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敬。

    蓋此三人,皆商之忠臣,為纣所囚戮廢棄,故武王皆加禮焉,以慰人心也。

    又将鹿台地方所積的财物都分散之以赒貧乏,钜橋倉中所貯的米糧都發将去以赈饑民。

    蓋纣之所積,皆橫征于百姓者,故武王仍散之于民,以蘇窮困也。

    夫天下苦纣苛虐久矣。

    及武王除殘去暴,顯忠遂良,赈窮周乏,這等大施恩澤于天下,所以天下萬姓,無一人不心悅誠服,愛戴武王,願其長為生民之主也。

     【原文】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

    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直解】哉字,解做始字,初三日月始生明,故叫做哉生明。

    豐,是周之舊都。

    華山、桃林,都是地名。

    服,是用。

    史臣叙說,武王先以一月二日自周伐商,到是四月三日月始生明之時,克商而歸,至于豐鎬舊都。

    以戡定禍亂,固賴于武,而興緻太平,則貴于文。

    向焉為天下除殘去暴,不得已而用兵。

    今天下已定,正當修明政教,與民休息之時。

    乃偃其威武,而修文德。

    昔日所用的戰馬,都發歸于華山之陽;任載的牛,都牧放于桃森之野。

    明示天下的人民,使知從今以後,與百姓同享太平,不複興兵動衆,再用此物矣。

    蓋是時商政暴虐,雖望時雨之師,而人心厭亂,終苦幹戈之擾。

    故武王汲汲于偃武修文者如此,可見用兵非聖人意也。

     【原文】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直解】每月望後,則月體黑魄複生,故叫做既生魄。

    庶邦冢君,是四方諸侯。

    百工,是卿大夫。

    史臣叙說,四月望後月既生魄之時,四方諸侯,及在朝的百官,都推戴武王為天子,相率而受命于周。

    蓋武王至是始伐商而為天下主也。

     【原文】丁未,祀于周廟,邦甸侯衛,駿奔走,執豆笾。

    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

     【直解】駿,是速。

    豆笾,是祭器。

    柴,是燔柴祭天。

    望,是望祀山川。

    史臣叙說,武王既克商而歸,至于宗周,乃擇丁未之日,舉祀典于祖廟。

    凡天下諸侯,近而邦甸,遠而侯衛,莫不駿奔走,執豆笾,來助祭于廟,毋敢後者。

    越三日庚戌,又燔柴以祀天,望秩以祀山川。

    蓋前者伐商,曾受命于先王,祈助于神祗,至是天下已定,故次第六舉行郊廟之祀,用大告武功之成,且以謝答神佑也。

     【原文】王若曰:“嗚呼!群後。

    惟先王建邦啟土,公劉克笃前烈,至于太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

    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

    惟九年,大統未集。

    予小子其承厥志。

     【直解】群後,是衆諸侯。

    先王,是後稷。

    誕,是大。

    膺,是受。

    方夏,是四方華夏之地。

    武王既受命而為天子,乃舉其先世積累開創的事,以告谕天下衆諸侯,先歎息而呼說道:“昔我先王後稷,在唐虞時有教民稼穑的大功,始受封為諸侯,建邦開國于有邰之地。

    傳到曾孫公劉,又能培養笃厚,以繼前人的功業。

    自公劉傳到九世孫太王,積德行仁,民心歸附,始基立興王之迹。

    再傳王季,又克自抑畏,勤勞王家之業。

    至我文考文王,光于四方,顯于西土,其德愈盛,其功愈大,用能成就前人的功勳。

    雖位為西伯,實已大受上天之命,撫安方夏之民。

    當時大國諸侯強梗難制的,皆畏懼文王之威力,而不敢放肆;小國諸侯柔弱不振的,皆懷念文王之恩德,而賴以存立。

    蓋威德日著而天下日益歸服。

    惜乎九年而崩,大統未集。

    故今日我小子之舉,不過以承順先人之志,以除暴安民耳。

    ” 【原文】“恭天成命,肆予東征,綏厥士女。

