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八
關燈
小
中
大
庶民之所視效者,必須先治有司,使其禮法相守,毋蹈沉湎之非,斯下民有所觀法,各相警戒,以從上之令。
倘不能明劼毖之教,舉賞罰之典,以治有司,而任其群飲,則民皆相率效尤,雖日頒條教以禁之,而其沉湎于酒者,猶夫故耳。
蓋上行下效,捷于影響,先群臣而後百姓,此施教之序也。
汝封其終念之哉!”按《酒诰》一篇,累數百言,丁甯反覆,以酒為戒,禁之而不得,至于用殺以威之。
何先王之為酒禁,如是之嚴哉?良以人之一心,存敬畏則善心生,好逸樂則非僻作,而逸樂縱情之事,未有不由于酒者。
人之飲酒,其始或用之以合歡,因之以暢意,及其飲之而無節,遂至躭好。
躭好而不止,遂至荒淫,小則敗行失儀,大則喪身亡國,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
故大禹惡旨酒,伊尹儆酣歌,皆防其漸也。
為人上者,可不戒哉! 梓材 這也是武王诰康叔之書,因其中有梓材二字,史臣遂以名篇。
【原文】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惟邦君。
【直解】上臣字,是國中群臣。
達,是通達其情。
大家,是臣室。
下臣字,兼庶民及大家言。
武王呼康叔而告之說道:“欲治國者,必以通上下之情為先務。
諸侯國中,有大家巨室,乃國人之所觀望,不得其心,何以為治。
必使國中庶民及群臣,皆得以其情達于大家,而後一國之中,歡欣交洽,無有抑遏而不通者矣。
諸侯有國,受之天子,天子為天下之共主,上下不交,何以為治。
必使國中庶民及大家,皆得以其情達于天子,而後四海之内,歡欣交洽,無有阻隔而不通者矣。
若此者,誰則任之?惟是邦君藩屏一方,上焉有天子之當事,下焉有大家臣民之相臨,以一身處乎上下之間,必使其情通達而無間隔,乃為盡職也。
邦君責任之重如此,爾小子封可不勉哉!” 【原文】“汝若恒,越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曰予罔厲殺人。
’亦厥君先敬勞,肆徂厥敬勞。
肆往奸宄殺人,曆人宥。
肆亦見厥君事,戕敗人宥。
【直解】恒,是常。
越,是發。
師師,是相師為善的意思。
尹,是正官之長。
旅,是衆大夫。
敬勞,是恭敬勞來。
徂,是往。
亂在外為奸,在内為宄。
曆人,是罪人所過,知情藏匿資給者。
戕,是傷人支體。
敗,是毀人生業。
武王又告康叔以寬刑辟的道理說:“汝若常常發令以曉谕群臣說道:‘凡我師師之官,有司徒、司馬、司空,有正官之長,有衆大夫,如或用刑,皆當仰體我意。
蓋我之意亦曰,民命至重,不欲厲威虐以殺人也。
’然以意示人,不若以身倡之。
亦惟爾為君者,先恭敬勞來其民,常務哀矜慎重,不肯輕忽,但見三卿尹旅,往後都效君所為,思盡其敬勞之職,而不敢敷虐于民矣。
如刑辟之中,有奸宄殺人曆人的,皆罪之大者,有戕敗人的,乃罪之小者。
爾自今以往,能于罪之大者,察其情果矜疑,即宥而不誅,許令自新,則群臣見其君之行事,亦能宥夫小罪之可矜疑者,以仰承好生之德矣。
此可見清刑之源,在上不在下,化臣之道,以身不以言也。
” 【原文】“王啟監,厥亂為民,曰:‘無胥戕,無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屬婦,合由以容。
’王其效邦君越禦事,厥命曷以。
引養引恬,自古王若茲監,罔攸辟。
【直解】啟,是開。
監,是監國,即下邦君禦事。
亂,是治。
屬,是聯屬。
合,是保合。
容,是容蓄。
效,是責效。
恬,是安。
辟,是刑辟。
武王又推先王命諸侯之意以告康叔說:“王者所以開置監國,立君而輔之以臣者,其治本以為民,使俱得生養安全而已。
考其命監之詞有雲:‘凡爾君臣,無相與戕殺其民,使陷死地;無相與虐害其民,使被荼毒。
至于人之寡弱者,當哀敬之,無敢狎侮;婦之窮獨者,當聯屬之,無令離散。
又推而保合一國之民,率由是哀敬聯屬之道而容蓄之,使人人各得其所焉。
’其命監之詞如此。
