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黑水、西河惟雍州。

     【直解】這是定雍州的境界。

    黑水,解見梁州。

    蓋自雍州之西北,直出梁州之西南,故二州西邊,皆以黑水為界。

    西河,是冀州西界之河。

    禹既分了雍州,遂定其境界。

    西面跨過黑水,東面抵西河,這地方都屬雍州。

    即今陝西西安等八府,及甯夏、甘肅,洮、岷,等衛,都是。

     【原文】弱水既西。

     【直解】弱水,舊志在張掖郡删丹縣,在今甘州衛西,其水力微弱,不能浮載,故叫做弱水。

    弱水既不能載,而且西流,此水之異常者。

    禹因其性而導之,于是順其故道,西入流沙,而不複為雍州之患矣。

     【原文】泾屬渭汭,漆、沮既從,沣水攸同。

     【直解】泾、渭、汭、漆、沮、沣都是水名。

    泾水,舊志出安定郡泾陽縣,即今陝西平涼府平涼縣,至今西安府高陵縣入渭。

    渭水,舊志出隴西郡首陽縣,即今陝西臨洮府渭源縣,至今華州華陰縣入河。

    汭水,舊志出扶風郡汧縣,即今陝西鳳翔府隴州,至平涼府泾州入泾。

    漆水,舊志出扶風杜陽縣,即今陝西鳳翔府麟遊縣,至今西安府耀州合于沮。

    沮水,舊志出北地郡直路縣,即今陝西延安府宜君縣,至今耀州合于漆,又至今同州朝邑縣入渭。

    沣水,舊志出扶風鄠縣,即今陝西西安府鄠縣,至本府鹹陽縣入渭。

    屬,是連屬。

    從,是歸從。

    同,是會同。

    都指渭水說。

    雍州之水,莫大于渭。

    禹既施導渭之功,于是泛濫悉平,而衆流俱順。

    泾水自泾州受汭水,至高陵縣入渭,是泾水上屬于汭,下屬于渭,彼此聯合而無散漫矣。

    漆、沮自耀州合流,至朝邑縣入渭,是漆、沮二水既歸于渭,小大相從而無橫流矣。

    沣水至鹹陽縣入渭,是沣水亦會于渭,并流而同歸矣。

    沣、泾、漆、沮,皆注于渭,而渭又入于河,則雍州之水無不治矣。

     【原文】荊、岐既旅,終南、惇物,至于鳥鼠。

     【直解】荊、岐、終南、惇物、鳥鼠都是山名。

    荊山,與荊州的不同,舊志在馮翊懷德縣,即今陝西西安府富平縣。

    岐山,舊志在扶風美陽縣,即今陝西鳳翔府岐山縣。

    終南山,舊志在扶風武功縣,今在陝西西安、鳳翔二府地方,連亘千裡。

    惇物山,在今西安府武功縣。

    鳥鼠,舊志在隴西郡首陽縣,即今陝西臨洮府渭源縣。

    旅字解見梁州。

    雍州諸水既治,由是荊岐二山,無懷壅之患,可行旅祭之禮。

    凡終南、惇物至于鳥鼠,其間一帶的山,都與荊、岐一般,則雍州之高土無不平矣。

     【原文】原隰厎績,至于豬野。

     【直解】地之廣平的叫做原,下濕的叫做隰,其地在今陝西西安府邠州。

    豬野,舊志在武威縣休屠澤,即今陝西涼州衛地方。

    雍州水患既息,于是原隰之地,已緻平成之功。

    又直至豬野,其間一帶的地,都與原隰一般,則雍州之下土無不平矣。

     【原文】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直解】三危,是山名,在今陝西肅州衛西八百裡,沙州衛舊城東南,即舜竄三苗之地。