    惟其士女,篚厥玄黃,昭我周王。

    天休震動,用附我大邑周。

    ” 【直解】成命,是黜商之定命。

    肆,是遂。

    綏,是安。

    士女,譬如說男女一般。

    篚,是竹器。

    玄黃,是色币。

    附,是歸附。

    武王又說:“天心厭商,命我文考除之,雖大統未集,固已一成而不可易矣。

    故我敬順上天成命,遂舉東征之師,以安定有商的人民。

    商民喜周之來,都用筐篚盛着玄色黃色的币帛相迎,以明我周王有吊民伐罪之德。

    夫民心所在,即天意所在。

    今商民喜周之來者,蓋由上天美意,鼓舞震動于民心。

    故民皆歸附于我大周國,備物以迎王師,自不容已耳。

    然則我今日之有天下,實我祖宗締造有素,天命攸歸,而豈予之功哉!” 【原文】列爵惟五,分土惟三。

    建官惟賢,位事惟能。

    重民五教,惟食喪祭。

    惇信明義,崇德報功,垂拱而天下治。

     【直解】垂拱,是垂衣拱手,無為的意思。

    史臣又記武王政治的本末說道,武王克商之後,偃武修文,其經綸天下之迹,雖不可悉數,略舉其大者言之。

    其列爵以五等:公、侯、伯、子、男。

    其分地以三等:公侯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

    其建立庶官,則惟賢而有德者用之,而不肖者不得以幸進。

    其居位任事,則惟才而有能者使之,而無才者不容以濫及。

    其所最重者,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倫,率之以親、義、序、别、信,五典之教,與夫力田足食、死喪祭祀之禮。

    蓋綱常倫理,風化所關,而養生送死,人道之大,故王政以此為重也。

    凡出一令,必守之以信,而終始不渝;凡行一事,必裁之以義,而動無過舉。

    有德者,則尊顯之,而命德之典,不加于匪人;有功者,則厚賞之,而酬勞之具,不容以濫冒。

    夫分封有法,則萬邦懷;官使有要,則庶政和;五教修,則百姓親;三事舉,則民風厚;信義立,則人心知所勵;官賞行,則人心有所勸。

    武王經理天下,其宏綱大要,備舉而盡善如此。

    故不必有所作為,但垂衣南面,端拱穆清,而天下自治矣。

    然此數語,不獨武王所以開有周一代太平之業,自古帝王緻治之規,舉不外此。

    圖治者宜留意焉。

     洪範 洪字,解做大字。

    範,是法。

    昔夏禹治水成功,神龜出于洛水之中,背上有文,自一數以至于九。

    大禹演而為九疇,備載着治天下的大法,故謂之洪範。

    及周武王訪道于箕子,箕子乃敷陳其義以告武王。

    史臣記其辭,遂以洪範名篇。

     【原文】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直解】祀,是年。

    王,是武王。

    訪,是問。

    箕,是國名。

    子,是爵。

    史臣叙說,武王十有三年春,既克商而有天下。

    既位之初,他政未遑,惟汲汲以求賢問道為首務。

    那時商家有個賢人,叫做箕子,有大學問,深知古聖王治天下的道理。

    武王遂親屈萬乘之尊,就而問之。

    蓋以師道尊之,不以臣禮相待也。

     【原文】王乃言曰:“嗚呼!箕子。

    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

    ” 【直解】陰骘,是默定的意思。

    相,是輔相。

    協,是合。

    居,是道理所當止的去處。

    彜倫,是常道。

    武王問道于箕子,先歎息而稱呼之,說道:“上天之與下民,勢若相懸,而冥冥之中,凡斯民之受形賦性,類聚群分者,悉隐然默有以妥定之。

    然天雖有意于定民,而不能以自為。

    若是輔相上帝,奉天命以行事,使民生日用,悉合于所當居止之理,常定而不亂者,則王者之事也。

    今我固身任是責者,不知何以能使這常道,燦然流布于天下,各得其叙,用以慰上天陰骘之心,而無負君師克相之任乎?” 【原文】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鲧陻洪水,汨陳其五行。