夫先王所以諄諄告谕責效于邦君禦事者,亦惟欲行罰無濫,務引誘斯民,使其得遂生養而不至窮困,得就安全而不至颠危耳。
自古王者之命,監其意不過若此。
爾今為諸侯以統群臣,若過用刑辟,戕虐其民,而不思安養之道,則與王者命監之意相背矣。
尚務以德臨民,而無專用刑辟可也。
” 【原文】“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
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
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
【直解】稽,是治。
敷菑,是廣去草萊。
疆,是畔。
畎,是通水的溝渠。
塗塈,是泥飾。
茨,是苫蓋。
梓材,是梓木良材,可為器用者。
雘,是采色之名。
武王又告康叔說:“為國之道,就如治田造屋制器的一般為之,皆期于有成而後可。
且如治田的,先已勤勞用力,廣去了草萊,不使為禾稼之害,還須陳列修治那田之疆畔,與通水的溝渠,使足以備旱澇,而後治田之功有成也。
又如造屋的,先已勤勞用力,築起四圍的垣牆,定了規模基址,還須用泥去墁飾,用草去苫蓋,使足以蔽風雨,而後作室之功有成也。
又如把良木去制器用,先已勤勞用力,做一個粗樸又加些雕斫的工夫了,還須裝飾采色,使文質相稱,足以備觀美,而後制器之功有成。
”蓋武王除惡去暴,如治田之敷菑,建邦啟土,如作室之垣墉,創制立法,如梓材之樸斫,皆有已成之策,可繼之功。
其疆畎塈茨丹雘之事,則在康叔善成其終,不可變成規而隳前功也,故其告戒諄切如此。
【原文】“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
後式典集,庶邦丕享。
【直解】此以下,皆周臣進戒嗣王之詞,簡編錯亂,誤綴于此。
先王,是文王、武王。
夾字,解做近字。
享,是奉承的意思。
兄弟,是友愛的意思。
後,是君。
式,是用。
典,是舊典。
集,是和輯。
周臣告君說道:“今我嗣王,惟當曰文王武王,深念藩屏之重,盡勤用明德,推誠加禮以懷服天下之諸侯,使遠方都相親近,情誼不至于間隔,其厚如此。
由是庶邦諸侯,感發興起,而敬奉其上,其友愛之情,就如兄弟。
凡遇朝觐會同之事,各以其方而來,個個都循禮守法,無有不遵用文武之明德者。
夫上以明德而懷其下,下亦以明德而享其上,先王之世,上下相與如此。
今王嗣位,不必他求,惟能用先王明德懷遠之常典,以和輯天下之諸侯,則諸侯亦感德效順,來享來王,無敢有不敬應者矣。
此懷服諸侯當法先王也。
” 【原文】“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直解】付,是與。
越,是及。
疆土,是疆界土地。
周臣進戒其君說:“比先中國人民土地,都是商家所有。
商纣暴虐,得罪于天,于是皇天上帝,鑒我周之德,盡把中國的人民,及其疆土,付我文王武王,使代商而有天下,昔日商家之盛,轉而屬之我周矣。
嗣王可不思保守先王之業乎?” 【原文】“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後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直解】肆字,解做今字。
怿,是悅。
先後,是勞來的意思。
迷民,是迷惑染惡的百姓。
周臣又說:“上天以中國人民土地,付與先王者,以先王能用明德故耳。
今王缵承曆服,治先王所受之民,亦當惟德是用,不在乎法制禁令之末也。
彼迷惑染惡之民,有忿戾不肯率教的,則以德而和悅之,使他都歡欣鼓舞,樂于趨善;有昏弱不能從化的,則以德而勞來之,使他都振作興起,果于為善。
則百姓每都從服教化,翕然有順治之風,是先王所受之天命,可以常保,而在天之靈,亦必安慰喜悅,無複顧慮矣。
此化服殷民,當法先王也。
” 【原文】“已!若茲監,惟曰欲至于萬年。
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 【直解】已,是語辭。
監,是視。
