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夏書
夏,是大禹有天下之号。
這書紀夏家一代的事迹,故叫做夏書,共四篇。
禹貢 貢,是貢賦。
這一篇,史臣記大禹平水土,定貢賦,及經理天下的事。
獨以貢名篇者,水土平而後貢賦定,特舉其成功而言也。
【原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直解】這一節是總記大禹治水之要。
敷,是分刊,是除。
奠,是定。
史臣說,當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九州的區域都不辨了。
禹受命治水,乃先分别土地,以為冀、兖、青、徐、揚、荊、豫、梁、雍之九州。
然後知某州最下,治之宜先,某州最高,治之宜後,可以随地而施功矣。
凡水都發源于山,隻為山勢陰塞、道路不通,所以有懷襄之害。
禹乃随山而行,相其便宜,又除去了障蔽的樹木,以通其道路。
然後知某水為某山所壅,必須開鑿某山為某水所出,必須浚治可以因勢而利導矣。
九州既分,又須立各州的表識,以為之紀綱。
禹乃定其山之高者、川之大者與做一州之疆界。
如某處有某山,便可尋衆山之脈脈絡;某水在某處,便可尋衆水之脈絡,而導山導水之功,皆可舉矣。
禹之治水,大要不出此三件,故總揭而言之如此。
【原文】冀州。
【直解】此以下,是分記九州治水之成功。
冀州,即是今北直隸、山西、河北等處,及遼東義州衛迤西地方。
當堯之時,水為民患者莫甚于河,而冀州乃河水所經,又帝都所在,故禹受命治水,先從此起。
不言疆界者,冀州三面抵河,觀兖豫雍三州所至,便自可見,亦所以尊京師,示王者無外之意也。
【原文】既載壺口,治梁及岐。
【直解】篇中凡既字都是既已成功之詞。
載字解做始字,言禹治水施功,寔始于此。
壺口、梁岐,都是山名。
壺口山,舊志在河東郡北屈縣東南,即今山西平陽府吉州。
梁山,舊志在離石縣,即今山西太原府石州。
岐山,舊志在汾州介休縣,今在汾州孝義縣西。
冀州之水,以河為大。
壺口山,乃河水沖激的去處,禹始初便去治他,所以殺河勢也。
梁岐二山,乃河水經流的去處,禹便治梁而及于岐,所以開河道也。
于是冀州無河水之患矣。
【原文】既修太原,至于嶽陽。
【直解】修是修整前面的工程。
地廣而平叫做原。
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府地方。
嶽,是太嶽,即今山西霍州之霍山。
山南叫做陽,嶽陽是太嶽之南。
冀州之水,其次莫大于汾。
汾水出于太原經于太嶽,鲧嘗治之,功未成就。
禹則因其功而修之,先治太原,以浚汾水之源,從此至于太嶽之南,中間諸山,無不修治,以導汾水之流。
由是順流入河,而冀州無汾水之患矣。
【原文】覃懷厎績,至于衡漳。
【直解】覃懷,是地名,即今河南懷慶府地方。
厎績,是成功。
衡漳,是水名。
漳水有二:一出山西樂平縣之少山,叫做清漳;一出山西長子縣發鸠山,叫做濁漳。
二水合流橫入于河,故總叫做衡漳。
覃懷在涞、淇二水之間,往時洪水泛濫,平地皆水,緻功為難。
及河汾既治,禹功可施,然後覃懷之地,緻有平治之功,而無墊溺之患。
以至于衡漳所經,凡是平地,也都厎績,與覃懷一般。
蓋至是而冀州之土無不平矣。
【原文】厥土惟白壤。
【直解】土性柔軟不成塊的叫做壤。
水患既平,則土複其常,必須辨其色性,然後可以教民稼穑而制其貢賦。
故辨冀州之土,其色則白,其性則壤,一州之土,雖未必盡然,而白壤者居多,故以白壤名之。
【原文】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
【直解】賦,是田土上起的稅糧。
錯,是間雜不等的意思。
蓋地力有厚薄,年歲有豐兇。
遇着成熟的年,便照常額;遇着兇歲或地土有抛荒的去處,使從寬賦。
所以稅糧多寡不等,這叫做錯。