    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

    鲧則殛死,禹乃嗣興。

    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

     【直解】陻,是塞。

    汨,是亂。

    陳,是列。

    畀,是與。

    疇字,解做類字。

    九疇,是其類有九。

    斁,是敗。

    箕子因武王問道惓惓,遂告之說道:“古先聖王治天下的道理,無過洪範九疇,然這九疇之垂于世,也有個緣由。

    我聞在昔唐堯之時,洪水為患,使鲧治之。

    鲧乃用其小智,作是堤防以陻塞水道,以緻水患不平,汨亂了五行的陳列,不順其性。

    故上帝震怒,不與他這大法九章,遂無以綱維世道。

    常道所以敗而失叙,鲧因是得罪而殛死矣。

    禹乃繼鲧而起,順水之性而治之,以至地平天成,五行順布。

    由是天鑒其德,于洛水中現出一個神龜,背上有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其中。

    禹因次其數,為大法九章,各以類相從。

    然後經世宰物的條件,燦然畢具,斯常道之所以叙而無違也。

    自禹以來,相傳治天下的大法,不外于此九者,蓋天所賜也。

    今王欲知彜倫之叙,亦當于此求之。

    ” 【原文】“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

    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直解】這一節是九疇之綱。

    農字,解做厚字。

    協,是合。

    五紀,是五件曆法所以統紀天道的。

    建,是立。

    極,是标準的意思。

    乂,是治。

    稽疑,是蔔筮以決疑。

    念,是省驗。

    庶征,是災祥之類,各有征應。

    向,是使人向慕。

    威,是使人畏懼。

    箕子說:“當初夏禹即洛書之數而叙疇,從一數起,叫做五行。

    蓋天生五行,民并用之,有不可以一日缺者,這是第一疇。

    次二,叫做敬用五事。

    蓋五事,乃修身之要,人君欲敬修其身,須用此五事,這是第二疇。

    次三,叫做農用八政。

    蓋八政乃養民之具,人君欲厚民生,須用此八政,這是第三疇。

    次四,叫做協用五紀。

    蓋天道參錯而不齊,人君有五件曆法,以為之統紀,而天始不能違,此人合天者之所必用也,這是第四疇。

    次五,叫做建用皇極。

    蓋臣民渙散而難一,人君有大中至正之極,以為之标準,而人始知所從,此以身立教者之所必用也,這是第五疇。

    次六,叫做乂用三德。

    蓋治道不可偏執,或用剛,或用柔,或剛柔參和,因時制宜,以合乎中,而後天下之事治,這是第六疇。

    次七,叫做明用稽疑。

    蓋大事不能無疑,必用蔔筮以決其疑,吉兇動靜,參乎神謀,而後能成天下之務,這是第七疇。

    次八,叫做念用庶征。

    蓋人事有得失,則天道之休咎應之,人君欲省念其所行之得,必用衆祥之征以為考驗,這是第八疇。

    次九,叫做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蓋人事有善惡,則天道之禍福應之,人君欲使天下向慕而為善,必用五福以勸之,欲使天下畏懼而不為惡,必用六極以懲之,這是第九疇。

    天道莫大于五行,故以五行為首。

    人道莫大于五事,故五事即次之。

    修身然後可以治人,故次之以八政。

    王政必奉乎天時,故次之以五紀。

    人君中天下而立,上以敬順天道,下以奠安民生,兆民萬姓,莫不取則焉,故次之以皇極,而居乎九數之中。

    人君雖以身立教,而亦不得不佐之以刑賞予奪之權,故次之以三德。

    事有不能決者,則舉而聽之于天,故次之以稽疑。

    庶征,則天之所以啟告乎人,五福六極,則天之所以禍福乎人,皆人君之所當知也,故又次之以庶征,而終以福極焉。

    此九疇自然之序,帝王治天下之大法,盡具于此。

    天之所以錫禹者,亦神矣哉!” 【原文】“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穑。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

