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公明白保佑之,不惟啟迪之無隐,而又維持之盡力。
如法祖、奉天、治人、事神皆人君大明德的事,公曆曆稱舉以誨我,使我小子繼志述事,振揚文王武王之光烈,持盈保泰,奉答上天之眷命,教養四海的人民,使皆和而不乖,恒而可久,以安此衆庶于洛邑。
此皆予小子所不能及,而公一一教之,明保之功,何其大哉!” 【原文】“惇宗将禮,稱秩元祀,鹹秩無文。
【直解】惇,是厚。
宗,即上文功宗。
将,是大。
承上文說:“政莫重于報功,公則誨我惇厚功宗的大禮。
凡諸臣有功者,皆次第修舉祀典,而以功之最尊顯者,為之冠,則報功之禮行矣。
禮莫重于祭祀,公誨我首舉祀神的大典。
雖祀典不載者,都秩序以祭之,則祀神之典舉矣。
這都是公舉大明德以教誨我者也。
我之賴公明保如此,其可邃有明農之志乎?” 【原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
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沖子夙夜毖祀。
” 【直解】旁作,猶言旁行,是上下四方無所不遍的意思。
穆穆,是深遠。
迓,是迎。
衡,是平。
不迷,是不失。
毖,是謹。
成王稱美周公說:“惟公輔我沖子,既讨叛伐罪以安王室,又制禮作樂以興太平。
其盛德昭明光顯于天地之間,勤勞施布于四海之内;合上下四方,都流行兖塞,穆穆然深厚廣遠;日新月盛,以迎迓國家之治平;使文王武王昔日所勤勞以教化天下者,件件修舉,無有迷失之患。
公德教在當時,有可憑藉如此。
我沖子更何所作為,隻是早晚間,謹毖以主祭祀之事而已。
然則予方仰成于公,公其可以邃去哉!” 【原文】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時。
” 【直解】棐,是輔。
迪,是啟。
笃,是厚。
成王又說:“公于小子既有輔弼之勞,而猶不忘教诏之益,以其功績而言,所以輔助啟迪乎我者,可謂厚矣。
使公一去,則棐迪之責,将誰賴哉!須要舍明農退休之私,為國家久遠之計,所以棐迪我者,自始至終,無不如是可也。
” 【原文】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後。
【直解】此以下成王在治邑留周公治洛的說話。
予小子,成王自稱。
即辟,是就君位。
周,是鎬京。
後,是留後治洛。
成王既勉留周公,乃身歸鎬京,而命周公留治洛邑,先呼而告之說:“洛邑已定,舉祀發政之事,今已行之,我小子其退而就君位于鎬京矣。
惟此洛邑,命公留後以鎮撫之,以公元老宿望,有以系屬人心也。
”初周公作洛,本欲成王遷都,以宅天下之中;成王則以祖宗之舊不可廢,根本之地不可忘,故身歸于周,以重根本,而留周公治洛,以定新民。
兩都并建,大業永固矣。
【原文】“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亦未克敉公功。
【直解】迪,是開。
亂,是治。
宗禮,即功宗之禮。
敉,是安定的意思。
成王又慰勞周公說:“當今四方開治,已緻太平,皆公德教所緻,公之功大矣。
使我論功行賞,公必為冠。
但新邑初定,記功之命雖布,而報功之典未行,尚未能安定公之大功。
雖公未嘗望報,而在朝廷誠為缺典,公必勉留以待宗禮之定,不可以言去也。
” 【原文】“迪将其後,監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
” 【直解】迪,是啟。
将,是大。
後,與上命公後後字同。
監,是視效的意思。
受民,指殷民說。
四輔,猶言三輔,是藩衛的意思。
成王又說:“公已然之功,既未及酬,将來之績,尤所深望。
公居洛邑,必當興建事功,恢弘治道,開大留後之事業,使我士師工效職于洛者,都有所監視,而共勉于職業可也。
蓋今日洛邑之民,乃文武所受于天者,公其大保安之,使服于德義,安于法制,則殷民安,王畿與之俱安,而治為我周之藩輔矣。
” 【原文】王曰:“公定,予往已。
公功肅将祗歡,公無困哉!我惟無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 【直解】定,是止。
将,是奉行的意思。
斁,是厭。
康事,是安民的事。
