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基之子也。
” 【原文】“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 【直解】民養,是人之臣仆。
成王深責群臣說道:“今日之事,譬如人家,父兄在上,乃有友攻伐其子,為之臣仆者,皆當損軀以救護之,豈可反勸其攻伐而不救乎?今四國構亂,使武王的百姓,鹹受荼毒。
凡為臣下者,即當慷慨出力,奔走救援,乃憚于征伐,阻撓大計,是猶不恤父兄之難,而坐視其子之受患也。
豈為民養之道哉!”成王以此責群臣,意亦切矣。
【原文】王曰:“嗚呼!肆哉!爾庶邦君,越爾禦事。
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
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
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易。
【直解】肆,是放。
爽,是明。
哲,是明智之士。
十人,指武王亂臣十人說。
迪知,是蹈迪其知。
易,是違越。
戾,是禍。
鄰,是近。
胥,是相。
成王又歎息說:“東征之事,吾計之已審,爾外而邦君,内而禦事,皆當舒放其心,勿以艱大而畏阻也。
昔纣以昏德亂天下,武王伐之,永清四海,明大命于周邦,是豈武王之自緻哉!亦由當時明哲之士,為之輔佐耳。
明哲之士為誰?亦惟亂臣十人。
迪知上帝黜殷之命,在纣有必亡之機,又迪知天輔我周之誠,在武王有必興之勢,因相與戮力克殷,興建大業。
爾時諸臣,并無敢有違越武王法制,憚于征役者,此十人所以為明哲,而武王所由以爽邦也。
矧今武王既喪,天降禍于周邦,四國首倡大難之人,就近相攻于其室。
事勢危迫如此,爾等舊臣,正當以十人為法,上下協心,共成戡亂之功可也。
乃皆以為不可征,欲我違蔔,是亦不知上天讨罪之命,不可違越矣,豈不有愧于十人之明哲也哉!” 【原文】“予永念曰,天惟喪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終朕畝?天亦惟休于前甯人。
【直解】穑夫,是去草的農夫。
成王又說:“東征之舉,我亦長長思念說道,昔武王伐殷以安天下,纣雖已誅,而殷祀或未邃絕也。
今武庚乃倡亂不靖,自取滅亡,是天欲絕其宗祀,如農夫之去草一般,使無餘種而後已。
今予嗣武王之業,承上天之意,豈敢不讨叛伐罪,除惡務本,以終朕田畝之功乎?我觀天意非獨休美于甯王,亦惟休美于前甯人,使昔日輔定王業之功,不至遏佚耳。
我既欲缵甯王之功,而爾乃不知嗣甯人之休,何哉?” 【原文】“予曷其極蔔,敢弗于從?率甯人有指疆土,矧今蔔并吉?肆朕誕以爾東征。
天命不僭,蔔陳惟若茲。
” 【直解】極蔔,是盡用蔔。
指疆土,是指麾而定疆土。
僭,是差。
成王诰群臣既終,又申明己用蔔之意說:“爾群臣欲我違蔔勿征,我亦何敢盡欲用蔔,敢不從爾勿征之言乎?然而不可苟從者,何也?蓋我周之疆土,固武王所受于天,而前甯人之輔佐開創,其功居多。
今武庚不靖,則疆土騷動,而前人之功幾墜矣。
我惟欲率循甯人之功,不使廢墜,則當有指定疆土之責,無令四國得以動搖。
此我之東征,乃人事不得不然者。
就使蔔而不吉,猶将伐之,況蔔而并吉乎?此我所以不憚煩勞,夫以爾為東征之舉也。
爾等無謂天意難知,勝負未必,我則謂上天禍淫之命,斷乎不差,觀蔔之所陳,其兆顯然已如此矣。
夫蔔之所陳,即天命之所在,天命其可違哉?”按:武庚喪邦之餘孽,三監王室之懿親,乃敢鼓煽逆謀,同危社稷,周公奉天讨而臨之,其誰敢不從者。
然必傳王命以诰衆,亹亹焉上原天命,下述人事,若不欲違衆而獨斷者。
且篇中止斥武庚,不言三監之惡,是讨逆除叛之中,實寓懇恻忠厚之意。
故一舉而大難底定,王業永安,豈偶然哉! 微子之命 微,是國名。
子,是爵。