     【直解】此以下是九疇之目。

    爰字,解做于字。

    五谷初種時叫做稼,妝斂時叫做穑。

    作,是為。

    箕子衍五行之疇,說道:“洛書之數,首曰五行。

    五行之目,水為第一。

    蓋萬物成形,莫不由微而至著,故五行次序,亦以微著為先後。

    水乃天一所生,為體最微,故居第一。

    火乃地二所生,為體漸著,故居第二。

    天三生木,為形充實,故居第三。

    地四生金,為體堅固,故居第四。

    天五生土,體質最大,故居第五。

    其為序如此。

    然各一其質,則各一其性。

    水為性潤澤而又下行,故曰潤下。

    火為性炎熱而又上升,故曰炎上。

    木之性則屈曲而又聳直,故曰曲直。

    金之性則可順從而又可改革,故曰從革。

    土以生物為性,而所生莫盛于五谷,故于是可以種而稼,熟而穑焉。

    然各一其性,又各一其味。

    水惟潤下,故浸漬而為鹹。

    火惟炎上,故焦灼而為苦。

    木性曲直,則氣郁而成酸。

    金性從革,則氣烈而成辛。

    至于稼穑性禀中和,則其氣味獨為甘美。

    此皆成于造化之自然,而切于民生之日用者也。

    人君于此五行者,果能裁成輔相以盡調燮之功,則五氣順布,六府孔修,而所以左右斯民者,其責無不盡矣。

    ” 【原文】“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直解】從,是順。

    睿,是通微。

    肅,是嚴整。

    乂,是條理。

    哲,是智。

    謀,是度。

    聖,是無所不通。

    箕子衍五事之疇說道:“洛書之數,二曰五事。

    五事之目,貌為第一。

    蓋人禀造化五行而生,其人事發見,先後亦以五行之序為次第。

    初生時,精之所凝,有形有色,而為貌,貌屬水,故居第一。

    既生後,氣之所發,有聲有音,而為言,言屬火,故居第二。

    由是精顯于目,則見物而能視,視屬木,故居第三。

    由是氣藏于耳,則聞聲而能聽,聽屬金,故居第四。

    由是精氣聚于心,則有知有識,而能思,思屬土,故居第五。

    其序如此。

    五體既備,五德自具。

    貌之德,齊莊中正而為恭。

    言之德,順理成章而為從。

    視之德,無所不見而為明。

    聽之德,無所不聞而為聰。

    思之德,心通乎微,而為睿。

    五德既具,五用自彰。

    容貌惟其恭敬,則臨民之際,有威可畏,有儀可象,而截然其嚴整。

    言語惟其順理,則出令之時,不傷于易,不傷于煩,而秩然其有條。

    視遠惟明,則不薮于所見,凡人情物理,無不洞照,而為天下之大智。

    聽德惟聰,則不惑于所聞,凡是非可否,都能裁度,而為天下之善謀。

    思慮惟能通微,則清明洞達,存神應妙,将無所不通,而為天下之至聖。

    人君于此五者,若能随事盡理,則身修道立,而可以為天下法矣。

    然貌言視聽思,事雖有五,而以思為主;恭從明聰睿,德雖有五,而以敬為主。

    蓋能思,則視聽言動之間,方知所省察;能敬,則身心動靜之際,乃有所持循。

    誠之于思,而又主之以敬,聖學始終之要在是矣。

    ” 【原文】“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直解】貨,是财貨。

    司空,是掌邦土之官。

    司徒,是掌邦教之官。

    司寇,是理刑之官。

    賓,是接待賓客。

    師,是師旅。

    箕子說:“洛書次三,八政之疇。

    第一件是食。

    蓋食者民之所賴以為生,而制田裡,教樹畜,以開足食之原者,乃王政之首務也,故居第一。

    第二件是貨。

    蓋貨者民之所資以為用,而惠工商,通貨賄,以利斯民之用者,乃王政之不可緩也,故居第二。

    食貨既足,不可不思報本,故第三件是祭祀。

    修禮物交神人,所以報本也。

    祀典既舉,不可不奠其居,故第四件是司空之政。

    造疆場,定廬舍,所以奠居也。

    民之逸居者,不可以無教,故第五件是司徒,使之敷教以化民。

    教之不率者,不可以無刑,故第六件是司寇,使之掌刑以弼教。

    内治修矣,外治不可不舉也,故第七件曰賓禮之政。

    而懷諸侯,來遠人,以通天下之情者在是矣。

    文教備矣,武威不可不振也,故第八件曰師旅之政。

    而征不庭,讨有罪,以防天下之患者在是矣。

    這八政雖有緩急先後之不同,要之皆切于民,而不可缺一。

    人君能舉而措之,尚何民生之不厚哉!所以說農用八政。

    ” 【原文】“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

     【直解】辰,是日月交會的去處。

    曆數,是推算天象的定數。

    箕子說:“洛書次四,五紀之疇。

    第一件叫做歲。

    蓋天道運行,本有一寒一暑之序,因而定之為春夏,為秋冬,合四時以成一歲,而天運可紀矣。

    歲無不統,故居一。

    第二件叫做月。

    蓋月行于天,本有生明生魄之候,因而定之為晦朔,為弦望,合三十日以成一月,而月行可紀矣。

    月統于歲,故居二。

    第三件叫做日。

    蓋日有出沒,則因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