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威武,侵入彼之疆界,聲罪緻讨,取彼兇殘之君而戮之,以救民于水火之中。
雖罪止一人,而澤被四海,使我殺伐之功,因以張大。
昔成湯之功,所以稱于天下者,以其除暴救民也。
今我亦能取兇殘以張殺伐,則除暴救民之功,亦将繼湯而有光矣。
爾将士可不勉哉!” 【原文】“勖哉,夫子!罔或無畏,甯執非敵。
百姓懔懔,若崩厥角。
嗚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直解】勖,是勉。
夫子,指衆将士。
武王誓師既終,又恐諸将士恃勇而輕敵,複戒勉之說道:“天下之事,以懼心處之者恒成,而以忽心乘之者必敗。
勉哉爾将士!無或以商王衆叛親離,不畏也,而遂輕忽之。
甯可隻說彼衆我寡,恐敵他不過,而常存戒慎之意可也。
所以然者為何?蓋今百姓畏商之虐,懔懔乎不能自保,一旦聞我周之伐商,皆歡欣感戴,稽首至地以迎王師,有若崩摧其頭角然。
人心望救之切如此。
所賴以拯捄保全之者,在此一舉耳,而可不勉乎?嗚呼!汝等其同以除暴救民為德,同以除暴救民為心,相與戮力緻讨,一戰而勝商,立定其克敵之功。
則庶幾,斯民免于兇虐,釋懔懔之危,而得以久安于斯世矣。
不然,将何以慰彼望救之民耶!”夫武王之誓師,既雲戎商必克矣,而猶懷甯執非敵之憂;既雲子有亂臣同心同德矣,而不忘一德一心之戒。
聖人之重用民命,臨事而懼也如此。
泰誓下 武王伐纣,即渡河将戰,乃複誓戒将士。
史臣記其辭為泰誓下篇。
【原文】時厥明,王乃大巡六師,明誓衆士。
【直解】厥明,是明日。
大巡,是周遍巡視。
六師,是六軍。
史臣叙說,武王既以戊午日師渡孟津,至于明日,将趨商郊,臨敵甚近。
武王乃大巡六師,按行軍壘之間,然後曉然發令誓戒衆士,以齊一衆志,而作其氣焉。
【原文】王曰:“嗚呼!我西土君子。
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于天,結怨于民。
【直解】西土君子,是西方從征的将士。
顯道,是明顯的道理。
五常,是五倫就指顯道言。
武王誓師,先歎息說道:“凡從我來的西方衆君子,各宜知悉。
上天有明白顯著的道理,賦之于人,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
這五件道理,比類相屬,散見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無不彰明較著。
為君者當敬守此道,以為法于天下可也。
今商王受身為綱常之主,乃亵狎侮慢此五常之道,荒棄怠惰,全然無所敬畏,上則自絕于天而天棄之,下則結怨于民而民畔之。
夫君,天之元子,民之父母也。
今悖理傷道,以至天怒民怨如此,我安得不奉天順人以讨之乎?” 【原文】“斮朝涉之胫,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痛四海。
崇信奸回,放黜師保,屏棄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上帝弗順,祝降時喪。
爾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罰。
【直解】斮,是砍斷。
朝涉,是清晨光渡水。
胫,是腳骨。
賢人,指比幹。
痛字,解做病字。
奸回,是奸邪的人。
正士,指箕子。
婦人,指妲己。
祝字,解做斷字。
武王數纣之惡說道:“商王受,于冬月見人有清晨渡水的,疑他腳骨何故耐寒,乃斫其腳而觀之。
惡賢人比幹之強谏,發怒說道:‘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
他既是聖人,其心竅必與常人不同。
’乃剖其心而觀之。
大作刑威,任意殺戮,以毒病四海之人,無不橫受其禍者。
其所尊崇而信任的,都是奸邪小人,反放逐黜退那師保重臣,不加尊禮。
于先王之典章法度,則屏棄之而不用。
忠正之士,如箕子者,則拘囚之以為奴。
把郊社事天地的大禮,都廢了,不行修舉;宗廟事祖宗的祀典,都忘了,不行享祀。
