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都感發興起,莫不改其澆薄歸于淳厚。
由是化行俗美,于變時雍,信能升于大道之世,而無複梗化之民也已。
世治民安,則予一人,得以垂拱于上,膺受多福;其在于爾,也大有休美,而名譽光顯,終将傳誦于來世矣。
爾可不勉圖之哉!”按:此篇之言,甚切于治道。
君陳所以成和中之治,曆三紀而世變風移,皆本于此。
其篇中“敬典在德”一言,尤為綱要。
蓋以教化為先務,以修德為本原,自古帝王修身緻治,用此道也。
先儒謂《君陳》一命,乃成王真得實造之學。
君天下者,宜留意于斯。
顧命 成王大漸之時,顧視群臣,命之輔佐康王。
史臣錄其命詞,并叙君臣迎立康王,傳授遺诏始末,遂以顧命名篇。
【原文】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憑玉幾。
【直解】哉生魄,是十六日。
怿,是悅。
洮,是洗手。
颒,是洗面。
相,是扶侍的人。
憑,是倚靠。
玉幾,是玉做的幾。
史臣叙說,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四月十六日,感疾而不悅。
至甲子日病勢愈重,欲命群臣輔導太子,慎重其事,乃力疾而起,以水盥手洗面,左右扶侍的人,被以衮冕之服,然後憑着玉幾以發命焉。
夫當疾病困憊之時,猶必盥洗以緻潔,冕服以緻敬,不以污亵臨群臣,成王之克自敬德亦可見矣。
【原文】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禦事。
【直解】芮、彤、畢、衛、毛,都是國名。
虎臣,是虎贲。
百尹,是百官之長。
成王将廢顧命,乃總召六卿等官。
是時太保召公奭,領冢宰事,芮伯為司徒,彤伯為宗伯,畢公領司馬,衛侯為司寇,毛公領司空,及宿衛之官,師氏、虎贲,又及百官之長,與諸治事之臣,同至禦前聽命。
蓋托後嗣,傳大位,所系甚重,故必集君臣而面命之也。
【原文】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
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
【直解】漸,是進。
幾,是幾希不絕的意思。
臻,是至。
嗣,是繼嗣。
成王顧命群臣歎息說:“我之疾已大進,但幾希不絕耳。
然病日增重,既彌甚而留連,其勢已不可起矣。
恐一旦遂死,不得出誓言以托繼嗣之事,此我所以及未死之時,詳審發訓以命汝等。
汝等其專心聽之可也。
” 【原文】“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
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
【直解】宣,是著。
奠,是定。
麗,是民之所依。
肄,是習。
成王說:“昔我先君文王、武王後先相繼,能明其德。
文王既宣著其光于前,武王又宣著其光于後,如日月之代明一般,其君德之盛如此。
及其施之政教,則能定民所依,使寒者得衣,饑者得食,各有所倚賴。
又以其民既富而可教,乃陳列教條以開示之,使之父子知親,君臣知義,昭然于人倫日月之理。
由是我周之民,感其教養之澤,莫不服習而不違;風聲遠被,用能達于殷邦,罔不服從其教化。
民心既歸,天意斯屬,遂集大命于我周矣。
” 【原文】“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
【直解】侗,是愚。
迓,是迎。
成王說:“得天下固難,而守天下亦不易。
我小子承文武之後,雖侗愚無知,然亦知天命無常至為可畏,兢兢然緻敬以迎之,不敢有一毫怠忽之心。
于文武敬天勤民的大訓,一一承繼保守,無敢錯昧逾越。
是以能延長世德,克享天心,而大命不至于失墜爾。
” 【原文】“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
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濟于艱難。
【直解】钊,是康王的名。
成王說:“今天降疾于我身,殆将必死,不能興起,不能醒悟矣。
繼我而為君者,太子钊也。
以祖宗基業之重,付之一人,可謂艱難。
爾等庶幾明記我的言語,相與敬慎以保護太子,左右維持,使能大濟乎艱難之業,而守丕基于不墜可也。
” 【原文】“柔遠能迩,安勸小大庶邦。
【直解】這下兩節,正說弘濟艱難之事。
成王說:“人君以一身為萬民之主,雖地有遠近,皆當撫綏。
汝必敬輔元子,于遠民則懷來而柔順之,于近民則馴擾而調習之,以盡夫撫萬民之責焉。
人君以一身立諸侯之上,雖國有小大,皆得統禦。
