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以備樂器。
淮夷之地,有珠及魚,可以為服飾而供祭品。
這幾處所有,都着他入貢。
至于玄色之币,可以為冠及齊祭之服,黑經白緯之織,純白之缟可以為去兇即吉之服,亦淮夷之所有者,又使之盛于筐篚而入貢焉。
此皆随地所出者也。
【原文】浮于淮、泗,達于河。
【直解】泗,是水名,出今兖州府泗水縣陪尾山,以其四泉并發,故叫做泗水,南至邳州地方入淮。
禹定徐州之貢道,必先浮舟于淮,由淮以入于泗,自泗而上,則或由灉水以達河,或由泲水以達河,而帝都可至矣。
蓋泗水雖不與河通,然西流有灉水出于河而入于泗,上流有泲水入于河而合于泗,故由灉由泲,皆可以達河也。
以上都是經理徐州的事。
【原文】淮、海惟揚州。
【直解】這是定揚州的境界。
禹既分了揚州,遂定其境界。
北面至淮,東南二面直到大海,這地方都屬揚州。
即今南直隸,江西、浙江、福建及廣東南雄、韶州、潮州、惠州、廣州五府都是。
【原文】彭蠡既豬,陽鳥攸居。
【直解】彭蠡是澤名,舊志在豫章郡彭澤縣,即今江西鄱陽湖,在饒州、南康二府地方。
陽鳥是雁。
雁九月飛向南,那時日行南陸,正月飛向北,那時日行北陸,以其随着日陽,所以叫做陽鳥。
居,是止。
彭蠡會衆水之流,跨三州之地,往時泛濫,平治最難。
今禹功既施,乃能停蓄而且流通,不複有橫決之患,其水邊洲渚,亦皆厎平。
于是随陽之雁,都得其所栖止,而各遂其性矣。
【原文】三江既入,震澤厎定。
【直解】三江,是松江、婁江、東江,在今南直隸,蘇州、松江二府地方。
入是入海。
震澤,是澤名,即今蘇州府吳縣西南太湖,以其震動而難定,故叫做震澤。
震澤納三吳之水,而三江在其下流,往時三江未曾疏通,所以震澤泛漲,不能安定。
自禹功既施,則三江之水,都順流入海,而得其所歸。
于是震澤之水亦有所蓄洩,至于安定,而不複震蕩矣。
蓋揚州之水,西莫大于彭蠡,東莫大于震澤,今二水既治,則衆水可知。
故特舉此以見揚州之成功也。
【原文】筱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
厥土惟塗泥。
【直解】筱,是箭竹。
,是大竹。
敷字,解做布字。
夭,是少長的模樣。
喬,是高。
塗泥,是濘濕。
揚州水土既平,由是物得遂其生,而土性為可辨。
筱之竹,都布滿而發生,其草則和夭夭而長盛,其木則喬然而高竦。
其地卑濕,故其土皆是塗泥。
不言色者,其色雜也。
【原文】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
【直解】上錯,是間或進上一等。
揚州之土塗泥,地最瘠薄。
故其田則居下下,為第九等,其所出之賦,則居下上,為第七等。
間或年份不同,又進上第六等,以其人功漸修故也。
【原文】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齒、革、羽、毛惟木。
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厥包橘柚錫貢。
【直解】金三品,是金、銀、銅三樣。
瑤、琨都是似玉的好石。
齒,是象牙。
革,是犀兕等獸的皮。
羽,是鳥羽。
毛,是獸毛。
木,是大木。
島夷,是東南海島之夷,即今日本琉球諸國。
卉服,是用草織成的服,如葛布蕉布之類。
貝,是海中甲蟲,其背有文的。
織貝,是織成貝文的錦。
橘、柚是二果名,本是一種,橘小而柚大。