惟專作奇異的技術、淫侈的巧物,以媚悅那所愛幸的婦人,荒淫侈靡,無所不至。
夫剖賢人,囚正士,則君臣之義絕;不享宗廟,則父子之恩亡;黜師保,則師友之禮失;悅婦人,則夫婦之道乖。
商王之悖亂天道,以自絕天如此。
故上天不順其所為,遂斷絕其命,而降是喪亡。
則我今日之舉,乃所以行天之罰耳。
爾衆士其可不孜孜然勉力,奉我一人,以敬行天罰哉!” 【原文】“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
’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肆予小子,誕以爾衆士殄殲乃仇。
爾衆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
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
【直解】後,是君。
獨夫,是孤立無助的人,就指纣說。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這兩句也是古語。
肆,是發語辭。
誕,是大。
殄,是絕殲,是滅。
迪字,解做蹈字。
殺敵叫做果。
緻果叫做毅。
登,是成。
乃辟,是汝君。
武王述商纣結怨于民之事,先引古語以發端,說道:“我聞古人有言:‘小民之情,向背無常。
以恩意撫恤我,則愛戴其上,奉之以為君主;若以威勢淩虐我,則疾視其上,怨之如同寇仇。
’由此言觀之,今孤立無助的人,如商王受者,不知撫民之道,顧大作威虐,以殘害于汝百姓,使汝父子兄弟不能相保,是乃汝世世的仇雠也。
甯複可為汝君乎?我又聞古人說道:‘凡欲樹立人之德,使有成就,務須多方培養,以緻其滋長;欲除去人之惡,使無蔓延,務須将那首惡的人處治了,以絕滅其禍本。
’今商王受正是衆惡之本,所當先除者也。
故我小子,倡義興師,大以爾等衆士,吊民伐罪,務絕滅汝之世仇,以除天下之禍本。
爾衆士其庶幾齊心奮勇,蹈行殺敵之果,緻果之毅,以成就汝君吊伐之功可也。
爾若能蹈行果毅,而功績衆多,則我不吝高爵厚祿之賞,以酬爾勞;若是不蹈果毅,而怠忽偾事,則必有顯戮示衆,以彰爾罪。
爾等可不思策勳定難,以自免于罪戾乎哉!” 【原文】“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
惟我有周,誕受多方。
【直解】西土,指岐周豐鎬之地,周之舊邦也。
多方,是萬方之地。
武王誓師将終,又歎息說:“夫觀商王所為,天人共棄之如此,則商家既有必亡之勢矣。
且爾衆亦知我周家有必興之理乎?當商之季,惟我文考,率興以敬天,修政以仁民,聖德棄積于一身,而光輝發越于天下,就如日月大明,照臨下土一般。
東西南北,地雖至遠,而其光之所被,舉四方之衆,莫不共仰其休。
岐周豐鎬,地為至近,故其德為尤顯,而一方之人,莫不親睹其盛。
夫其德之所及如此,是以人心戴之,天命歸之,惟我有周,宜其大受多方而有天下也。
蓋有大德者,必受大命。
而我有文考之德,為之憑藉,則天下之大,自不能舍我周而他适矣。
爾衆之輔我以伐商也,又何疑哉!” 【原文】“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
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 【直解】武王說:“我文考之德,既足以興周,則我今日伐商之舉,唯憑藉先德而已。
故我能勝受,不是我之威武,足以取天下也。
乃惟我文考有德無罪,故為天所佑,而庇及後人耳。
若不幸而受能勝我,卻不是我文考之有罪,不足以得天下也。
乃惟我小子德薄無良,故為天所譴,而辱及前人耳。
然我文考之德,克享天心久矣。
我今奉先德以伐有罪,又豈有不克之理哉!” 牧誓 牧是地名,在商之郊外,即今河南衛輝府城南地方。
武王伐纣,兵至牧野臨戰之時,誓戒将士。
史臣錄其語為書,以牧誓名篇。
【原文】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直解】甲子,是二月初四日。
