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惟後非賢不乂,惟賢非後不食。
其爾克紹乃辟于先王,永綏民。
”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 【直解】乂,是治。
食,是食其祿。
紹,是繼。
乃辟,解做汝君,是高宗自稱。
綏,是安。
對,是承當。
揚,是播告。
高宗命傅說說道:“君臣相遇,自古為難。
聖主必待賢臣以弘功業,使非輔君作聖之賢,則甯虛其位而已,豈肯與之共治乎?是君遇臣之難也。
賢人亦俟明主以顯其德。
使非從谏克聖之君,則甯終于隐而已,豈肯苟食其祿乎?是臣遇君之難也。
今我得汝于夢赉,而汝亦應我之旁求,君臣相遇,可謂千載一時,而與先王之遇阿衡無異矣。
汝必感此非常之會,期立不世之功,朝夕訓志,左右交修,能輔我以繼先王之聖德,于以永安天下之民,使亦無一夫之不獲焉。
則堯舜其君民者,真不愧于阿衡之美,而于遭逢之盛,始無負矣。
”傅說一聞高宗之言,感激自奮,遂拜手稽首,以複于高宗說道:“輔君法祖以安民,美哉天子之命乎!此說之志,而亦說之分也。
敢以此美命承之于己,自信吾力之能副,雖自任而不以為嫌;又以此美命揚之于衆,自諒吾言之能踐,雖示人而不以為愧。
”說之複高宗者如此。
夫觀高宗之命,可見其銳然以成湯自期矣;觀傅說之言,可見其毅然以伊尹自任矣。
君臣一心如此,此商道之所以中興,而克紹夫前人之烈也欤。
高宗肜日 祭之次日又祭,叫做肜。
商高宗嘗行肜祭于祢廟,其日有雊雉之異。
賢臣祖己,因進戒高宗,欲其修德弭災。
史臣錄其語為書,即以高宗肜日名篇。
【原文】高宗肜日,越有雊雉。
【直解】越字是發語辭。
雊,是鳴。
雉,是野雞。
史臣記高宗肜祭祢廟之日,忽有雉雞飛來,鳴于鼎耳之上。
夫雉本野鳥,而鳴于廟中,殆天以是警高宗黩祀之失也。
【原文】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 【直解】祖己是當時賢臣。
格,是正。
祖己感雊雉之異,将進戒于高宗,先自家商量說:“凡天降災祥,必應于事,而人事得失,皆本于心。
今王黩祭于祢廟,其事固為失矣,而推原其故,實自媚神求福之一念啟之。
我今進戒,必先格王之非心,而後正其所失之事。
庶幾,王心易悟,而吾言易入也。
”祖己之言如此,可謂得進谏之道矣。
【原文】乃訓于王,曰:“惟天監下民,典厥義。
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
【直解】典字,解做主字。
義,是行事合宜。
年,是壽數。
永,是長。
祖己欲先格王心,乃訓戒于高宗,說道:“天之監視下民,其禍福予奪,惟主于所行之義與不義。
如其義,則天降之年,必然長永;如其不義,則天降之年,必然不永。
故人之不獲永年者,非天無故夭折其民,乃民之所行不義,而中道自絕其命耳。
夫壽夭之數,皆由自緻如此。
然則祈天永命之道,亦惟務民之義而已,何必渎鬼神為哉!”蓋人主富貴已極,其所欲者壽耳。
高宗禱祠之舉,未必不以祈年請命為先。
故祖己言此,以破其媚神徼福之心,誠格心之第一義也。
【原文】“民有不若德,不聽罪。
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
【直解】若德,是順理。
聽罪,是服罪。
孚字,解做信字。
孚命,是以妖孽為信驗而告戒之。
台字,解做我字。
祖己說:“斯民之中,有等不順乎理,而肆意妄為,又不服其罪,而飾非拒谏,及天既以妖孽為信驗而告戒之,欲使恐懼修省,以改正其德,于此而知所警焉。
天猶未遂絕之也。
乃複悍然不顧,以為妖孽之生,特出于偶然耳,其将奈我何。
如此,則終陷于不義之歸,而天必誅譴之。
所謂民之不義而自絕者如此。
然則人君于天戒之臨,可不深自儆省,而自恕以為不必畏哉!” 【原文】“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
