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洛诰 洛邑既定,周公遣使複命于成王,因欲告歸明農,而成王懇留周公,命其留治洛邑。

    史臣記其君臣相告語之辭為書,以其皆相洛治洛之事,故以洛诰名篇。

     【原文】周公拜手稽首曰:“朕複子明辟。

     【直解】此以下三節是周公授使者告蔔于成王的說話。

    複,是複命。

    子明辟,是指成王。

    史臣記說,昔者周公承成王之命,蔔都于洛,至是遣使告蔔于王,乃拜手稽首緻敬而授之以詞說:“王嘗以作洛之事委之于我,今其事已定,朕敢複命于子明辟。

    ”蓋周公于成王,以親則為兄之子,以尊則為君,故其報命之間,詞禮嚴重如此。

     【原文】“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辟。

     【直解】如弗敢,是周公形容成王謙退的意思。

    及,是與知。

    基命指營洛之初說,定命指洛邑告成說,皆言天命者,重其事也。

    胤,是繼。

    保,是太保召公。

    洛邑在鎬京東,故謂之東土。

    周公說:“定都大事,王當親往,今王乃以幼沖退托,若不敢與知上天成始之基命,與成終之定命,一切創始的規制,善後的事宜,都付之太保與我。

    我豈敢不任其責,于是繼太保召公而往,大相視于東土,何者可為王城,何者可為下都,皆規畫布置,以為王始作民明君的去處。

    蓋都邑既定,則可以朝諸侯,撫萬民,而宅中圖大之業,皆始于此,所以說其基作民明辟也。

    ” 【原文】“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

    我蔔河朔黎水,我乃蔔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

    我又蔔瀍水東,亦惟洛食。

    伻來,以圖及獻蔔。

    ” 【直解】乙卯,是三月十二日。

    洛師,猶言京師。

    河朔黎水,是河北黎水交流之處。

    澗、瀍,是二水名,在今河南洛陽縣。

    食,是食墨,凡灼龜必先以墨畫于龜殼之上,看灼時所裂之文,正食其墨便是吉,不食其墨便是兇。

    伻,是使。

    圖,是洛之地圖。

    獻蔔,是獻其蔔之兆辭。

    周公說:“三月乙卯之朝,我至于洛師,以河北黎水交流的去處,殷民近便,乃先蔔此地不吉。

    于是改蔔澗水之東,瀍水之西,以為王城朝會之地,而龜兆正食其所定之墨。

    又蔔瀍水之東,以為下都安插殷民之地,而龜又食其墨。

    二地皆近洛水,而兩得吉兆,則作民明辟之地,無以易此矣。

    茲遣使者以洛之地圖,及所蔔之吉兆,獻之于王。

    庶幾,定都之始終,可考而知也。

    ” 【原文】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其作周匹休。

    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蔔休恒吉。

    我二人共貞。

    公其以予萬億年敬天之休。

    拜手稽首誨言。

    ” 【直解】這是成王授使者複周公之辭。

    拜手稽首,是成王尊異周公之禮。

    匹,是配譽的意思。

    視字,與告示的示字同。

    二人,是成王說自己及周公。

    貞字,解做當字。

    成王既聞周公複命之辭,遂遣使報複周公,因拜手稽首以譽周公之禮而命使者說:“天于我周,眷命可謂休美矣。

    公念天休至重,不敢以不敬承,來相視洛邑,安處臣民,為我周配譽上天休命之地。

    及經營定了都邑,乃遣使來示我以蔔兆之休美而常吉者,此豈我一人能獨當之,惟我與公二人,共承當其美。

    且我據蔔觀圖,規模弘遠,乃知公之宅洛,用意深長,非徒為一時之計,正欲以予萬億斯年據形勝以朝百辟,都要會以臨兆民,奉天圖治,用敬承休命于無窮耳。

    蓋期望之美意如此,則教誨我者至矣。