周臣既告戒于君,其意猶未已也,故又說:“凡我所陳用德的說話,王其監視于此,不可輕忽。
蓋以諸侯者,國家之藩屏;人民者,國家之本根。
藩屏既固,本根不搖,則可以綿曆數于悠久,自今日以至于萬年,惟我王之子子孫孫,長膺保民之任,其庶邦之丕享,天命之眷綏,雖萬年如一日也。
我所祝願于王,如此而已。
然則王可不監我之言,以為子孫久遠計哉!”蓋古大臣之于君,既告之以明德,又期之以萬年,其惓惓忠愛之心如此。
召诰 昔武王克商,欲建都于洛邑,至成王時,始命周公、召公經理之。
洛邑既成,召公因周公歸,作書陳戒于王。
史臣因以召诰名篇。
【原文】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蔔宅。
厥既得蔔,則經營。
【直解】既望,是十六日。
王,是成王。
步,是步辇。
周,是鎬京。
太保,即召公。
相,是視。
宅,是居。
越若,是發語辭。
朏,是初三日月始生之名。
經營,是經理營度。
史臣叙說,惟二月十六日,後第六日乙未,是日之朝,成王步自周京至于豐,以宅洛告于文武之廟,使太保召公先周公行,相視洛邑所居之處。
召公自豐起行而來,惟三月初三日丙午,至初五日戊申,是日之朝。
召公至洛以建都事當稽于天,乃命元龜蔔其何處可為王城,何處可為下都。
既得吉蔔,遂經理營度其事,雖未即修建,而基址位次、規模已預定矣。
蓋周家舊都豐鎬,至于成王,以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朝貢道裡适均,故命周召經營而定鼎焉。
宅中圖大之業,實在乎此矣。
【原文】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
越五日甲寅,位成。
【直解】庶殷,是殷之衆民。
攻字,解做治字。
洛汭,是洛水之内。
位,是都邑的位。
史臣記說,召公經營洛邑,擇日興工,自戊申越三日庚戌,乃以已遷在洛的衆殷民,攻治興建都邑之位于洛汭。
越五日甲寅,則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基址皆平定矣。
當其舉事之初,四方之民,遠未能集,而攻位之役,力亦易辦,故就殷民已遷者役之也。
【原文】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
【直解】翼日,是明日。
達觀,是周遍觀視。
新邑,即洛邑。
召公既以甲寅定位于洛,及明日乙卯,周公以是日之朝亦至于洛,則遍觀新邑經營的處所,凡王城下都,經召公規定的,都巡視一周,以相其形勝,審其風氣。
蓋營洛大事,不可不詳慎也。
【原文】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直解】郊,是祭天地。
社,是祭後土。
書,是役書。
邦伯,是統率侯甸男服的諸侯。
丕字,解做大字。
史臣叙說,周公以乙卯日至洛,越三日丁巳,以營洛事祭告天地,其牲用牛二。
明日戊午,祭告洛邑後土之神,其牲用牛一,羊一,豕一。
祭告既畢,乃以所用人夫多寡,工程期限之類,作為一役書。
越七日甲子,是日之朝,周公以書親命衆殷之民,其在四方者,但命侯、甸、男服之邦伯,使他分命諸侯,傳布于下。
既以役書命殷衆,于是衆殷之民,莫不歡欣鼓舞,大來從役,忘其為勞。
衆殷頑民且然,則四方之服從者,可知矣。
【原文】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複入錫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诰告庶殷,越自乃禦事。
【直解】币,是洛邑既成,諸侯來朝會時,所獻的币帛。
錫,是與。
旅,是陳。
禦事,是左右治事之臣,人臣不敢直指君上,但言禦事者,如今人稱執事的一般。
史臣記說,經營洛邑之事既畢,周公将歸鎬京,太保召公,有陳戒成王的言語,及諸侯所獻的币帛,都托周公以達之王。
于是率諸侯自公所出外取入,并自己告王的書,都付與周公說道:“我今拜手稽首,以書币陳于王,而托公轉達者,惟以作洛為化殷之地,君身實化殷之本。