昧爽,是天将明未明之時。
杖字、秉字,都解做持字。
黃钺,是黃金裝飾的大斧。
旄,是旄節。
逖,是遠。
史臣記說,二月甲子日黎明時候,武王引兵到了商之郊外牧野地方,将與商兵交戰,乃發誓命以戒勉将士。
武王左手持着黃钺,右手持着白旄,以指麾衆将士說道:“爾等皆西土之人,我以伐暴救民之故,率爾遠行至此。
”這是武王将誓而先慰勞之辭。
【原文】王曰:“嗟!我友邦冢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 【直解】友邦冢君、禦事已解見泰誓上篇。
司徒、司馬、司空是三卿,此時武王尚為諸侯,故未備六卿。
亞,是大夫,以其為卿之次,故謂之亞。
旅,是士,以其人衆,故謂之旅。
師氏,是官名,掌扈從宿衛之事。
千夫長,是統領千人的将帥。
百夫長,是統領百人的将帥。
庸、蜀、羌、髳、微、盧、彭、濮是西南夷八國名,是時武王仗大義以伐商,故蠻夷之長,都率兵來會戰也。
稱,是舉。
戈、矛,都是槍類,戈短而矛長。
比,是并列。
幹,是盾,即今之遮牌。
武王将發誓命,先歎息曆呼從征之人以告之說:“我鄰國的諸侯,與我本國的治事之臣司徒、司馬、司空、亞大夫、衆士、師氏之官、千人之長、百人之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之人,舉執汝之戈戟,排列汝之幹楯,樹立汝之長矛,我将發誓命以告汝,宜審聽之。
” 【原文】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直解】牝雞,是母雞。
晨,是報曉。
索,是蕭索。
婦,指妲己說。
肆,是陳。
答,是報。
王父,是祖。
母弟,是同母之弟。
迪,是道。
武王誓師說:“我聞古人有言:‘雞之為物,雖所以司晨,然牝雞無晨鳴之理。
若人家有牝雞晨鳴,則陰陽反常,妖孽見兆,其家必主破敗蕭索。
’可見陰陽有定分,内外有定體,婦人不可以預外事,亦猶牝雞不可司晨也。
今商王受,乃惑于妲己之嬖,好惡常罰皆決于其口,惟其言之是用,是所謂牝雞而司晨者也。
因此心志昏迷,政事缪亂,将郊廟的大祀都廢棄了,不知天地祖宗之當報。
将先王所遺同祖之弟,與同母之弟都棄絕疏遠,不以道善遇之。
卻于四方多罪逃亡之人,乃尊崇而長養,親信而任使。
以是人為大夫卿士,分布要地,使之脅權肆毒,加暴虐于百姓,倚勢犯法,為奸宄于商邑。
其政事之昏亂,一至于此,皆以荒于女色,不恤國政之故。
夫牝雞晨而家索,婦言用而國亡,此理之必然者矣。
” 【原文】“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勖哉夫子! 【直解】發,是武王名。
愆,是過。
夫子,稱衆将士。
勖,是勉。
武王說:“商王受之肆行無道,神人共憤,乃天讨之所不赦者。
今我小子發,興兵伐商,惟以敬行天罰而已,非得已而用之也。
故今日之戰,當以節制為尚,不以多殺為功。
其進而迎敵,不過于六步、七步,即便止駐以整齊部伍,然後複從而進焉。
爾将士勉哉!無或乘勝而輕進也。
其戰而殺敵,少不過于四伐、五伐,多不過于六伐、七伐,即便止駐以整齊部伍,然後複從而伐之。
勉哉爾将士!無或乘怒而貪殺也。
” 【原文】“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
弗迓克奔,以役西土。
勖哉夫子! 【直解】桓桓,是威武的模樣。
虎、貔、熊、罴,是四樣猛獸。
迓,是迎擊。
奔,是走來投降。
武王又說:“兵不勇則無以克敵。
爾将士庶幾振桓桓之威,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以奮擊于商郊之地,不可有所退怯也。
然過勇則不免濫殺,惟當于兇殘者取之,抗拒者誅之。
若有能知順逆之理,奔走來降者,即當容納,勿一槩迎擊之,以勞役我西土之人。
勉哉爾将士!其武勇是奮,而殺降是戒可也。
” 【原文】“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直解】武王誓師将終,又戒勅之說:“爾等将士若于我之命而有所不勉或輕進或貪殺,或無勇而殺降,是違号令而失紀律也。
