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王矣。
蓋修省于一身者雖小,而造福于天下者則甚大;樽節于一時者雖微,而垂裕于後世者則甚遠也。
吾王其圖之!”夫一獒之貢,武王尚且未受,召公訓戒惓惓如此。
可見古之聖君,不以細行無傷而不謹;古之大臣,不以小過無害而不谏。
有天下者宜鑒之哉! 金縢 金縢,是周時藏秘書的匮,用金封緘其外,以示謹密也。
昔武王有疾,周公作冊書告神請禱,而蔔之于龜,事畢以其書納之匮中,及遭流言,出居東土。
适有風雷之變,成王将啟匮蔔龜,見先所藏冊書,乃悟感召天變之故,遂迎歸周公。
史臣叙其事,以金縢名篇。
【原文】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直解】王,是武王。
弗豫,是不悅有疾而患苦的意思。
史臣叙說,武王既克了商纣,甫及二年,适有虐厲之疾,心弗豫悅。
此時王業雖成而未安,人心雖服而未固,而武王乃遘此危疾,此周召諸臣所深憂也。
【原文】二公曰:“我其為王穆蔔。
” 【直解】二公,是太公望、召公奭。
誠一和同以聽命于蔔,謂之穆蔔。
史臣記說,太公與召公,見得武王有疾,乃同辭說道:“王之一身,系我周家宗社的安危,今被疾弗豫,為臣子的豈能晏然自安。
此或天意所為,惟龜蔔可以傳之。
我二人其為王緻敬共蔔,決其安否,以觀天意可也。
” 【原文】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 【直解】戚字,解做憂字。
周公因二公欲為王穆蔔,乃托詞以止之說:“父母的心嘗以子孫疾病為憂。
今欲為王穆蔔,必有事于宗廟,恐我先王因此遂懷憂慮,二公殆未可以此憂惱我先王也。
”周公蓋欲身自為禱,故卻二公之請如此。
【原文】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
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直解】功字,解做事字,指下請禱說。
壇,是築土。
,是除地。
植,與置字同。
秉,是執。
珪、璧,皆禮神之器。
史臣記周公既卻二公之蔔,乃自以為事,而請禱于先王,築土為三壇,除地而同為一。
又别築一壇于三壇之南,向北為位,周公立焉。
置璧于壇,執珪于手,乃陳詞以告太王、王季、文王,為武王請禱。
蓋公以王室懿親,迫切求禱于三王,自信其必能感通,此所以任為己事也。
【原文】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直解】史,是太史,即太祝之官。
祝,如今祝版之類。
凡告神,必以祝詞,書之于冊,故曰冊祝。
元孫某,指武王,人臣不敢直指君之名,故曰某。
遘,是遇。
厲,是惡。
虐,是暴。
丕子,即元子,以大君為天之元子,故稱丕子。
代字,解做替字。
史臣說,武王有疾,周公既以身請禱,太祝乃讀其冊祝之辭曰:“惟爾太王、王季、文王的元孫某,遇惡厲暴虐之疾,勢甚危急。
然元孫某,乃是承宗祀,繼王業,為天的元子,若爾三王之靈,當任保護元子的責任于上帝之前,不當卒令其死。
如謂其疾果不可捄,則願以旦代替元孫之身,不可使之遂罹于大故也。
”蓋是時王業初定,使武王即殁,則宗社傾危,人心搖動,國事大有可虞。
故公之禱,非特以弟為兄,以臣為君,乃為生靈社稷之計,故不覺情詞之迫切至于如此也。
【原文】“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直解】仁,是愛。
若,是順。
材,是材幹。
藝,是藝能。
周公祝辭又說:“我有仁愛之性,能承順祖考,又多材幹,多藝能,可備役使,能服事鬼神。
乃元孫之材幹藝能,都不如旦,不堪役使之任,不能服事鬼神。
今必要得一人服事左右,則莫若恥此材藝兼備,能事鬼神之旦,不必用元孫也。
”此蓋周公必欲代武王之死,至情笃切,故為是言。
