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之矣。
然此殷之先代,如成湯以下諸哲王,其精爽在天,未嘗亡也。
彼豈不能哀祈于天,以保佑其子孫乎?但以其後王後人纣人為君,受天明命,不能敬德,播棄黎老,使賢智者退藏,崇信奸回,使病民者在位,同惡相濟,毒害其民。
民苦虐政,無所控訴,但知保抱其子,攜持其妻,以哀号于天;及往而逃亡求以自免,又被有司拘執,無地自容;民之可哀甚矣。
彼天陰骘下民,見那四方之民,無辜受害如此,能不哀憐而思以拯救之乎?故雖殷先王在天之靈,亦不能挽回天意,而眷顧之命,昔在于殷者,今改而屬于勉德之文武矣。
夫祖宗德澤之難恃如此,王其可不汲汲敬修其德,而保民以保天命哉!不然雖文武在天之靈,亦将無如之何矣。
” 【原文】“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
【直解】相,是視。
迪,是啟迪。
從子保,是從其子而保佑之。
面,是對越的意思。
稽,是考。
若,是順。
格字,解做正字。
格保,是格正夏命而保佑之。
召公說:“天命無常,常于有德。
我觀古人有若夏禹之聖,天既啟迪之而成就其德矣,又從其子而保佑之,使繼世之賢,足以敬承其道,天之眷夏如此。
當是時,禹亦仰考天心而敬順不違,凡所以疑固天命,贻厥子孫者,無所不至,宜乎夏之子孫,于今尚存也。
乃桀為無道,今遂墜失其天命,而以商代之,禹之德澤,其可恃乎?我觀近日有若成湯之聖,天既啟迪之而成就其德矣,又使其格正夏命而保佑之,遂缵禹舊服以有天下,天之眷殷如此。
當是時,湯亦仰考天心而敬順不違,凡所以奉若天命,敷遺後嗣者,無所不至,宜乎殷之子孫,于今尚存也。
乃纣為無道,今遂已墜失其天命,而以我周代之,湯之德澤其可恃乎?夫禹湯能敬其德,故其興也勃焉;後世不能敬德,故其亡也忽焉。
天命之去留,惟在君心之敬肆,可不慎哉!” 【原文】“今沖子嗣,則無遺壽耇。
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 【直解】沖字,解做幼字。
嗣,是繼。
壽耇,是老成的臣。
謀,是度。
天,是天理。
召公又說:“人君固當疾于敬德而親禮老成,又敬德之助。
今王以幼沖之年而繼嗣君位,必任用壽耈之臣,不徒隆以禮貌,必倚為腹心,言聽計從,朝夕親近,不可輕遺棄了他。
所以然者,蓋這壽耈的臣,閱曆年久,聞見廣博,于古昔帝王的道德,可為師法者,能稽考其事實,如當時親見的一般,是固不可遺矣。
況又德盛智明,凡運籌發慮,以謀度國家之大政,能循理合天,無一些出于功利的意思,此尤不可遺也。
蓋稽古,則事有所證稽天,則理無所遺。
若沒有這等的人啟沃于前,則往古興亡之監,上天精微之理,豈能件件曉得?今王敬德,可不得是人以為輔哉!”大抵老成之人,計慮深遠,外似迂闊;而幼沖之君,喜用新進,勢常易竦。
故伊尹告太甲,以先民時若為言,成湯制官刑,以遠耆德為戒,皆是此意,寔萬世君天下之要務也。
【原文】“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于小民,今休。
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碞。
【直解】其,是期望之辭。
,是和。
後,是遲緩的意思。
碞,是險。
召公歎息說道:“吾王雖是幼沖,乃上帝之元子,受天命而為民主,其責任至大,可不勉哉!蓋天命之去留,視民情之欣戚。
若小民不和,則天命亦不可保,而有負于元子之責矣。
王其大能和小民,使之安居樂業,歡忻鼓舞,無有乖怨之意,則民安而天命亦安,國家永保太平之業,豈不為今日之休美乎?夫小民雖若至愚,然撫之則後,虐之則仇,其心碞險而可畏,若以為不足畏而玩視之,鮮有不至于失民者。
王必須以誠民為急務,不敢視為緩圖,時時顧畏那小民之碞險,兢兢業業,似登高臨深的一般,則庶乎可以和民心而保天命矣。
