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旅獒
旅,是西夷國名。
犬之高大異常者,叫做獒。
昔周武王時,有西旅國,以本地所出獒犬,進獻于朝。
太保召公,以為異物非所當受,作書進戒,遂以旅獒名篇。
【原文】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
西旅底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于王。
【直解】底字,解做緻字。
史臣叙說,武王既克商而有天下,威德廣被,九州之外,夷狄蠻貊,莫不賓服,道路開通,無複阻隔。
有西旅國,緻貢其土産之獒,以表來享之敬。
自常情觀之,一獒之貢,出自遠人向化,聖如武王,受之若無害者。
太保召公,則以人君好尚,不可不端,恐因此開進獻之門,贻盛德之累,乃作為《旅獒》一書,用訓戒于王,極言其不當受的意思。
蓋忠臣愛君豫防其漸如此。
【原文】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鹹賓。
無有遠迩,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
【直解】方物,是各地方所産之物。
召公訓戒武王,先歎息說道:“自古明哲之王,欲以保國治民,莫不謹修其德,凡一取一予,一喜一好,皆兢兢然以道理自防,法度自檢,無所不緻其謹。
由是盛德所感,不但中國的人民,傾心奉上,就是那四方夷狄,聞知中國有聖人,也都納款稱臣,相率賓服,無遠地近,莫不各以方土所生之物,輸誠貢獻,毋敢後焉。
然其所獻者,惟是可供衣服,可資飲食,可備器用之物,此外并不敢以奇玩異物來進獻者,蓋知明王所重在德,别無玩好,縱獻之亦卻而不受也。
” 【原文】“王乃昭德之緻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
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庸展親。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
【直解】昭,是示。
替,是廢。
服,是職。
展親,是益厚其親。
召公又說:“明王在位,四夷效貢,皆其慎德之所緻。
乃以此明示天下,頒賜與異姓諸侯之國,使知朝廷有道,四夷向化,益堅其傾戴之誠,不廢其藩屏之職。
于方物中有寶玉之貴者,則分賜與同姓諸侯伯叔之國,使之守此重器,永為世寶,益厚其親親之義,因伸其敕睦之情,皆王者公天下之心也。
由是天下諸侯受其分賜者,物雖不同,皆不敢輕易視之,知此物乃王者謹德所緻,故不敢以物視其物,而皆以德視其物,極其敬重矣。
若為君者,不以服食器物為貴,而以珍奇玩好為事,則貢獻既非德感,分賜無所勸勵,适足以彰其不德耳,可不戒哉!” 【原文】“德盛不狎侮。
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
【直解】此以下皆慎德之事。
小人,是卑賤之人。
召公又說:“人君之德,所當謹者固非一端,而恭敬禮下,乃其德之大者。
是以德盛的人,其持己待人,必極其莊敬。
視賢人君子,皆當尊禮,視匹夫匹婦,皆能勝予,不敢有一毫亵狎侮慢之意。
若亵狎侮慢,待人無禮,則其為害有不可勝言者。
狎侮君子,則虧敬賢之禮,而為君子者,必将見幾而作,望顔色而去之矣,孰有為國家盡心者乎?狎侮小人,則失臨下之體,而為小人者,亦将無所畏憚,而怠玩以事上矣,孰有為國家盡力者乎?夫狎侮之心一生,而其疾弊遂至于此,人主不可以為小失而不加謹也。
” 【原文】“不役耳目,百度惟貞。
【直解】役,是役使。
百度,是百事的節度。
貞,是正。
召公又說:“人心之應事接物,本都有個至正的節度。
隻為聲色之欲,一感于耳目,而心無所主,反為耳目所役使。
于是百為之度,始昏亂而失正耳。
人君若能澹然無欲,卓然自持,務使耳目皆聽命于心,而此心不為耳目玩好所役使,則本原澄澈,私欲不行,凡百事為,自然合于節度,而各得其正矣,德其有不盛乎?此謹德者,又當以玩物為戒也。