替,是廢。
刑,是儀刑。
成王于将歸之時,又丁甯周公說道:“公其定止于此以治洛,我則往歸于宗周已。
蓋公之大功,人皆肅然奉行,無敢違逆,且又欽而悅之,無不愛敬。
公能系屬人心如此,正宜鎮撫洛邑以慰安之。
若公去則守成無助,誕保無人,是困我矣。
公慎勿以此憂困我哉!蓋我今歸周,望治之心甚切,其于安民之事,亦汲汲然不敢厭怠,是在公同心共濟而已。
公必終留治洛,勿廢其所以儀刑士師工者,則百僚競勸,庶績鹹熙,不特洛邑之民安,雖四方之民,都得以世世享公之餘澤矣。
倘委而去之,則上下将何所恃賴乎?” 【原文】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
【直解】此以下是周公許成王留後治洛的說話。
來,是來洛邑。
承保,是承王命以保民。
越,是及。
烈考,指武王。
弘,是大。
責難于君叫做恭。
周公因成王懇留義不容辭,故拜手稽首至敬以複命說:“王命我來此洛邑撫治殷民,我豈敢不仰承王命,以誕保乃文祖文王所受命于天的民,及光顯乃烈考武王的功烈,是留後治洛,吾固不敢負王之委托矣。
但保民之責,雖任于我,而保民之本,實系于王。
故我将大責難之義,以啟迪王心,裨益新政,此我所以仰承文武,而忠于吾王之本心也。
王其念之!” 【原文】“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曰,其自時中乂,萬邦鹹休,惟王有成績。
【直解】惇,是厚。
典,是典章。
殷獻民,是殷之賢人。
新辟,是新君。
恭先,是以恭敬倡率後人。
時字,指洛邑說。
周公告成王說:“予之所欲責難于王者,蓋以王雖歸周,當常來視事洛邑,盡所以為治之道。
如國之典章,文武所講畫的,則厚加遵守,不至遏佚殷之賢民;前代所播棄的,則厚加簡拔,不至遺棄,使法度修明,賢智效職,而治功赫然。
為四方之新主,且以此任賢守法的恭德,為周家後王之率先,此皆治洛之所當務也。
又說王其自此洛邑盡宅中圖治之道,則政治教化,既足以甄陶斯世賢人君子,又足以澤潤生民,萬邦之大,鹹底于休美,而王之治洛,乃有成功矣。
此臣責難之恭,所不容已者,王其圖之。
” 【原文】“予旦以多子越禦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師,作周孚先。
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直解】多子,是衆大夫。
笃,是厚。
師,是衆。
孚字,解做信字。
孚先,是以誠信倡率後人。
考,是成。
昭子,指成王,猶言明君也。
單,是盡。
周公又說:“人君既有勵精之政,則臣下豈忘夾輔之忠。
予旦敢率此衆卿大夫,及治事之臣,相與效職于洛,以笃厚文王武王已成的功烈,使之永久而不替,用以慰答衆人之仰望;使不孤其願治之心,以誠信為我周後臣之所率先;使各盡其事君之道,成就吾王之義刑;使言行政事,皆可為法,盡布文王之德澤;使溥博周遍,無所不被。
是慰民心,立臣極,成君德,弘祖功,皆予之所欲自盡者,承保之責,其容以終辭哉!” 【原文】“伻來毖殷,乃命甯。
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
【直解】伻,是使。
毖,是戒饬。
甯,是慰安的意思。
秬,是黍米。
鬯,是郁金香草,古時以墨黍為酒煑,郁金和之,使其氣芬芳調鬯,故謂之秬鬯,乃用之以祭神者也。
卣,是中尊。
明,是潔。
禋,是敬。
史臣記周公留洛之後,成王遣使诰戒殷民,因以秬鬯賜周公,禮數隆重,故周公複命于王說:“王歸宗周,不忘洛邑,遣使來此戒勅殷民,且以恩命來安慰我,賜我以秬鬯二尊。
其詞說這秬鬯之酒,乃明潔禋敬以祭神明之物,非是可常用的。
故我拜手稽首,以此休美之物,奉享于公以示隆重。
王之命甯我者如此,此乃特恩殊禮,而非我之所敢當也。
” 【原文】“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
【直解】宿,是進爵飲酒。
周公說:“王所賜秬鬯明禋之酒,乃用之宗廟以事神明者,予豈敢邃當此禮,而進爵以飲乎!予惟推受恩之所,自念祖德之當酬,乃用此以禋祭于我文王武王,予以為王祈福,盡臣子祝願之忱而已。
”其謙不居功,孝不忘本如此。
【原文】“惠笃叙,無有遘自疾。
萬年厭于乃德,殷乃引考。
【直解】惠,是順。
遘,是遇。