成王既誅武庚,封微子于宋,命之以主成湯之祀。
史臣錄其诰詞,以微子之命名篇。
【原文】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賢,統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賓于王家,與國鹹休,永世無窮。
【直解】猷,是發語辭。
元子,指微子,以其為帝乙長子,故稱元子。
稽,是考。
崇,是尊。
象,是肖。
統承,是繼承統緒。
禮,是典禮。
物,是文物。
昔成王命微子,特呼而告之說:“猷!汝殷王帝乙長子,我稽考古制,帝王之後,有能尊崇先德,克肖前賢者,即命之以主其先世之祭祀,繼承其統緒。
凡典禮文物,如正朔服色之類,都照舊不改,使之更加修明整饬,以備一王之制。
朝祭之時,隻作賓于王家,不以臣禮相待,以别一王之後,與國家共享休美之福,垂之萬世而無窮。
此古制如此。
今汝為殷王元子,繼世象賢,正其人矣。
” 【原文】“嗚呼!乃祖成湯,克齊聖廣淵,皇天眷佑,誕受厥命。
撫民以寬,除其邪虐,功加于時,德垂後裔。
【直解】齊,是無不敬。
聖,是無不通。
廣,是大。
淵,是深。
佑,是助。
後裔,即指微子。
成王又告微子歎息說:“爾祖成湯之德,能齊而無不敬,聖而無不通,廣大而不可量,淵深而不可測。
惟有這等盛德,所以克成大業。
上而格天,則皇天眷顧佑助,使之大受夏命,為天下主;下而臨民,則撫之以寬大,而盡除有夏邪虐之政。
以言其功,則被于當時,無一處之不及;以言其德,則垂諸後裔,至于今而不泯。
夫爾祖成湯之盛德,上膺天眷,下安民生,近濟當時,遠裕後世如此,則我崇本奉祀之意,有不容已者矣。
” 【原文】“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恪慎克孝,肅恭神人。
予嘉乃德,曰笃不忘。
上帝時歆,下民祗協,庸建爾于上公,尹茲東夏。
【直解】猷,是道。
令聞,是美譽。
恪慎、肅恭,都是敬謹的意思。
笃,是厚。
歆,是享。
尹,是治。
宋在周之東,故曰東夏。
成王命微子說:“乃祖成湯之道,垂裕後昆者也。
爾能踐履而弗遠,修舉而弗墜,在舊日已有令善之聲譽矣。
夫人道,莫先于孝。
爾能恪畏謹慎,以盡孝的道理。
承祭臨下,莫貴于肅恭。
爾能嚴肅恭敬,以盡事神治人的道理。
爾有此實德,我乃嘉美之說,爾能笃厚前人所行,而不忘其舊,真可謂能象賢者。
以之奉祀,上帝默鑒其德,必以時歆享于上;以之治民,百姓鹹仰其德,必緻敬協和于下。
故我仰稽古制,立爾為上公,使治此東夏之民,以承先王而賓王家,正以爾之賢,能勝其任也。
爾其勉之!” 【原文】“欽哉!往敷乃訓,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
弘乃烈祖,律乃有民,永綏厥位,毗予一人。
世世享德,萬邦作式,俾我有周無斁。
【直解】服命,是上公的章服命數。
藩,是保衛。
弘,是大律,是範。
毗,是輔。
式,是法。
斁,是厭。
成王戒勉微子說:“爾為上公而尹東夏,其職任亦重矣,可不敬哉!必須往敷爾之教訓,使民彜物則,無不修舉;謹爾之名分,凡章服命數,毋至僭逾;又必率循乎典常,舊章成憲,不敢輕變。
凡此皆爾之所當敬也。
能如是,則可以蕃衛王室,使我周賴以治安;恢弘爾祖的功德,使先業不至失墜。
儀刑爾宋國之民,不違乎法度;永安爾上公之位,常保其爵祿。
又能宣揚教化,輔佐我一人之治功;垂統後昆,使爾子孫世世承享其德澤。
将見萬邦諸侯,都來觀感興起,以爾為法則,而我周待爾之心,有恩禮而無厭斁矣。
爾可不欽承之哉!”蓋深緻戒勉期望之意也。
【原文】“嗚呼!往哉惟休,無替朕命。
” 【直解】休,是美。
替,是廢。
成王又歎息說:“敷訓教以正人,慎服命以正己,率典常以守法,此皆侯職所當為,而我所命于汝者。
今汝往東夏,必休美爾一國之政,以自盡乎侯職之所當為,慎無廢了我所命汝的言語,而不加之意也。