” 【原文】“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直解】上玩字,是玩忽的意思。
下玩字,是玩好的意思。
喪,是失。
召公又說:“玩忽乎人,而生狎侮之心,不但失君子小人之心力而已,且其輕佻慢易,侈然自肆,并自己的心德,也喪失了。
玩人之害如此。
玩好乎物,而狥耳目之欲,不但使百為失度而已,且其躭迷荒縱,心為形役,并自己的心志也喪失了。
玩物之害如此。
” 【原文】“志以道甯,言以道接。
【直解】甯,是安定。
接,是聽納。
召公又說:“心之所之,謂之志。
人君于己之志,不可以不定也,而定志莫若以道。
方志之未發,則以道涵養之,而非道者勿存諸心。
方志之将發,則以道檢察之,而非道者勿萌諸念。
如此,則中有所主,而耳目不能為之遷,玩物之失,庶乎其可免矣。
入于耳者謂之言。
人君于人之言,不可以不聽也,而聽言亦必以道。
導我以忠正之言,合于道者也,吾虛己而受之。
導我以邪僻之言,悖于道者也,吾正色以拒之。
如此,則自處以正,而佞不得投其隙,玩人之失,庶乎其可免矣。
王欲謹德,可不知所務哉!” 【原文】“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
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
不寶遠物,則遠人格。
所寶惟賢,則迩人安。
【直解】畜字、育字,都解做養字。
召公又說:“人君所行,惟修德勤政,乃為有益。
他如遊觀興作等項,都是無益的事,人君一有所好,則心奪于外誘,力分于他用,而治功遂因之以有隳,是以無益而害有益矣。
必須早夜孜孜,隻求有利于國計民生者,然後為之,諸凡無益之事,一切停罷。
夫然後力有專攻,事無廢弛,而治功可成也。
民間之物,惟服食器用,乃為切要。
他如珠玉珎寶等項,饑不可以為食,寒不可以為衣,而其價不赀。
人主一有所好,則不免多方以求之,重價以購之,而民财遂因之以虛耗,是反貴異物而賤用物矣。
必須躬行節儉,惟是切于民生日用者,乃以為貴,諸凡奇異之物,都不必用他。
夫然後上無征求之擾,下無采辦之費,而民财可足也。
犬馬雖是有用之物,若來自他方,非其土性所宜的,也不必畜養。
至于珍美之禽,奇異之獸,不過以供耳目之玩,無益實用的,不必養育于國中,以滋勞費。
凡此皆慎德之實也。
夫朝廷之舉動,遠人所視以為向背者。
若能清心寡欲,凡遠方之物,一無所寶愛,則好尚既端,聲聞旁達,遠而四夷,皆起賓服之心,而無不格矣。
賢才之進退,斯民所系以為休戚者。
若能移寶遠物之心以寶賢臣,信笃而任專,谏行而言聽,則賢才效用,膏澤普施,近而中國,皆蒙太平之福,而無不安矣。
今西旅之獒,所謂非其圭性者也,異物之無益者也。
吾王所當寶者,惟在為國求賢耳。
今釋此弗寶,而以遠物為貴,将不取輕于外夷,而為盛德之累哉!” 【原文】“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為山九仞,功虧一篑。
【直解】矜,是矜持。
八尺叫做仞。
篑,是盛土的竹器。
召公又歎息說:“人君之謹德,其事不止一端,其功不可少間。
故一日之間,從早至夜,凡存心應事,當常懷儆惕,不可少有懈怠。
一或懈怠,則謹德的功夫,便有間斷,不可不戒也。
然世人常以為有大德者,不拘小節,故往往在大事上謹慎,細微處卻多放過。
殊不知大德者小德之積。
若以為細行而忽之,不肯矜持謹守,則一行之虧,百行之玷,因小失大,終必有累于全德矣。
譬如為山的一般,積累功夫,已到了九仞之高,所少者一篑之土,卻心生懈怠,不肯加益,将九仞的功勞都虧損了,豈不甚可惜哉!知細行不可不矜,則夙夜何可以不勤乎?吾王當詳審而密察之可也。
” 【原文】“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 【直解】允,是信。
迪,是行。
世王,是世世為王。
召公又說:“吾王誠以明王為當法,以臣言為可采,信能行此謹德之事,則朝廷上清心省事,無額外征求之擾,百姓都安家樂業,受無窮之福矣。