厭,是飽。
引考,是長壽。
周公祭于文武,其祝禱之詞說道:“今王一身,所系甚大,我先王精爽在天,當默佑之。
夫福莫大于好德,願陰誘王衷,使順文武之道,笃厚之不忘,次第之不紊,以缵承先業而無失德可焉;福莫大于康甯,願默相王躬,使身體康強,無令遘遇災害以自罹疾病可焉。
子孫者,王之胤嗣,則啟佑之,使其子孫萬年厭飽祖德,亦如王之笃叙也;民者,國之根本,則默相之,使殷民皆率德永年,享有壽考,亦如王之康甯也。
”夫周公雖祝頌成王,而寓規諷之意,忠臣愛君之切如此。
【原文】“王伻殷乃承叙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
” 【直解】伻,是使。
承,是聽受。
叙,是教條次第。
觀,是法。
子,指成王。
周公既述為王祈禱之詞,又丁甯說:“王遣使毖戒殷民,固有教條次序,然不本諸身,則徒法何以自行。
王必須躬行實踐,使殷人都有所感發興起,聽受今日教條的次第,至于萬年之永,莫不觀法我孺子之德教而懷服之,則國家之業,可以永保于勿替矣。
” 【原文】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後。
王賓,殺禋,鹹格,王入太室祼。
【直解】此以下是史臣記當時祭祀冊诰等事,及周公留洛之始終。
烝,是冬祭名。
骍,是赤色。
逸,是史逸。
王賓,是助祭諸侯。
殺,是殺牲。
格,是至。
太室,是清廟中央之室。
祼,是灌酒于地以降神。
史臣記成王于戊辰之日,在洛舉行烝祭之禮,因以留周公治洛之事,告于文武文王之前,用赤色之牛一,武王之前,亦用赤色之牛一,廟祭皆用太牢。
此用特牲者,盛其禮也。
王又命史官作冊祝之文。
當時史官名逸者,所作祝文,惟告周公留後治洛的事,更不他及,重其事也。
于時諸侯為賓于王者,以王殺牲禋祭祖廟,都來助祭。
而王乃入太室之中,用珪瓒酌秬鬯之酒,灌于地以降神。
其舉行祭告之禮如此。
【原文】王命周公後,作冊逸诰,在十有二月。
【直解】上文言烝祭之日,與祭告之事,作祝之人,而未明言為某月。
故史臣又記說,成王命周公留後治洛,祭告文武,命史逸作祝冊以告神,皆在十有二月。
前言戊辰,乃十二月中之一日也。
以是日告文武,即以
如法祖、奉天、治人、事神皆人君大明德的事,公曆曆稱舉以誨我,使我小子繼志述事,振揚文王武王之光烈,持盈保泰,奉答上天之眷命,教養四海的人民,使皆和而不乖,恒而可久,以安此衆庶于洛邑。
此皆予小子所不能及,而公一一教之,明保之功,何其大哉!” 【原文】“惇宗将禮,稱秩元祀,鹹秩無文。
【直解】惇,是厚。
宗,即上文功宗。
将,是大。
承上文說:“政莫重于報功,公則誨我惇厚功宗的大禮。
凡諸臣有功者,皆次第修舉祀典,而以功之最尊顯者,為之冠,則報功之禮行矣。
禮莫重于祭祀,公誨我首舉祀神的大典。
雖祀典不載者,都秩序以祭之,則祀神之典舉矣。
這都是公舉大明德以教誨我者也。
我之賴公明保如此,其可邃有明農之志乎?” 【原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
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沖子夙夜毖祀。
” 【直解】旁作,猶言旁行,是上下四方無所不遍的意思。
穆穆,是深遠。
迓,是迎。
衡,是平。
不迷,是不失。
毖,是謹。
成王稱美周公說:“惟公輔我沖子,既讨叛伐罪以安王室,又制禮作樂以興太平。
其盛德昭明光顯于天地之間,勤勞施布于四海之内;合上下四方,都流行兖塞,穆穆然深厚廣遠;日新月盛,以迎迓國家之治平;使文王武王昔日所勤勞以教化天下者,件件修舉,無有迷失之患。
公德教在當時,有可憑藉如此。
我沖子更何所作為,隻是早晚間,謹毖以主祭祀之事而已。
然則予方仰成于公,公其可以邃去哉!” 【原文】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時。
” 【直解】棐,是輔。
迪,是啟。
笃,是厚。
成王又說:“公于小子既有輔弼之勞,而猶不忘教诏之益,以其功績而言,所以輔助啟迪乎我者,可謂厚矣。
使公一去,則棐迪之責,将誰賴哉!須要舍明農退休之私,為國家久遠之計,所以棐迪我者,自始至終,無不如是可也。
” 【原文】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後。