錫貢,是與之诏命而後貢。
禹制揚州之貢物,有常年進納的,有暫時取用的。
如金、銀、銅這三樣可以資國用;瑤、琨似玉之石,可以為禮器;筱竹可以為箭;竹可以為笛管;象之齒、犀兕之革,可以為車甲;鳥羽、獸毛可以飾旌旄;大木可以備棟梁器械,都是一州所有的,故制以為一州之貢。
若海島之夷,所貢的,是織成的草服,盛于筐籃的,是織成貝文的美錦,這惟島夷所有,故制以為一方之貢。
凡此皆常歲之貢也。
至于貢物中用包裹的,則有橘、有柚,然亦非歲貢之常,必待朝廷有祭祀宴享之事,錫與诏命索取這果,方才貢來,初不以口腹之故,煩勞百姓。
此暫時之貢也。
【原文】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直解】順流而下叫做沿。
禹定揚州之貢道,起初沿江而下,入于大海,又自海而達于淮泗,由是由灉、泲以達河,而帝都可至矣。
蓋禹時江淮未通,故必由海而後可以通淮。
不言達河者,因徐州已言浮于淮泗,達于河故也。
以上都是經理揚州的事。
【原文】荊及衡陽惟荊州。
【直解】這是定荊州的疆界,荊山,舊志在南郡臨沮縣北,即今湖廣襄陽府南漳縣。
衡,是南嶽衡山,舊志在長沙國湘南縣,即今衡州府衡山縣。
陽是山南。
禹既分了荊州,遂定其境界。
北抵荊山,南盡衡山之陽,這地方都屬荊州。
即今湖廣,及廣西桂林、平樂、梧州三府,河南信陽州、廣東連州,都是。
不言衡山而必言衡陽者,見荊州之南境,不但至于衡山,而且包乎山之南也。
【原文】江、漢朝宗于海。
【直解】江、漢是二水名。
諸侯朝見天子叫做朝宗。
江、漢二水都發源于梁州,至荊州合流,其勢愈大。
禹既因其勢而導之,由是二水順流東下,望海而趨,無複停滞,就似諸侯往京師朝見的一般。
荊州去海尚遠,而邃言明朝宗于海者,以禹功既施,知其勢所必至也。
【原文】九江孔殷。
【直解】九江,是沅、漸、元、辰、叙、酉、濃、資、湘九水聚會的去處,即洞庭湖,在今湖廣嶽州府巴陵縣地方。
孔,是甚。
殷,是正。
九江,乃江水之所經也。
江漢既治,于是九江之水,各順其流,而合于洞庭,水道甚得其正,而無橫決之患矣。
【原文】沱、潛既道。
【直解】沱、潛是二水名。
江水分出的叫做沱,漢水分出的叫做潛。
沱水,在今湖廣荊州府枝江縣。
潛水,在今承天府潛江縣。
沱、潛,乃江漢之支流也。
江漢既治,于是沱、潛二水,亦皆各循其道,而無逆流之患矣。
【原文】雲土、夢作乂。
【直解】雲、夢,是二澤名。
雲澤,在江北,即今湖廣承天、德安二府,及沔陽州等處。
夢澤,在江南,即今湖廣江夏、華容等處。
土,是土見。
作乂,是耕治。
往時江漢諸水未平,雲、夢之間,都彼渰沒。
今水患既去,于是雲澤之地,都見了幹土,夢澤之地,都可以耕治。
蓋雲澤地卑,水落稍遲,故人工晚;夢澤地高,水落在先,故人工早也。
【原文】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
【直解】下中,是第八等。
上下,是第三等。
荊州土性塗泥,與揚州同,所以田之等隻高得揚州一等。
而其賦乃出第三等者,以其地方既闊而人工又修也。
【原文】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幹、栝、柏,砺、砥、砮、丹,惟箘、、楛,三邦厎貢厥名。
包匦菁茅,厥篚玄、玑組,九江納錫大龜。
【直解】羽、毛、齒、革,金三品已解,見揚州。
杶、栝、柏是三樣木名。
杶木可作弓幹,故叫做杶幹。
砺、砥都是磨刀的石。