    故拜手稽首以謝公教誨之言,尚當深思而力行之也。

    ” 【原文】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鹹秩無文。

     【直解】此以下九節,乃洛邑既成,周公将迎成王于洛,而曆告以宅洛之事。

    肇,是始。

    稱,是舉。

    殷,是盛。

    鹹秩,是次序而祭之。

    無文,是祀典所不載者。

    周公說:“王者為天地神人之主,今洛邑新成,宜以祀神為先務。

    王其首舉盛禮,毖祀于新都臨鎮之時,如天地神祗,社稷宗廟載之祀典者,固無不祭矣。

    雖祀典不載而可以義起者,都次其尊卑上下之序而祭之,以告成事,報神賜,而祈鴻休焉。

    ” 【原文】“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

    予惟曰:‘庶有事。

    ’ 【直解】齊,是整饬的意思。

    周公說:“王宅洛之初,必有教诏臣工之事,此非我所敢專者。

    故我整饬百官使從王自周以适洛,此時但微示其意說:‘是行乃吾王即政之初,必有政教号令,以新天下之觀聽,庶幾其有所事乎,爾等宜精白一心,以聽王教诏之詞可也。

    ’” 【原文】“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

    ’ 【直解】記,是紀錄。

    功宗,是功之尊顯者。

    元祀,是祭祀之首。

    笃弼,是厚于輔君。

    周公又說:“論功行賞,乃激勵臣工之大端。

    今王宅此新邑,就當告命百官說:‘爾群臣之中,有宣力王家而功勞尊顯者,則紀錄之于用籍,他日舉大烝之禮以報有功,當以功之最尊顯者為首,是不但尊寵于生前,而且光顯于身後矣。

    ’又命之說:‘汝君臣有功的,既受此褒獎之命,益當感激殊恩,厚輔王室,以圖新都久大之業,庶幾前功不替,而元祀可保也。

    ’” 【原文】“丕視功載,乃汝其悉自教工。

     【直解】丕視,是大示。

    功載,即上文紀功的用籍。

    教,是上行下效的意思。

    工,是百官。

    周公說:“褒賞所以勸功,須要至公無私,乃能服衆。

    今王以此紀功之載籍,大示于朝廷之上,使衆人每都共見共知,則或公或私,自不能掩,褒賞的一出于公,則人知感奮,百工都忘私徇國,而一出于公矣。

    若或出于私,則人思僥幸,百工都背公樹黨,而亦出于私矣。

    是其公其私,皆仿效上人之所為,乃悉自汝教導之也。

    記功所系如此,可不慎乎?” 【原文】“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無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絕。

     【直解】孺子,指成王。

    朋,是比黨的意思。

    灼,是燒灼。

    叙,是次第。

    周公又戒成王說:“功載所系甚重,則王于論功行賞之際,其可以嬖幸親故,而少徇比黨之私乎!有所比,則自是以往,百工互相仿效,無所不私。

    有如火之始然一般,雖焰焰尚微,而其燒灼将次第延爇,不可得而撲滅矣。

    循私之害,其初尚微,而終之流弊,不可勝言如此,王可不防禁于未然乎?” 【原文】“厥若彜,及撫事如予,惟以在周工。

    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辭。

    ” 【直解】若,是順。

    彜,是常道。

    周工,指宗周從行的百官。

    向,是趨向。

    即,是就。

    明作,是精明振作。

    惇大,是惇厚廣大。

    裕,是寬裕。

    有辭,是有聲譽。

    周公又告成王說:“今王圖治于洛,其順行常道,如綱常倫理,件件修明,及撫定國事,如刑政紀綱,一一振舉。

    當常如我攝政之時,不必紛更所任使的人,隻用見在宗周之官,往适新邑;不要參用私人,壞了新政,使百官知上之意向,各就其職,明白振作,以圖勵精之功,惇厚博大,以存寬裕之體。