則軍有常刑,必戮及爾身,罔有攸赦矣。
可不戒哉!”按:此篇武王之所以誓師者,皆本之以仁義,而出之以節制,行陣有禮,賞罰有信。
夫以至仁伐至不仁,而謹戒如此,此其所以為王者之師也。
武成 這一篇是史臣記武王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治興太平,自伐商以至歸周,始終規模次第,以總叙武功之成,故取武成二字名篇。
舊編前後失序,今從蔡沉所定。
【原文】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直解】一月,是正月。
旁,是近。
魄,是月體黑暗處。
每月朔後,則明生魄死,故初二日叫做旁死魄。
翼日,是明日。
史臣叙說,惟一月壬辰月旁死魄,越明日癸巳,武王于是日之朝,步自宗周舉兵以往征伐商纣,其始事如此。
【原文】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後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将有大正于商。
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薮。
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
” 【直解】厎商之罪,是極數商纣的罪惡。
有道,是周家先世祖父有道德者。
發,是武王名。
逋逃,是犯罪逃避的人。
略,是謀略。
俾字,解做從字。
史臣叙說,武王将興問罪之師,乃先舉告神之典,極數商纣的罪惡,告于皇天後土,及所過名山大川之神,其祝詞說道:“惟我周家先世有道的曾孫周王發,将欲興師大正有商之罪。
今商王受雖居君位,全無君道。
天生物類以資人用,受則暴恣殄絕,全然不知愛惜;百姓是邦本,受則酷害戕虐,全然不知撫養。
身為億兆之主,不知明刑勅罰,以誅鋤奸宄,保安良善,反收留那四方有罪在逃之人,與他做主,而有司莫之敢捕之。
如魚之聚于深淵,獸之聚于林薮一般,豈不亂政壞事哉!夫商罪之當正如此,但撥亂而反之正,必須得人輔佐,方可舉事。
今我小子既得仁厚有德的人,抱濟世安民之略者,故敢敬承上帝之意,而為吊民伐罪之舉,取彼兇殘,遏絕亂謀。
惟時内而華夏冠帶之國,外而蠻貊化外之邦,無不相率從順我周。
同力伐商者,雖是人心共憤,不約自同,但兵兇戰危,何敢自恃。
惟爾天地山川之神,同以佑民為心,其尚于冥冥之中,輔我戰勝攻取,以救濟兆民,而出諸水火。
毋使為商所勝,以為爾神羞辱可也。
” 【原文】既戊午,師逾孟津。
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
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一戎衣,天下大定。
乃反商政,政由舊。
釋箕子囚,封比幹墓,式商容闾。
散鹿台之财,發钜橋之粟,大赉于四海,而萬姓悅服。
【直解】陳字,與陣字通用。
休命,是天心佑助的美命。
若林,是人衆如樹林一般。
北,是敗走。
杵,是木杵。
箕子谏纣不聽,佯狂為奴,身被囚系。
比幹強谏,剖心而死。
商容賢臣,為纣所廢。
式,是在車上俯身恁轼以緻敬也。
鹿台、钜橋,是纣藏積錢糧的去處。
大赉,是普施恩澤。
史臣叙說,武王率伐商之師,于戊午日,東渡孟津河,癸亥日,列陳于商國之外,頓兵少息,等待上天的美命。
甲子日天将明未明之時,商纣率領其軍旅,衆多如林,與武王會戰于牧野之地。
然是時,纣兵雖多,而離心離德,無一個肯向前與周兵對敵的,前面的人馬,都倒戈内向,反攻他後面的人,奔走蹂踐,自相屠戮,殺得血流遍野,雖木杵棄在地下的,也漂将起來。
蓋纣素無道,積怨于人,人心叛之,不戰自敗。
所以武王的兵,但披着兵甲一行,而天下遂已大定,無事于再舉之勞。
蓋以至仁而伐不仁,其易如此。
于是将纣所行的虐政,盡行改革,隻依着商家先世的舊政而行。
釋放了太師箕子之囚,封表少師比幹墳墓,經過賢人商容的門闾,則恁轼以緻
雖罪止一人,而澤被四海,使我殺伐之功,因以張大。