非是鬼神于冥冥之中,真個要人來服事,亦非周公矜己之能,而貶其兄之不能也。
【原文】“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 【直解】敷,是布。
佑,是助。
定字,解做安字。
下地,猶言天下。
寶命,是重大的天命。
先王,指三王之祖考,後稷之屬也。
周公祝辭說:“元孫雖無材藝,不能服事鬼神,卻受命于上帝之庭,作君作師,布其德教,以佑助四方之民。
用能培植基本,安定汝三王子孫于下地,使本支百世,藉其餘休。
以君師天下,四方之民,莫不奉法守令,而祗敬畏服之。
是元孫一身,近為當時所依賴,遠為子孫所恁藉,若卒有不諱,則天下後世,将何所依乎?”又歎息說:“元孫之責任重大如此,我三王決當默佑而保護之,使其永固王業,不至墜失了上天所降的寶命。
則我周先王後稷以來的宗祀,亦永有所賴以血食于無窮矣。
三王縱無意于爾元孫,甯能無意于先王之宗祀乎?”周公請禱之詞,至此益懇切矣。
【原文】“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
” 【直解】即字,解做就字。
爾,指三王。
屏,是藏。
周公祝辭又說:“我請身代元孫之死,未知爾三王在天之靈,許我與否。
今我就請命于元龜,以觀其兆之吉兇。
若得吉兆,是三王許我以保護元孫,有不墜寶命,念及宗祀之心,我其以所置之璧,所秉之珪,歸待爾保安元孫之命。
若爾不許我以保護,則天命将墜,宗祀無依,我乃屏藏其璧與珪,欲事神不可得已。
蓋元孫不存,則周業必墜,宗祀不保,此旦必願以身代也。
” 【原文】乃蔔三龜,一習吉。
啟籥見書,乃并是吉。
【直解】三龜,是三人齊蔔。
習,是重。
籥,是開藏的管籥。
書,即占蔔之書,藏于金縢之匮者。
周公祝告既畢,乃命三人同蔔,以相參考。
而三龜之兆,皆重以吉告。
又以管籥開金縢之匮,取其所藏占書觀之,那占書上都說這是吉兆。
則保佑元孫之命,三王已默許于冥冥之中矣。
此周公孝誠所感也。
【原文】公曰:“體,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
茲攸俟,能念予一人。
” 【直解】體,是蔔龜的形象。
永終,譬如說久後一般。
圖,是謀。
武王安,則宗社子孫亦有依歸,正是長遠之計,所以說永終是圖。
俟,是待。
周公既得吉蔔,乃自幸說道:“我觀龜蔔的形體,有吉無兇,王之疾必然無害。
蓋我新受命于三王,惟以久後子孫為計,而許我以保佑元孫矣。
我今隻等待三王能念我元孫一人而使之安甯,則吾請代之初願畢矣。
”周公深緻喜慰之詞,蓋忠誠所發也。
【原文】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
【直解】納,是藏。
冊,是祝詞。
瘳,是愈。
史臣說,周公請禱既畢而還,太史乃藏其祝之詞于金縢之匮中。
公歸明日,武王之疾果愈。
蓋雖三王保護之力,寔周公請代之誠所感通也。
【原文】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 【直解】此以下,是史臣記周公輔成王時事。
管叔,名鮮,是周公兄。
群弟,是蔡叔度、霍叔處。
流言,是無根之言,流傳于人者也。
不利,譬如說要害他一般。
孺子,指成王。
武王既喪,成王尚幼,周公乃攝位行事。
是時周公之兄管叔,方監殷武庚謀為不軌,乃與群弟蔡叔、霍叔等,造為無根之言,流布于國中說:“如今周公,将謀篡位不利于孺子。
”所以危懼成王,而勸搖周公也。
蓋主少國疑之時,奸人之所窺伺;托孤寄命之地,大臣之所難居。
故雖以周公之聖,猶不免于流言如此。
【原文】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
” 【直解】辟字,解做退避的避字。
周公當流言之際,心不自安,乃告太公、召公說:“我受命先王,輔佐少主,本欲安社稷,定國家,非為身計