”篇終又緻丁甯,其所望于微子者,亦切至矣。
夫成王告微子,專述成湯之德,而無一言及武庚之罪,不特诰命賢者之體,而亦聖人大公之心也。
” 【原文】“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 【直解】民養,是人之臣仆。
成王深責群臣說道:“今日之事,譬如人家,父兄在上,乃有友攻伐其子,為之臣仆者,皆當損軀以救護之,豈可反勸其攻伐而不救乎?今四國構亂,使武王的百姓,鹹受荼毒。
凡為臣下者,即當慷慨出力,奔走救援,乃憚于征伐,阻撓大計,是猶不恤父兄之難,而坐視其子之受患也。
豈為民養之道哉!”成王以此責群臣,意亦切矣。
【原文】王曰:“嗚呼!肆哉!爾庶邦君,越爾禦事。
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
越天棐忱,爾時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
惟大艱人,誕鄰胥伐于厥室,爾亦不知天命不易。
【直解】肆,是放。
爽,是明。
哲,是明智之士。
十人,指武王亂臣十人說。
迪知,是蹈迪其知。
易,是違越。
戾,是禍。
鄰,是近。
胥,是相。
成王又歎息說:“東征之事,吾計之已審,爾外而邦君,内而禦事,皆當舒放其心,勿以艱大而畏阻也。
昔纣以昏德亂天下,武王伐之,永清四海,明大命于周邦,是豈武王之自緻哉!亦由當時明哲之士,為之輔佐耳。
明哲之士為誰?亦惟亂臣十人。
迪知上帝黜殷之命,在纣有必亡之機,又迪知天輔我周之誠,在武王有必興之勢,因相與戮力克殷,興建大業。
爾時諸臣,并無敢有違越武王法制,憚于征役者,此十人所以為明哲,而武王所由以爽邦也。
矧今武王既喪,天降禍于周邦,四國首倡大難之人,就近相攻于其室。
事勢危迫如此,爾等舊臣,正當以十人為法,上下協心,共成戡亂之功可也。
乃皆以為不可征,欲我違蔔,是亦不知上天讨罪之命,不可違越矣,豈不有愧于十人之明哲也哉!” 【原文】“予永念曰,天惟喪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終朕畝?天亦惟休于前甯人。
【直解】穑夫,是去草的農夫。
成王又說:“東征之舉,我亦長長思念說道,昔武王伐殷以安天下,纣雖已誅,而殷祀或未邃絕也。
今武庚乃倡亂不靖,自取滅亡,是天欲絕其宗祀,如農夫之去草一般,使無餘種而後已。
今予嗣武王之業,承上天之意,豈敢不讨叛伐罪,除惡務本,以終朕田畝之功乎?我觀天意非獨休美于甯王,亦惟休美于前甯人,使昔日輔定王業之功,不至遏佚耳。
我既欲缵甯王之功,而爾乃不知嗣甯人之休,何哉?” 【原文】“予曷其極蔔,敢弗于從?率甯人有指疆土,矧今蔔并吉?肆朕誕以爾東征。
天命不僭,蔔陳惟若茲。
” 【直解】極蔔,是盡用蔔。
指疆土,是指麾而定疆土。
僭,是差。
成王诰群臣既終,又申明己用蔔之意說:“爾群臣欲我違蔔勿征,我亦何敢盡欲用蔔,敢不從爾勿征之言乎?然而不可苟從者,何也?蓋我周之疆土,固武王所受于天,而前甯人之輔佐開創,其功居多。
今武庚不靖,則疆土騷動,而前人之功幾墜矣。
我惟欲率循甯人之功,不使廢墜,則當有指定疆土之責,無令四國得以動搖。
此我之東征,乃人事不得不然者。
就使蔔而不吉,猶将伐之,況蔔而并吉乎?此我所以不憚煩勞,夫以爾為東征之舉也。
爾等無謂天意難知,勝負未必,我則謂上天禍淫之命,斷乎不差,觀蔔之所陳,其兆顯然已如此矣。
夫蔔之所陳,即天命之所在,天命其可違哉?”按:武庚喪邦之餘孽,三監王室之懿親,乃敢鼓煽逆謀,同危社稷,周公奉天讨而臨之,其誰敢不從者。
然必傳王命以诰衆,亹亹焉上原天命,下述人事,若不欲違衆而獨斷者。
且篇中止斥武庚,不言三監之惡,是讨逆除叛之中,實寓懇恻忠厚之意。
故一舉而大難底定,王業永安,豈偶然哉! 微子之命 微,是國名。
子,是爵。
成王既誅武庚,封微子于宋,命之以主成湯之祀。
史臣錄其诰詞,以微子之命名篇。
