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水;有其狀開明而如霁的,其兆屬火;有形迹疑似,蒙昧而不明的,其兆屬木;有布散聯綿,絡繹而連屬的,其兆屬金;有橫斜交錯,如相克之狀的,其兆屬土。

    此五者,皆蔔兆之體也,要之不外乎五行而已。

    ” 【原文】“曰貞,曰悔。

     【直解】這是揲蓍起卦之法。

    貞,是正。

    悔,是變動的意思。

    箕子說:“筮之法,用蓍草揲之,三變而成一爻,三爻而成内卦,又三爻而成外卦,合内外二卦而成一卦。

    内卦叫做貞,外卦叫做悔。

    如六爻之中,有遇着老陽老陰則變而為别卦,所謂之卦也。

    那初得的本卦,又叫做貞;後變的之卦,又叫做悔。

    蓋貞者,正固不移之意。

    内卦與本卦,皆得之于先,卦之正也,所以皆謂之貞悔者,變動不一之名;外卦與之卦,皆成之于後,卦之變也,所以皆謂之悔。

    此二者,皆占卦之體也,要之不外乎陰陽而已。

    ” 【原文】“凡七。

    蔔五,占用二,衍忒。

     【直解】凡字,解做總字。

    衍,是推衍。

    忒,是過差。

    箕子說:“蔔兆占卦之體,合而言之,總有七件,雨、霁、蒙、驿、克、貞、悔是也。

    分而言之,則蔔用雨、霁、蒙、驿、克之五兆,占用貞、悔二卦。

    國家欲舉大事,恐不能無過差,則假此蔔筮以推究之,審吉兇得失之象,決從違趨避之宜,以求免于過差。

    是蔔筮之體雖異,而其用則同也。

    ” 【原文】“立時人作蔔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直解】箕子說:“稽疑之法,既立至公無私之人,以作蔔筮之官,及當占蔔之時,又必每事使三人共占之,以相參考。

    如蔔則三人同蔔,筮則三人同筮,以觀其吉兇之兆同異何如。

    倘三人皆以為吉,固斷乎其可行矣。

    其或一人言兇,而二人言吉,亦宜從其吉而行之。

    蓋二人同,則吉勝于兇,雖有一人之異議,固無妨也。

    三人皆以為兇,固斷乎其不可行矣。

    其或一人言吉,而二人言兇,亦宜從其兇而止之。

    二人同,則兇勝于吉,雖有一人之異見,未可恁也。

    以人言之多寡,測天命之從違,庶乎舉措合宜,而過差可免矣。

    此用蔔筮之法也。

    ” 【原文】“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蔔筮。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

    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

    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

    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兇。

    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

     【直解】大疑,是國家大事,疑惑難決者。

    内,是在内所行的,如祭祀等事。

    外,是在外所行的,如征伐等事。

    靜,是守常。

    作,是動作。

    箕子說:“稽疑之道,固當取決于蔔筮,而其理之是非可否,在吾心亦自有定見。

    是以國家有重大的事務,當行當止,疑而未決者,必先自己以道理事勢,裁酌其可否。

    既謀之于心矣,猶以一人之識見有限,又咨訪于卿士,集思廣益,看朝廷上公議如何;又下問于庶民,廣詢博采,看閻闾間的衆論如何;然後謀之于蔔筮焉。

    蓋人謀出于有心,不若蓍龜靈物至公無私,尤為可信,故既參之于人己,又質之于鬼神。

    乃命擇立之人,循蔔筮之法,灼龜以觀其兆,揲蓍以玩其占,觀其吉兇,以決吾之從違焉。

    若是這件大事,汝心料度,以為可行,是汝則從矣;及其蔔之于龜,則有吉而無兇,筮之于蓍,又有休而無咎;問之在朝,而舉朝卿士,皆無間言;問之在野,而舉國庶民,皆無異議,是通幽明,合上下,無不翕然而大同矣。