昔成湯之功,所以稱于天下者,以其除暴救民也。
今我亦能取兇殘以張殺伐,則除暴救民之功,亦将繼湯而有光矣。
爾将士可不勉哉!” 【原文】“勖哉,夫子!罔或無畏,甯執非敵。
百姓懔懔,若崩厥角。
嗚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 【直解】勖,是勉。
夫子,指衆将士。
武王誓師既終,又恐諸将士恃勇而輕敵,複戒勉之說道:“天下之事,以懼心處之者恒成,而以忽心乘之者必敗。
勉哉爾将士!無或以商王衆叛親離,不畏也,而遂輕忽之。
甯可隻說彼衆我寡,恐敵他不過,而常存戒慎之意可也。
所以然者為何?蓋今百姓畏商之虐,懔懔乎不能自保,一旦聞我周之伐商,皆歡欣感戴,稽首至地以迎王師,有若崩摧其頭角然。
人心望救之切如此。
所賴以拯捄保全之者,在此一舉耳,而可不勉乎?嗚呼!汝等其同以除暴救民為德,同以除暴救民為心,相與戮力緻讨,一戰而勝商,立定其克敵之功。
則庶幾,斯民免于兇虐,釋懔懔之危,而得以久安于斯世矣。
不然,将何以慰彼望救之民耶!”夫武王之誓師,既雲戎商必克矣,而猶懷甯執非敵之憂;既雲子有亂臣同心同德矣,而不忘一德一心之戒。
聖人之重用民命,臨事而懼也如此。
泰誓下 武王伐纣,即渡河将戰,乃複誓戒将士。
史臣記其辭為泰誓下篇。
【原文】時厥明,王乃大巡六師,明誓衆士。
【直解】厥明,是明日。
大巡,是周遍巡視。
六師,是六軍。
史臣叙說,武王既以戊午日師渡孟津,至于明日,将趨商郊,臨敵甚近。
武王乃大巡六師,按行軍壘之間,然後曉然發令誓戒衆士,以齊一衆志,而作其氣焉。
【原文】王曰:“嗚呼!我西土君子。
天有顯道,厥類惟彰。
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于天,結怨于民。
【直解】西土君子,是西方從征的将士。
顯道,是明顯的道理。
五常,是五倫就指顯道言。
武王誓師,先歎息說道:“凡從我來的西方衆君子,各宜知悉。
上天有明白顯著的道理,賦之于人,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
這五件道理,比類相屬,散見于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倫,無不彰明較著。
為君者當敬守此道,以為法于天下可也。
今商王受身為綱常之主,乃亵狎侮慢此五常之道,荒棄怠惰,全然無所敬畏,上則自絕于天而天棄之,下則結怨于民而民畔之。
夫君,天之元子,民之父母也。
今悖理傷道,以至天怒民怨如此,我安得不奉天順人以讨之乎?” 【原文】“斮朝涉之胫,剖賢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痛四海。
崇信奸回,放黜師保,屏棄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上帝弗順,祝降時喪。
爾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罰。
【直解】斮,是砍斷。
朝涉,是清晨光渡水。
胫,是腳骨。
賢人,指比幹。
痛字,解做病字。
奸回,是奸邪的人。
正士,指箕子。
婦人,指妲己。
祝字,解做斷字。
武王數纣之惡說道:“商王受,于冬月見人有清晨渡水的,疑他腳骨何故耐寒,乃斫其腳而觀之。
惡賢人比幹之強谏,發怒說道:‘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
他既是聖人,其心竅必與常人不同。
’乃剖其心而觀之。
大作刑威,任意殺戮,以毒病四海之人,無不橫受其禍者。
其所尊崇而信任的,都是奸邪小人,反放逐黜退那師保重臣,不加尊禮。
于先王之典章法度,則屏棄之而不用。
忠正之士,如箕子者,則拘囚之以為奴。
把郊社事天地的大禮,都廢了,不行修舉;宗廟事祖宗的祀典,都忘了,不行享祀。
惟專作奇異的技術、淫侈的巧物,以媚悅那所愛幸的婦人,荒淫侈靡,無所不至。
夫剖賢人,囚正士,則君臣之義絕;不享宗廟,則父子之恩亡;黜師保,則師友之禮失;悅婦人,則夫婦之道乖。