今日創業垂統,規模正大,則後代觀法遵守,可以永保天下,而世世為
犬之高大異常者,叫做獒。
昔周武王時,有西旅國,以本地所出獒犬,進獻于朝。
太保召公,以為異物非所當受,作書進戒,遂以旅獒名篇。
【原文】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蠻。
西旅底貢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訓于王。
【直解】底字,解做緻字。
史臣叙說,武王既克商而有天下,威德廣被,九州之外,夷狄蠻貊,莫不賓服,道路開通,無複阻隔。
有西旅國,緻貢其土産之獒,以表來享之敬。
自常情觀之,一獒之貢,出自遠人向化,聖如武王,受之若無害者。
太保召公,則以人君好尚,不可不端,恐因此開進獻之門,贻盛德之累,乃作為《旅獒》一書,用訓戒于王,極言其不當受的意思。
蓋忠臣愛君豫防其漸如此。
【原文】曰:“嗚呼!明王慎德,四夷鹹賓。
無有遠迩,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
【直解】方物,是各地方所産之物。
召公訓戒武王,先歎息說道:“自古明哲之王,欲以保國治民,莫不謹修其德,凡一取一予,一喜一好,皆兢兢然以道理自防,法度自檢,無所不緻其謹。
由是盛德所感,不但中國的人民,傾心奉上,就是那四方夷狄,聞知中國有聖人,也都納款稱臣,相率賓服,無遠地近,莫不各以方土所生之物,輸誠貢獻,毋敢後焉。
然其所獻者,惟是可供衣服,可資飲食,可備器用之物,此外并不敢以奇玩異物來進獻者,蓋知明王所重在德,别無玩好,縱獻之亦卻而不受也。
” 【原文】“王乃昭德之緻于異姓之邦,無替厥服。
分寶玉于伯叔之國,時庸展親。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
【直解】昭,是示。
替,是廢。
服,是職。
展親,是益厚其親。
召公又說:“明王在位,四夷效貢,皆其慎德之所緻。
乃以此明示天下,頒賜與異姓諸侯之國,使知朝廷有道,四夷向化,益堅其傾戴之誠,不廢其藩屏之職。
于方物中有寶玉之貴者,則分賜與同姓諸侯伯叔之國,使之守此重器,永為世寶,益厚其親親之義,因伸其敕睦之情,皆王者公天下之心也。
由是天下諸侯受其分賜者,物雖不同,皆不敢輕易視之,知此物乃王者謹德所緻,故不敢以物視其物,而皆以德視其物,極其敬重矣。
若為君者,不以服食器物為貴,而以珍奇玩好為事,則貢獻既非德感,分賜無所勸勵,适足以彰其不德耳,可不戒哉!” 【原文】“德盛不狎侮。
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
【直解】此以下皆慎德之事。
小人,是卑賤之人。
召公又說:“人君之德,所當謹者固非一端,而恭敬禮下,乃其德之大者。
是以德盛的人,其持己待人,必極其莊敬。
視賢人君子,皆當尊禮,視匹夫匹婦,皆能勝予,不敢有一毫亵狎侮慢之意。
若亵狎侮慢,待人無禮,則其為害有不可勝言者。
狎侮君子,則虧敬賢之禮,而為君子者,必将見幾而作,望顔色而去之矣,孰有為國家盡心者乎?狎侮小人,則失臨下之體,而為小人者,亦将無所畏憚,而怠玩以事上矣,孰有為國家盡力者乎?夫狎侮之心一生,而其疾弊遂至于此,人主不可以為小失而不加謹也。
” 【原文】“不役耳目,百度惟貞。
【直解】役,是役使。
百度,是百事的節度。
貞,是正。
召公又說:“人心之應事接物,本都有個至正的節度。
隻為聲色之欲,一感于耳目,而心無所主,反為耳目所役使。
于是百為之度,始昏亂而失正耳。
人君若能澹然無欲,卓然自持,務使耳目皆聽命于心,而此心不為耳目玩好所役使,則本原澄澈,私欲不行,凡百事為,自然合于節度,而各得其正矣,德其有不盛乎?此謹德者,又當以玩物為戒也。
” 【原文】“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直解】上玩字,是玩忽的意思。
下玩字,是玩好的意思。
喪,是失。
召公又說:“玩忽乎人,而生狎侮之心,不但失君子小人之心力而已,且其輕佻慢易,侈然自肆,并自己的心德,也喪失了。