    以此舉事,将何所為而不宜哉!以言乎近,則多福集于君身,康甯強健,而安享太平之治矣;以言乎遠,則福庇及于子孫,遭逢吉慶,而永保靈長之業矣。

    大同之應如此。

    若是謀之于己,汝之心既從矣,而龜與筮皆從,雖卿士庶民,逆而未順,然君謀與神謀相合,亦為吉也。

    若是卿士之心從矣,而龜與筮皆從,雖君心民情,逆而未順,然臣謀與神謀相合,亦為吉也。

    若是庶民之心從矣,而龜與筮皆從,雖君心臣意,逆而未順,然民謀與神謀相合,亦為吉也。

    若是當汝心既從,而龜筮一從一逆,至于是卿士庶民,都逆而未順,雖逆多順少,本無可取,但筮短龜長,又與尊者之謀相合,惟用之以舉事于内,亦可獲吉,但舉事于外則兇矣。

    若是龜筮呈兆,都與人謀相違,縱使君臣上下,皆無所逆,然鬼神不順,百事難行,悔吝憂危,必有出于意料之外者,隻宜靜以守常,可保終吉,倘或有所作為,則必遇兇咎矣。

    夫謀慮必合于臣民者,不敢自用而取諸人,蓋其公也;吉兇惟決于鬼神者,不敢自信而信于天,蓋其慎也。

    人君用此以斷天下之大疑,以定天下之大業,舉動豈有不當者哉!” 【原文】“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風,曰時。

    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庑。

    一極備,兇;一極無,兇。

     【直解】旸,是日。

    燠,是和暖。

    時,是時候。

    五者,指雨、旸、燠、寒、風五件說。

    備,是全備。

    叙,是應時候。

    蕃庑,是茂盛。

    極備,是過多。

    極無,是絕少。

    箕子說:“洛書次八之疇,叫做庶征。

    蓋以天人之理,相為感通,但觀天道之休咎,即可以驗人事之得失,而其所驗者又非一端,所以叫做庶征。

    庶征之目何如?自陰陽之氣交,則蒸潤而為雨;自陰陽之氣散,則開霁而為旸;陰消陽長,則氣暖而為燠;陽消陰長,則氣冷而為寒;陰陽之氣,相噓相拂,則周旋鼓舞而為風。

    這雨旸燠寒風,都有恰好的時候。

    若此五氣之來,皆全備而無欠缺,不多雨而少旸,不多燠而少寒,又且各應節序,如該雨時便雨,該旸時便旸,無一不當其時,是五氣順布而無乖戾矣。

    将見和氣流行,品物生殖,雖衆草至微,亦且暢茂條達,而極其蕃盛矣,況其他乎?若五氣失調,節候乖錯,或極備而傷于太多,則陰陽之氣偏勝,而萬物無以育其生,必至于兇災,如雨多則澇,旸多則旱是也;或極無而傷于太少,則陰陽之氣有虧,而萬物無以遂其性,亦至于兇災,如無燠則慘,無寒則洩是也。

    夫歲功之成否,系于五氣之休咎如此,人君之于天道,豈可忽哉!” 【原文】“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晢,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