    宅,是居止。

    丕叙,是大有功叙。

    雍州不特近地厎績,雖遠如三危,其地亦無水患,可以居止。

    三苗之竄于此地者,既已安居樂業,亦皆革心向化,而大有功叙,則雍州之遠土無不平矣。

     【原文】厥土惟黃壤。

     【直解】土以黃為正色,壤為常性。

    今雍州之土,色黃而性壤,土之最美者也。

     【原文】厥田惟上上,厥賦中下。

     【直解】雍州土最美,故其田居上上,為第一等。

    但地狹而人功少,故其賦隻居中下,為第六等。

     【原文】厥貢惟球琳、琅玕。

     【直解】球琳,是美玉。

    琅玕,是美石似珠者。

    雍州所産的貢物,有球琳可為珪璋之用,用琅玕可為冠冕之飾。

     【原文】浮于積石,至于龍門西河,會于渭汭。

     【直解】積石、龍門,是二山名。

    積石山,舊志在河關縣西南羗中,即今陝西河州衛西北;龍門山,舊志在馮翊夏陽縣,即今陝西西安府韓城縣東北,都是黃河所經。

    渭汭是渭水入河交流的去處。

    雍州貢道有二:其西北境則浮舟于積石之河,至于龍門,入冀州之西河,直達帝都;其西南境則自渭而來,皆會聚于渭汭,以入于河而達帝都。

    各從其便也。

     【原文】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叙。

     【直解】織皮,解見梁州。

    昆侖、析支、渠搜是三個國名。

    這三國都在西番地面,總叫做西戎。

    昆侖,舊志在臨羗,今肅州衛西南,直至西番朶甘衛東北都是。

    析支,舊志在河關西千餘裡,今西番中有析枝水,即是此地。

    渠搜,舊志朔方郡有渠搜縣,未詳所在,大約在今甯夏河套之地。

    即叙,是就叙。

    禹治雍州成功,不但本州有球琳琅玕之貢,又有外國以鳥獸的織皮來貢,其國曰昆侖,曰析支,曰渠搜。

    這三國本是西方戎落,今亦順服我中國之化,與三苗同其丕叙矣。

    禹功所及,其遠如此。

    以上都是經理雍州的事。

     【原文】導岍及岐,至于荊山,逾于河。

    壺口、雷首,至于太嶽。

    厎柱、析城,至于王屋。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直解】此下四條,是記禹導山之事,即所謂随山也。

    前面九州中,雖各載有導山的工夫,但逐州分記,未見得山之脈絡。

    至此又把天下的山分做南北二條,其南北條中,又各分做南北二境,逐節記其用功之始終。

    其大勢皆自西北以至東南,而山之脈絡分明可考矣。

    然疏導本是治水的事,今随山乃謂之導者,蓋水之源皆出于山,水之為患,皆因于山,禹随山乃所以治水,故謂之導也。

    這一節是導北條大河北境之山。

    岍、岐、荊都是雍州的山。

    岍山,在今陝西鳳翔隴州,及汧、汭二水所出,岐、荊二山,已解見雍州。

    壺口以下諸山,都是冀州的山,壺口解見冀州,其山正當河水南流之沖。

    雷首山,即今山西平陽府蒲州首陽山,乃河水所經。

    太嶽,亦解見冀州,乃汾水所經。

    底柱,即砥柱山,在今河南陝州東四十裡,黃河中間。

    析城山,在今山西澤州陽城縣。

    王屋山,舊志在河東垣曲縣,今在河南懷慶府濟源,接連山西陽城垣曲二縣之境,乃濟水所出。

    太行山,在今河南懷慶府地方,長數千裡。

    恒山,即是北嶽,在今山西渾源州。

    碣石,亦解見冀州,正當河水入海之處。

    逾,是過。

    凡及字至于逾字,都指禹說。

    入于海,是指水勢說。

    蓋北條大河,北境諸山,乃河濟兩泒大水所出入的去處,故禹先從雍州岍山導起,東及岐山,又東至于荊山,無不施功,則其間不但河之經于雍州者,無所壅塞,而渭水之入河,泾沣漆沮汧汭之入渭,皆有次第矣。

    雍州功畢,禹乃過于龍門之西河,到冀州地方,治壺口雷首,以至于太嶽,又治底柱析城,以至于王屋,又治太行恒山,以至于碣石。

    水勢至此,都入于海,則其間不但河濟順流,而汾洚漳沁恒衛涞淇等水,皆有歸向矣。

    禹導大河北境諸山,其施功之序如此。

     【原文】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直解】這一節,是導北條大河。

    南境之山不言導者,以同是北條之山,承上文導岍而言也。

    西傾、朱圉、鳥鼠、太華,都是雍州的山。

    西傾山,解見梁州,乃洮水、桓水所出。

    朱圉山,在今陝西鞏昌府伏羗縣。

    鳥鼠山,解見雍州,乃渭水所出。

    太華山,即是西嶽,在今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熊耳、外方、桐柏、陪尾,都是豫州的山。