汝必敬輔元子,保安那小國,使之得以自立,勸導那大國,使之不敢自肆,以盡夫禦諸侯之責焉。
如此,則君道克盡,而艱難庶乎可濟矣。
” 【原文】“思夫人自亂于威儀,爾無以钊冒貢于非幾。
” 【直解】亂字,解做治字。
貢字,解做進字。
幾,是念慮之微。
成王又說:“人受天地之衷以生,本有動作威儀之則。
我思夫人之所以為人者,當肅恭妝斂,自治其威儀,使一身之中,有威可畏,有儀可象,方能無愧于為人耳。
況人君之威儀,尤天下之所瞻仰者,其可以不治乎?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若一念之幾微,或出于邪,則吾身之威儀,鹹失其正,尤不容于不謹者。
汝必輔我元子,緻謹于念慮之微,以端其威儀之本,慎無引君非道,以元子钊冒進于不善之幾也。
” 【原文】茲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
越翼日乙醜,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幹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門之外。
延入翼室,恤宅宗。
【直解】綴衣,是帳幔。
仲桓、南宮毛,是二臣姓名。
呂伋,是太公望之子。
逆,是迎。
延,是引。
翼室,是路寝的夾室。
恤宅,是憂居。
宗,是主。
史臣記成王發命之時,曾設帳幔于坐次,及群臣既受顧命而退,乃撤出帳幔于庭中。
及明日乙醜,成王遂崩。
太保召公奉成王遺命,命仲桓、南宮毛二近臣,使齊侯呂伋,以幹戈二具、虎贲百人,往迎太子钊于路寝門之外。
引入路寝東夾室,居憂主喪,以示繼體之有人,天位之已定也。
【原文】丁卯,命作冊度。
【直解】成王崩第三日丁卯,召公将傳顧命于康王,先命史官作冊書以紀其言,并定受冊的禮儀法度,如下文升階即位、禦冊受同之類。
【原文】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
【直解】伯相,是召公。
召公以西伯為相,故叫做伯相。
須,是取。
作冊後七日癸酉,成王既殡,召公命士取材木,以供喪事雜用。
【原文】狄設黼扆、綴衣。
【直解】狄,是官名,蓋主陳設之事者。
黼扆,是屏風畫斧文的。
召公将傳成王顧命,于是命狄人設屏風于禦座之後,又設帳于周圍,悉如成王生存臨禦之儀也。
【原文】牖間南向,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
【直解】牖,是窗。
敷,是鋪設。
篾席,是桃竹枝織成的席。
黼,是白黑雜色的之缯。
純,是緣。
華玉,是五色之玉。
仍幾,是仍設平時之幾案。
史臣記狄人于路寝戶牖之間,向南之處,鋪設三重篾席,其席以白黑之缯為緣,仍設華玉所飾之幾。
這是成王平日朝見群臣之坐也。
【原文】西序東向,敷重底席,綴純,文貝仍幾。
【直解】西序,是西廂。
底席,是蒲席。
綴,是雜彩。
文貝,是海中介蟲,有黃紫雜文。
狄人又于西廂向東去處,鋪設三重蒲席,其席以雜彩為緣,仍設文貝所飾之幾。
這是成王平日聽事之坐也。
【原文】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幾。
【直解】東序,是東廂。
豐席,即是下文筍席。
雕,是刻。
狄人又于東廂向南去處,鋪設三重竹筍席,其席以采畫之缯為緣,仍設雕玉所飾之幾。
這是成王平日養國老飨群臣之坐也。
【原文】西夾南向,敷重筍席,玄紛純,漆仍幾。
【直解】西夾,是路寝西邊夾室。
筍席,是竹筍皮織成的席。
紛,是雜。
狄人又于路寝西邊夾室向南去處,鋪設三重竹筍席,其席以玄色缯雜為之緣,仍設漆幾。
這是成王平日燕親屬之坐也。
蓋牖間南向之席,乃天子負扆朝諸侯之處,坐之正也。
其餘三坐,則随事而設。
今将傳成王顧命,不知神之所依,于彼于此,故并設之。
【原文】越玉五重,陳寶。
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胤之舞衣、大貝、鼖鼓,在西房。
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
【直解】越,是及。
五重,是五件珍重之玉,即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天球也。
寶,是寶器,即赤刀、舞衣、大貝、鼖鼓、戈、弓、竹矢也。
赤刀,是赤金的刀。
大訓,是曆代帝王的谟訓。
弘璧,是大璧。
琬、琰,都是玉圭的名。
夷玉,是外夷所貢的美玉。
天球,是玉磬。
河圖,是伏羲時河中龍馬所負之圖。
胤之舞衣,是胤國所制的舞衣。
大貝,即是文貝。
鼖鼓,是大鼓,長八尺。