    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直解】休征,是休美的征驗。

    時,是及時。

    若字,解做順字。

    咎征,是咎惡的征驗。

    狂,是放蕩。

    恒,是常。

    僭,是差。

    豫,是猶豫。

    急,是躁急。

    蒙,是愚昧。

    箕子說:“天道之或休或咎,非出于偶然而已,皆由人事有以感如之。

    人事有貌言視聽思之分,天道有雨旸燠寒風之異,故人事修于下,則天必有休美的征驗,各以類應。

    如動乎貌者,端莊嚴格叫做肅,是貌之德修矣。

    貌澤水也,而雨亦屬水,其應則為雨澤以時而順應之。

    發乎言者,順理成章叫做乂,是言之德修矣。

    言揚火也,而旸亦屬火,其應則為晴霁以時而順就之。

    視無不明,而昭然其有智,是視之德修矣。

    視散術也,而燠亦為木之氣,其應則為暄燠以時而順應之。

    聽無不聰,而淵然其有謀,是聽之德修矣。

    聽收金也,而寒亦為金之氣,其應則為寒冷以時而順應之。

    思能通微而德造于睿聖,是思之德修矣。

    思通土也,而風亦為土之氣,其應則為風至以時而順應之。

    夫五氣節調,則化工順運,此太平休美之事,所以謂之休征也。

    人事失于下,則天亦必有咎惡的征驗,各以類應。

    如貌不能作肅,而至于狂蕩,是貌之德不修矣,其應則為常雨。

    蓋淫潦無節有類于狂也。

    言不能作乂,而至于差謬,是言之德不修矣,其應則為常旸。

    蓋亢旱為災,有類于僭也。

    明不足以決可否,或至猶豫而寡,斷是視之德不修矣,其應則為常燠。

    蓋和柔之氣多,有類于豫也。

    聰不足以審是非,或至躁急而寡謀,是聽之德不修矣,其應則為常寒。

    蓋栗烈之氣勝,有類于急也。

    睿不足以察幾微,至于蒙昧而眩惑,是思之德不修矣,其應則為常風。

    蓋陰霾之沴作,有類于蒙也。

    ”夫五氣不調,則兇災立至,而有荒歉瘥疠之變,所以謂之咎征也。

    然此休征咎征之應,箕子亦從其類而槩分之耳。

    要之五事修,則五氣皆順;五事不修,則五氣皆逆,若必曰貌專屬雨,言專屬旸,則亦膠固執泥而不足以語天人之際矣。

    此又讀《洪範》者所當知。

     【原文】“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直解】省,是省驗。

    卿士,是大臣。

    師尹,是衆職。

    箕子說:“人事之得失著于下,則天道之災祥見于上,感應之理,昭然不誣。

    故凡為君為臣,有代天理物之責者,皆當視其休咎,以省察所行的得失,但其責任有尊卑之殊,故其所省有大小之異。

    王者欲省驗自己的得失,當于五氣休咎,關系一歲之利害者征之。

    若通計一歲之間,風調雨順,寒暑适宜,則可以驗君德之修;或水旱頻仍,災異疊見,則可以驗君德之失。

    蓋王者至尊,無所不統,猶歲之統夫月日,其任大,則所系亦大,故王之所省者在于歲也。

    王之下有卿士,欲省驗其得失,當于五氣休咎,關系一月之利害者征之。

    以月終而考其月要,則氣候災祥,職業修否,槩可見矣。

    蓋卿士各守其職,以贊王政,猶月之積而成歲,故卿士之所省者在于月也。

    卿士之下有師尹,師尹欲省驗其得失,當于五氣休咎,關系一日之利害者征之。

    以日終而考其日成,則天時順逆,人事勤惰,槩可見矣。

    蓋師尹各司其事,以承卿士,如月之中有日,故師尹之所省者在于日也。

    由是省之而和氣應,則交相勉焉,而益善其所終;省之而乖氣應,則交相儆焉,而益修其未備。

    分猷共念,上下一心,斯人事可以挽回天意,雖轉災為祥,亦不難矣。

    ” 【原文】“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直解】無易,是五氣各以時至而無所變易。

    乂,是治道。

    章,是顯。

    箕子說:“和氣緻祥,乖氣緻異,天人相與之際,有确乎其不爽者。

    故大而一歲之間,小而一月一日之内,凡雨旸燠寒風之時,一一都應候而至,無有變易其常度者,這是人事克修休征協應,其為效驗,豈淺淺哉!故以歲功言之,則百谷因此成熟而三農樂,豐穰之慶矣;以治功言之,則政治件件修明,法度彰而禮樂著矣。

    觀之在朝,則賢才效用,凡俊民之隐伏者,皆乘時自奮,章顯在位矣;觀之在野,則室家胥慶,比屋之間,皆安居樂業,同享平治康甯之福矣。

    夫陰陽調而寒暑時,五谷熟而人民育,朝無廢政,野無遺賢,此和氣緻祥之驗,太平極治之時也。

    然必由君臣上下,五事克修緻之,豈偶然之故哉!” 【原文】“日、月、歲時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甯。

     【直解】微,是微伏不顯。

    箕子又說:“若小而一日一月之間,大而一歲之内,凡雨旸燠寒風,都非時而至,變易其常期,此人事不修,咎征之應也。

    其為害當何如哉?以歲功言之,則百谷都不成熟,而餓馑薦臻矣;以治功言之,則政治昏亂不明,而國事日非矣。

    觀之在朝,則賢俊隐遁,甘處側微而無用世之志矣;觀之在野,則民苦無聊,室家離散,而皆不得安其生矣。

    夫人事不修而咎征之應如此,固天道感應之當然,人君若能反身修德,則亦可轉災為祥,而咎征将變而休征矣。

    天人相與之際,豈其微哉!” 【原文】“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直解】箕子說:“王者與卿士師尹,其得失固征于歲月日矣。