” 【直解】司,是主。
胤字,解做嗣字。
豐,是厚。
昵,是親近。
祖己既格王之心,至此乃直正其所失之事,歎息說道:“天以斯民而付之王,王之職,主于敬民而已。
凡重民生,恤民隐,兢兢然不敢自肆者,乃王之事也。
舍此而徼福于神,豈王之事乎?況祖宗列聖,雖有親竦遠近之不同,然無非繼天之統,為天之嗣。
吾王承其後而主其祭,隻當一體孝敬,豈可專顧私恩,而獨豐厚于親近之祢廟乎?夫不務敬民而務渎神,一失也;不并隆于祖而獨豐于祢,又一失也。
天心仁愛,故出災變以告之,雊雉之異,有自來矣。
王可不戒哉!”高宗此時,必是專祭于其父小乙之廟,而有越禮以用情者,故祖己戒之如此。
西伯戡黎 西伯,是周文王,當時受命為西方諸侯之長,故稱西伯。
戡字,解做勝字。
黎,是國名。
當殷纣時,有黎國無道,文王舉兵伐而勝之。
祖伊見周之日盛,痛殷之将亡,遂進谏于纣,欲其省改。
史臣錄其言語,遂以西伯戡黎名篇。
【原文】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直解】祖伊,是殷之賢臣。
王,指纣說。
史臣記說,當初西伯周文王受命于殷,得專征伐,見黎國無道,舉兵而伐之。
此時既勝了黎國,三分天下,将有其二矣。
于是殷之賢臣有祖伊者,見周德方隆,其勢日至于強大,纣惡愈甚,其勢必至于危亡,惟恐戡黎之後,遂有伐殷之舉。
其心憂懼,乃自私邑奔走來告于纣王,庶幾王之改過以圖存也。
【原文】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
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
【直解】訖,是絕。
格人,是有見識的至人。
相,是助。
祖伊進谏于王,先呼天子以感動之,說道:“國命修短,皆系于天,自今日而觀,上天既已斷絕我殷邦之命脈矣。
何以知之?蓋國家之興亡,其幾先見,惟至誠之人,至靈之龜,乃能前知。
如今有見識的至人,與占蔔的元龜,都知道兇禍必至,無敢有知其吉者。
則天之絕我殷命,昭然可見矣。
然我殷家的基業,自祖宗列聖,相傳到今,豈不肯保佑我後世子孫,使之長守而不墜哉!蓋由我王不法祖宗,不畏天命,惟淫亂戲侮,縱欲敗度,以自絕于天,故雖先王在天之靈,亦不得而庇佑之耳。
王可不亟思改過以回天意乎!” 【原文】“故天棄我,不有康食。
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直解】康,是安。
虞,是忖度的意思。
典,是常法。
祖伊說:“我王既自絕于天,故天心厭棄我殷,不複愛惜。
如今天下,件件都是亂亡的景象。
如民以食為天也,今則水旱饑芒,小民無有安食,而民不聊生矣;民各有恒性也,今則悖禮傷道,都昧了本心,全不忖度,而天理滅亡矣;國家之常典,所當世世守之者也,今則紀綱廢弛,法度壞亂,不複率由先王之舊章,而國不可以為國矣。
此天所以促殷之亡,而非人力所能挽回者也。
天心之棄殷如此,居天位者,豈不深可懼哉!” 【原文】“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台?” 【直解】大命,是受非常之命者。
摯字,解做至字。
台,是我。
祖伊又說:“惟我殷邦,不但天心棄之而已。
今此下民,苦于虐政,亦無不欲殷之喪亡,私相告語說:‘今我等困苦至此,上天哀憐我民,如何不降威于殷而滅亡之乎?那有道之君,宜受非常之命者,如何不至,而救我等于水火之中乎?’今我王不能盡為民父母之道,決難久居民上,将無奈我何矣。
民心之棄殷如此。
夫人君上以事天,下以治民者也。
今天厭于上而不悟,民怨于下而不知,其能久乎?”祖伊告君之言,可謂痛切明著矣。
【原文】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直解】纣既聞祖伊之言,全然不知警懼,乃歎息說道:“爾雖說民心背畔,将欲亡我。