    熊耳山,在今陝西西安府商縣,乃伊水所出,洛水所經。

    外方山,地志以為即是中嶽嵩山,在今河南府登封縣,及伊水所經。

    桐柏山,在今河南南陽府桐柏縣,乃淮水所出。

    陪尾山,在今湖廣德安府。

    蓋北條大河,南境諸山,乃渭伊洛淮諸水所出的去處。

    故禹從雍州西傾山導起,曆朱圉鳥鼠,以至于太華,則凡桓渭等水,出入于諸山者可治矣。

    雍州之功即畢,由是到豫州地方,導熊耳、外方、桐柏,以至于陪尾,則凡伊洛淮等水,出入于諸山者可治矣。

    禹導大河南境之山,其施功之序如此。

     【原文】導嶓冢,至于荊山。

    内方,至于大别。

     【直解】這一節,是導南條江漢北境之山,乃治漢水的事。

    嶓冢,已解見梁州。

    荊山、内方、大别,都是荊州的山。

    荊山,解見荊州。

    内方山,地志以為即今湖廣德安府章山。

    大别山,在今湖廣漢陽府。

    蓋漢水發源于梁州之嶓冢山,經流于荊州之荊山、内方、大别諸山。

    禹則導嶓冢以浚其源,至于荊山、内方、大别以引其流,則漢水于是乎入江矣。

    其施功于江漢北境者如此。

     【原文】岷山之陽,至于衡山。

    過九江,至于敷淺原。

     【直解】這一節,是導南條江漢南境之山,乃治江水的事。

    不言導者,以同是南條之山,承上文導嶓冢而言也。

    岷山,已解見梁州。

    衡山、九江,已解見荊州。

    敷淺原,地志以為即今江西九江府德安縣博陽山。

    蓋江水發源于岷山,故禹從岷山之陽導之,而江之源治矣。

    然江自岷山以下,直流至東南數千裡,兩邊夾江,卻都是山。

    其北邊山勢,連接直至衡山;其南邊山勢,連接直至敷淺原。

    故禹從岷山之陽,至于衡山,去導大江北岸一帶的山。

    又渡過九江,至于敷淺原,去導大江南岸一帶的山。

    由是江水兩邊,通流無滞,而順其趨海之勢矣。

    其施工于江漢南境者如此。

    以上都是導山的事。

     【原文】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

     【直解】此下九條,是記禹導水之事,即所謂浚川也。

    前面九州中,雖各載有治水的事,但逐州分記,未見得水之脈絡。

    至此又把天下九處大水,逐處記其疏導之始終,與其源流之曲折,而諸水之脈絡,分明可考矣。

    弱水、黑水,在西北極邊,與諸水不相幹涉,故先記之。

    北方之水,莫大于河,故河次之。

    南方之水,莫大于江、漢,故漢與江次之。

    北之濟、南之淮,與江、河共為四渎,故濟與淮又次之。

    渭、洛皆入于河,故記之于後。

    弱水,解見雍州。

    合黎,是山名,舊志在張掖縣西北,即今陝西行都司西北,弱水環之。

    流沙是地名,在今沙州衛舊城之西。

    凡水皆能載而東流,惟弱水獨弱而西流。

    禹順其性而導之至于合黎,其餘波西入于流沙,而弱水治矣。

     【原文】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直解】黑水,解見梁州。

    三危,解見雍州。

    凡水皆清,淮黑水獨黑,而且南流。

    禹亦順其性而導之至于三危,流入于南海,而黑水治矣。

     【原文】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直解】積石、龍門解見雍州。

    山北曰陰。

    華陰是華山之北,今陝西西安府有華陰縣。

    厎柱,解見導山。

    孟津,是地名,舊志在河内郡河陽縣,即今河南府孟津縣。

    洛汭是洛水入河交流中間,在今河南府鞏縣東。

    大伾是山名,舊志在通利軍黎陽縣,即今直隸大名府浚縣。

    洚水,舊志在信都縣,即今直隸真定府冀州枯洚渠。

    大陸,解見冀州。

    播,是分。

    九河,解見兖州。