” 【原文】“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
毖祀于上下,其自時中乂。
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 【直解】紹,是繼。
服,是行。
洛邑乃天地之中,故稱土中。
旦,是周公的名。
時字,解做是字。
配,是對。
乂,是治。
召公又說:“出治之本,在乎君身;民之道,始于新邑。
昔者王方幼沖,猶可委政于大臣,今洛邑新成,王年既長,來此繼天為治,其責至重。
凡典禮命讨,須要件件自家留心,服行于此中土,以總攬萬幾,不可專倚恃臣下,而自處于逸也。
此非臣一人的意見,且旦亦曾說道:‘人君一身,上為皇天之付托,中為百神之主宰,下為萬民之依歸。
今作大邑,豈徒為逸豫之計,蓋将自此土中作君作師,以配對上帝,肇稱殷禮,以享譽神祗,宅中圖治,以和萬民。
’旦之所言,即臣期望于王之意也。
王果能勉而行之,庶幾,民心悅而天意得,佑命我周者,一成而不易矣。
治民至于格天,才是極處。
将見治化隆盛,社稷靈長,豈不為今日之休美乎?吾王不可不加之意也。
” 【原文】“王先服殷禦事,比介于我有周禦事,節性,惟日其邁。
【直解】禦事,是治事之臣。
比,是親近。
介,是副貳。
節,是制。
邁,是進進不已的意思。
召公說:“王今自服土中,固以化民為要,然化民當自臣始。
使有位者,先抵冒法禁而不忌,則何以令民哉?今殷之多士,化纣之惡,非若我周之臣,習于教令。
王要先化那殷家禦事的臣,使他與我周之禦事,親近副貳,耳濡目染,相觀為善,以節制他往時驕淫之性,則自然日進于善而不能已矣。
蓋人為習染所壞,是以流蕩忘返,日入于惡而不自知,使朝夕與正人居,聞正言,見正事,久之将悔悟奮發,舍其舊而新是圖矣。
此先王轉移民俗之善機也。
” 【原文】“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直解】所,是處所。
召公又說:“君身者,群臣所視效,要化服那殷之臣,必謹乎君身。
王當把那敬做安身的處所,動靜語默,出入起居,常在于是,如人的身住在房屋裡面一般,不可暫時離了。
蓋敬乃一身之主宰,萬化之根原。
能以敬作所,則此心收斂而德成;不能以敬作所,則此心放縱而德隳矣。
王不可不敬德,以為化服臣民之本也。
”召公進诰至此,凡三言敬,而意愈懇切,即周公言所其無逸之意,君人者宜緻思焉。
【原文】“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曆年。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曆年。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直解】監,是視以為法。
戒服,是受。
延,是久。
墜,是失。
召公又說:“我謂王不可不敬德者,正以敬肆之間,乃曆年長短之所系,前代興亡,皆不出此。
今我王不可不監視于有夏,亦不可不監視于有殷。
若二代之君,能敬的,則宜以為法,不能敬的,則宜以為戒。
如夏禹受命,曆年四百,我不知他為何這等長久。
及夏桀嗣位,遂至亡滅,我不知他為何便不能少延。
以我看來,惟桀不能敬其德,作威敷虐,得罪于天,乃早墜失了有夏之命耳。
殷湯受命,曆年六百,我不知他為何這等長久。
及殷纣嗣位,遂至亡滅,我不知他為何便不能少延。
以我看來,惟纣不能敬其德,沉湎暴虐,自絕于天,乃早墜失了有殷之命耳。
蓋天命長短,皆不可知,而敬德在我,所當自盡。
觀禹湯之所以興,桀纣之所以亡,則王自不能不疾于敬德矣。
我謂不可不監于夏殷,正以此也。
”夫桀以不敬而亡夏,纣以不敬而亡商,周監于二代,至于幽厲,又不敬而滅亡,千古興亡,如出一轍,自周而後,雖百世可知也。
【原文】“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