玩人之害如此。
玩好乎物,而狥耳目之欲,不但使百為失度而已,且其躭迷荒縱,心為形役,并自己的心志也喪失了。
玩物之害如此。
” 【原文】“志以道甯,言以道接。
【直解】甯,是安定。
接,是聽納。
召公又說:“心之所之,謂之志。
人君于己之志,不可以不定也,而定志莫若以道。
方志之未發,則以道涵養之,而非道者勿存諸心。
方志之将發,則以道檢察之,而非道者勿萌諸念。
如此,則中有所主,而耳目不能為之遷,玩物之失,庶乎其可免矣。
入于耳者謂之言。
人君于人之言,不可以不聽也,而聽言亦必以道。
導我以忠正之言,合于道者也,吾虛己而受之。
導我以邪僻之言,悖于道者也,吾正色以拒之。
如此,則自處以正,而佞不得投其隙,玩人之失,庶乎其可免矣。
王欲謹德,可不知所務哉!” 【原文】“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
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
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于國。
不寶遠物,則遠人格。
所寶惟賢,則迩人安。
【直解】畜字、育字,都解做養字。
召公又說:“人君所行,惟修德勤政,乃為有益。
他如遊觀興作等項,都是無益的事,人君一有所好,則心奪于外誘,力分于他用,而治功遂因之以有隳,是以無益而害有益矣。
必須早夜孜孜,隻求有利于國計民生者,然後為之,諸凡無益之事,一切停罷。
夫然後力有專攻,事無廢弛,而治功可成也。
民間之物,惟服食器用,乃為切要。
他如珠玉珎寶等項,饑不可以為食,寒不可以為衣,而其價不赀。
人主一有所好,則不免多方以求之,重價以購之,而民财遂因之以虛耗,是反貴異物而賤用物矣。
必須躬行節儉,惟是切于民生日用者,乃以為貴,諸凡奇異之物,都不必用他。
夫然後上無征求之擾,下無采辦之費,而民财可足也。
犬馬雖是有用之物,若來自他方,非其土性所宜的,也不必畜養。
至于珍美之禽,奇異之獸,不過以供耳目之玩,無益實用的,不必養育于國中,以滋勞費。
凡此皆慎德之實也。
夫朝廷之舉動,遠人所視以為向背者。
若能清心寡欲,凡遠方之物,一無所寶愛,則好尚既端,聲聞旁達,遠而四夷,皆起賓服之心,而無不格矣。
賢才之進退,斯民所系以為休戚者。
若能移寶遠物之心以寶賢臣,信笃而任專,谏行而言聽,則賢才效用,膏澤普施,近而中國,皆蒙太平之福,而無不安矣。
今西旅之獒,所謂非其圭性者也,異物之無益者也。
吾王所當寶者,惟在為國求賢耳。
今釋此弗寶,而以遠物為貴,将不取輕于外夷,而為盛德之累哉!” 【原文】“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為山九仞,功虧一篑。
【直解】矜,是矜持。
八尺叫做仞。
篑,是盛土的竹器。
召公又歎息說:“人君之謹德,其事不止一端,其功不可少間。
故一日之間,從早至夜,凡存心應事,當常懷儆惕,不可少有懈怠。
一或懈怠,則謹德的功夫,便有間斷,不可不戒也。
然世人常以為有大德者,不拘小節,故往往在大事上謹慎,細微處卻多放過。
殊不知大德者小德之積。
若以為細行而忽之,不肯矜持謹守,則一行之虧,百行之玷,因小失大,終必有累于全德矣。
譬如為山的一般,積累功夫,已到了九仞之高,所少者一篑之土,卻心生懈怠,不肯加益,将九仞的功勞都虧損了,豈不甚可惜哉!知細行不可不矜,則夙夜何可以不勤乎?吾王當詳審而密察之可也。
” 【原文】“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 【直解】允,是信。
迪,是行。
世王,是世世為王。
召公又說:“吾王誠以明王為當法,以臣言為可采,信能行此謹德之事,則朝廷上清心省事,無額外征求之擾,百姓都安家樂業,受無窮之福矣。
今日創業垂統,規模正大,則後代觀法遵守,可以永保天下,而世世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