今新都鼎建,要诰谕庶殷,以作其友順之風,革其怙侈之習,則必自君身始,此禦事者之責也。
公其以吾言而達之于王乎?” 【原文】“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
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
嗚呼!曷其奈何弗敬? 【直解】此以下,都是召公警戒成王的說話。
元子,指商纣說。
無疆,是無窮。
休,是美。
恤,是憂。
召公将言天命不可恃,乃先歎息說道:“皇天上帝,其命靡常。
昔纣受天命,為元子而有大國殷矣,及其無道得罪于天,遂改革了他所受的命,使我周代之,然則天命果可恃以為安乎?今王繼文武而受命,尊為天子,當有天下,固有無窮之美。
然天無常親,元子大國之命,既可改于昔,亦可改于今,豈非無窮之憂乎?”于是又歎息說道:“王曷其奈何弗敬?蓋纣惟不敬,故天命去之,今如何可縱肆而不敬乎?蓋敬者,人君持身修政之至要,能敬則視聽言動,件件循理,好惡用舍,事事合宜,然後民心悅而大命可保矣。
” 【原文】“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茲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後王後民,茲服厥命。
厥終智藏瘝在。
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以哀籲天,徂厥亡出執。
嗚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
王其疾敬德! 【直解】遐,是遠。
終,是絕。
後王後民,指商纣說。
瘝字,解做病字。
籲天,是呼天。
徂,是往。
懋,是勉。
疾,是急速不可緩的意思。
召公又說:“今天于大國殷命,既永遠棄
倘不能明劼毖之教,舉賞罰之典,以治有司,而任其群飲,則民皆相率效尤,雖日頒條教以禁之,而其沉湎于酒者,猶夫故耳。
蓋上行下效,捷于影響,先群臣而後百姓,此施教之序也。
汝封其終念之哉!”按《酒诰》一篇,累數百言,丁甯反覆,以酒為戒,禁之而不得,至于用殺以威之。
何先王之為酒禁,如是之嚴哉?良以人之一心,存敬畏則善心生,好逸樂則非僻作,而逸樂縱情之事,未有不由于酒者。
人之飲酒,其始或用之以合歡,因之以暢意,及其飲之而無節,遂至躭好。
躭好而不止,遂至荒淫,小則敗行失儀,大則喪身亡國,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
故大禹惡旨酒,伊尹儆酣歌,皆防其漸也。
為人上者,可不戒哉! 梓材 這也是武王诰康叔之書,因其中有梓材二字,史臣遂以名篇。
【原文】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惟邦君。
【直解】上臣字,是國中群臣。
達,是通達其情。
大家,是臣室。
下臣字,兼庶民及大家言。
武王呼康叔而告之說道:“欲治國者,必以通上下之情為先務。
諸侯國中,有大家巨室,乃國人之所觀望,不得其心,何以為治。
必使國中庶民及群臣,皆得以其情達于大家,而後一國之中,歡欣交洽,無有抑遏而不通者矣。
諸侯有國,受之天子,天子為天下之共主,上下不交,何以為治。
必使國中庶民及大家,皆得以其情達于天子,而後四海之内,歡欣交洽,無有阻隔而不通者矣。
若此者,誰則任之?惟是邦君藩屏一方,上焉有天子之當事,下焉有大家臣民之相臨,以一身處乎上下之間,必使其情通達而無間隔,乃為盡職也。
邦君責任之重如此,爾小子封可不勉哉!” 【原文】“汝若恒,越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曰予罔厲殺人。
’亦厥君先敬勞,肆徂厥敬勞。
肆往奸宄殺人,曆人宥。
肆亦見厥君事,戕敗人宥。
【直解】恒,是常。
越,是發。
師師,是相師為善的意思。
尹,是正官之長。
旅,是衆大夫。
敬勞,是恭敬勞來。
徂,是往。
亂在外為奸,在内為宄。