【直解】嗣,是繼。
二國,指夏商。
功,是有功德之君。
初服,是服行政教之始。
召公告成王說:“我周自文武造邦,今王嗣位,昭受厥命,雖天眷維新,然今日所受之命,即是夏商所受之命。
夏之子孫不能保,而歸于商,商之子孫不能保,而歸于我周,是未可恃以為常也。
當思二國受命之初,如禹之祗德,湯之懋德,都是有大功德的聖君,能敬德以曆年者,必勉力繼嗣,務要學他的敬德,乃可以凝固天命,多有曆年耳。
況王乃新邑初政,服行教化之始,天命去留,所系甚重,可不謹哉!”蓋繼體守成之君,每以天命為可常,祖宗德澤為可恃,多不能修德,以緻亂亡,故召公之于成王,告戒如此。
【原文】“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曆年。
知今我初服。
【直解】初生,指人幼年說。
自贻,是自家遺下的。
哲命,是聰明的天性。
召公又歎息說:“今王初政,不可不謹。
譬如人家生子一般,都在那初生幼年的時節,能習于為善,則知識聰明日漸開發,到長大時,必然是個好人。
這是自家遺下來的明哲之性,非他人所能增益也。
若人君能謹于初政,習慣自然,必是個賢聖之君,與自贻哲命的一般,是在吾王自勉而已。
我看如今的天意,或命王以明哲之德,或命之以吉,或命之以兇,或命之以曆年長久,這都不可知。
所可知者,隻看我初政所服行何如。
若能敬德,便是自贻哲命,自贻吉祥,自贻曆年矣。
轉移天心,全在今日,吾王可不以敬德為急務哉!” 【原文】“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直解】宅,是居。
肆字,解做今字。
疾,是速。
祈,是求禱。
召公又說:“如今洛邑新成,我王來居于此,正初服之時,遠近臣民,無不瞻仰。
今王其及時奮發,速于敬德,以為和小民之本,不可有一毫怠緩之心也。
蓋天命之去留,系于民心,民心之向背,觀于君德。
王其用此敬德以和民,使人心悅而天意得,以祈禱上天長久之命,衍國祚于千萬年,豈不美哉!蓋天命無常,惟德是輔。
故人君欲天命之永久,惟在以德祈之,不在乎禱祀以徼福也。
” 【原文】“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彜,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
【直解】淫,是過。
彜,是常法。
乂,是治。
若,是順。
召公又說:“德為化民之本,刑為輔治之具。
王當急于敬德,緩于用刑,其勿以小民無知,過為不法,說他頑慢弗率,難以德化,遂果于誅戮,而一意用刑以威之。
蓋民心至愚而神,順之則治,逆之則亂,若徒用刑罰驅迫他為善,則民心未必服從。
惟躬修敬德,順其性而利導之,則非彜之習,自然化為用德,而可以成治功矣,何用殄戮為哉!” 【原文】“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
【直解】德元,是君德首出于天下。
刑,是取法的意思。
越字,解做于字。
顯,是明。
召公說:“王者居天下之上,其位固已極尊,然必須德足以稱之,乃可以服天下。
王其懋敬厥德,使德與位稱,巍然立于萬民之上,就似高山一頭的一般,則王之德,足以為天下法矣。
将見那百姓每,感發興起,都取法于君上之德行,無有過用非法的人。
則吾王之德,召著于天下,如日月之照臨,豈不益明顯乎!如此,則可以小民而祈天命矣。
” 【原文】“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曆年。
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 【直解】上下,是君臣。
勤恤,是憂勤。
其,是期望之辭。
式字,解做用字。
勿替,是兼有的意思。