但我尊為天子,實天生我以主萬民,獨不有命在于天乎?小民亦無如我何矣。
”夫當天怒民怨之日,而為此飾非拒谏之言,此纣之所以終于滅亡也。
【原文】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 【直解】反,是退。
參,是參列。
乃字,解做汝字,指纣說。
祖伊見纣不聽其言,遂退而歎息說:“人君必須與天合德,方可責望于天。
乃汝今日所為,罪惡昭著,固已參列在上而不可掩矣。
又安能責望于天,而欲保其命耶?何其不自量也。
” 【原文】“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 【直解】功,是事。
祖伊又說:“我看殷國喪亡,隻在旦夕,決不能以久延矣。
所以然者為何?蓋今日所為之事,都是逆天害民的事,天怒民怨,決不可解矣。
事勢至此,其能免戮于商邦乎?”蓋祖伊憂國之深,不覺其言之痛切如此。
大抵亡國之君,天命已去,人心已離,天下皆以為至危,而彼猶自視以為至安,即有忠言正論,悍然而不顧。
如夏桀言我有天下,如天之有日,纣亦言我生不有命在天,及其喪亡,如出一轍,所謂與亂同事罔不亡者此也。
萬世人主,可不戒哉! 微子 微,是國名。
子,是爵。
微子名啟,乃殷纣之庶史。
此篇是微子痛殷将亡,謀于箕子比幹。
史臣錄其問答的言語,遂以微子名篇。
【原文】微子若曰:“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
我祖底遂陳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亂敗厥德于下。
【直解】父師,是箕子。
少師,是比幹。
亂正的亂字,解做治字。
底,是緻。
遂,是成功。
陳,是列。
恃酒行兇,叫做酗。
昔微子見纣惡之日甚,痛商祚之将亡,乃呼箕子比幹,與他商量說:“父師、少師,我殷家失道,前此猶望其能改,天下事或有可為。
以今日事勢觀之,無望其或能治正四方矣。
夫人君所以表正四方者,以其能修德也。
昔我祖成湯,懋昭大德,以緻成功大業,昭列于上,其垂裕後昆者,蓋亦遠矣。
豈知今日我子孫,不以修德法祖為務,惟沉湎酌酒,用亂敗其德于下,豈不有忝子烈祖乎?祖宗以艱難得之,後人以逸欲亡之,良可痛矣。
” 【原文】“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
卿士師師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獲。
小民方興,相為敵雠。
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殷遂喪,越至于今。
” 【直解】草竊,就如說草寇一般。
師師,是互相仿效的意思。
非度,是非法之事。
獲,是得。
津涯,是水邊堤岸。
越字,解做及字。
微子又說:“我殷既敗亂厥德,不能治正四方。
故今日四方人民,無小無大,都不務生理,不畏法度,隻好草竊為寇盜奸宄之事,無有安居樂業者矣。
不但小民為然,就是那卿士每,與朝廷治民的,亦皆彼此仿效,共為不法之事,互相容隐。
凡有奸宄犯罪之人,都不追究,無有得其罪而治之者。
是以小民益無忌憚,方且哄然而起,相敵相雠,以衆暴寡,以強淩弱,國家法紀于是乎蕩然矣。
事勢至此,我殷家必淪于喪亡,不可複救。
就如徒涉大水的一般,茫然無有邊岸,亦終于沉溺而已。
豈意我殷邦之盛,遂喪亡相及,至于今日如此之極乎?” 【原文】曰:“父師、少師,我其發出狂,吾家耄遜于荒。
今爾無指,告予颠,若之何其?” 【直解】我,指纣說。
耄,是老成之人。
遜于荒,是遁于荒野。
颠,是覆墜。
其,是語辭。
微子複呼箕子比幹,問捄亂之策,說道:“大凡朝廷清明,則老成之人,得安其位。
今我王乃發出颠狂,用舍倒置,以緻吾家老成之人,皆遁避于荒野,即有緩急,将誰倚賴乎?今所與共圖國事者,惟爾父師、少師而已。
爾若不明示意指,告我于颠覆墜之時,而圖所以維持拯救之策,則危亂日甚而不可為矣。
