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關燈
君奭 成王時,召公為太保,自以盛滿難居,意欲告老而歸。

    周公留之,反複勸谕,謂大臣當輔君德以延天命,固人心,不可求去。

    史臣記其語,因篇首有君奭二字,遂以名篇。

     【原文】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喪于殷,殷既墜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

    我亦不敢知曰,其終出于不祥。

     【直解】君,是尊敬之稱。

    奭,是召公的名,古人尚質,相語隻稱名。

    弗吊,解做不恤。

    棐,是輔佑。

    忱,是誠信。

    昔周公欲留召公,先呼其名而告之說:“功成身退,固人臣自靖之常;輔君奉天,尤大臣徇國之義。

    昔殷纣無道,上天不加憫恤,降以喪亡之禍,已墜失了天命,于是我周受之,以有天下矣。

    然天命無常,可受也,亦可改也。

    若說我周家既受此大命,其基業常信于休美,決可以保于無窮,這個我不敢知。

    若天于冥冥之中,果輔周之誠,而眷佑無已,卻說道後來,又将失墜而終出于不詳,這個我亦不敢知。

    但我等身為大臣,誼同休戚,今日隻當盡忠夾輔,以共保天命,豈可舍之而去,以自遂其私乎!” 【原文】“嗚呼!君已曰時我,我亦不敢甯于上帝命。

    弗永遠念天威,越我民罔尤違,惟人。

    在我後嗣子孫,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

     【直解】君,指召公。

    時字,解做是字。

    越字,解做于字。

    尤,是怨後嗣子孫,指成王說。

    遏,是絕。

    佚,是墜。

    前人,指文武說。

    周公又歎息告召公說道:“天命吉兇我固不敢知,所可知者,惟在賢臣之去留耳。

    且君前已有言說輔王以小民而祈天命,是惟在我之責,是君之自任如此,然豈惟君有是心哉!我亦嘗思之。

    當今之時,萬邦鹹休,我民罔有尤怨違背,天命宜若可保矣。

    但民罔常懷,天無常親,今日之眷命,焉知他日之不降威乎?故我不敢便以上帝眷顧之命為可安甯,而弗永遠念天之威罰,于民罔尤違之時也。

    我之心亦如此。

    蓋天命人心,去就難必,其機實在于人。

    使朝廷得人為輔,則民心悅而天命固,厥基永孚于休矣;朝廷輔佐無人,則民心離而天命去,其終出于不祥矣。

    是大臣去留,乃國家安危所系,非細故也。

    今君乃忘前日之言,翻然求去,使我後嗣子孫無人輔助,大不能上畏天命,下畏民碞,乃或驕慢肆侈,遏絕佚墜文武光明顯著之德。

    當此之時,君為國大臣,固有不得辭其責者,豈可謂退老在家便付理亂于不知乎!”周公言此,以見國有老成,乃社稷所倚賴,而在老成之自處,尤當以愛君體國為忠,有不容恝然舍去者,所以挽留召公之意,至懇切矣。

     【原文】“天命不易,天難谌,乃其墜命,弗克經曆嗣前人恭明德。

     【直解】谌字,解做信字。

    經曆,是踐行不違的意思。

    恭明德,是敬天敬民顯明之德。

    周公又說:“上天于我周,既降此眷顧之命,然欲保之于無窮,寔有不易者。

    蓋天命去留無常,或前興而後廢,或始予而終奪,豈可據以為誠信哉!惟人君有明德,乃可以嗣守于弗替耳。

    凡繼世之君,乃有墜失其命而不能長保者,都隻因無賢臣輔佐,其君孤立于上,所以把前人敬事天顯,顧畏民嵓,許多光明的大德,都棄之而不能遵行,絕之而不能嗣續。

    由是天心厭棄,卒蹈于喪亡之轍耳。

    向使輔助得人,則天命豈邃棄之哉!”觀此,則召公當此時,不惟義不當去,蓋亦有不忍去者矣。

     【原文】“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沖子。

    ” 【直解】旦,是周公的名。

    正,是正君。

    迪,是啟迪。

    施,是付與的意思。

    沖子,指成王說。

    周公自叙輔君之意以感動召公說:“繼嗣之君,必須得老成匡正,乃可以紹前烈,保天命。

    然正君之事,惟盛德者能之。

    在今予小子旦,德業聞望,不能過人,非真有格心之術,足以匡正吾君也。

    惟以我周文武敬天敬民光明顯著的大德,朝夕開導,而付與我沖子,使其上而事天,下而治民,一皆遵守文武之家法,庶乎前烈益以焜燿,而不至于遏佚耳。

    ”蓋君德者,保命之本;老成者,輔德之資。

    故欲天命之固,不可不延世德;欲君德之正,不能不資老成也。

     【原文】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甯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