砮是石箭镞。
丹,是丹砂。
箘、是竹名。
楛,是木名。
這竹木都可以為箭。
三邦,是地名。
匦是匣。
菁茅是草名。
祭祀時,則束茅于地以縮奠酒。
是淺绛色。
玑,是不圓的珠。
組,是絲帶。
納錫,是納與朝廷。
龜一尺二寸的,叫做大龜。
荊州之貢,有羽、毛,齒、革,有金、銀、銅,又有杶、幹、柏與砺、砥、砮镞、丹砂,這都是通一州所出的。
又有箘、二竹,及梏木,惟出于三邦者為有名,則專令三邦緻貢,而不責于他處。
又有菁茅則包而又匣之,所以重祭祀之用,而不敢輕忽。
又有玄二色之币,及珠玑組绶,可為服飾者,則入之于篚焉。
至于九江所出大龜,可以占蔔,若偶得之,即納與朝廷,以其物不常有,故不制為常貢也。
【原文】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直解】逾,是過。
凡水道不通,從陸路搬過,叫做逾。
洛,是水名。
南河,是冀州南界之河。
荊州之貢道,先浮舟于江、沱,以入潛、漢。
漢水與洛水不通,又從陸路過于洛,然後由洛而至于南河。
達河,則達帝都矣。
以上都是經理荊州的事。
【原文】荊、河惟豫州。
【直解】這是定豫州的境界。
荊,即是荊州之荊山。
禹既分了豫州,遂定其境界。
西南至荊山,北至大河,這地方都屬豫州。
即今河南之開封、河南、南陽、歸德、汝甯五府及南直隸穎、亳二州,湖南均、随二州,山東曹州,都是。
【原文】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直解】伊、洛、瀍、澗是四水名。
伊水,舊志出上洛縣熊耳山,在今陝西西安府商州地方,至河南府洛陽縣入洛。
洛水,舊志出洛南縣冡嶺山,亦在今商州,至河南府鞏縣入河。
瀍水,舊志出河南郡谷城縣北山,在今洛陽縣地方,至河南府偃師縣入洛。
澗水,舊志出弘農郡新安縣,即今河南府渑池縣,至本府新安縣入洛。
豫州之川有四,曰伊、洛、瀍、澗,四水相敵,向嘗橫流。
今則伊、瀍、澗三水各入于洛,與洛水合流而入于河。
蓋豫州之川無不治矣。
【原文】荥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
【直解】荥、波、菏澤、孟豬是四水名。
荥水,在今河南開封府荥澤縣地方。
波水,舊志出婁涿山,北流入谷水,在今河南府水甯縣地方。
菏澤,舊志在濟陰郡定陶縣,即今山東兖州府曹州。
孟豬,在梁國睢陽縣,即今河南歸德府虞城縣。
被,是餘波所及。
豫州之澤亦有四,曰荥、波、菏澤、孟豬,往時嘗有泛濫之患。
今荥、波二澤,既有蓄洩,又導菏澤之餘波,以入于孟豬,而孟豬亦能容受。
蓋豫州之澤無不治矣。
【原文】厥土惟壤,下土墳垆。
【直解】壤,解見冀州。
墳,解見兖州。
垆,是疏。
豫州之土,在高處的,其性柔細,在低處的,其性墳起而疏松。
不言色者,其色雜也。
【原文】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
【直解】豫州之田,居中上為第四等。
其賦,居上中為第二等,而年份不同,間出第一等。
賦高于田者,亦以人功修也。
【原文】厥貢漆、枲、、纻,厥篚織、纩,錫貢磬錯。
【直解】漆,解見兖州。
,解見青州。
纻,是苎麻,其皮可績以布。
織,解見徐州。
纩,是細綿。
磬錯,是治磬的錯刀。
豫州之貢,有漆、有枲及、纻等布。
其入篚者,有黑經白緯之織,與精細之纩。
其待錫命而後貢者,有治磬之錯。
蓋磬錯非常用之物,故不制為常貢也。
【原文】浮于洛,達于河。