其将奈之何哉?”微子之言及此,其情誠切,而其辭亦可悲矣。
【原文】父師若曰:“王子!天毒降災荒殷邦,方興沈酗于酒。
【直解】王子,指微子說。
方興,是将來未艾的意思。
箕子答微子說:“我國家之禍亂,雖是人謀不藏,抑亦天意有在。
今天毒降災禍,以荒廢我殷邦,故使王不務修德,而沉湎縱酗于酒。
其勢方興未艾,不至于喪亡不已也。
豈特如王子所謂沉酗敗德而已哉!” 【原文】“乃罔畏畏,咈其耇長舊有位人。
【直解】罔畏畏,是不畏其所當畏。
咈字,解做逆字。
耇長,是老成之人。
箕子又答說:“老成耆舊,朝廷典刑系焉,人君所當敬畏而順從者也。
我殷既沉酗于酒,心志昏迷,凡天理所當畏的,都不知畏憚。
故雖老成耆舊有位之人,皆咈逆而棄逐之。
使不得安其位而行志。
此老成所以遁于荒野,而朝廷為之空虛也。
雖欲不亡,其可得乎!” 【原文】“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用,以容将食,無災。
【直解】攘,是取。
犧牷牲,都是祭神之物,純色叫做犧,全體叫做牷,牛羊豕總叫做牲。
箕子又答說:“國家為治,須是有司奉法,乃能使民不犯法。
今我殷民,固有攘竊祭祀神祇之犧牷牲者。
夫禮莫重于祭祀,祭莫重于犧牲。
今乃敢于攘竊,其罪大矣。
為有司者,也都相為容隐,不肯盡法。
就是将而食之,且無災禍。
蔑法廢禮,至此極矣。
豈但草竊奸宄之不治而已哉!” 【原文】“降監殷民,用乂雠斂,召敵雠不怠。
罪合于一,多瘠罔诏。
【直解】監,是視。
乂,是治。
雠斂,是科斂民财如仇雠一般。
不怠,是力行不息。
瘠,是餓殍。
诏,是告。
箕子又答說:“人君之失民心,常自聚斂始。
蓋上好聚斂,則興利之臣,必迎合上意,以刻剝民财。
此人心所以怨畔,而天下困窮也。
我今下視殷民,凡上所用以治之者,隻是嚴刑酷罰,雠視其民而科斂之,無有愛惜憐憫之意。
夫上以雠斂下則下必以雠視上,此理勢之必然者也。
今人與之為敵,家與之為雠,尚且不知省改。
凡虐刑暴斂以召其敵雠者,方且肆然為之,無有厭怠。
至于掊剋之臣,阿意順指,同惡相濟,合而為一。
故民不聊生,多餓殍疲困而無所告訴也。
又豈特小民相為敵雠而已哉!” 【原文】“商今其有災,我興受其敗。
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
诏王子出迪。
我舊雲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
【直解】興字,解做出字。
迪,是道。
刻,是害。
箕子又答說:“我商家敗德荒政,國亂民窮,今日斷乎其有災禍矣。
我為宗室大臣,出而當此禍敗,則廢興存亡與國共之。
若商祚不幸至于淪喪,我亦終守臣節,斷不為他人之臣仆也。
是我自處之道,不過如此。
若王子一身之去就,則宗祀之存亡所關。
故我告王子,惟出而遠去,乃是道理。
蓋我舊日,以王子既長且賢,曾勸先王立以為嗣,而先王不從。
在今王必有疑忌之心,是我所言,無益于子,而反有害于子。
子若不去,則必同受其禍,我商家宗祀,将隕墜而無所托矣。
王子縱不為身謀,獨不為宗祀計乎?”夫微子問救亂之策,而箕子答之,止于如此。
蓋是時纣惡貫盈,天人交棄,雖有忠賢之臣,亦無如之何矣。
失道之君,至于亡國敗家,而不可複救,豈非萬世之明戒哉! 【原文】“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我不顧行遁。
” 【直解】靖,是安。
自獻,是自達其志。
行遁,是避去。
箕子答微子将終,又告以彼此去就之義,說道:“人臣去就,各有至當不易的義理,必合乎義理,而後其心始安。
今我為商家之臣,則綱常為重,義當委身以盡忠;汝為王室之胄,則宗祧為重,義當存祀以全孝。
為今之計,但各安于義之所當盡,以自達其志于先王而已。
汝今宜決于遠去。
若我所處,與汝不同,則有死無二,而不複有避去之意矣。
