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亦無他,惟是建官擇賢,加之意而已。

    故能長治久安,永無亂危之禍。

    若待已亂已危而圖之,則無及矣。

    ” 【原文】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

    内有百揆四嶽,外有州牧侯伯。

    庶政惟和,萬國鹹甯。

    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直解】建,是立。

    百揆,是揆度百事的官,即宰相之職。

    四嶽,是總方嶽諸侯之事者。

    州牧,是一州之牧。

    侯伯,是次州牧而總諸侯者。

    蓋侯伯率屬以統于州牧,州牧又率其方之諸侯以統于四嶽,四嶽以下,都統于百揆。

    倍,是加一倍。

    乂,是治。

    成王說:“在昔唐虞之時,去古未遠,事簡民淳,乃稽考舊典,設立大小職官,其數止于百員。

    内則有百揆四嶽,以總理在朝之治;外則有州牧侯伯,以總理四方之治。

    當是時,官數雖少,然内外相承,體統不紊。

    所以禮樂刑政,工虞教養,一切庶政,都順理适宜,無有一之不和;四方萬國,都時雍風動,平定安輯,無有一之不甯。

    此唐虞建官之效也。

    夏商之時,世變事繁。

    乃觀其會,通制其繁簡,建官的員數,比唐虞加了一倍。

    然内外體統,森嚴周密,庶政也無不和,萬國也無不甯,天下治安,不異于唐虞之盛也。

    夫堯舜禹湯,皆是明哲的君主。

    其建官立政,制治保邦,所重者豈在官數之多少,惟在乎得人而已。

    蓋官無大小,皆得賢而後能稱其任,苟非其人,必至敗官偾事,雖多無益。

    所以唐虞建官,隻有百員,遂臻和甯之效;夏商之時,官多一倍,天下一般大治。

    官數雖殊,治效則一,此非得人之明驗哉!”觀此可見設官治政,固有國之大體,而為官擇賢,尤用人之要務。

    若官不得人,徒取備員,則非惟無益而為害多矣。

    君天下者,不可不知也。

     【原文】“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

    仰惟前代時若,訓迪厥官。

     【直解】予小子,是成王自謙。

    祗,是敬。

    逮,是及。

    若,是順。

    成王說:“予小子敬勤于德,兢兢業業,不敢怠忽。

    早夜間常恐有所不及,隻仰承前代。

    若唐虞夏商建官緻治的美意,順着他行,以訓教啟迪百官,使各盡其職,而助成化理也。

    ”可見修德是任官之本。

    若人君自家德不能修,則無以倡率百官。

    雖終日訓迪他,也不信服。

    孔子說:“為政在人,取人以身。

    ”正是此意。

     【原文】“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

    官不必備,惟其人。

     【直解】太,是尊無以加之詞。

    師,是天子所師法。

    傅,是傅相。

    保,是保安,公取無私之意,因以為官名。

    經,是經綸。

    燮理,是和調。

    成王說:“如今定立太師、太傅、太保,這三樣官為三公。

    不勞以職務,專與人主講論發明天人的道理,啟沃其心,涵養其德。

    推此道理以經綸邦國,使教化行,政事舉,萬民萬物都得其所;推此道理以和調陰陽,使三光全,寒暑平,四時五行,都順其序,便是三公的職事。

    然這等官職任至重,不必徒取備員,須是天下第一等道全德備,可為王者師的,然後委任他。

    若無這等人,甯阙其位不可濫授非人也。

    ” 【原文】“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

    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直解】少,是位次于尊之詞。

    孤字,解做特字,見非三公之屬,且取獨立無朋之意。

    貳,是佐貳。

    弘,是大。

    寅亮,是敬明。

    成王又說:“立定少師、少傅、少保,這三樣官司為孤,以佐貳三公。

    三公既已論道經邦,三孤則弘大擴充其經邦之道化,務使朝廷政務,鹹協于中;三公既已調和陰陽,三孤則緻敬詳明于天地之運行,務使四時五行,各順其序。

    用以輔弼人君,匡正其過失,成就其德業,便是三孤的職事。