曆人,是罪人所過,知情藏匿資給者。
戕,是傷人支體。
敗,是毀人生業。
武王又告康叔以寬刑辟的道理說:“汝若常常發令以曉谕群臣說道:‘凡我師師之官,有司徒、司馬、司空,有正官之長,有衆大夫,如或用刑,皆當仰體我意。
蓋我之意亦曰,民命至重,不欲厲威虐以殺人也。
’然以意示人,不若以身倡之。
亦惟爾為君者,先恭敬勞來其民,常務哀矜慎重,不肯輕忽,但見三卿尹旅,往後都效君所為,思盡其敬勞之職,而不敢敷虐于民矣。
如刑辟之中,有奸宄殺人曆人的,皆罪之大者,有戕敗人的,乃罪之小者。
爾自今以往,能于罪之大者,察其情果矜疑,即宥而不誅,許令自新,則群臣見其君之行事,亦能宥夫小罪之可矜疑者,以仰承好生之德矣。
此可見清刑之源,在上不在下,化臣之道,以身不以言也。
” 【原文】“王啟監,厥亂為民,曰:‘無胥戕,無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屬婦,合由以容。
’王其效邦君越禦事,厥命曷以。
引養引恬,自古王若茲監,罔攸辟。
【直解】啟,是開。
監,是監國,即下邦君禦事。
亂,是治。
屬,是聯屬。
合,是保合。
容,是容蓄。
效,是責效。
恬,是安。
辟,是刑辟。
武王又推先王命諸侯之意以告康叔說:“王者所以開置監國,立君而輔之以臣者,其治本以為民,使俱得生養安全而已。
考其命監之詞有雲:‘凡爾君臣,無相與戕殺其民,使陷死地;無相與虐害其民,使被荼毒。
至于人之寡弱者,當哀敬之,無敢狎侮;婦之窮獨者,當聯屬之,無令離散。
又推而保合一國之民,率由是哀敬聯屬之道而容蓄之,使人人各得其所焉。
’其命監之詞如此。
夫先王所以諄諄告谕責效于邦君禦事者,亦惟欲行罰無濫,務引誘斯民,使其得遂生養而不至窮困,得就安全而不至颠危耳。
自古王者之命,監其意不過若此。
爾今為諸侯以統群臣,若過用刑辟,戕虐其民,而不思安養之道,則與王者命監之意相背矣。
尚務以德臨民,而無專用刑辟可也。
” 【原文】“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
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
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
【直解】稽,是治。
敷菑,是廣去草萊。
疆,是畔。
畎,是通水的溝渠。
塗塈,是泥飾。
茨,是苫蓋。
梓材,是梓木良材,可為器用者。
雘,是采色之名。
武王又告康叔說:“為國之道,就如治田造屋制器的一般為之,皆期于有成而後可。
且如治田的,先已勤勞用力,廣去了草萊,不使為禾稼之害,還須陳列修治那田之疆畔,與通水的溝渠,使足以備旱澇,而後治田之功有成也。
又如造屋的,先已勤勞用力,築起四圍的垣牆,定了規模基址,還須用泥去墁飾,用草去苫蓋,使足以蔽風雨,而後作室之功有成也。
又如把良木去制器用,先已勤勞用力,做一個粗樸又加些雕斫的工夫了,還須裝飾采色,使文質相稱,足以備觀美,而後制器之功有成。
”蓋武王除惡去暴,如治田之敷菑,建邦啟土,如作室之垣墉,創制立法,如梓材之樸斫,皆有已成之策,可繼之功。
其疆畎塈茨丹雘之事,則在康叔善成其終,不可變成規而隳前功也,故其告戒諄切如此。
【原文】“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懷為夾,庶邦享,作兄弟方來,亦既用明德。
後式典集,庶邦丕享。
【直解】此以下,皆周臣進戒嗣王之詞,簡編錯亂,誤綴于此。
先王,是文王、武王。
夾字,解做近字。
享,是奉承的意思。
兄弟,是友愛的意思。
後,是君。
式,是用。
典,是舊典。
集,是和輯。
周臣告君說道:“今我嗣王,惟當曰文王武王,深念藩屏之重,盡勤用明德,推誠加禮以懷服天下之諸侯,使遠方都相親近,情誼不至于間隔,其厚如此。
由是庶邦諸侯,感發興起,而敬奉其上,其友愛之情,就如兄弟。
凡遇朝觐會同之事,各以其方而來,個個都循禮守法,無有不遵用文武之明德者。
夫上以明德而懷其下,下亦以明德而享其上,先王之世,上下相與如此。