是或去,或不去,皆揆諸義理而當,反之吾心而安,質諸先王而無愧者也。
子又何疑哉!”夫箕子答微子之問,而比幹獨無所言者,蓋比幹自安于死谏之義,其自靖自獻,一而已矣。
孔子說“殷有三仁焉”,正謂此也。
其爾克紹乃辟于先王,永綏民。
”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 【直解】乂,是治。
食,是食其祿。
紹,是繼。
乃辟,解做汝君,是高宗自稱。
綏,是安。
對,是承當。
揚,是播告。
高宗命傅說說道:“君臣相遇,自古為難。
聖主必待賢臣以弘功業,使非輔君作聖之賢,則甯虛其位而已,豈肯與之共治乎?是君遇臣之難也。
賢人亦俟明主以顯其德。
使非從谏克聖之君,則甯終于隐而已,豈肯苟食其祿乎?是臣遇君之難也。
今我得汝于夢赉,而汝亦應我之旁求,君臣相遇,可謂千載一時,而與先王之遇阿衡無異矣。
汝必感此非常之會,期立不世之功,朝夕訓志,左右交修,能輔我以繼先王之聖德,于以永安天下之民,使亦無一夫之不獲焉。
則堯舜其君民者,真不愧于阿衡之美,而于遭逢之盛,始無負矣。
”傅說一聞高宗之言,感激自奮,遂拜手稽首,以複于高宗說道:“輔君法祖以安民,美哉天子之命乎!此說之志,而亦說之分也。
敢以此美命承之于己,自信吾力之能副,雖自任而不以為嫌;又以此美命揚之于衆,自諒吾言之能踐,雖示人而不以為愧。
”說之複高宗者如此。
夫觀高宗之命,可見其銳然以成湯自期矣;觀傅說之言,可見其毅然以伊尹自任矣。
君臣一心如此,此商道之所以中興,而克紹夫前人之烈也欤。
高宗肜日 祭之次日又祭,叫做肜。
商高宗嘗行肜祭于祢廟,其日有雊雉之異。
賢臣祖己,因進戒高宗,欲其修德弭災。
史臣錄其語為書,即以高宗肜日名篇。
【原文】高宗肜日,越有雊雉。
【直解】越字是發語辭。
雊,是鳴。
雉,是野雞。
史臣記高宗肜祭祢廟之日,忽有雉雞飛來,鳴于鼎耳之上。
夫雉本野鳥,而鳴于廟中,殆天以是警高宗黩祀之失也。
【原文】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 【直解】祖己是當時賢臣。
格,是正。
祖己感雊雉之異,将進戒于高宗,先自家商量說:“凡天降災祥,必應于事,而人事得失,皆本于心。
今王黩祭于祢廟,其事固為失矣,而推原其故,實自媚神求福之一念啟之。
我今進戒,必先格王之非心,而後正其所失之事。
庶幾,王心易悟,而吾言易入也。
”祖己之言如此,可謂得進谏之道矣。
【原文】乃訓于王,曰:“惟天監下民,典厥義。
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
【直解】典字,解做主字。
義,是行事合宜。
年,是壽數。
永,是長。
祖己欲先格王心,乃訓戒于高宗,說道:“天之監視下民,其禍福予奪,惟主于所行之義與不義。
如其義,則天降之年,必然長永;如其不義,則天降之年,必然不永。
故人之不獲永年者,非天無故夭折其民,乃民之所行不義,而中道自絕其命耳。
夫壽夭之數,皆由自緻如此。
然則祈天永命之道,亦惟務民之義而已,何必渎鬼神為哉!”蓋人主富貴已極,其所欲者壽耳。
高宗禱祠之舉,未必不以祈年請命為先。
故祖己言此,以破其媚神徼福之心,誠格心之第一義也。
【原文】“民有不若德,不聽罪。
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
【直解】若德,是順理。
聽罪,是服罪。
孚字,解做信字。
孚命,是以妖孽為信驗而告戒之。
台字,解做我字。
祖己說:“斯民之中,有等不順乎理,而肆意妄為,又不服其罪,而飾非拒谏,及天既以妖孽為信驗而告戒之,欲使恐懼修省,以改正其德,于此而知所警焉。
天猶未遂絕之也。
乃複悍然不顧,以為妖孽之生,特出于偶然耳,其将奈我何。
如此,則終陷于不義之歸,而天必誅譴之。
所謂民之不義而自絕者如此。
然則人君于天戒之臨,可不深自儆省,而自恕以為不必畏哉!” 【原文】“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