【直解】豫州去冀州最近,以河為界,其入貢之道,東境徑自入河,西境則浮于洛而達于河。
達河,則達帝都矣。
以上都是經理豫州的事。
【原文】華陽、黑水惟梁州。
【直解】這是定梁州的境界。
華,是西嶽華山,在今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黑水,舊志出張掖郡雞山,在今陝西肅州衛地方,流入南海。
禹既分了梁州,遂定其境界。
東至華山之南,西至黑水,這地方都屬梁州。
即今四川、雲南及陝西之漢中府、階州,皆是。
【原文】岷、嶓既藝。
【直解】岷、嶓是二山名。
岷山,舊志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即今四川成都府茂州。
嶓冡山,舊志在隴西郡氐道縣及西縣,即今陝西鞏昌府秦州,并漢漢中府沔縣地方。
岷、嶓二山,乃江漢發源的去處,自禹功既施,于是泛濫之患盡去,而稼穑之功可興。
二山之間,其地皆可種藝。
岷、嶓藝,則江漢之上源治矣。
【原文】沱、潛既道。
【直解】這沱、潛二水,是江漢别流之在梁州者,與荊州的不同。
梁州之沱有二:其一,舊志在蜀郡郫縣,即今四川成都府郫縣,西流入江;其一,舊志在蜀郡汶江縣,即今成都府灌縣,東流入江。
潛亦有二:其一,舊志在巴郡宕渠縣,即今四川順慶府渠縣,西南流入江;其一,舊志在漢中郡安陽縣,即今陝西漢中府洋縣,西南入漢。
沱、潛二水,乃江漢分出的支流,禹都加浚治,于是二水各有所歸,或入于江,或入于漢,而無不順其道焉。
沱、潛道,則江漢之下流治矣。
【原文】蔡、蒙旅平。
【直解】蔡、蒙是二山名。
蔡山,在今四川雅州。
蒙山,在今雅州名山縣。
旅,是祭山之名。
蔡蒙二山之間,沬水經流,其勢漂疾,向嘗為患。
今水土既平,于是遂行旅祭之禮焉。
二山平,則凡土之高者無不治矣。
【原文】和夷厎績。
【直解】和夷,是地名,在今雅州地方。
厎績,與覃懷厎績同。
言和夷地平而險遠,尚以水患,難于成功。
今則可以經略,可以耕治,而亦緻有功績焉。
和夷厎績,則凡地之平者無不治矣。
【原文】厥土青黎。
【直解】黎字,解做黑字。
言梁州之土,其色青黑。
不言性者,其性雜也。
【原文】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
【直解】三錯,是三等樣間雜。
梁州之田,居下上為第七等。
其賦本居下中為第八等,間或一年進而為第七等,間或一年降而為第九等,共有三等。
蓋地力之厚薄不同,而年歲之豐兇亦異。
所以随時制賦,不邃定為常額也。
【原文】厥貢璆、鐵、銀、镂、砮、磬,熊、罴、狐、狸織皮。
【直解】璆,是玉名。
镂,是剛鐵可以刻镂的。
磬,是石磬。
熊、罴、狐、狸是四獸,其毛可織以為罽。
如今氈褐之類,以其織成而貢,故叫做織;其皮可制以為裘,以其未制而貢,故叫做皮。
梁州所貢之物,有璆、鐵、銀、镂、砮、磬皆可以制器用者,熊、罴、狐、狸之織與皮,可以為裘褐睹。
【原文】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直解】西傾,是山名,舊志在隴西郡臨洮縣,即今陝西洮州衛。
因,是循。
桓、潛、沔、渭都是水名。
桓水,出西傾山之南,今洮水出于西傾,流經臨洮府界,謂之恒水,疑即桓水也。
潛水,即沱、潛既道之潛。
沔,是漢沔,在今陝西漢中府褒城縣地方。
橫截渡河叫做亂。
梁州西南境之貢道,自西傾山之南,循桓水而來,至葭萌縣,即今四川保甯府昭化縣地方。