    逆河,是河已近海,海潮迎着河水的去處。

    故以為名黃河之源。

    出西域昆侖山星宿海,東北流數千裡,才到積石。

    禹導河自積石起,以河入中國,都在山峽中行,其流迅疾,而時有壅滞,乃疏鑿其險阻,以至于龍門。

    自龍門而下,山開岸闊,豁然奔放,南流至于華山之陰,自南折而東流,至于陝州之厎柱,又東至于河内之孟津,又東過洛水交流的去處,至于黎陽之大伾。

    此時河始出險而就平地。

    又自東折而北流,過于信都之洚水,至于冀州之大陸。

    又自大陸而北,到兖州地方,地曠土疏,河尤易決。

    禹乃播之為九河,以分其力而殺其勢,然後合為逆河,以入于海,而河水治矣。

    自大伾至逆河,這是禹時黃河入海的故道。

    自周漢以來,河道漸徙東南流入于淮,然後入海,遂與禹時故道不相合矣。

    按:洪水之患,惟河最甚。

    故大禹疏鑿之功,惟河獨多。

    然當時但順水之性,以除民之害而已。

    今之黃河,乃漕運所必經之道,而淤塞沖決之患,時時有之。

    既欲資其利,而又欲去其害,故今之治河尤難,經國者所當加意也。

     【原文】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東彙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

     【直解】嶓冢,解見梁州。

    漢水有二源:東源出秦州之嶓冢,始出為漾;西源出沔縣之嶓冢,始出為沔。

    這所導的嶓冢,乃是秦州之嶓冢,故說導漾。

    漢、滄浪、三澨都是水名。

    漢水,舊志在武都郡,即今陝西鞏昌府成縣。

    滄浪,舊志在武當縣,即今湖廣襄陽府均州。

    三澨,舊志一出郢州長壽縣,即今湖廣承天府京山縣,其二不知所出。

    大别,解見導山。

    漢水入江,在今湖廣漢陽府漢陽縣。

    彙字,解做回字。

    彭蠡,解見揚州。

    北江,傳無解釋。

    入海,在今直隸揚州通州。

    漾水出秦州嶓冢山,禹自此山導之,東流至武都,又叫做漢水,至漢中與沔水合,叫做漢沔。

    又東流至武當,叫做滄浪之水,又過三澨之水,至于漢陽大别之山,而南流合于江。

    入江之後,又東見至鄱陽,停蓄周回而為彭蠡之澤。

    又東流而為北江,至通州入海,而漢水治矣。

     【原文】岷山導江,東别為沱,又東至于沣,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迤北會于彙,東為中江,入于海。

     【直解】岷山、沱水,都解見梁州。

    沣,是水名,舊志出武陵充縣,即今湖廣嶽州府慈利縣。

    九江,解見荊州。

    東陵是地名,即今湖廣嶽州府巴陵縣。

    迤,是邪行的意思。

    會為彙,是江與漢會而彙為彭蠡。

    中江,傳亦無解釋。

    江水出茂州岷山,禹自此導之,東流合蜀郡,别山一支,叫做沱水。

    又東流至于充縣之沣水,遂過嶽州之九江,至于巴陵。

    又東向迤逦而行,北至漢陽會漢水,而同彙為彭蠡之澤。

    又東流而為中江,至通州入海,而江水治矣。

    蓋江、漢二水,各出于梁、雍二州,合流于荊州,入海于揚州。

    嶓冢導漾,岷山導江,即梁州所謂岷嶓既藝也。

    南入于江,東迤北會,即荊州所謂江漢朝宗于海也。

    彙澤為彭蠡,即揚州所謂彭蠡既豬也。

    但以今地圖考之,漢水入江之處,去彭蠡尚七百餘裡,彭蠡之澤,乃自受江西江東諸水而成,本非江漢之所彙。

    又江漢合流之後,但為一江入海,亦未嘗有一江中江之分。

    或者世代已遠,水道有變遷,經文有錯誤,皆不可知也。

     【原文】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荥,東出于陶邱北,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