” 【直解】司,是主。
胤字,解做嗣字。
豐,是厚。
昵,是親近。
祖己既格王之心,至此乃直正其所失之事,歎息說道:“天以斯民而付之王,王之職,主于敬民而已。
凡重民生,恤民隐,兢兢然不敢自肆者,乃王之事也。
舍此而徼福于神,豈王之事乎?況祖宗列聖,雖有親竦遠近之不同,然無非繼天之統,為天之嗣。
吾王承其後而主其祭,隻當一體孝敬,豈可專顧私恩,而獨豐厚于親近之祢廟乎?夫不務敬民而務渎神,一失也;不并隆于祖而獨豐于祢,又一失也。
天心仁愛,故出災變以告之,雊雉之異,有自來矣。
王可不戒哉!”高宗此時,必是專祭于其父小乙之廟,而有越禮以用情者,故祖己戒之如此。
西伯戡黎 西伯,是周文王,當時受命為西方諸侯之長,故稱西伯。
戡字,解做勝字。
黎,是國名。
當殷纣時,有黎國無道,文王舉兵伐而勝之。
祖伊見周之日盛,痛殷之将亡,遂進谏于纣,欲其省改。
史臣錄其言語,遂以西伯戡黎名篇。
【原文】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直解】祖伊,是殷之賢臣。
王,指纣說。
史臣記說,當初西伯周文王受命于殷,得專征伐,見黎國無道,舉兵而伐之。
此時既勝了黎國,三分天下,将有其二矣。
于是殷之賢臣有祖伊者,見周德方隆,其勢日至于強大,纣惡愈甚,其勢必至于危亡,惟恐戡黎之後,遂有伐殷之舉。
其心憂懼,乃自私邑奔走來告于纣王,庶幾王之改過以圖存也。
【原文】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
非先王不相我後人,惟王淫戲用自絕。
【直解】訖,是絕。
格人,是有見識的至人。
相,是助。
祖伊進谏于王,先呼天子以感動之,說道:“國命修短,皆系于天,自今日而觀,上天既已斷絕我殷邦之命脈矣。
何以知之?蓋國家之興亡,其幾先見,惟至誠之人,至靈之龜,乃能前知。
如今有見識的至人,與占蔔的元龜,都知道兇禍必至,無敢有知其吉者。
則天之絕我殷命,昭然可見矣。
然我殷家的基業,自祖宗列聖,相傳到今,豈不肯保佑我後世子孫,使之長守而不墜哉!蓋由我王不法祖宗,不畏天命,惟淫亂戲侮,縱欲敗度,以自絕于天,故雖先王在天之靈,亦不得而庇佑之耳。
王可不亟思改過以回天意乎!” 【原文】“故天棄我,不有康食。
不虞天性,不迪率典。
【直解】康,是安。
虞,是忖度的意思。
典,是常法。
祖伊說:“我王既自絕于天,故天心厭棄我殷,不複愛惜。
如今天下,件件都是亂亡的景象。
如民以食為天也,今則水旱饑芒,小民無有安食,而民不聊生矣;民各有恒性也,今則悖禮傷道,都昧了本心,全不忖度,而天理滅亡矣;國家之常典,所當世世守之者也,今則紀綱廢弛,法度壞亂,不複率由先王之舊章,而國不可以為國矣。
此天所以促殷之亡,而非人力所能挽回者也。
天心之棄殷如此,居天位者,豈不深可懼哉!” 【原文】“今我民罔弗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台?” 【直解】大命,是受非常之命者。
摯字,解做至字。
台,是我。
祖伊又說:“惟我殷邦,不但天心棄之而已。
今此下民,苦于虐政,亦無不欲殷之喪亡,私相告語說:‘今我等困苦至此,上天哀憐我民,如何不降威于殷而滅亡之乎?那有道之君,宜受非常之命者,如何不至,而救我等于水火之中乎?’今我王不能盡為民父母之道,決難久居民上,将無奈我何矣。
民心之棄殷如此。
夫人君上以事天,下以治民者也。
今天厭于上而不悟,民怨于下而不知,其能久乎?”祖伊告君之言,可謂痛切明著矣。
【原文】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直解】纣既聞祖伊之言,全然不知警懼,乃歎息說道:“爾雖說民心背畔,将欲亡我。
但我尊為天子,實天生我以主萬民,獨不有命在于天乎?小民亦無如我何矣。
”夫當天怒民怨之日,而為此飾非拒谏之言,此纣之所以終于滅亡也。