兌和垂都是古時巧工的名。
史臣記當時之所設者,又列五件重玉,陳各樣寶器。
如赤金之刀、帝五之大訓,及弘璧、琬琰,則陳列在西序。
大玉、夷玉及天球、河圖,則陳列在東序。
胤國所制之舞衣及大貝、鼖鼓,則陳列在西房。
兌所制之戈和所制之弓,垂所制之竹矢,則陳列在東房。
此皆先王世傳之器,亦成王平日之所服禦者,故設之以寓如存之感也。
【原文】大辂在賓階面,綴辂在阼階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直解】辂,是車駕。
大辂,是玉辂。
賓階,是西階,以其為賓客所升,故謂之賓階。
綴辂,是金辂,王乘玉辂,而金辂即連綴其前,故謂之綴辂。
阼階,是東階,以其為主人酬酢賓客之所,故謂之阼階。
先辂,是木辂,以其辂之先,故謂之先辂。
塾,是門側之堂。
次辂,是象辂與革辂,以其次于木辂,故謂之次辂。
史臣記當時又陳設五辂。
玉辂在西階南向。
金辂在東階南向。
木辂在左塾之前北向,與玉辂相對。
象辂革辂在右塾之前北向,與金辂相對。
此皆成王平日之所乘者,故備設之,亦陳寶玉之意也。
然儀物之陳皆以西為先者,以成王殡在西序故爾。
【原文】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
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兩階戺。
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
一人冕,執钺,立于西堂。
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
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
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
【直解】弁,是士冠。
雀弁,是赤色微黑,如雀頭一般。
惠,是三稜的矛。
畢門,是路寝之門。
綦弁,是文鹿皮冠。
上刃,是持刃向外。
戺,是堂稜。
冕,是大夫冠。
劉、钺,都是斧類。
東西堂,是東西廂的前堂。
戣,是矛類。
瞿字,當作戵字,是四稜的矛。
東西垂,是東西廂的階上。
銳字,當作字,也是矛類。
側階,是東邊小階。
此時将迎新王,故肅儀衛
由是化行俗美,于變時雍,信能升于大道之世,而無複梗化之民也已。
世治民安,則予一人,得以垂拱于上,膺受多福;其在于爾,也大有休美,而名譽光顯,終将傳誦于來世矣。
爾可不勉圖之哉!”按:此篇之言,甚切于治道。
君陳所以成和中之治,曆三紀而世變風移,皆本于此。
其篇中“敬典在德”一言,尤為綱要。
蓋以教化為先務,以修德為本原,自古帝王修身緻治,用此道也。
先儒謂《君陳》一命,乃成王真得實造之學。
君天下者,宜留意于斯。
顧命 成王大漸之時,顧視群臣,命之輔佐康王。
史臣錄其命詞,并叙君臣迎立康王,傳授遺诏始末,遂以顧命名篇。
【原文】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憑玉幾。
【直解】哉生魄,是十六日。
怿,是悅。
洮,是洗手。
颒,是洗面。
相,是扶侍的人。
憑,是倚靠。
玉幾,是玉做的幾。
史臣叙說,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四月十六日,感疾而不悅。
至甲子日病勢愈重,欲命群臣輔導太子,慎重其事,乃力疾而起,以水盥手洗面,左右扶侍的人,被以衮冕之服,然後憑着玉幾以發命焉。
夫當疾病困憊之時,猶必盥洗以緻潔,冕服以緻敬,不以污亵臨群臣,成王之克自敬德亦可見矣。
【原文】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禦事。
【直解】芮、彤、畢、衛、毛,都是國名。
虎臣,是虎贲。
百尹,是百官之長。
成王将廢顧命,乃總召六卿等官。
是時太保召公奭,領冢宰事,芮伯為司徒,彤伯為宗伯,畢公領司馬,衛侯為司寇,毛公領司空,及宿衛之官,師氏、虎贲,又及百官之長,與諸治事之臣,同至禦前聽命。
蓋托後嗣,傳大位,所系甚重,故必集君臣而面命之也。
【原文】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
病日臻,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
【直解】漸,是進。
幾,是幾希不絕的意思。
臻,是至。
嗣,是繼嗣。
成王顧命群臣歎息說:“我之疾已大進,但幾希不絕耳。
然病日增重,既彌甚而留連,其勢已不可起矣。