浮舟于潛水,至晉壽縣之界,即今保甯府廣元州地方。
其間為漾枝津所阻,水道不通,遂舍舟登陸,至漢中府地方。
又下漢沔,從漢沔北行,至陝西西安府武功縣入渭,從渭東行,至西安府華陰縣過河。
冀州在河東,故必過河以達帝都也。
以上都是經理梁州的事。
【原文】
淮夷之地,有珠及魚,可以為服飾而供祭品。
這幾處所有,都着他入貢。
至于玄色之币,可以為冠及齊祭之服,黑經白緯之織,純白之缟可以為去兇即吉之服,亦淮夷之所有者,又使之盛于筐篚而入貢焉。
此皆随地所出者也。
【原文】浮于淮、泗,達于河。
【直解】泗,是水名,出今兖州府泗水縣陪尾山,以其四泉并發,故叫做泗水,南至邳州地方入淮。
禹定徐州之貢道,必先浮舟于淮,由淮以入于泗,自泗而上,則或由灉水以達河,或由泲水以達河,而帝都可至矣。
蓋泗水雖不與河通,然西流有灉水出于河而入于泗,上流有泲水入于河而合于泗,故由灉由泲,皆可以達河也。
以上都是經理徐州的事。
【原文】淮、海惟揚州。
【直解】這是定揚州的境界。
禹既分了揚州,遂定其境界。
北面至淮,東南二面直到大海,這地方都屬揚州。
即今南直隸,江西、浙江、福建及廣東南雄、韶州、潮州、惠州、廣州五府都是。
【原文】彭蠡既豬,陽鳥攸居。
【直解】彭蠡是澤名,舊志在豫章郡彭澤縣,即今江西鄱陽湖,在饒州、南康二府地方。
陽鳥是雁。
雁九月飛向南,那時日行南陸,正月飛向北,那時日行北陸,以其随着日陽,所以叫做陽鳥。
居,是止。
彭蠡會衆水之流,跨三州之地,往時泛濫,平治最難。
今禹功既施,乃能停蓄而且流通,不複有橫決之患,其水邊洲渚,亦皆厎平。
于是随陽之雁,都得其所栖止,而各遂其性矣。
【原文】三江既入,震澤厎定。
【直解】三江,是松江、婁江、東江,在今南直隸,蘇州、松江二府地方。
入是入海。
震澤,是澤名,即今蘇州府吳縣西南太湖,以其震動而難定,故叫做震澤。
震澤納三吳之水,而三江在其下流,往時三江未曾疏通,所以震澤泛漲,不能安定。
自禹功既施,則三江之水,都順流入海,而得其所歸。
于是震澤之水亦有所蓄洩,至于安定,而不複震蕩矣。
蓋揚州之水,西莫大于彭蠡,東莫大于震澤,今二水既治,則衆水可知。
故特舉此以見揚州之成功也。
【原文】筱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
厥土惟塗泥。
【直解】筱,是箭竹。
,是大竹。
敷字,解做布字。
夭,是少長的模樣。
喬,是高。
塗泥,是濘濕。
揚州水土既平,由是物得遂其生,而土性為可辨。
筱之竹,都布滿而發生,其草則和夭夭而長盛,其木則喬然而高竦。
其地卑濕,故其土皆是塗泥。
不言色者,其色雜也。
【原文】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上錯。
【直解】上錯,是間或進上一等。
揚州之土塗泥,地最瘠薄。
故其田則居下下,為第九等,其所出之賦,則居下上,為第七等。
間或年份不同,又進上第六等,以其人功漸修故也。
【原文】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筱,齒、革、羽、毛惟木。
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厥包橘柚錫貢。
【直解】金三品,是金、銀、銅三樣。
瑤、琨都是似玉的好石。
齒,是象牙。
革,是犀兕等獸的皮。
羽,是鳥羽。
毛,是獸毛。
木,是大木。