召公又說:“祈天永命之道,上下同任其責,自今我君臣,皆當夙夜勤勞憂恤,相與期望說道,夏有天下,四百餘年,殷有天下,六百餘年,享國甚久。
今我周受命,必大如有夏之曆年,又不要失了有殷之曆年,務期兼夏商之曆數而有之可也。
然欲曆年長久,豈必他求。
蓋天以民為心,國以民為本,惟欲王和小民,常加愛恤,于以固結人心,順承天意,使國家長治久安,以受上天之永命耳。
君臣所當勤恤者,莫大于此。
” 【原文】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王末有成命,王亦顯。
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 【直解】雠民,是殷之頑民,與三監謀叛者。
百君子,是殷之諸臣。
友民,是周家友順的民。
保,是保守。
受,是順受。
末,是終。
召公于篇終,又拜手稽首緻敬說道:“洛邑所遷殷之頑民,及諸臣,與我周友順的民,都視君德之修否以為向背者也。
王能以德為威,以德為明,則我小臣,敢率此臣民,使之畏威懷德,保守而不失,順受而不違,無有不遵奉法紀,服行教化者,是乃臣之所能為也。
然王之一身,又臣民所視效,尚當益修敬德以民,使嗣受的成命,自今終有之而不替,則王之令聞,亦顯于後世而無窮矣。
我今取币及書以陳于王,豈敢以此為勤勞哉!蓋王來洛邑,必有祭祀,以祈天命之永,故我敬奉此币于王,用供王之祈天永命而已。
”不曰祭祀,而曰能祈天永命者,蓋祭祀乃祈禱之文,惟能自敬德之君,斯能感格天心,昭受休命,乃祈禱之實,故召公于篇終,深緻責難之忠如此。
按:《召诰》一篇,拳拳曆年之久近,反複夏商之廢興,不惟其終,惟其始,不惟其身,惟其子孫,為國家慮,可謂長遠矣。
然究其指歸,惟以民為祈天永命之本,以疾敬德為民之本,丁甯告戒,不越乎敬之一言。
此繼體守成之君,所當深思而力行也。
然此殷之先代,如成湯以下諸哲王,其精爽在天,未嘗亡也。
彼豈不能哀祈于天,以保佑其子孫乎?但以其後王後人纣人為君,受天明命,不能敬德,播棄黎老,使賢智者退藏,崇信奸回,使病民者在位,同惡相濟,毒害其民。
民苦虐政,無所控訴,但知保抱其子,攜持其妻,以哀号于天;及往而逃亡求以自免,又被有司拘執,無地自容;民之可哀甚矣。
彼天陰骘下民,見那四方之民,無辜受害如此,能不哀憐而思以拯救之乎?故雖殷先王在天之靈,亦不能挽回天意,而眷顧之命,昔在于殷者,今改而屬于勉德之文武矣。
夫祖宗德澤之難恃如此,王其可不汲汲敬修其德,而保民以保天命哉!不然雖文武在天之靈,亦将無如之何矣。
” 【原文】“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從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
【直解】相,是視。
迪,是啟迪。
從子保,是從其子而保佑之。
面,是對越的意思。
稽,是考。
若,是順。
格字,解做正字。
格保,是格正夏命而保佑之。
召公說:“天命無常,常于有德。
我觀古人有若夏禹之聖,天既啟迪之而成就其德矣,又從其子而保佑之,使繼世之賢,足以敬承其道,天之眷夏如此。
當是時,禹亦仰考天心而敬順不違,凡所以疑固天命,贻厥子孫者,無所不至,宜乎夏之子孫,于今尚存也。
乃桀為無道,今遂墜失其天命,而以商代之,禹之德澤,其可恃乎?我觀近日有若成湯之聖,天既啟迪之而成就其德矣,又使其格正夏命而保佑之,遂缵禹舊服以有天下,天之眷殷如此。
當是時,湯亦仰考天心而敬順不違,凡所以奉若天命,敷遺後嗣者,無所不至,宜乎殷之子孫,于今尚存也。
乃纣為無道,今遂已墜失其天命,而以我周代之,湯之德澤其可恃乎?夫禹湯能敬其德,故其興也勃焉;後世不能敬德,故其亡也忽焉。
天命之去留,惟在君心之敬肆,可不慎哉!” 【原文】“今沖子嗣,則無遺壽耇。
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 【直解】沖字,解做幼字。