恐一旦遂死,不得出誓言以托繼嗣之事,此我所以及未死之時,詳審發訓以命汝等。
汝等其專心聽之可也。
” 【原文】“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
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
【直解】宣,是著。
奠,是定。
麗,是民之所依。
肄,是習。
成王說:“昔我先君文王、武王後先相繼,能明其德。
文王既宣著其光于前,武王又宣著其光于後,如日月之代明一般,其君德之盛如此。
及其施之政教,則能定民所依,使寒者得衣,饑者得食,各有所倚賴。
又以其民既富而可教,乃陳列教條以開示之,使之父子知親,君臣知義,昭然于人倫日月之理。
由是我周之民,感其教養之澤,莫不服習而不違;風聲遠被,用能達于殷邦,罔不服從其教化。
民心既歸,天意斯屬,遂集大命于我周矣。
” 【原文】“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
【直解】侗,是愚。
迓,是迎。
成王說:“得天下固難,而守天下亦不易。
我小子承文武之後,雖侗愚無知,然亦知天命無常至為可畏,兢兢然緻敬以迎之,不敢有一毫怠忽之心。
于文武敬天勤民的大訓,一一承繼保守,無敢錯昧逾越。
是以能延長世德,克享天心,而大命不至于失墜爾。
” 【原文】“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
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濟于艱難。
【直解】钊,是康王的名。
成王說:“今天降疾于我身,殆将必死,不能興起,不能醒悟矣。
繼我而為君者,太子钊也。
以祖宗基業之重,付之一人,可謂艱難。
爾等庶幾明記我的言語,相與敬慎以保護太子,左右維持,使能大濟乎艱難之業,而守丕基于不墜可也。
” 【原文】“柔遠能迩,安勸小大庶邦。
【直解】這下兩節,正說弘濟艱難之事。
成王說:“人君以一身為萬民之主,雖地有遠近,皆當撫綏。
汝必敬輔元子,于遠民則懷來而柔順之,于近民則馴擾而調習之,以盡夫撫萬民之責焉。
人君以一身立諸侯之上,雖國有小大,皆得統禦。
汝必敬輔元子,保安那小國,使之得以自立,勸導那大國,使之不敢自肆,以盡夫禦諸侯之責焉。
如此,則君道克盡,而艱難庶乎可濟矣。
” 【原文】“思夫人自亂于威儀,爾無以钊冒貢于非幾。
” 【直解】亂字,解做治字。
貢字,解做進字。
幾,是念慮之微。
成王又說:“人受天地之衷以生,本有動作威儀之則。
我思夫人之所以為人者,當肅恭妝斂,自治其威儀,使一身之中,有威可畏,有儀可象,方能無愧于為人耳。
況人君之威儀,尤天下之所瞻仰者,其可以不治乎?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若一念之幾微,或出于邪,則吾身之威儀,鹹失其正,尤不容于不謹者。
汝必輔我元子,緻謹于念慮之微,以端其威儀之本,慎無引君非道,以元子钊冒進于不善之幾也。
” 【原文】茲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
越翼日乙醜,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幹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門之外。
延入翼室,恤宅宗。
【直解】綴衣,是帳幔。
仲桓、南宮毛,是二臣姓名。
呂伋,是太公望之子。
逆,是迎。
延,是引。
翼室,是路寝的夾室。
恤宅,是憂居。
宗,是主。
史臣記成王發命之時,曾設帳幔于坐次,及群臣既受顧命而退,乃撤出帳幔于庭中。
及明日乙醜,成王遂崩。
太保召公奉成王遺命,命仲桓、南宮毛二近臣,使齊侯呂伋,以幹戈二具、虎贲百人,往迎太子钊于路寝門之外。
引入路寝東夾室,居憂主喪,以示繼體之有人,天位之已定也。
【原文】丁卯,命作冊度。
【直解】成王崩第三日丁卯,召公将傳顧命于康王,先命史官作冊書以紀其言,并定受冊的禮儀法度,如下文升階即位、禦冊受同之類。
【原文】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
【直解】伯相,是召公。
召公以西伯為相,故叫做伯相。
須,是取。
作冊後七日癸酉,成王既殡,召公命士取材木,以供喪事雜用。
【原文】狄設黼扆、綴衣。
【直解】狄,是官名,蓋主陳設之事者。
黼扆,是屏風畫斧文的。
召公将傳成王顧命,于是命狄人設屏風于禦座之後,又設帳于周圍,悉如成王生存臨禦之儀也。
【原文】牖間南向,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