【直解】此以下成王在治邑留周公治洛的說話。
予小子,成王自稱。
即辟,是就君位。
周,是鎬京。
後,是留後治洛。
成王既勉留周公,乃身歸鎬京,而命周公留治洛邑,先呼而告之說:“洛邑已定,舉祀發政之事,今已行之,我小子其退而就君位于鎬京矣。
惟此洛邑,命公留後以鎮撫之,以公元老宿望,有以系屬人心也。
”初周公作洛,本欲成王遷都,以宅天下之中;成王則以祖宗之舊不可廢,根本之地不可忘,故身歸于周,以重根本,而留周公治洛,以定新民。
兩都并建,大業永固矣。
【原文】“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亦未克敉公功。
【直解】迪,是開。
亂,是治。
宗禮,即功宗之禮。
敉,是安定的意思。
成王又慰勞周公說:“當今四方開治,已緻太平,皆公德教所緻,公之功大矣。
使我論功行賞,公必為冠。
但新邑初定,記功之命雖布,而報功之典未行,尚未能安定公之大功。
雖公未嘗望報,而在朝廷誠為缺典,公必勉留以待宗禮之定,不可以言去也。
” 【原文】“迪将其後,監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
” 【直解】迪,是啟。
将,是大。
後,與上命公後後字同。
監,是視效的意思。
受民,指殷民說。
四輔,猶言三輔,是藩衛的意思。
成王又說:“公已然之功,既未及酬,将來之績,尤所深望。
公居洛邑,必當興建事功,恢弘治道,開大留後之事業,使我士師工效職于洛者,都有所監視,而共勉于職業可也。
蓋今日洛邑之民,乃文武所受于天者,公其大保安之,使服于德義,安于法制,則殷民安,王畿與之俱安,而治為我周之藩輔矣。
” 【原文】王曰:“公定,予往已。
公功肅将祗歡,公無困哉!我惟無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 【直解】定,是止。
将,是奉行的意思。
斁,是厭。
康事,是安民的事。
替,是廢。
刑,是儀刑。
成王于将歸之時,又丁甯周公說道:“公其定止于此以治洛,我則往歸于宗周已。
蓋公之大功,人皆肅然奉行,無敢違逆,且又欽而悅之,無不愛敬。
公能系屬人心如此,正宜鎮撫洛邑以慰安之。
若公去則守成無助,誕保無人,是困我矣。
公慎勿以此憂困我哉!蓋我今歸周,望治之心甚切,其于安民之事,亦汲汲然不敢厭怠,是在公同心共濟而已。
公必終留治洛,勿廢其所以儀刑士師工者,則百僚競勸,庶績鹹熙,不特洛邑之民安,雖四方之民,都得以世世享公之餘澤矣。
倘委而去之,則上下将何所恃賴乎?” 【原文】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
【直解】此以下是周公許成王留後治洛的說話。
來,是來洛邑。
承保,是承王命以保民。
越,是及。
烈考,指武王。
弘,是大。
責難于君叫做恭。
周公因成王懇留義不容辭,故拜手稽首至敬以複命說:“王命我來此洛邑撫治殷民,我豈敢不仰承王命,以誕保乃文祖文王所受命于天的民,及光顯乃烈考武王的功烈,是留後治洛,吾固不敢負王之委托矣。
但保民之責,雖任于我,而保民之本,實系于王。
故我将大責難之義,以啟迪王心,裨益新政,此我所以仰承文武,而忠于吾王之本心也。
王其念之!” 【原文】“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曰,其自時中乂,萬邦鹹休,惟王有成績。
【直解】惇,是厚。
典,是典章。
殷獻民,是殷之賢人。
新辟,是新君。
恭先,是以恭敬倡率後人。
時字,指洛邑說。
周公告成王說:“予之所欲責難于王者,蓋以王雖歸周,當常來視事洛邑,盡所以為治之道。
如國之典章,文武所講畫的,則厚加遵守,不至遏佚殷之賢民;前代所播棄的,則厚加簡拔,不至遺棄,使法度修明,賢智效職,而治功赫然。
為四方之新主,且以此任賢守法的恭德,為周家後王之率先,此皆治洛之所當務也。
又說王其自此洛邑盡宅中圖治之道,則政治教化,既足以甄陶斯世賢人君子,又足以澤潤生民,萬邦之大,鹹底于休美,而王之治洛,乃有成功矣。
此臣責難之恭,所不容已者,王其圖之。
” 【原文】“予旦以多子越禦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師,作周孚先。