【原文】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 【直解】反,是退。
參,是參列。
乃字,解做汝字,指纣說。
祖伊見纣不聽其言,遂退而歎息說:“人君必須與天合德,方可責望于天。
乃汝今日所為,罪惡昭著,固已參列在上而不可掩矣。
又安能責望于天,而欲保其命耶?何其不自量也。
” 【原文】“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 【直解】功,是事。
祖伊又說:“我看殷國喪亡,隻在旦夕,決不能以久延矣。
所以然者為何?蓋今日所為之事,都是逆天害民的事,天怒民怨,決不可解矣。
事勢至此,其能免戮于商邦乎?”蓋祖伊憂國之深,不覺其言之痛切如此。
大抵亡國之君,天命已去,人心已離,天下皆以為至危,而彼猶自視以為至安,即有忠言正論,悍然而不顧。
如夏桀言我有天下,如天之有日,纣亦言我生不有命在天,及其喪亡,如出一轍,所謂與亂同事罔不亡者此也。
萬世人主,可不戒哉! 微子 微,是國名。
子,是爵。
微子名啟,乃殷纣之庶史。
此篇是微子痛殷将亡,謀于箕子比幹。
史臣錄其問答的言語,遂以微子名篇。
【原文】微子若曰:“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
我祖底遂陳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亂敗厥德于下。
【直解】父師,是箕子。
少師,是比幹。
亂正的亂字,解做治字。
底,是緻。
遂,是成功。
陳,是列。
恃酒行兇,叫做酗。
昔微子見纣惡之日甚,痛商祚之将亡,乃呼箕子比幹,與他商量說:“父師、少師,我殷家失道,前此猶望其能改,天下事或有可為。
以今日事勢觀之,無望其或能治正四方矣。
夫人君所以表正四方者,以其能修德也。
昔我祖成湯,懋昭大德,以緻成功大業,昭列于上,其垂裕後昆者,蓋亦遠矣。
豈知今日我子孫,不以修德法祖為務,惟沉湎酌酒,用亂敗其德于下,豈不有忝子烈祖乎?祖宗以艱難得之,後人以逸欲亡之,良可痛矣。
” 【原文】“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奸宄。
卿士師師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獲。
小民方興,相為敵雠。
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殷遂喪,越至于今。
” 【直解】草竊,就如說草寇一般。
師師,是互相仿效的意思。
非度,是非法之事。
獲,是得。
津涯,是水邊堤岸。
越字,解做及字。
微子又說:“我殷既敗亂厥德,不能治正四方。
故今日四方人民,無小無大,都不務生理,不畏法度,隻好草竊為寇盜奸宄之事,無有安居樂業者矣。
不但小民為然,就是那卿士每,與朝廷治民的,亦皆彼此仿效,共為不法之事,互相容隐。
凡有奸宄犯罪之人,都不追究,無有得其罪而治之者。
是以小民益無忌憚,方且哄然而起,相敵相雠,以衆暴寡,以強淩弱,國家法紀于是乎蕩然矣。
事勢至此,我殷家必淪于喪亡,不可複救。
就如徒涉大水的一般,茫然無有邊岸,亦終于沉溺而已。
豈意我殷邦之盛,遂喪亡相及,至于今日如此之極乎?” 【原文】曰:“父師、少師,我其發出狂,吾家耄遜于荒。
今爾無指,告予颠,若之何其?” 【直解】我,指纣說。
耄,是老成之人。
遜于荒,是遁于荒野。
颠,是覆墜。
其,是語辭。
微子複呼箕子比幹,問捄亂之策,說道:“大凡朝廷清明,則老成之人,得安其位。
今我王乃發出颠狂,用舍倒置,以緻吾家老成之人,皆遁避于荒野,即有緩急,将誰倚賴乎?今所與共圖國事者,惟爾父師、少師而已。
爾若不明示意指,告我于颠覆墜之時,而圖所以維持拯救之策,則危亂日甚而不可為矣。
其将奈之何哉?”微子之言及此,其情誠切,而其辭亦可悲矣。