蓋修省于一身者雖小,而造福于天下者則甚大;樽節于一時者雖微,而垂裕于後世者則甚遠也。
吾王其圖之!”夫一獒之貢,武王尚且未受,召公訓戒惓惓如此。
可見古之聖君,不以細行無傷而不謹;古之大臣,不以小過無害而不谏。
有天下者宜鑒之哉! 金縢 金縢,是周時藏秘書的匮,用金封緘其外,以示謹密也。
昔武王有疾,周公作冊書告神請禱,而蔔之于龜,事畢以其書納之匮中,及遭流言,出居東土。
适有風雷之變,成王将啟匮蔔龜,見先所藏冊書,乃悟感召天變之故,遂迎歸周公。
史臣叙其事,以金縢名篇。
【原文】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直解】王,是武王。
弗豫,是不悅有疾而患苦的意思。
史臣叙說,武王既克了商纣,甫及二年,适有虐厲之疾,心弗豫悅。
此時王業雖成而未安,人心雖服而未固,而武王乃遘此危疾,此周召諸臣所深憂也。
【原文】二公曰:“我其為王穆蔔。
” 【直解】二公,是太公望、召公奭。
誠一和同以聽命于蔔,謂之穆蔔。
史臣記說,太公與召公,見得武王有疾,乃同辭說道:“王之一身,系我周家宗社的安危,今被疾弗豫,為臣子的豈能晏然自安。
此或天意所為,惟龜蔔可以傳之。
我二人其為王緻敬共蔔,決其安否,以觀天意可也。
” 【原文】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 【直解】戚字,解做憂字。
周公因二公欲為王穆蔔,乃托詞以止之說:“父母的心嘗以子孫疾病為憂。
今欲為王穆蔔,必有事于宗廟,恐我先王因此遂懷憂慮,二公殆未可以此憂惱我先王也。
”周公蓋欲身自為禱,故卻二公之請如此。
【原文】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
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直解】功字,解做事字,指下請禱說。
壇,是築土。
,是除地。
植,與置字同。
秉,是執。
珪、璧,皆禮神之器。
史臣記周公既卻二公之蔔,乃自以為事,而請禱于先王,築土為三壇,除地而同為一。
又别築一壇于三壇之南,向北為位,周公立焉。
置璧于壇,執珪于手,乃陳詞以告太王、王季、文王,為武王請禱。
蓋公以王室懿親,迫切求禱于三王,自信其必能感通,此所以任為己事也。
【原文】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直解】史,是太史,即太祝之官。
祝,如今祝版之類。
凡告神,必以祝詞,書之于冊,故曰冊祝。
元孫某,指武王,人臣不敢直指君之名,故曰某。
遘,是遇。
厲,是惡。
虐,是暴。
丕子,即元子,以大君為天之元子,故稱丕子。
代字,解做替字。
史臣說,武王有疾,周公既以身請禱,太祝乃讀其冊祝之辭曰:“惟爾太王、王季、文王的元孫某,遇惡厲暴虐之疾,勢甚危急。
然元孫某,乃是承宗祀,繼王業,為天的元子,若爾三王之靈,當任保護元子的責任于上帝之前,不當卒令其死。
如謂其疾果不可捄,則願以旦代替元孫之身,不可使之遂罹于大故也。
”蓋是時王業初定,使武王即殁,則宗社傾危,人心搖動,國事大有可虞。
故公之禱,非特以弟為兄,以臣為君,乃為生靈社稷之計,故不覺情詞之迫切至于如此也。
【原文】“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直解】仁,是愛。
若,是順。
材,是材幹。
藝,是藝能。
周公祝辭又說:“我有仁愛之性,能承順祖考,又多材幹,多藝能,可備役使,能服事鬼神。
乃元孫之材幹藝能,都不如旦,不堪役使之任,不能服事鬼神。
今必要得一人服事左右,則莫若恥此材藝兼備,能事鬼神之旦,不必用元孫也。
”此蓋周公必欲代武王之死,至情笃切,故為是言。
非是鬼神于冥冥之中,真個要人來服事,亦非周公矜己之能,而貶其兄之不能也。