嗣,是繼。
壽耇,是老成的臣。
謀,是度。
天,是天理。
召公又說:“人君固當疾于敬德而親禮老成,又敬德之助。
今王以幼沖之年而繼嗣君位,必任用壽耈之臣,不徒隆以禮貌,必倚為腹心,言聽計從,朝夕親近,不可輕遺棄了他。
所以然者,蓋這壽耈的臣,閱曆年久,聞見廣博,于古昔帝王的道德,可為師法者,能稽考其事實,如當時親見的一般,是固不可遺矣。
況又德盛智明,凡運籌發慮,以謀度國家之大政,能循理合天,無一些出于功利的意思,此尤不可遺也。
蓋稽古,則事有所證稽天,則理無所遺。
若沒有這等的人啟沃于前,則往古興亡之監,上天精微之理,豈能件件曉得?今王敬德,可不得是人以為輔哉!”大抵老成之人,計慮深遠,外似迂闊;而幼沖之君,喜用新進,勢常易竦。
故伊尹告太甲,以先民時若為言,成湯制官刑,以遠耆德為戒,皆是此意,寔萬世君天下之要務也。
【原文】“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于小民,今休。
王不敢後,用顧畏于民碞。
【直解】其,是期望之辭。
,是和。
後,是遲緩的意思。
碞,是險。
召公歎息說道:“吾王雖是幼沖,乃上帝之元子,受天命而為民主,其責任至大,可不勉哉!蓋天命之去留,視民情之欣戚。
若小民不和,則天命亦不可保,而有負于元子之責矣。
王其大能和小民,使之安居樂業,歡忻鼓舞,無有乖怨之意,則民安而天命亦安,國家永保太平之業,豈不為今日之休美乎?夫小民雖若至愚,然撫之則後,虐之則仇,其心碞險而可畏,若以為不足畏而玩視之,鮮有不至于失民者。
王必須以誠民為急務,不敢視為緩圖,時時顧畏那小民之碞險,兢兢業業,似登高臨深的一般,則庶乎可以和民心而保天命矣。
” 【原文】“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
毖祀于上下,其自時中乂。
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 【直解】紹,是繼。
服,是行。
洛邑乃天地之中,故稱土中。
旦,是周公的名。
時字,解做是字。
配,是對。
乂,是治。
召公又說:“出治之本,在乎君身;民之道,始于新邑。
昔者王方幼沖,猶可委政于大臣,今洛邑新成,王年既長,來此繼天為治,其責至重。
凡典禮命讨,須要件件自家留心,服行于此中土,以總攬萬幾,不可專倚恃臣下,而自處于逸也。
此非臣一人的意見,且旦亦曾說道:‘人君一身,上為皇天之付托,中為百神之主宰,下為萬民之依歸。
今作大邑,豈徒為逸豫之計,蓋将自此土中作君作師,以配對上帝,肇稱殷禮,以享譽神祗,宅中圖治,以和萬民。
’旦之所言,即臣期望于王之意也。
王果能勉而行之,庶幾,民心悅而天意得,佑命我周者,一成而不易矣。
治民至于格天,才是極處。
将見治化隆盛,社稷靈長,豈不為今日之休美乎?吾王不可不加之意也。
” 【原文】“王先服殷禦事,比介于我有周禦事,節性,惟日其邁。
【直解】禦事,是治事之臣。
比,是親近。
介,是副貳。
節,是制。
邁,是進進不已的意思。
召公說:“王今自服土中,固以化民為要,然化民當自臣始。
使有位者,先抵冒法禁而不忌,則何以令民哉?今殷之多士,化纣之惡,非若我周之臣,習于教令。
王要先化那殷家禦事的臣,使他與我周之禦事,親近副貳,耳濡目染,相觀為善,以節制他往時驕淫之性,則自然日進于善而不能已矣。
蓋人為習染所壞,是以流蕩忘返,日入于惡而不自知,使朝夕與正人居,聞正言,見正事,久之将悔悟奮發,舍其舊而新是圖矣。
此先王轉移民俗之善機也。
” 【原文】“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直解】所,是處所。
召公又說:“君身者,群臣所視效,要化服那殷之臣,必謹乎君身。
王當把那敬做安身的處所,動靜語默,出入起居,常在于是,如人的身住在房屋裡面一般,不可暫時離了。
蓋敬乃一身之主宰,萬化之根原。