島夷,是東南海島之夷,即今日本琉球諸國。
卉服,是用草織成的服,如葛布蕉布之類。
貝,是海中甲蟲,其背有文的。
織貝,是織成貝文的錦。
橘、柚是二果名,本是一種,橘小而柚大。
錫貢,是與之诏命而後貢。
禹制揚州之貢物,有常年進納的,有暫時取用的。
如金、銀、銅這三樣可以資國用;瑤、琨似玉之石,可以為禮器;筱竹可以為箭;竹可以為笛管;象之齒、犀兕之革,可以為車甲;鳥羽、獸毛可以飾旌旄;大木可以備棟梁器械,都是一州所有的,故制以為一州之貢。
若海島之夷,所貢的,是織成的草服,盛于筐籃的,是織成貝文的美錦,這惟島夷所有,故制以為一方之貢。
凡此皆常歲之貢也。
至于貢物中用包裹的,則有橘、有柚,然亦非歲貢之常,必待朝廷有祭祀宴享之事,錫與诏命索取這果,方才貢來,初不以口腹之故,煩勞百姓。
此暫時之貢也。
【原文】沿于江、海,達于淮、泗。
【直解】順流而下叫做沿。
禹定揚州之貢道,起初沿江而下,入于大海,又自海而達于淮泗,由是由灉、泲以達河,而帝都可至矣。
蓋禹時江淮未通,故必由海而後可以通淮。
不言達河者,因徐州已言浮于淮泗,達于河故也。
以上都是經理揚州的事。
【原文】荊及衡陽惟荊州。
【直解】這是定荊州的疆界,荊山,舊志在南郡臨沮縣北,即今湖廣襄陽府南漳縣。
衡,是南嶽衡山,舊志在長沙國湘南縣,即今衡州府衡山縣。
陽是山南。
禹既分了荊州,遂定其境界。
北抵荊山,南盡衡山之陽,這地方都屬荊州。
即今湖廣,及廣西桂林、平樂、梧州三府,河南信陽州、廣東連州,都是。
不言衡山而必言衡陽者,見荊州之南境,不但至于衡山,而且包乎山之南也。
【原文】江、漢朝宗于海。
【直解】江、漢是二水名。
諸侯朝見天子叫做朝宗。
江、漢二水都發源于梁州,至荊州合流,其勢愈大。
禹既因其勢而導之,由是二水順流東下,望海而趨,無複停滞,就似諸侯往京師朝見的一般。
荊州去海尚遠,而邃言明朝宗于海者,以禹功既施,知其勢所必至也。
【原文】九江孔殷。
【直解】九江,是沅、漸、元、辰、叙、酉、濃、資、湘九水聚會的去處,即洞庭湖,在今湖廣嶽州府巴陵縣地方。
孔,是甚。
殷,是正。
九江,乃江水之所經也。
江漢既治,于是九江之水,各順其流,而合于洞庭,水道甚得其正,而無橫決之患矣。
【原文】沱、潛既道。
【直解】沱、潛是二水名。
江水分出的叫做沱,漢水分出的叫做潛。
沱水,在今湖廣荊州府枝江縣。
潛水,在今承天府潛江縣。
沱、潛,乃江漢之支流也。
江漢既治,于是沱、潛二水,亦皆各循其道,而無逆流之患矣。
【原文】雲土、夢作乂。
【直解】雲、夢,是二澤名。
雲澤,在江北,即今湖廣承天、德安二府,及沔陽州等處。
夢澤,在江南,即今湖廣江夏、華容等處。
土,是土見。
作乂,是耕治。
往時江漢諸水未平,雲、夢之間,都彼渰沒。
今水患既去,于是雲澤之地,都見了幹土,夢澤之地,都可以耕治。
蓋雲澤地卑,水落稍遲,故人工晚;夢澤地高,水落在先,故人工早也。
【原文】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中,厥賦上下。
【直解】下中,是第八等。
上下,是第三等。
荊州土性塗泥,與揚州同,所以田之等隻高得揚州一等。
而其賦乃出第三等者,以其地方既闊而人工又修也。
【原文】厥貢羽、毛、齒、革,惟金三品,杶、幹、栝、柏,砺、砥、砮、丹,惟箘、、楛,三邦厎貢厥名。
包匦菁茅,厥篚玄、玑組,九江納錫大龜。
【直解】羽、毛、齒、革,金三品已解,見揚州。
杶、栝、柏是三樣木名。
杶木可作弓幹,故叫做杶幹。