商王之悖亂天道,以自絕天如此。
故上天不順其所為,遂斷絕其命,而降是喪亡。
則我今日之舉,乃所以行天之罰耳。
爾衆士其可不孜孜然勉力,奉我一人,以敬行天罰哉!” 【原文】“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
’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
肆予小子,誕以爾衆士殄殲乃仇。
爾衆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
功多有厚賞,不迪有顯戮。
【直解】後,是君。
獨夫,是孤立無助的人,就指纣說。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這兩句也是古語。
肆,是發語辭。
誕,是大。
殄,是絕殲,是滅。
迪字,解做蹈字。
殺敵叫做果。
緻果叫做毅。
登,是成。
乃辟,是汝君。
武王述商纣結怨于民之事,先引古語以發端,說道:“我聞古人有言:‘小民之情,向背無常。
以恩意撫恤我,則愛戴其上,奉之以為君主;若以威勢淩虐我,則疾視其上,怨之如同寇仇。
’由此言觀之,今孤立無助的人,如商王受者,不知撫民之道,顧大作威虐,以殘害于汝百姓,使汝父子兄弟不能相保,是乃汝世世的仇雠也。
甯複可為汝君乎?我又聞古人說道:‘凡欲樹立人之德,使有成就,務須多方培養,以緻其滋長;欲除去人之惡,使無蔓延,務須将那首惡的人處治了,以絕滅其禍本。
’今商王受正是衆惡之本,所當先除者也。
故我小子,倡義興師,大以爾等衆士,吊民伐罪,務絕滅汝之世仇,以除天下之禍本。
爾衆士其庶幾齊心奮勇,蹈行殺敵之果,緻果之毅,以成就汝君吊伐之功可也。
爾若能蹈行果毅,而功績衆多,則我不吝高爵厚祿之賞,以酬爾勞;若是不蹈果毅,而怠忽偾事,則必有顯戮示衆,以彰爾罪。
爾等可不思策勳定難,以自免于罪戾乎哉!” 【原文】“嗚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臨,光于四方,顯于西土。
惟我有周,誕受多方。
【直解】西土,指岐周豐鎬之地,周之舊邦也。
多方,是萬方之地。
武王誓師将終,又歎息說:“夫觀商王所為,天人共棄之如此,則商家既有必亡之勢矣。
且爾衆亦知我周家有必興之理乎?當商之季,惟我文考,率興以敬天,修政以仁民,聖德棄積于一身,而光輝發越于天下,就如日月大明,照臨下土一般。
東西南北,地雖至遠,而其光之所被,舉四方之衆,莫不共仰其休。
岐周豐鎬,地為至近,故其德為尤顯,而一方之人,莫不親睹其盛。
夫其德之所及如此,是以人心戴之,天命歸之,惟我有周,宜其大受多方而有天下也。
蓋有大德者,必受大命。
而我有文考之德,為之憑藉,則天下之大,自不能舍我周而他适矣。
爾衆之輔我以伐商也,又何疑哉!” 【原文】“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
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 【直解】武王說:“我文考之德,既足以興周,則我今日伐商之舉,唯憑藉先德而已。
故我能勝受,不是我之威武,足以取天下也。
乃惟我文考有德無罪,故為天所佑,而庇及後人耳。
若不幸而受能勝我,卻不是我文考之有罪,不足以得天下也。
乃惟我小子德薄無良,故為天所譴,而辱及前人耳。
然我文考之德,克享天心久矣。
我今奉先德以伐有罪,又豈有不克之理哉!” 牧誓 牧是地名,在商之郊外,即今河南衛輝府城南地方。
武王伐纣,兵至牧野臨戰之時,誓戒将士。
史臣錄其語為書,以牧誓名篇。
【原文】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直解】甲子,是二月初四日。
昧爽,是天将明未明之時。
杖字、秉字,都解做持字。
黃钺,是黃金裝飾的大斧。
旄,是旄節。
逖,是遠。
史臣記說,二月甲子日黎明時候,武王引兵到了商之郊外牧野地方,将與商兵交戰,乃發誓命以戒勉将士。