    如此,則治道畢舉,而新政有光,永有休美之聲于後世矣。

    ”按:周公明作諄大二語最為切要。

    蓋天下之治,常壞于因循廢弛,而尤忌于煩瑣紛更,故明作惇大,二者相成,而非所以相病。

    若事事修廢舉墜,而不至于煩瑣紛更,則鼓舞振作,何害其為惇大;事事提綱挈領,而不至于因循廢弛,則鎮靜甯一,何害其為明作。

    故臯陶言率作,必言慎憲;箕子言三德兼言剛柔,正與周公之意相合,皆所謂深識治體者。

    然二者又當審時度勢,斟酌變通,又不可執一論也。

     【原文】公曰:“已!汝惟沖子惟終。

     【直解】已,是不能已的意思。

    終,是成就。

    周公既曆告成王治洛之事,其言欲已而不能已,故又說:“我周基業開創始于文武,汝雖幼沖,然已嗣此大業,則當念創造之艱難,而勉力以圖其終。

    凡所言治洛的事,一一修舉,然後天命可永,而文武之業成也。

    吾王可不勉哉!” 【原文】“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享。

    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

    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

     【直解】這是言統循諸侯之道。

    百辟,是諸侯。

    享,是恭敬奉承的意思。

    多,是重。

    儀,是禮。

    物,是币帛。

    役,是用。

    爽侮,是差爽僭侮。

    周公又告成王說:“諸侯朝貢于洛邑,他心裡有誠實的,也有不誠實的人,君要知道他,隻在此心常存敬謹,自然清明洞達,曉得那諸侯誠實享上的,也曉得那不誠實享上的。

    蓋享上重在禮儀,不重在币帛。

    若禮不足而币有餘,雖車馬充盈,玉帛交錯,都是虛文,這叫做不能享上。

    惟不能用志于享上,則凡一國之人,亦皆效尤,說道上面人可以币交,不用禮享,而舉國無享上之誠實,将見人心放恣,侯度不肅,所行的政事必至于差爽僭侮,毀壞王法,而為叛亂之事矣。

    不享之弊,至于如此,王可不端其本原而敬以識之哉!” 【原文】“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朕教汝于棐民彜。

    汝乃是不蘉,乃時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

    汝往敬哉!茲予其明農哉!彼裕我民,無遠用戾。

    ” 【直解】此言教養萬民之事。

    頒,是布。

    不暇,是汲汲不遑的意思。

    棐,是輔。

    蘉字,解做勉字。

    叙,是有次序。

    正父,指武王,以其有匡正天下之功,故稱正父。

    戾,是至。

    周公又告成王說:“勤政化民,乃君道之急務。

    汝孺子當勉力頒布我之所汲汲不暇者,聽我教訓汝所以輔民常性之道,使民皆服從教化可也。

    汝若于此不能勉勵,則民彜泯亂,是豈享國長久之道乎!昔汝正父武王能行此道,而我嘗率之以服民者,汝必笃叙汝正父武王之道,使之益厚而不忘,有序而不紊,無不如我為政之時,則人亦不敢廢汝之命矣。

    蓋武王殁,我能守其道如武王,故天下不廢我之命。

    今我去,王能守其道如我,則天下亦不廢王之命矣。

    治亂之機,系于勉與不勉如此。

    王往洛邑,其敬之哉!我自此以後,将退休田野,隻講明農事,以遂歸老之志而已。

    汝若于彼洛邑,果能盡心教養,和裕其民,則四方之人,皆感仰愛戴,無遠而不至矣。

    ”夫周公期勉成王,前言“若彜撫事如予”,此又言“笃叙正父,罔不若予”,皆不嫌于自矜者,蓋成王親政之初,若稍有更張,必至于變亂成法,安危之機,所系甚重,故諄諄訓戒之。

    伊尹複政太甲,亦曰“君罔以辯言亂舊政”。

    古大臣愛君無己,其言類如此。

     【原文】王若曰:“公,明保予沖子。

    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師。

     【直解】這是成王留周公的說話。

    明,是顯明。

    保,是保佑。

    稱,是舉。

    和,是不乖。

    恒,是可久。

    居,是安。

    師,是衆。

    成王答周公說:“予以幼沖踐祚,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