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直解】多子,是衆大夫。
笃,是厚。
師,是衆。
孚字,解做信字。
孚先,是以誠信倡率後人。
考,是成。
昭子,指成王,猶言明君也。
單,是盡。
周公又說:“人君既有勵精之政,則臣下豈忘夾輔之忠。
予旦敢率此衆卿大夫,及治事之臣,相與效職于洛,以笃厚文王武王已成的功烈,使之永久而不替,用以慰答衆人之仰望;使不孤其願治之心,以誠信為我周後臣之所率先;使各盡其事君之道,成就吾王之義刑;使言行政事,皆可為法,盡布文王之德澤;使溥博周遍,無所不被。
是慰民心,立臣極,成君德,弘祖功,皆予之所欲自盡者,承保之責,其容以終辭哉!” 【原文】“伻來毖殷,乃命甯。
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
【直解】伻,是使。
毖,是戒饬。
甯,是慰安的意思。
秬,是黍米。
鬯,是郁金香草,古時以墨黍為酒煑,郁金和之,使其氣芬芳調鬯,故謂之秬鬯,乃用之以祭神者也。
卣,是中尊。
明,是潔。
禋,是敬。
史臣記周公留洛之後,成王遣使诰戒殷民,因以秬鬯賜周公,禮數隆重,故周公複命于王說:“王歸宗周,不忘洛邑,遣使來此戒勅殷民,且以恩命來安慰我,賜我以秬鬯二尊。
其詞說這秬鬯之酒,乃明潔禋敬以祭神明之物,非是可常用的。
故我拜手稽首,以此休美之物,奉享于公以示隆重。
王之命甯我者如此,此乃特恩殊禮,而非我之所敢當也。
” 【原文】“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
【直解】宿,是進爵飲酒。
周公說:“王所賜秬鬯明禋之酒,乃用之宗廟以事神明者,予豈敢邃當此禮,而進爵以飲乎!予惟推受恩之所,自念祖德之當酬,乃用此以禋祭于我文王武王,予以為王祈福,盡臣子祝願之忱而已。
”其謙不居功,孝不忘本如此。
【原文】“惠笃叙,無有遘自疾。
萬年厭于乃德,殷乃引考。
【直解】惠,是順。
遘,是遇。
厭,是飽。
引考,是長壽。
周公祭于文武,其祝禱之詞說道:“今王一身,所系甚大,我先王精爽在天,當默佑之。
夫福莫大于好德,願陰誘王衷,使順文武之道,笃厚之不忘,次第之不紊,以缵承先業而無失德可焉;福莫大于康甯,願默相王躬,使身體康強,無令遘遇災害以自罹疾病可焉。
子孫者,王之胤嗣,則啟佑之,使其子孫萬年厭飽祖德,亦如王之笃叙也;民者,國之根本,則默相之,使殷民皆率德永年,享有壽考,亦如王之康甯也。
”夫周公雖祝頌成王,而寓規諷之意,忠臣愛君之切如此。
【原文】“王伻殷乃承叙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
” 【直解】伻,是使。
承,是聽受。
叙,是教條次第。
觀,是法。
子,指成王。
周公既述為王祈禱之詞,又丁甯說:“王遣使毖戒殷民,固有教條次序,然不本諸身,則徒法何以自行。
王必須躬行實踐,使殷人都有所感發興起,聽受今日教條的次第,至于萬年之永,莫不觀法我孺子之德教而懷服之,則國家之業,可以永保于勿替矣。
” 【原文】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後。
王賓,殺禋,鹹格,王入太室祼。
【直解】此以下是史臣記當時祭祀冊诰等事,及周公留洛之始終。
烝,是冬祭名。
骍,是赤色。
逸,是史逸。
王賓,是助祭諸侯。
殺,是殺牲。
格,是至。
太室,是清廟中央之室。
祼,是灌酒于地以降神。
史臣記成王于戊辰之日,在洛舉行烝祭之禮,因以留周公治洛之事,告于文武文王之前,用赤色之牛一,武王之前,亦用赤色之牛一,廟祭皆用太牢。
此用特牲者,盛其禮也。
王又命史官作冊祝之文。
當時史官名逸者,所作祝文,惟告周公留後治洛的事,更不他及,重其事也。
于時諸侯為賓于王者,以王殺牲禋祭祖廟,都來助祭。
而王乃入太室之中,用珪瓒酌秬鬯之酒,灌于地以降神。
其舉行祭告之禮如此。
【原文】王命周公後,作冊逸诰,在十有二月。
【直解】上文言烝祭之日,與祭告之事,作祝之人,而未明言為某月。
故史臣又記說,成王命周公留後治洛,祭告文武,命史逸作祝冊以告神,皆在十有二月。
前言戊辰,乃十二月中之一日也。
以是日告文武,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