【原文】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賢,統承先王,修其禮物,作賓于王家,與國鹹休,永世無窮。
【直解】猷,是發語辭。
元子,指微子,以其為帝乙長子,故稱元子。
稽,是考。
崇,是尊。
象,是肖。
統承,是繼承統緒。
禮,是典禮。
物,是文物。
昔成王命微子,特呼而告之說:“猷!汝殷王帝乙長子,我稽考古制,帝王之後,有能尊崇先德,克肖前賢者,即命之以主其先世之祭祀,繼承其統緒。
凡典禮文物,如正朔服色之類,都照舊不改,使之更加修明整饬,以備一王之制。
朝祭之時,隻作賓于王家,不以臣禮相待,以别一王之後,與國家共享休美之福,垂之萬世而無窮。
此古制如此。
今汝為殷王元子,繼世象賢,正其人矣。
” 【原文】“嗚呼!乃祖成湯,克齊聖廣淵,皇天眷佑,誕受厥命。
撫民以寬,除其邪虐,功加于時,德垂後裔。
【直解】齊,是無不敬。
聖,是無不通。
廣,是大。
淵,是深。
佑,是助。
後裔,即指微子。
成王又告微子歎息說:“爾祖成湯之德,能齊而無不敬,聖而無不通,廣大而不可量,淵深而不可測。
惟有這等盛德,所以克成大業。
上而格天,則皇天眷顧佑助,使之大受夏命,為天下主;下而臨民,則撫之以寬大,而盡除有夏邪虐之政。
以言其功,則被于當時,無一處之不及;以言其德,則垂諸後裔,至于今而不泯。
夫爾祖成湯之盛德,上膺天眷,下安民生,近濟當時,遠裕後世如此,則我崇本奉祀之意,有不容已者矣。
” 【原文】“爾惟踐修厥猷,舊有令聞,恪慎克孝,肅恭神人。
予嘉乃德,曰笃不忘。
上帝時歆,下民祗協,庸建爾于上公,尹茲東夏。
【直解】猷,是道。
令聞,是美譽。
恪慎、肅恭,都是敬謹的意思。
笃,是厚。
歆,是享。
尹,是治。
宋在周之東,故曰東夏。
成王命微子說:“乃祖成湯之道,垂裕後昆者也。
爾能踐履而弗遠,修舉而弗墜,在舊日已有令善之聲譽矣。
夫人道,莫先于孝。
爾能恪畏謹慎,以盡孝的道理。
承祭臨下,莫貴于肅恭。
爾能嚴肅恭敬,以盡事神治人的道理。
爾有此實德,我乃嘉美之說,爾能笃厚前人所行,而不忘其舊,真可謂能象賢者。
以之奉祀,上帝默鑒其德,必以時歆享于上;以之治民,百姓鹹仰其德,必緻敬協和于下。
故我仰稽古制,立爾為上公,使治此東夏之民,以承先王而賓王家,正以爾之賢,能勝其任也。
爾其勉之!” 【原文】“欽哉!往敷乃訓,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
弘乃烈祖,律乃有民,永綏厥位,毗予一人。
世世享德,萬邦作式,俾我有周無斁。
【直解】服命,是上公的章服命數。
藩,是保衛。
弘,是大律,是範。
毗,是輔。
式,是法。
斁,是厭。
成王戒勉微子說:“爾為上公而尹東夏,其職任亦重矣,可不敬哉!必須往敷爾之教訓,使民彜物則,無不修舉;謹爾之名分,凡章服命數,毋至僭逾;又必率循乎典常,舊章成憲,不敢輕變。
凡此皆爾之所當敬也。
能如是,則可以蕃衛王室,使我周賴以治安;恢弘爾祖的功德,使先業不至失墜。
儀刑爾宋國之民,不違乎法度;永安爾上公之位,常保其爵祿。
又能宣揚教化,輔佐我一人之治功;垂統後昆,使爾子孫世世承享其德澤。
将見萬邦諸侯,都來觀感興起,以爾為法則,而我周待爾之心,有恩禮而無厭斁矣。
爾可不欽承之哉!”蓋深緻戒勉期望之意也。
【原文】“嗚呼!往哉惟休,無替朕命。
” 【直解】休,是美。
替,是廢。
成王又歎息說:“敷訓教以正人,慎服命以正己,率典常以守法,此皆侯職所當為,而我所命于汝者。
今汝往東夏,必休美爾一國之政,以自盡乎侯職之所當為,慎無廢了我所命汝的言語,而不加之意也。
”篇終又緻丁甯,其所望于微子者,亦切至矣。
夫成王告微子,專述成湯之德,而無一言及武庚之罪,不特诰命賢者之體,而亦聖人大公之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