    ” 【直解】道,是為臣的道理。

    甯王,是武王。

    延,是長久。

    釋,是舍去。

    周公又申前意說:“天之禍福予奪,雖不可信,然以人事言,則在我有當盡的道理。

    蓋我周文王,誕膺天命以撫方夏,至武王其承厥志,既以德而凝固之,則繼志述事,固後嗣之責也。

    我今惟在以武王光大之德,付于沖子,自今務衍而長之,不至失墜,使文王所受的命,天不容舍之而他歸,則我周大業,永永傳之無窮,豈不美哉!夫輔君以延世德而凝天命,我之道固如此,公同此心,亦當同盡此道,豈可堅欲求去,使後人遏前光而墜大命乎!” 【原文】公曰:“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

    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鹹乂王家。

    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

    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

     【直解】時則有,若言當時有如此之人。

    太甲、太戊、祖乙、武丁,都是商之賢君。

    保衡,是官名,保取其安,衡取其平,商時伊尹為此官。

    周公又呼召公說:“我曾聞在昔商家先王成湯,既受命為天子,當其時,有如伊尹者,輔佐成湯,伐夏救民,其德澤廣被,與天之無不偏覆一般。

    成湯既往,湯之孫太甲嗣位,當其時,伊尹受成湯之顧托,以元老舊臣,居保衡之官,能保護王躬,平章國事,王業賴之以安。

    在太甲之孫太戊,時則有如伊尹之子伊陟與臣扈,兩個人同心夾輔,勸太戊以圖政修德,滅祥桑之異,孚格于上帝之心,又有巫鹹者,亦能左右王室,而使國家平治。

    在太戊之孫祖乙,時則有如巫鹹之子巫賢;在高宗武丁,時則有如甘盤,即高宗舊學之師,皆能世效保乂之功,克振中興之業。

    夫商之諸君,或創業于前,或守成于後,皆賴六臣輔佐如此。

    今君居太保之位,受付托之重,當思匹休前烈,而可邃然求去乎!” 【原文】“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曆年所。

     【直解】率,是循。

    有陳,謂有可陳列之功。

    陟字,解做升字。

    所,是語辭。

    周公又說:“人臣事君,自有個當盡的道理。

    殷家從伊尹至于甘盤,這六個大臣,都能率循此為臣之道,效忠匡輔,顯然有可陳列之功。

    用能保乂有殷之天下,使國勢常安而不危,民生常治而不亂。

    以君德則益隆,如成湯以下五王,皆以明德昭升,配享于皇天上帝;以國祚則益永,而傳世十九,曆年有六百之多也。

    夫德莫大于配天,治莫隆于永命。

    此雖殷先王世美相承之效,而六臣之保乂,其功亦何可誣哉!” 【原文】“天惟純佑命,則商實。

    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

    小臣屏侯甸,矧鹹奔走。

    惟茲惟德稱,用乂厥辟。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蔔筮,罔不是孚。

    ” 【直解】純,是專一的意思。

    佑,是助。

    實,是不空虛。

    恤,是憂。

    稱字,解做舉字。

    孚,是信。

    周公又說:“國無賢才,則國空虛,而老成耆舊,又衆賢之領袖也。

    在昔商家盛時,有六臣輔君,因此上天眷佑之命,純一不雜,生許多賢才,使商家充實,而無乏才之患。

    在内則百官之著姓,與王臣之微賤的,莫不秉持其德,無偏私心之蔽,明緻其恤,有憂國之心;在外則微而小臣,與侯甸諸侯為王藩屏的,況皆奔走趨事。

    惟此内外之臣,都稱舉其德,用以輔君之治,俾無過舉,是以德業隆盛,政務修明。

    人君但有征伐會同之事于四方,如龜之蔔,如蓍之筮,天下之人知其出于至公,都聽從悅服,而無一人之不孚信者矣。

    夫天下之信服,由群賢布列于中外,而賢才之衆多,由六臣匡輔于朝廷。

    公必如六臣之輔商,以勉效于今日可也。

    ” 【原文】公曰:“君奭!天壽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滅威。

    今汝永念,則有固命,厥亂明我新造邦。

    ” 【直解】平,是坦然無私。

    格,是通徹無間的意思。

    固今,是凝固不墜的天命。

    亂字,解做治字。

    周公又呼召公而告之說:“天命至公,其壽人國家使之綿延長久者,豈偶然哉!必其大臣有至公無私平康正直之德,通徹于天,乃可以克當天心,而天斯壽之耳。

    如伊尹至于甘盤,這六個大臣,皆能盡平格之實者,故能保乂商家,久安長治,曆年至于六百之多。

    是天之壽商,實以六臣之故也。

    及至商纣繼嗣天位,乃崇信奸回,播棄黎老,無有平格之臣以維持天命,所以天降之罰,邃遭滅亡之威。

    國祚之長短,系于賢臣之有無若此。

    今汝其無汲汲求去,勉為周家永久之念。

    凡所以輔君而延世德者,益竭力以圖之,使我周有平格之臣,則上天必有凝固之命,而治效亦赫然明著于我新造之邦。

    蓋身與國俱顯矣。

    彼商之六臣,又豈得專美于前耶!” 【原文】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勸甯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直解】割,是災害。

    由,是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