砺、砥都是磨刀的石。
砮是石箭镞。
丹,是丹砂。
箘、是竹名。
楛,是木名。
這竹木都可以為箭。
三邦,是地名。
匦是匣。
菁茅是草名。
祭祀時,則束茅于地以縮奠酒。
是淺绛色。
玑,是不圓的珠。
組,是絲帶。
納錫,是納與朝廷。
龜一尺二寸的,叫做大龜。
荊州之貢,有羽、毛,齒、革,有金、銀、銅,又有杶、幹、柏與砺、砥、砮镞、丹砂,這都是通一州所出的。
又有箘、二竹,及梏木,惟出于三邦者為有名,則專令三邦緻貢,而不責于他處。
又有菁茅則包而又匣之,所以重祭祀之用,而不敢輕忽。
又有玄二色之币,及珠玑組绶,可為服飾者,則入之于篚焉。
至于九江所出大龜,可以占蔔,若偶得之,即納與朝廷,以其物不常有,故不制為常貢也。
【原文】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
【直解】逾,是過。
凡水道不通,從陸路搬過,叫做逾。
洛,是水名。
南河,是冀州南界之河。
荊州之貢道,先浮舟于江、沱,以入潛、漢。
漢水與洛水不通,又從陸路過于洛,然後由洛而至于南河。
達河,則達帝都矣。
以上都是經理荊州的事。
【原文】荊、河惟豫州。
【直解】這是定豫州的境界。
荊,即是荊州之荊山。
禹既分了豫州,遂定其境界。
西南至荊山,北至大河,這地方都屬豫州。
即今河南之開封、河南、南陽、歸德、汝甯五府及南直隸穎、亳二州,湖南均、随二州,山東曹州,都是。
【原文】伊、洛、瀍、澗既入于河。
【直解】伊、洛、瀍、澗是四水名。
伊水,舊志出上洛縣熊耳山,在今陝西西安府商州地方,至河南府洛陽縣入洛。
洛水,舊志出洛南縣冡嶺山,亦在今商州,至河南府鞏縣入河。
瀍水,舊志出河南郡谷城縣北山,在今洛陽縣地方,至河南府偃師縣入洛。
澗水,舊志出弘農郡新安縣,即今河南府渑池縣,至本府新安縣入洛。
豫州之川有四,曰伊、洛、瀍、澗,四水相敵,向嘗橫流。
今則伊、瀍、澗三水各入于洛,與洛水合流而入于河。
蓋豫州之川無不治矣。
【原文】荥波既豬,導菏澤,被孟豬。
【直解】荥、波、菏澤、孟豬是四水名。
荥水,在今河南開封府荥澤縣地方。
波水,舊志出婁涿山,北流入谷水,在今河南府水甯縣地方。
菏澤,舊志在濟陰郡定陶縣,即今山東兖州府曹州。
孟豬,在梁國睢陽縣,即今河南歸德府虞城縣。
被,是餘波所及。
豫州之澤亦有四,曰荥、波、菏澤、孟豬,往時嘗有泛濫之患。
今荥、波二澤,既有蓄洩,又導菏澤之餘波,以入于孟豬,而孟豬亦能容受。
蓋豫州之澤無不治矣。
【原文】厥土惟壤,下土墳垆。
【直解】壤,解見冀州。
墳,解見兖州。
垆,是疏。
豫州之土,在高處的,其性柔細,在低處的,其性墳起而疏松。
不言色者,其色雜也。
【原文】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
【直解】豫州之田,居中上為第四等。
其賦,居上中為第二等,而年份不同,間出第一等。
賦高于田者,亦以人功修也。
【原文】厥貢漆、枲、、纻,厥篚織、纩,錫貢磬錯。
【直解】漆,解見兖州。
,解見青州。
纻,是苎麻,其皮可績以布。
織,解見徐州。
纩,是細綿。
磬錯,是治磬的錯刀。
豫州之貢,有漆、有枲及、纻等布。
其入篚者,有黑經白緯之織,與精細之纩。
其待錫命而後貢者,有治磬之錯。
蓋磬錯非常用之物,故不制為常貢也。
【原文】浮于洛,達于河。
【直解】豫州去冀州最近,以河為界,其入貢之道,東境徑自入河,西境則浮于洛而達于河。
達河,則達帝都矣。
以上都是經理豫州的事。