禹因土宜既辨,地利可興,遂将九州的田賦,總較其多寡肥瘠,分為九等。
于是定冀州之賦,則居上上為第一等,而或地力年份不同,則間出第二等;定冀州之田,則居中中而為第五等。
先言賦而後言田者,京師是天子所自治,場圃園田之類,各有錢糧,非盡出于田也。
賦高于田四等者,地廣而人稠,生之者衆也。
【原文】恒、衛既從,大陸既作。
【直解】恒、衛是二水名。
恒水出今真定府曲陽縣,舊時東流合滱水,今西南流至行唐縣入滋水。
衛水出今真定府靈壽縣,東入滹沱河。
從,是順着正道。
大陸,即今順德府及趙州深州地方。
作,是耕治。
冀州水患既除,由是恒衛之水,各須其正道,大陸之地,皆可以耕作,而冀州之土,無有不平者矣。
這二項成功最遲,故紀于田賦之後。
【原文】島夷皮服。
【直解】島夷,是冀州東北海島之夷,屬于中國者,畿内之地,出賦已多,故不制其貢。
獨有海島屬夷,每年進貢,止用皮服,一以示羁縻之義,一以明不貴異物也。
【原文】夾右碣石入于河。
【直解】夾右,是挾在右邊。
碣石,是山名,舊志在北平郡西南河口之地,即今永平府之南,後來漸沒于海。
冀州東西南三面臨河,貢賦轉運都可直達,惟北方諸水,皆不與河通。
故貢賦之來,必自北海入河,南向西轉。
那碣石之山,在河口海濱,正是他右手轉灣的去處,卻似挾他在右邊的一般,所以說夾。
右碣石入于河,入河,則達帝都矣。
以上都是經理冀州的事。
【原文】濟、河惟兖州。
【直解】此以下,每州都标個疆界,所謂奠高山大川也。
禹定兖州的境界,東南跨過濟水,西北直到大河,這地方都屬兖州。
如今北直隸大名府,及景州、滄州、山東東昌府及德州、武定、濱州、濟甯、曹州等處都是。
【原文】九河既道。
【直解】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潔、鈎盤、鬲津。
八條支河,并河之正泒,總為九河。
禹時在今河間府滄州一帶地方,後來黃河南徙,故道都湮沒了。
道,是順其道。
河水自大陸以北,到兖州地方,其勢愈大,為害愈甚。
禹乃疏其正泒,分其支流以為九河,使都入海,不複漫流為害矣。
【原文】雷夏既澤。
【直解】雷夏,是澤名,舊志在濟陰郡城陽縣西北,今山東濮州雷澤城就是。
水有蓄聚叫做澤。
方河水橫流而入于澤,澤不能受,也都泛濫奔潰。
今九河既治,故雷夏亦能蓄水成澤,不至于溢出而為患。
蓋凡水之止者無不治矣。
【原文】灉、沮會同。
【直解】灉、沮是二水名。
自河出者為灉,自濟出者為沮。
會同,是合流為一。
方河水泛濫之時,灉沮小水,也都散漫。
今九河既治,故灉沮二水,合流為一,如諸侯會同以朝天子的一般。
蓋凡水之流者無不治矣。
【原文】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
【直解】桑土,是宜栽桑樹的地土。
蠶,是養蠶。
降,是下。
丘,是高地。
宅,是居。
土,是平地。
兖州水患最甚,凡是宜桑之土,都渰沒了。
今水落土幹,桑樹漸盛,可以養蠶而取絲矣。
往時兖州之民,都往高處避水。
今桑土既蠶,由是都從丘陵下來,居于平地,不苦于卑濕矣。
兖州之土,無不平,于此可驗。
【原文】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
【直解】墳,是土脈高起的模樣。
繇,是茂。
條,是長。
兖州水患既平,土宜可辨。
故辨其色則純黑,性則墳起。
土性既複,地利可興。
故其草則繇而蕃茂,其木則條而長盛。
蓋兖州居河濟下流,水未平,則為卑濕,于草木不宜;水既平,則為沃衍,于草木最宜。
故特舉以為證也。
徐、揚二州言草木,亦是此意。
【原文】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
【直解】貞,是正。
作,是耕治。
同,是同于他州。
禹定兖州之田,則居中下為第六等,其賦則是最薄的正額,為第九等。