【原文】“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 【直解】敷,是布。
佑,是助。
定字,解做安字。
下地,猶言天下。
寶命,是重大的天命。
先王,指三王之祖考,後稷之屬也。
周公祝辭說:“元孫雖無材藝,不能服事鬼神,卻受命于上帝之庭,作君作師,布其德教,以佑助四方之民。
用能培植基本,安定汝三王子孫于下地,使本支百世,藉其餘休。
以君師天下,四方之民,莫不奉法守令,而祗敬畏服之。
是元孫一身,近為當時所依賴,遠為子孫所恁藉,若卒有不諱,則天下後世,将何所依乎?”又歎息說:“元孫之責任重大如此,我三王決當默佑而保護之,使其永固王業,不至墜失了上天所降的寶命。
則我周先王後稷以來的宗祀,亦永有所賴以血食于無窮矣。
三王縱無意于爾元孫,甯能無意于先王之宗祀乎?”周公請禱之詞,至此益懇切矣。
【原文】“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
” 【直解】即字,解做就字。
爾,指三王。
屏,是藏。
周公祝辭又說:“我請身代元孫之死,未知爾三王在天之靈,許我與否。
今我就請命于元龜,以觀其兆之吉兇。
若得吉兆,是三王許我以保護元孫,有不墜寶命,念及宗祀之心,我其以所置之璧,所秉之珪,歸待爾保安元孫之命。
若爾不許我以保護,則天命将墜,宗祀無依,我乃屏藏其璧與珪,欲事神不可得已。
蓋元孫不存,則周業必墜,宗祀不保,此旦必願以身代也。
” 【原文】乃蔔三龜,一習吉。
啟籥見書,乃并是吉。
【直解】三龜,是三人齊蔔。
習,是重。
籥,是開藏的管籥。
書,即占蔔之書,藏于金縢之匮者。
周公祝告既畢,乃命三人同蔔,以相參考。
而三龜之兆,皆重以吉告。
又以管籥開金縢之匮,取其所藏占書觀之,那占書上都說這是吉兆。
則保佑元孫之命,三王已默許于冥冥之中矣。
此周公孝誠所感也。
【原文】公曰:“體,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
茲攸俟,能念予一人。
” 【直解】體,是蔔龜的形象。
永終,譬如說久後一般。
圖,是謀。
武王安,則宗社子孫亦有依歸,正是長遠之計,所以說永終是圖。
俟,是待。
周公既得吉蔔,乃自幸說道:“我觀龜蔔的形體,有吉無兇,王之疾必然無害。
蓋我新受命于三王,惟以久後子孫為計,而許我以保佑元孫矣。
我今隻等待三王能念我元孫一人而使之安甯,則吾請代之初願畢矣。
”周公深緻喜慰之詞,蓋忠誠所發也。
【原文】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
【直解】納,是藏。
冊,是祝詞。
瘳,是愈。
史臣說,周公請禱既畢而還,太史乃藏其祝之詞于金縢之匮中。
公歸明日,武王之疾果愈。
蓋雖三王保護之力,寔周公請代之誠所感通也。
【原文】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 【直解】此以下,是史臣記周公輔成王時事。
管叔,名鮮,是周公兄。
群弟,是蔡叔度、霍叔處。
流言,是無根之言,流傳于人者也。
不利,譬如說要害他一般。
孺子,指成王。
武王既喪,成王尚幼,周公乃攝位行事。
是時周公之兄管叔,方監殷武庚謀為不軌,乃與群弟蔡叔、霍叔等,造為無根之言,流布于國中說:“如今周公,将謀篡位不利于孺子。
”所以危懼成王,而勸搖周公也。
蓋主少國疑之時,奸人之所窺伺;托孤寄命之地,大臣之所難居。
故雖以周公之聖,猶不免于流言如此。
【原文】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
” 【直解】辟字,解做退避的避字。
周公當流言之際,心不自安,乃告太公、召公說:“我受命先王,輔佐少主,本欲安社稷,定國家,非為身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