【原文】華陽、黑水惟梁州。
【直解】這是定梁州的境界。
華,是西嶽華山,在今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黑水,舊志出張掖郡雞山,在今陝西肅州衛地方,流入南海。
禹既分了梁州,遂定其境界。
東至華山之南,西至黑水,這地方都屬梁州。
即今四川、雲南及陝西之漢中府、階州,皆是。
【原文】岷、嶓既藝。
【直解】岷、嶓是二山名。
岷山,舊志在蜀郡湔氐道西徼外,即今四川成都府茂州。
嶓冡山,舊志在隴西郡氐道縣及西縣,即今陝西鞏昌府秦州,并漢漢中府沔縣地方。
岷、嶓二山,乃江漢發源的去處,自禹功既施,于是泛濫之患盡去,而稼穑之功可興。
二山之間,其地皆可種藝。
岷、嶓藝,則江漢之上源治矣。
【原文】沱、潛既道。
【直解】這沱、潛二水,是江漢别流之在梁州者,與荊州的不同。
梁州之沱有二:其一,舊志在蜀郡郫縣,即今四川成都府郫縣,西流入江;其一,舊志在蜀郡汶江縣,即今成都府灌縣,東流入江。
潛亦有二:其一,舊志在巴郡宕渠縣,即今四川順慶府渠縣,西南流入江;其一,舊志在漢中郡安陽縣,即今陝西漢中府洋縣,西南入漢。
沱、潛二水,乃江漢分出的支流,禹都加浚治,于是二水各有所歸,或入于江,或入于漢,而無不順其道焉。
沱、潛道,則江漢之下流治矣。
【原文】蔡、蒙旅平。
【直解】蔡、蒙是二山名。
蔡山,在今四川雅州。
蒙山,在今雅州名山縣。
旅,是祭山之名。
蔡蒙二山之間,沬水經流,其勢漂疾,向嘗為患。
今水土既平,于是遂行旅祭之禮焉。
二山平,則凡土之高者無不治矣。
【原文】和夷厎績。
【直解】和夷,是地名,在今雅州地方。
厎績,與覃懷厎績同。
言和夷地平而險遠,尚以水患,難于成功。
今則可以經略,可以耕治,而亦緻有功績焉。
和夷厎績,則凡地之平者無不治矣。
【原文】厥土青黎。
【直解】黎字,解做黑字。
言梁州之土,其色青黑。
不言性者,其性雜也。
【原文】厥田惟下上,厥賦下中三錯。
【直解】三錯,是三等樣間雜。
梁州之田,居下上為第七等。
其賦本居下中為第八等,間或一年進而為第七等,間或一年降而為第九等,共有三等。
蓋地力之厚薄不同,而年歲之豐兇亦異。
所以随時制賦,不邃定為常額也。
【原文】厥貢璆、鐵、銀、镂、砮、磬,熊、罴、狐、狸織皮。
【直解】璆,是玉名。
镂,是剛鐵可以刻镂的。
磬,是石磬。
熊、罴、狐、狸是四獸,其毛可織以為罽。
如今氈褐之類,以其織成而貢,故叫做織;其皮可制以為裘,以其未制而貢,故叫做皮。
梁州所貢之物,有璆、鐵、銀、镂、砮、磬皆可以制器用者,熊、罴、狐、狸之織與皮,可以為裘褐睹。
【原文】西傾因桓是來,浮于潛,逾于沔,入于渭,亂于河。
【直解】西傾,是山名,舊志在隴西郡臨洮縣,即今陝西洮州衛。
因,是循。
桓、潛、沔、渭都是水名。
桓水,出西傾山之南,今洮水出于西傾,流經臨洮府界,謂之恒水,疑即桓水也。
潛水,即沱、潛既道之潛。
沔,是漢沔,在今陝西漢中府褒城縣地方。
橫截渡河叫做亂。
梁州西南境之貢道,自西傾山之南,循桓水而來,至葭萌縣,即今四川保甯府昭化縣地方。
浮舟于潛水,至晉壽縣之界,即今保甯府廣元州地方。
其間為漾枝津所阻,水道不通,遂舍舟登陸,至漢中府地方。
又下漢沔,從漢沔北行,至陝西西安府武功縣入渭,從渭東行,至西安府華陰縣過河。
冀州在河東,故必過河以達帝都也。
以上都是經理梁州的事。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