武王左手持着黃钺,右手持着白旄,以指麾衆将士說道:“爾等皆西土之人,我以伐暴救民之故,率爾遠行至此。
”這是武王将誓而先慰勞之辭。
【原文】王曰:“嗟!我友邦冢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 【直解】友邦冢君、禦事已解見泰誓上篇。
司徒、司馬、司空是三卿,此時武王尚為諸侯,故未備六卿。
亞,是大夫,以其為卿之次,故謂之亞。
旅,是士,以其人衆,故謂之旅。
師氏,是官名,掌扈從宿衛之事。
千夫長,是統領千人的将帥。
百夫長,是統領百人的将帥。
庸、蜀、羌、髳、微、盧、彭、濮是西南夷八國名,是時武王仗大義以伐商,故蠻夷之長,都率兵來會戰也。
稱,是舉。
戈、矛,都是槍類,戈短而矛長。
比,是并列。
幹,是盾,即今之遮牌。
武王将發誓命,先歎息曆呼從征之人以告之說:“我鄰國的諸侯,與我本國的治事之臣司徒、司馬、司空、亞大夫、衆士、師氏之官、千人之長、百人之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之人,舉執汝之戈戟,排列汝之幹楯,樹立汝之長矛,我将發誓命以告汝,宜審聽之。
” 【原文】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直解】牝雞,是母雞。
晨,是報曉。
索,是蕭索。
婦,指妲己說。
肆,是陳。
答,是報。
王父,是祖。
母弟,是同母之弟。
迪,是道。
武王誓師說:“我聞古人有言:‘雞之為物,雖所以司晨,然牝雞無晨鳴之理。
若人家有牝雞晨鳴,則陰陽反常,妖孽見兆,其家必主破敗蕭索。
’可見陰陽有定分,内外有定體,婦人不可以預外事,亦猶牝雞不可司晨也。
今商王受,乃惑于妲己之嬖,好惡常罰皆決于其口,惟其言之是用,是所謂牝雞而司晨者也。
因此心志昏迷,政事缪亂,将郊廟的大祀都廢棄了,不知天地祖宗之當報。
将先王所遺同祖之弟,與同母之弟都棄絕疏遠,不以道善遇之。
卻于四方多罪逃亡之人,乃尊崇而長養,親信而任使。
以是人為大夫卿士,分布要地,使之脅權肆毒,加暴虐于百姓,倚勢犯法,為奸宄于商邑。
其政事之昏亂,一至于此,皆以荒于女色,不恤國政之故。
夫牝雞晨而家索,婦言用而國亡,此理之必然者矣。
” 【原文】“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勖哉夫子! 【直解】發,是武王名。
愆,是過。
夫子,稱衆将士。
勖,是勉。
武王說:“商王受之肆行無道,神人共憤,乃天讨之所不赦者。
今我小子發,興兵伐商,惟以敬行天罰而已,非得已而用之也。
故今日之戰,當以節制為尚,不以多殺為功。
其進而迎敵,不過于六步、七步,即便止駐以整齊部伍,然後複從而進焉。
爾将士勉哉!無或乘勝而輕進也。
其戰而殺敵,少不過于四伐、五伐,多不過于六伐、七伐,即便止駐以整齊部伍,然後複從而伐之。
勉哉爾将士!無或乘怒而貪殺也。
” 【原文】“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
弗迓克奔,以役西土。
勖哉夫子! 【直解】桓桓,是威武的模樣。
虎、貔、熊、罴,是四樣猛獸。
迓,是迎擊。
奔,是走來投降。
武王又說:“兵不勇則無以克敵。
爾将士庶幾振桓桓之威,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以奮擊于商郊之地,不可有所退怯也。
然過勇則不免濫殺,惟當于兇殘者取之,抗拒者誅之。
若有能知順逆之理,奔走來降者,即當容納,勿一槩迎擊之,以勞役我西土之人。
勉哉爾将士!其武勇是奮,而殺降是戒可也。
” 【原文】“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直解】武王誓師将終,又戒勅之說:“爾等将士若于我之命而有所不勉或輕進或貪殺,或無勇而殺降,是違号令而失紀律也。
則軍有常刑,必戮及爾身,罔有攸赦矣。
可不戒哉!”按:此篇武王之所以誓師者,皆本之以仁義,而出之以節制,行陣有禮,賞罰有信。
夫以至仁伐至不仁,而謹戒如此,此其所以為王者之師也。
