的去處,兼盡而極其誠信,無有一些虛假,内外充實,自然光輝發越,明白在天下人耳目。

    文武有此聖德,宜無賴于群臣之輔者。

    當時卻也有如熊如罴一般的武士,與純一忠實不二心的賢臣,同心協力,相與輔佐,以保護經理我周之邦國。

    故文王武王,用此承受正大之命于上天,天亦以此順文武之道,謂可以君主天下,而付畀以四方之大也。

    夫文武以聖德而尚賴賢臣輔佐如此,況我今日,甯不賴爾等之助乎?” 【原文】“乃命建侯樹屏,在我後之人。

    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顧,綏爾先公之臣,服于先王。

    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無遺鞠子羞。

    ” 【直解】伯父,指同姓諸侯。

    先公,是諸侯的祖父。

    顧,是念。

    綏,是安。

    鞠子,是稚子未離鞠養的意思,乃謙辭也。

    康王又說:“我周文王武王,既得賢臣以創王業,猶慮後人無以守之,乃命封建侯國,樹立藩屏。

    其意蓋以後世子孫繼體守成,要這等人輔佐于異日也。

    先王為後世慮如此。

    今我一二同姓的諸侯,繼爾祖父為臣。

    爾祖父前日,皆有臣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