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關燈
立政 成王初政,周公告以圖治莫要于任賢,而任賢必先慎重擇大臣。

    大臣既賢,則所舉皆得其人,而政無不立矣。

    史臣記其語,遂以立政名篇。

     【原文】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

    ”用鹹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贲。

    ”周公曰:“嗚呼!休茲,知恤鮮哉!” 【直解】嗣天子,指成王。

    常伯,是牧民的長官。

    常任,是公卿任事的。

    準人,是有司守法的。

    綴衣,是掌服器之官。

    虎贲,是執射禦之士。

    休,是美。

    恤,是憂。

    周公将率群臣以戒王,而先告之說:“王雖幼沖,如今已嗣天位而為天下王矣。

    凡我諸臣,當拜手稽首,緻敬而告以君道之大可也。

    ”乃同辭以告于王說:“人君治天下,固無所不謹,而用人一事,尤當謹之大者。

    王左右之臣,有牧民的常伯、任事的常任、守法的準人,這三樣官,是大臣之長;又有掌服器的綴衣、執射禦的虎贲,這兩樣官,是近臣之長,皆任用之所當謹者。

    ”于是周公又歎息說:“美哉,這幾樣官。

    大臣位望隆重,為天子之股肱;近臣職任親密,為天子之心膂。

    豈不美哉!然大臣乃天下之治亂所關,近臣乃君心之邪正所系,皆當慎選賢才,以充其任,勿以小人參之,而後治道可成也。

    但為君的,每視為常員,狎為近習,而不知加意。

    若能以不得人為憂,而簡任于始,保全于終,使朝廷之上,人稱其職,而任當其才者,實不多見也。

    所以說知恤鮮哉!”周公将詳告成王以任賢圖治之道,故先警之如此。

     【原文】“古之人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籲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

    乃敢告教厥後曰:‘拜手稽首,後矣!’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茲惟後矣。

    謀面用丕訓德,則乃宅人,茲乃三宅無義民。

    ’ 【直解】迪字,解做行字。

    大競,是十分強盛。

    籲,是招呼的意思。

    迪知,是深知。

    忱恂,是笃信。

    九德,即《臯陶谟》中所稱寬而栗等九樣才德。

    宅,是使之居其位。

    事,即常任。

    牧,即常伯。

    準,即準人。

    謀面,是看人的面貌而度量其賢否。

    義民,是賢人。

    周公告成王說:“在古之人,能迪行立政之道,以不得人為憂者,惟有夏之君大禹為然。

    當其時,地平天成,萬邦作乂,王室固已十分強盛矣。

    然其心猶不敢自滿,常念說:‘人君當尊敬者,惟是上天。

    然上天無言,而以其事付之于君,君不能獨理,而以其事分之于臣。

    若不得其人,則天工曠矣。

    ’乃多方招延賢儁之士,布列庶位,與他共治天事,以為尊事上天之實。

    然非但其君能以求賢為心,當時為大臣的,亦都以薦賢為急。

    凡群臣有九德之行者,既深知而誠信之,實見得某人有某德可用,某德有某事可征,乃進而納誨于其君,拜手稽首,仰呼而告之說:‘吾君欲稱為君之實,當盡用賢之道。

    凡此九德的人,有可為常任的,使他居常任之官以任事;有可為常伯的,使他居常伯之官以牧民;有可為準人的,使他居準人之官以守法。

    如此,則事無不治,民無不安,法無不平,而為君之道盡矣。

    若不能深知笃信,隻就人外面的模樣,而度量其中之所存,便以為大順于德而信用之,使居三等之任,則此三宅的官豈複有賢人君子,可稱此任者乎?’”既不能任賢立政,則亦不可以為人君矣。