【原文】父師若曰:“王子!天毒降災荒殷邦,方興沈酗于酒。
【直解】王子,指微子說。
方興,是将來未艾的意思。
箕子答微子說:“我國家之禍亂,雖是人謀不藏,抑亦天意有在。
今天毒降災禍,以荒廢我殷邦,故使王不務修德,而沉湎縱酗于酒。
其勢方興未艾,不至于喪亡不已也。
豈特如王子所謂沉酗敗德而已哉!” 【原文】“乃罔畏畏,咈其耇長舊有位人。
【直解】罔畏畏,是不畏其所當畏。
咈字,解做逆字。
耇長,是老成之人。
箕子又答說:“老成耆舊,朝廷典刑系焉,人君所當敬畏而順從者也。
我殷既沉酗于酒,心志昏迷,凡天理所當畏的,都不知畏憚。
故雖老成耆舊有位之人,皆咈逆而棄逐之。
使不得安其位而行志。
此老成所以遁于荒野,而朝廷為之空虛也。
雖欲不亡,其可得乎!” 【原文】“今殷民乃攘竊神祗之犧牷牲用,以容将食,無災。
【直解】攘,是取。
犧牷牲,都是祭神之物,純色叫做犧,全體叫做牷,牛羊豕總叫做牲。
箕子又答說:“國家為治,須是有司奉法,乃能使民不犯法。
今我殷民,固有攘竊祭祀神祇之犧牷牲者。
夫禮莫重于祭祀,祭莫重于犧牲。
今乃敢于攘竊,其罪大矣。
為有司者,也都相為容隐,不肯盡法。
就是将而食之,且無災禍。
蔑法廢禮,至此極矣。
豈但草竊奸宄之不治而已哉!” 【原文】“降監殷民,用乂雠斂,召敵雠不怠。
罪合于一,多瘠罔诏。
【直解】監,是視。
乂,是治。
雠斂,是科斂民财如仇雠一般。
不怠,是力行不息。
瘠,是餓殍。
诏,是告。
箕子又答說:“人君之失民心,常自聚斂始。
蓋上好聚斂,則興利之臣,必迎合上意,以刻剝民财。
此人心所以怨畔,而天下困窮也。
我今下視殷民,凡上所用以治之者,隻是嚴刑酷罰,雠視其民而科斂之,無有愛惜憐憫之意。
夫上以雠斂下則下必以雠視上,此理勢之必然者也。
今人與之為敵,家與之為雠,尚且不知省改。
凡虐刑暴斂以召其敵雠者,方且肆然為之,無有厭怠。
至于掊剋之臣,阿意順指,同惡相濟,合而為一。
故民不聊生,多餓殍疲困而無所告訴也。
又豈特小民相為敵雠而已哉!” 【原文】“商今其有災,我興受其敗。
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
诏王子出迪。
我舊雲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
【直解】興字,解做出字。
迪,是道。
刻,是害。
箕子又答說:“我商家敗德荒政,國亂民窮,今日斷乎其有災禍矣。
我為宗室大臣,出而當此禍敗,則廢興存亡與國共之。
若商祚不幸至于淪喪,我亦終守臣節,斷不為他人之臣仆也。
是我自處之道,不過如此。
若王子一身之去就,則宗祀之存亡所關。
故我告王子,惟出而遠去,乃是道理。
蓋我舊日,以王子既長且賢,曾勸先王立以為嗣,而先王不從。
在今王必有疑忌之心,是我所言,無益于子,而反有害于子。
子若不去,則必同受其禍,我商家宗祀,将隕墜而無所托矣。
王子縱不為身謀,獨不為宗祀計乎?”夫微子問救亂之策,而箕子答之,止于如此。
蓋是時纣惡貫盈,天人交棄,雖有忠賢之臣,亦無如之何矣。
失道之君,至于亡國敗家,而不可複救,豈非萬世之明戒哉! 【原文】“自靖人自獻于先王,我不顧行遁。
” 【直解】靖,是安。
自獻,是自達其志。
行遁,是避去。
箕子答微子将終,又告以彼此去就之義,說道:“人臣去就,各有至當不易的義理,必合乎義理,而後其心始安。
今我為商家之臣,則綱常為重,義當委身以盡忠;汝為王室之胄,則宗祧為重,義當存祀以全孝。
為今之計,但各安于義之所當盡,以自達其志于先王而已。
汝今宜決于遠去。
若我所處,與汝不同,則有死無二,而不複有避去之意矣。
是或去,或不去,皆揆諸義理而當,反之吾心而安,質諸先王而無愧者也。
子又何疑哉!”夫箕子答微子之問,而比幹獨無所言者,蓋比幹自安于死谏之義,其自靖自獻,一而已矣。
孔子說“殷有三仁焉”,正謂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