    ”蓋公孤同一輔弼之任,都要得非常之才,不比庶官職事可以照例除授也。

     【原文】“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直解】冢,是大。

    宰,是治。

    謂其職任甚大,故謂之冢宰。

    “定立冢宰為天官卿,使他掌管邦國的治道。

    内外大小有司,凡官職者,皆在管攝。

    務要選用賢能,以分職治民,使四海之内,人人得所無有不均平的,這是冢宰之職。

    ”後世之吏部尚書,即此官也。

     【原文】“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直解】司,是主。

    徒,是衆。

    以其官主民衆,故謂之司徒。

    擾,是調習安養的意思。

    “定立司徒為地官卿,使他掌管邦國的教化,敷布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五者典常之教,以調習安養天下。

    衆民如有不忠、不孝、無禮、無義的,務要教導他,使之各守禮法,不敢逾越,這是司徒之職。

    ”後之戶部尚書,即此官也。

     【原文】“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

     【直解】宗,是宗廟,凡祭祀以宗廟為主。

    伯,是長。

    以春官為四時之長,故謂之宗伯。

    “定立宗伯為春官卿,使他掌管邦國的典禮,專整理天神、地祗、人鬼之事,與吉、兇、軍、賓、嘉之五禮。

    辨别其上下尊卑等列都無有僣亂,無有乖争,這是宗伯之職。

    ”後之禮部尚書,即此官也。

     【原文】“司馬掌邦政,統六師,平邦國。

     【直解】軍政莫急于馬,以其主軍馬之事,故謂之司馬。

    “定立司馬為夏官卿,使他掌管邦國軍政,統禦天子的六軍。

    凡天下有幹正之人,則舉兵征伐,以平治邦國。

    使強不淩弱,衆不暴寡,人人得其平,這是司馬之職。

    ”後之兵部尚書,即此官也。

     【原文】“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亂。

     【直解】寇,是寇賊。

    禁,是法禁。

    “定立司寇為秋官卿,使他掌管邦國法禁。

    有犯法違禁的,則推诘究問,務得其真情;有強暴作亂,罪惡顯露的,必刑戮以正其罪,使不得苟免,這是司寇之職。

    ”後之刑部尚書,即此官也。

     【原文】“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直解】空,是空土,古時穿土穴而居之,以其主民安居,故謂之司空。

    “定立司空為冬官卿,使他掌邦國之地土,以居處士農工商四者之民,使之各得其所。

    順天時以興地利,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類皆不失其時,這是司空之職。

    ”後之工部尚書,即此官也。

     【原文】“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直解】六卿各有屬官,每一卿屬官六十員,通共三百六十員。

    阜字,解做厚字。

    成王說:“冢宰掌邦治為第一。

    然治道莫先于教化,故司徒第二。

    教化莫先于禮樂,故宗伯第三。

    教化既施,而猶有不守禮法者,必加以兵刑,都出于不得已,故司馬第四,司寇第五。

    暴亂既去,而後民得安居,故司空第六。

    六卿既已分職,各自率領其屬官,以倡率九州之牧,自内達之于外。

    故政治明,教化洽,天下兆民,莫不阜厚而化成矣。

    ”蓋周公輔相成王,經理太平之良法如此。

     【原文】“六年,五服一朝。

    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于四嶽。

    諸侯各朝于方嶽,大明黜陟。

    ” 【直解】五服,是王畿外侯、甸、男、采、衛,五等諸侯之國。

    制度,是朝廷頒降的禮樂法度。

    成王既已訓迪在内之臣,此又舉制馭外臣之法說道:“天子所以振饬紀綱,統馭九牧,惟朝觐巡狩,為至大之典。

    如今定制,每六年,五服諸侯一次來朝會京師,各述其職以達于上。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