    立政者尚鑒茲哉! 【原文】“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後。

     【直解】往任,是往昔任賢之事。

    周公又說:“大禹以任賢立政,而造有夏之業,使其子孫能世世守之,雖至今猶存可也。

    奈何桀為無道,逞其惡習德,不肯做往昔先王任用三宅的好事,其所任用的,都是暴亂兇德,助他為虐之人。

    是以天命去,人心離,至于喪亡而無後也。

    ”夫夏之先王,任俊德而有室大競,至于桀,任暴德而厥世殄絕,古稱存亡在所任,豈不信哉! 【原文】“亦越成湯陟,丕厘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

    嚴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

    其在商邑,用協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見德。

     【直解】亦越,是繼前之辭。

    陟,是升。

    丕厘,是大治。

    耿,是光明。

    三有宅,是見居常伯、常任、準人之位者。

    三有俊,是有常伯、常任、準人之才,而儲養以待用者。

    嚴惟丕式,是敬思而大法之。

    周公又說:“自古知恤之君,不獨夏禹為然。

    亦越商之成湯自諸侯升為天子時,知道典禮命讨,皆出于天,從而大加厘治,敦之庸之,彰之用之,件件都修傷振舉,使上帝之命,赫然昭著于天下。

    又以一人不能獨治,乃博求賢哲與之共理。

    所用為三宅之官,都能稱是位而無有虛曠職事的;所稱為三俊之才,都誠有是德而無有名過其實的。

    然不徒用這而已。

    又心裡嚴敬思惟他,雖一話一言,皆注念而不忽;又大以為法式,凡一政一事,必依從而不違。

    所以當時三宅之人,見居于位的,都得以效其職;三俊之人,儲養待用的,都得以著其才,賢智奮庸登于至治。

    其在商邑近處的百姓,都相親相睦,安于禮教,無有一個不協和的;其在四方,雖遠而難及,也都觀感興起,如親見成湯之德而大取法之,無有一個不順治的。

    ”蓋成湯能任用賢才,以共承帝命,故其治效由近及遠,至純至大如此。

     【原文】“嗚呼!其在受德暋。

    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習逸德之人,同于厥政。

    帝欽罰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萬姓。

     【直解】暋,是強暴。

    羞字,解做進字,是崇尚的意思。

    庶習,是群小近習。

    伻字,解做使字。

    奄,是盡。

    甸,是井牧之法。

    周公又歎息告成王說:“成湯以任賢立政而造有商之業,使其子孫世世守之,雖至今猶存可也。

    奈何受為無道,逞其昏暴之德,屏棄賢人而不用。

    所任為三事大臣者,都是崇尚刑戮,以兇暴為德的諸侯,與之共治其國家;其列在近密者,都是群小近習,備諸醜态,以縱逸為德的人,與之共治其朝政。

    夫受既身有惡德,而所任用者,又皆同惡相濟之人,所以政亂于上,民怨于下。

    上帝震怒,敬緻其罰,殄滅其宗祀,乃使我周有此中夏之地,用商家所受的天命,盡治天下之民。

    井牧其地,以供賦稅;什伍其民,以供職役。

    蓋當時尺地莫非其有,今皆為我周之基圖;當時一民莫非其臣,今悉入我周之版籍矣。

    夫觀商之所以興,所以亡,與有夏之事,如出一轍。

    今我周其可不鑒于有殷哉!” 【原文】“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長伯。

     【直解】克知,是知之真。

    灼見,是見之明。

    長與伯,都是撫治百姓的官。

    周公說:“自古知恤之君,不獨夏禹商湯為然。

    亦越我周家文王武王,君臣之間,以心相信。

    真知那三宅的心,念念在愛君憂國,确然是可托之人;明見那三俊的心,惓惓要緻君澤民,的然有可用之才。

    由是以這宅俊之臣,敬事上帝。

    如牧民,任事守法,天所欲為,而人君不能獨為者,皆用此賢才以祗承之,将他立做民間長伯;如牧民,任事守法,民所仰治,而人君不能獨治者,皆用此賢才以分理之。

    上焉天心無不順,下焉民生無不遂,則為君者固可垂拱無為,而天下自治。

    此我文王武王,所以能盡知恤之道,而有光于禹湯也。

    ”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