【直解】牖,是窗。
敷,是鋪設。
篾席,是桃竹枝織成的席。
黼,是白黑雜色的之缯。
純,是緣。
華玉,是五色之玉。
仍幾,是仍設平時之幾案。
史臣記狄人于路寝戶牖之間,向南之處,鋪設三重篾席,其席以白黑之缯為緣,仍設華玉所飾之幾。
這是成王平日朝見群臣之坐也。
【原文】西序東向,敷重底席,綴純,文貝仍幾。
【直解】西序,是西廂。
底席,是蒲席。
綴,是雜彩。
文貝,是海中介蟲,有黃紫雜文。
狄人又于西廂向東去處,鋪設三重蒲席,其席以雜彩為緣,仍設文貝所飾之幾。
這是成王平日聽事之坐也。
【原文】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幾。
【直解】東序,是東廂。
豐席,即是下文筍席。
雕,是刻。
狄人又于東廂向南去處,鋪設三重竹筍席,其席以采畫之缯為緣,仍設雕玉所飾之幾。
這是成王平日養國老飨群臣之坐也。
【原文】西夾南向,敷重筍席,玄紛純,漆仍幾。
【直解】西夾,是路寝西邊夾室。
筍席,是竹筍皮織成的席。
紛,是雜。
狄人又于路寝西邊夾室向南去處,鋪設三重竹筍席,其席以玄色缯雜為之緣,仍設漆幾。
這是成王平日燕親屬之坐也。
蓋牖間南向之席,乃天子負扆朝諸侯之處,坐之正也。
其餘三坐,則随事而設。
今将傳成王顧命,不知神之所依,于彼于此,故并設之。
【原文】越玉五重,陳寶。
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胤之舞衣、大貝、鼖鼓,在西房。
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
【直解】越,是及。
五重,是五件珍重之玉,即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天球也。
寶,是寶器,即赤刀、舞衣、大貝、鼖鼓、戈、弓、竹矢也。
赤刀,是赤金的刀。
大訓,是曆代帝王的谟訓。
弘璧,是大璧。
琬、琰,都是玉圭的名。
夷玉,是外夷所貢的美玉。
天球,是玉磬。
河圖,是伏羲時河中龍馬所負之圖。
胤之舞衣,是胤國所制的舞衣。
大貝,即是文貝。
鼖鼓,是大鼓,長八尺。
兌和垂都是古時巧工的名。
史臣記當時之所設者,又列五件重玉,陳各樣寶器。
如赤金之刀、帝五之大訓,及弘璧、琬琰,則陳列在西序。
大玉、夷玉及天球、河圖,則陳列在東序。
胤國所制之舞衣及大貝、鼖鼓,則陳列在西房。
兌所制之戈和所制之弓,垂所制之竹矢,則陳列在東房。
此皆先王世傳之器,亦成王平日之所服禦者,故設之以寓如存之感也。
【原文】大辂在賓階面,綴辂在阼階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直解】辂,是車駕。
大辂,是玉辂。
賓階,是西階,以其為賓客所升,故謂之賓階。
綴辂,是金辂,王乘玉辂,而金辂即連綴其前,故謂之綴辂。
阼階,是東階,以其為主人酬酢賓客之所,故謂之阼階。
先辂,是木辂,以其辂之先,故謂之先辂。
塾,是門側之堂。
次辂,是象辂與革辂,以其次于木辂,故謂之次辂。
史臣記當時又陳設五辂。
玉辂在西階南向。
金辂在東階南向。
木辂在左塾之前北向,與玉辂相對。
象辂革辂在右塾之前北向,與金辂相對。
此皆成王平日之所乘者,故備設之,亦陳寶玉之意也。
然儀物之陳皆以西為先者,以成王殡在西序故爾。
【原文】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
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兩階戺。
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
一人冕,執钺,立于西堂。
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
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
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
【直解】弁,是士冠。
雀弁,是赤色微黑,如雀頭一般。
惠,是三稜的矛。
畢門,是路寝之門。
綦弁,是文鹿皮冠。
上刃,是持刃向外。
戺,是堂稜。
冕,是大夫冠。
劉、钺,都是斧類。
東西堂,是東西廂的前堂。
戣,是矛類。
瞿字,當作戵字,是四稜的矛。
東西垂,是東西廂的階上。
銳字,當作字,也是矛類。
側階,是東邊小階。
此時将迎新王,故肅儀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