能以敬作所,則此心收斂而德成;不能以敬作所,則此心放縱而德隳矣。
王不可不敬德,以為化服臣民之本也。
”召公進诰至此,凡三言敬,而意愈懇切,即周公言所其無逸之意,君人者宜緻思焉。
【原文】“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
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曆年。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曆年。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
【直解】監,是視以為法。
戒服,是受。
延,是久。
墜,是失。
召公又說:“我謂王不可不敬德者,正以敬肆之間,乃曆年長短之所系,前代興亡,皆不出此。
今我王不可不監視于有夏,亦不可不監視于有殷。
若二代之君,能敬的,則宜以為法,不能敬的,則宜以為戒。
如夏禹受命,曆年四百,我不知他為何這等長久。
及夏桀嗣位,遂至亡滅,我不知他為何便不能少延。
以我看來,惟桀不能敬其德,作威敷虐,得罪于天,乃早墜失了有夏之命耳。
殷湯受命,曆年六百,我不知他為何這等長久。
及殷纣嗣位,遂至亡滅,我不知他為何便不能少延。
以我看來,惟纣不能敬其德,沉湎暴虐,自絕于天,乃早墜失了有殷之命耳。
蓋天命長短,皆不可知,而敬德在我,所當自盡。
觀禹湯之所以興,桀纣之所以亡,則王自不能不疾于敬德矣。
我謂不可不監于夏殷,正以此也。
”夫桀以不敬而亡夏,纣以不敬而亡商,周監于二代,至于幽厲,又不敬而滅亡,千古興亡,如出一轍,自周而後,雖百世可知也。
【原文】“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
【直解】嗣,是繼。
二國,指夏商。
功,是有功德之君。
初服,是服行政教之始。
召公告成王說:“我周自文武造邦,今王嗣位,昭受厥命,雖天眷維新,然今日所受之命,即是夏商所受之命。
夏之子孫不能保,而歸于商,商之子孫不能保,而歸于我周,是未可恃以為常也。
當思二國受命之初,如禹之祗德,湯之懋德,都是有大功德的聖君,能敬德以曆年者,必勉力繼嗣,務要學他的敬德,乃可以凝固天命,多有曆年耳。
況王乃新邑初政,服行教化之始,天命去留,所系甚重,可不謹哉!”蓋繼體守成之君,每以天命為可常,祖宗德澤為可恃,多不能修德,以緻亂亡,故召公之于成王,告戒如此。
【原文】“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
今天其命哲,命吉兇,命曆年。
知今我初服。
【直解】初生,指人幼年說。
自贻,是自家遺下的。
哲命,是聰明的天性。
召公又歎息說:“今王初政,不可不謹。
譬如人家生子一般,都在那初生幼年的時節,能習于為善,則知識聰明日漸開發,到長大時,必然是個好人。
這是自家遺下來的明哲之性,非他人所能增益也。
若人君能謹于初政,習慣自然,必是個賢聖之君,與自贻哲命的一般,是在吾王自勉而已。
我看如今的天意,或命王以明哲之德,或命之以吉,或命之以兇,或命之以曆年長久,這都不可知。
所可知者,隻看我初政所服行何如。
若能敬德,便是自贻哲命,自贻吉祥,自贻曆年矣。
轉移天心,全在今日,吾王可不以敬德為急務哉!” 【原文】“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
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直解】宅,是居。
肆字,解做今字。
疾,是速。
祈,是求禱。
召公又說:“如今洛邑新成,我王來居于此,正初服之時,遠近臣民,無不瞻仰。
今王其及時奮發,速于敬德,以為和小民之本,不可有一毫怠緩之心也。
蓋天命之去留,系于民心,民心之向背,觀于君德。