    至于庶民,則其象如星。

    蓋庶民無官守,無責任,亦無所省驗,為休為咎,隻系乎在上的人得失何如。

    其散處于下,如衆星之附于天一般,所以說庶民惟星。

    然星宿之中,其氣類相感,也都各有所好。

    箕星主風,故其性好風;畢星主雨,故其性好雨。

    亦如庶民之中,寒者欲衣,餓者欲食,鳏寡孤獨者,皆欲得其所,其為好亦各有不齊也。

    夫星之布列于天,雖各有所主,而其成歲功,占氣候,則又在乎日月之所經行次舍者而驗之。

    日之行,極南至于牽牛,則為冬至;極北至于東井,則為夏至。

    月之行,立冬與冬至,經由黑道;立夏與夏至,經由赤道。

    觀其運行,而寒暑之推遷者,可驗矣。

    月行到東北而入于箕,則從箕星之好而為風,到西南而入于畢,則從畢星之好而為雨。

    觀其所從,而氣化之流行者可知矣。

    夫仰觀于天,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森羅布列,莫微于衆星。

    然至大者,每從乎至微者之所好;而至微者,有關乎至大者之成功。

    譬之庶民,其位雖卑,其分雖微,而卿士師尹,所以布朝廷之命令,以行乎下者,恒于斯,察四方之幽隐,以達乎上者,恒于斯。

    天道人事,一而已矣。

    故雨曜順度,則三光全而風雨時;百官修職,則萬民安而生養遂。

    王者如天運于上,安享無為太平之治矣。

    庶征之義大矣哉!” 【原文】“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直解】康,是身體康健。

    甯,是心志安甯。

    攸好德,是心之所好在德。

    考字,解做成字。

    考終命,是成其善終之正命。

    箕子說:“洛書第九疇,曰向用五福。

    是說為善者,天必報之以福,而所謂福者凡有五件。

    第一件是壽。

    蓋人生必壽命長久,然後能享諸福,故壽居第一。

    第二件是富。

    蓋人生必資财充足,然後有以養生,故富即次之。

    第三件是康甯。

    蓋人雖有壽有祿,若身心不得安泰,則亦非福也,惟身體康健而無疾厄,心志安甯而無憂患,乃為真福,故康甯又次之。

    第四件是攸好德。

    蓋人雖壽富康甯,若不知好善樂道,亦非福也,惟智識高明,所好在德,則心逸日休,自求多福,莫要于此,故攸好德又次之。

    第五件是考終命。

    蓋諸福既備,善終尤難,必須順受其正,以盡其天年,而不死于非命,乃為完福,故以考終命終焉。

    此五者,皆天之所以福善也。

    人君以此自勸,而建極于上,則能斂福于一身;以此勸臣民,而使之歸極于下,則能錫福于天下矣。

    ” 【原文】“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 【直解】兇,是不以善終。

    短折,是不壽。

    惡,是過剛。

    弱,是過柔。

    箕子又說:“洛書第九疇,又曰威用六極。

    是說為惡者,天必報之以禍,而所謂禍者,凡有六件極不好的事。

    第一件是兇短折。

    蓋考終而壽,人之願也,若是橫遭兇害,而不以善終,或中道夭折,而壽命不永,人生之禍,莫大于此矣,故居第一。

    第二件是疾。

    蓋無病而安,亦人之願也,若是疾病纏綿,身不康健,則雖壽命常存,而其情則甚苦矣,故疾即次之。

    第三件是憂。

    蓋人必心樂,然後身泰,倘憂愁抑郁,此心戚戚不甯,則雖身體無病,而其心則無聊矣,故憂又次之。

    第四件是貧。

    蓋人必用足然後無累,倘貧窮空乏,不能自存,則俯仰無資,而其生亦甚窘矣,故貧又次之。

    第五件是禀性之過剛而為惡。

    惡則悍然不顧,而足以取禍,故又次之。

    第六件是禀性之過柔而為弱。

    弱則怯懦無為,而足以取辱,故又次之。

    這六件,兇短折的與壽考終命相反,疾憂的與康甯相反,貧的與富相反,惡弱的與攸好德相反,為善則獲福如彼,為惡則獲禍如此,可不鑒哉!然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天道之報應,固昭然不爽。

    若賞善罰惡,執威福之柄,以勸懲天下,而助上帝之所不及,是又人君法天而不私者也。

    圖治者宜思焉。

    ”按:《洪範》一書,自古聖帝明王,治天下大經大法,舉不外此,而其要則在于建用皇極。

    蓋人君一身,乃天下臣民之所仰法,皇極建,而後可以布五行,修五事,舉八政,協五紀,用三德,明稽疑,察庶征,作威福。

    故皇極居于五數之中,而為九疇之幹,其無偏無陂一篇,又所以懋建皇極之中,聖學精微之奧也,伏惟聖明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