武成 這一篇是史臣記武王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治興太平,自伐商以至歸周,始終規模次第,以總叙武功之成,故取武成二字名篇。
舊編前後失序,今從蔡沉所定。
【原文】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直解】一月,是正月。
旁,是近。
魄,是月體黑暗處。
每月朔後,則明生魄死,故初二日叫做旁死魄。
翼日,是明日。
史臣叙說,惟一月壬辰月旁死魄,越明日癸巳,武王于是日之朝,步自宗周舉兵以往征伐商纣,其始事如此。
【原文】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後土、所過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孫周王發,将有大正于商。
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薮。
予小子既獲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亂略。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無作神羞。
” 【直解】厎商之罪,是極數商纣的罪惡。
有道,是周家先世祖父有道德者。
發,是武王名。
逋逃,是犯罪逃避的人。
略,是謀略。
俾字,解做從字。
史臣叙說,武王将興問罪之師,乃先舉告神之典,極數商纣的罪惡,告于皇天後土,及所過名山大川之神,其祝詞說道:“惟我周家先世有道的曾孫周王發,将欲興師大正有商之罪。
今商王受雖居君位,全無君道。
天生物類以資人用,受則暴恣殄絕,全然不知愛惜;百姓是邦本,受則酷害戕虐,全然不知撫養。
身為億兆之主,不知明刑勅罰,以誅鋤奸宄,保安良善,反收留那四方有罪在逃之人,與他做主,而有司莫之敢捕之。
如魚之聚于深淵,獸之聚于林薮一般,豈不亂政壞事哉!夫商罪之當正如此,但撥亂而反之正,必須得人輔佐,方可舉事。
今我小子既得仁厚有德的人,抱濟世安民之略者,故敢敬承上帝之意,而為吊民伐罪之舉,取彼兇殘,遏絕亂謀。
惟時内而華夏冠帶之國,外而蠻貊化外之邦,無不相率從順我周。
同力伐商者,雖是人心共憤,不約自同,但兵兇戰危,何敢自恃。
惟爾天地山川之神,同以佑民為心,其尚于冥冥之中,輔我戰勝攻取,以救濟兆民,而出諸水火。
毋使為商所勝,以為爾神羞辱可也。
” 【原文】既戊午,師逾孟津。
癸亥,陳于商郊,俟天休命。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
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
一戎衣,天下大定。
乃反商政,政由舊。
釋箕子囚,封比幹墓,式商容闾。
散鹿台之财,發钜橋之粟,大赉于四海,而萬姓悅服。
【直解】陳字,與陣字通用。
休命,是天心佑助的美命。
若林,是人衆如樹林一般。
北,是敗走。
杵,是木杵。
箕子谏纣不聽,佯狂為奴,身被囚系。
比幹強谏,剖心而死。
商容賢臣,為纣所廢。
式,是在車上俯身恁轼以緻敬也。
鹿台、钜橋,是纣藏積錢糧的去處。
大赉,是普施恩澤。
史臣叙說,武王率伐商之師,于戊午日,東渡孟津河,癸亥日,列陳于商國之外,頓兵少息,等待上天的美命。
甲子日天将明未明之時,商纣率領其軍旅,衆多如林,與武王會戰于牧野之地。
然是時,纣兵雖多,而離心離德,無一個肯向前與周兵對敵的,前面的人馬,都倒戈内向,反攻他後面的人,奔走蹂踐,自相屠戮,殺得血流遍野,雖木杵棄在地下的,也漂将起來。
蓋纣素無道,積怨于人,人心叛之,不戰自敗。
所以武王的兵,但披着兵甲一行,而天下遂已大定,無事于再舉之勞。
蓋以至仁而伐不仁,其易如此。
于是将纣所行的虐政,盡行改革,隻依着商家先世的舊政而行。
釋放了太師箕子之囚,封表少師比幹墳墓,經過賢人商容的門闾,則恁轼以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