今王嗣位,不必他求,惟能用先王明德懷遠之常典,以和輯天下之諸侯,則諸侯亦感德效順,來享來王,無敢有不敬應者矣。
此懷服諸侯當法先王也。
” 【原文】“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直解】付,是與。
越,是及。
疆土,是疆界土地。
周臣進戒其君說:“比先中國人民土地,都是商家所有。
商纣暴虐,得罪于天,于是皇天上帝,鑒我周之德,盡把中國的人民,及其疆土,付我文王武王,使代商而有天下,昔日商家之盛,轉而屬之我周矣。
嗣王可不思保守先王之業乎?” 【原文】“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後迷民,用怿先王受命。
【直解】肆字,解做今字。
怿,是悅。
先後,是勞來的意思。
迷民,是迷惑染惡的百姓。
周臣又說:“上天以中國人民土地,付與先王者,以先王能用明德故耳。
今王缵承曆服,治先王所受之民,亦當惟德是用,不在乎法制禁令之末也。
彼迷惑染惡之民,有忿戾不肯率教的,則以德而和悅之,使他都歡欣鼓舞,樂于趨善;有昏弱不能從化的,則以德而勞來之,使他都振作興起,果于為善。
則百姓每都從服教化,翕然有順治之風,是先王所受之天命,可以常保,而在天之靈,亦必安慰喜悅,無複顧慮矣。
此化服殷民,當法先王也。
” 【原文】“已!若茲監,惟曰欲至于萬年。
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 【直解】已,是語辭。
監,是視。
周臣既告戒于君,其意猶未已也,故又說:“凡我所陳用德的說話,王其監視于此,不可輕忽。
蓋以諸侯者,國家之藩屏;人民者,國家之本根。
藩屏既固,本根不搖,則可以綿曆數于悠久,自今日以至于萬年,惟我王之子子孫孫,長膺保民之任,其庶邦之丕享,天命之眷綏,雖萬年如一日也。
我所祝願于王,如此而已。
然則王可不監我之言,以為子孫久遠計哉!”蓋古大臣之于君,既告之以明德,又期之以萬年,其惓惓忠愛之心如此。
召诰 昔武王克商,欲建都于洛邑,至成王時,始命周公、召公經理之。
洛邑既成,召公因周公歸,作書陳戒于王。
史臣因以召诰名篇。
【原文】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則至于豐。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
越若來三月,惟丙午朏。
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蔔宅。
厥既得蔔,則經營。
【直解】既望,是十六日。
王,是成王。
步,是步辇。
周,是鎬京。
太保,即召公。
相,是視。
宅,是居。
越若,是發語辭。
朏,是初三日月始生之名。
經營,是經理營度。
史臣叙說,惟二月十六日,後第六日乙未,是日之朝,成王步自周京至于豐,以宅洛告于文武之廟,使太保召公先周公行,相視洛邑所居之處。
召公自豐起行而來,惟三月初三日丙午,至初五日戊申,是日之朝。
召公至洛以建都事當稽于天,乃命元龜蔔其何處可為王城,何處可為下都。
既得吉蔔,遂經理營度其事,雖未即修建,而基址位次、規模已預定矣。
蓋周家舊都豐鎬,至于成王,以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朝貢道裡适均,故命周召經營而定鼎焉。
宅中圖大之業,實在乎此矣。
【原文】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
越五日甲寅,位成。
【直解】庶殷,是殷之衆民。
攻字,解做治字。
洛汭,是洛水之内。
位,是都邑的位。
史臣記說,召公經營洛邑,擇日興工,自戊申越三日庚戌,乃以已遷在洛的衆殷民,攻治興建都邑之位于洛汭。
越五日甲寅,則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基址皆平定矣。
當其舉事之初,四方之民,遠未能集,而攻位之役,力亦易辦,故就殷民已遷者役之也。