王其用此敬德以和民,使人心悅而天意得,以祈禱上天長久之命,衍國祚于千萬年,豈不美哉!蓋天命無常,惟德是輔。
故人君欲天命之永久,惟在以德祈之,不在乎禱祀以徼福也。
” 【原文】“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彜,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
【直解】淫,是過。
彜,是常法。
乂,是治。
若,是順。
召公又說:“德為化民之本,刑為輔治之具。
王當急于敬德,緩于用刑,其勿以小民無知,過為不法,說他頑慢弗率,難以德化,遂果于誅戮,而一意用刑以威之。
蓋民心至愚而神,順之則治,逆之則亂,若徒用刑罰驅迫他為善,則民心未必服從。
惟躬修敬德,順其性而利導之,則非彜之習,自然化為用德,而可以成治功矣,何用殄戮為哉!” 【原文】“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顯。
【直解】德元,是君德首出于天下。
刑,是取法的意思。
越字,解做于字。
顯,是明。
召公說:“王者居天下之上,其位固已極尊,然必須德足以稱之,乃可以服天下。
王其懋敬厥德,使德與位稱,巍然立于萬民之上,就似高山一頭的一般,則王之德,足以為天下法矣。
将見那百姓每,感發興起,都取法于君上之德行,無有過用非法的人。
則吾王之德,召著于天下,如日月之照臨,豈不益明顯乎!如此,則可以小民而祈天命矣。
” 【原文】“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曆年。
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 【直解】上下,是君臣。
勤恤,是憂勤。
其,是期望之辭。
式字,解做用字。
勿替,是兼有的意思。
召公又說:“祈天永命之道,上下同任其責,自今我君臣,皆當夙夜勤勞憂恤,相與期望說道,夏有天下,四百餘年,殷有天下,六百餘年,享國甚久。
今我周受命,必大如有夏之曆年,又不要失了有殷之曆年,務期兼夏商之曆數而有之可也。
然欲曆年長久,豈必他求。
蓋天以民為心,國以民為本,惟欲王和小民,常加愛恤,于以固結人心,順承天意,使國家長治久安,以受上天之永命耳。
君臣所當勤恤者,莫大于此。
” 【原文】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王末有成命,王亦顯。
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 【直解】雠民,是殷之頑民,與三監謀叛者。
百君子,是殷之諸臣。
友民,是周家友順的民。
保,是保守。
受,是順受。
末,是終。
召公于篇終,又拜手稽首緻敬說道:“洛邑所遷殷之頑民,及諸臣,與我周友順的民,都視君德之修否以為向背者也。
王能以德為威,以德為明,則我小臣,敢率此臣民,使之畏威懷德,保守而不失,順受而不違,無有不遵奉法紀,服行教化者,是乃臣之所能為也。
然王之一身,又臣民所視效,尚當益修敬德以民,使嗣受的成命,自今終有之而不替,則王之令聞,亦顯于後世而無窮矣。
我今取币及書以陳于王,豈敢以此為勤勞哉!蓋王來洛邑,必有祭祀,以祈天命之永,故我敬奉此币于王,用供王之祈天永命而已。
”不曰祭祀,而曰能祈天永命者,蓋祭祀乃祈禱之文,惟能自敬德之君,斯能感格天心,昭受休命,乃祈禱之實,故召公于篇終,深緻責難之忠如此。
按:《召诰》一篇,拳拳曆年之久近,反複夏商之廢興,不惟其終,惟其始,不惟其身,惟其子孫,為國家慮,可謂長遠矣。
然究其指歸,惟以民為祈天永命之本,以疾敬德為民之本,丁甯告戒,不越乎敬之一言。
此繼體守成之君,所當深思而力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