【原文】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則達觀于新邑營。
【直解】翼日,是明日。
達觀,是周遍觀視。
新邑,即洛邑。
召公既以甲寅定位于洛,及明日乙卯,周公以是日之朝亦至于洛,則遍觀新邑經營的處所,凡王城下都,經召公規定的,都巡視一周,以相其形勝,審其風氣。
蓋營洛大事,不可不詳慎也。
【原文】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書,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直解】郊,是祭天地。
社,是祭後土。
書,是役書。
邦伯,是統率侯甸男服的諸侯。
丕字,解做大字。
史臣叙說,周公以乙卯日至洛,越三日丁巳,以營洛事祭告天地,其牲用牛二。
明日戊午,祭告洛邑後土之神,其牲用牛一,羊一,豕一。
祭告既畢,乃以所用人夫多寡,工程期限之類,作為一役書。
越七日甲子,是日之朝,周公以書親命衆殷之民,其在四方者,但命侯、甸、男服之邦伯,使他分命諸侯,傳布于下。
既以役書命殷衆,于是衆殷之民,莫不歡欣鼓舞,大來從役,忘其為勞。
衆殷頑民且然,則四方之服從者,可知矣。
【原文】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複入錫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诰告庶殷,越自乃禦事。
【直解】币,是洛邑既成,諸侯來朝會時,所獻的币帛。
錫,是與。
旅,是陳。
禦事,是左右治事之臣,人臣不敢直指君上,但言禦事者,如今人稱執事的一般。
史臣記說,經營洛邑之事既畢,周公将歸鎬京,太保召公,有陳戒成王的言語,及諸侯所獻的币帛,都托周公以達之王。
于是率諸侯自公所出外取入,并自己告王的書,都付與周公說道:“我今拜手稽首,以書币陳于王,而托公轉達者,惟以作洛為化殷之地,君身實化殷之本。
今新都鼎建,要诰谕庶殷,以作其友順之風,革其怙侈之習,則必自君身始,此禦事者之責也。
公其以吾言而達之于王乎?” 【原文】“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
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
嗚呼!曷其奈何弗敬? 【直解】此以下,都是召公警戒成王的說話。
元子,指商纣說。
無疆,是無窮。
休,是美。
恤,是憂。
召公将言天命不可恃,乃先歎息說道:“皇天上帝,其命靡常。
昔纣受天命,為元子而有大國殷矣,及其無道得罪于天,遂改革了他所受的命,使我周代之,然則天命果可恃以為安乎?今王繼文武而受命,尊為天子,當有天下,固有無窮之美。
然天無常親,元子大國之命,既可改于昔,亦可改于今,豈非無窮之憂乎?”于是又歎息說道:“王曷其奈何弗敬?蓋纣惟不敬,故天命去之,今如何可縱肆而不敬乎?蓋敬者,人君持身修政之至要,能敬則視聽言動,件件循理,好惡用舍,事事合宜,然後民心悅而大命可保矣。
” 【原文】“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茲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後王後民,茲服厥命。
厥終智藏瘝在。
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以哀籲天,徂厥亡出執。
嗚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
王其疾敬德! 【直解】遐,是遠。
終,是絕。
後王後民,指商纣說。
瘝字,解做病字。
籲天,是呼天。
徂,是往。
懋,是勉。
疾,是急速不可緩的意思。
召公又說:“今天于大國殷命,既永遠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