不曰下下而曰貞者,君天下者以薄賦為正也。
這地土且便不起科,必待耕治,十有三年,生理盡複,然後使同他州辦納稅糧。
蓋兖州當河下流,被害尤劇,今水患雖已平治而生理尚是艱難,故特加寬恤。
聖人愛民之仁如此。
【原文】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直解】貢,是下獻于上。
田裡出的稅糧叫做賦,地方産的物件叫做貢。
篚是竹筐之類。
織文,是織成文采的币帛。
禹既定田賦之等,又制貢物之宜。
兖州厥木惟條,其樹多漆,則使之貢漆;桑土既蠶,其地多絲,則使之貢絲;至于織成文采的币帛,乃絲中之貴重者,則又使之盛于筐篚以入貢焉。
蓋漆所以制器,用絲與織文所以備章服,皆國用之不可阙者,故因其所有而取之。
【原文】浮于濟、漯,達于河。
【直解】水中行船叫做浮。
濟、漯,是二水名。
濟水舊志出河東郡垣曲縣王屋山東南,今在河南懷慶府濟源縣,西至溫縣南入河漯水,是河之支流。
禹因濟漯二水,皆可通河,故定兖州之貢道或去濟水近便的,則浮舟于濟以達于河,或去漯水近便的,則浮舟于漯以達于河。
達河,則達帝都矣。
以上都是經理兖州的事。
【原文】海、岱惟青州。
【直解】這是定青州的境界。
岱,是泰山,在今山東濟南府泰安州。
禹既分了青州,遂定其境界。
東北跨大海,西南到泰山,這地方都屬青州。
即今山東濟南、青州、登州、萊州四府,與遼東之廣甯、沈陽、開原、蓋州,諸衛都是。
【原文】嵎夷既略。
【直解】嵎夷,是地名,在今山東登州府。
《堯典》說宅嵎夷,就是此地。
略,是制為經界的意思。
嵎夷在青州極東迫近大海,地方最遠,施功為難。
今水患盡去,可以正疆界,畫溝塗,而其地皆已經略矣。
遠地如此,則近者可知,是青州之土無不平也。
【原文】濰、淄其道。
【直解】濰、淄是二水名。
濰水,出今山東青州府莒州箕屋山,北至萊州府昌邑縣入海。
淄水,出今山東濟南府萊蕪縣原山,東至青州府壽光縣入濟。
青州有濰淄二水,向嘗泛溢,今則濰水入海,淄水入濟,各循其故道矣。
是青州之水,無不平也。
青州地雖卑下,然去海甚近,水易歸壑,又不當衆流之沖,故用功簡省于他州如此。
【原文】厥土白墳,海濱廣斥。
【直解】濱,是水邊。
廣,是廣闊。
斥,是斥鹵,其土味鹹,可以煎鹽的去處。
禹辨青州之土有二樣:在平地,則其色潔白,其性墳起;在海濱,則一望廣闊,又斥鹵而鹹。
先辨其土宜,而後可定貢賦也。
【原文】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
【直解】青州之田居上下,較之九州為第三等,賦居中上,較之九州為第四等。
【原文】厥貢鹽、,海物惟錯。
岱畎絲、枲、鉛、松、怪石。
萊夷作牧,厥篚、絲。
【直解】鹽,是鹹土煎成的。
,是細葛。
錯,是雜,海物非但一種,故叫做錯。
畎,是山谷。
枲,是麻。
鉛,是黑錫。
怪石,是怪異之石。
萊夷,是萊山住的夷人,即今萊州府地方。
牧,是畜牧。
,是山桑。
禹定青州之貢,有一州通出的,有各處所産的,如鹽與細葛,并雜出的海物,皆服食燕享所需,此通一州之貢也。
如岱山之谷所出,有絲與枲,可以為衣服;又有鉛與松木怪石,可以為器械屋宇;萊山夷人牧放的去處,出那山桑之絲,最是堅韌,可為琴瑟之弦;缯帛之用者,則盛于筐篚以入貢。
此随地所出之貢也。
【原文】浮于汶,達于濟。
【直解】汶,是水名,出萊蕪縣原山之南,西南至汶上縣入濟。
禹定青州之貢道,以汶水去濟最近。
而濟水與河相通,則使浮舟于汶,由西南達于濟。
達濟則達河,而帝都可至矣。
不言達河者,因前兖州已言浮于濟漯達于河故也。
以上都是經理青州的事。
【原文】海、岱及淮惟徐州。
【直解】這是定徐州的境界。
禹既分了徐州,遂定其境界。
東至大海,北至泰山,南至淮水,這地方都屬徐州。
即今山東兖州府南直隸徐、泗、宿、海、邳等州,都是。
夫七州疆界,都隻舉其二,至此獨載其三邊者,蓋止說海、岱,便與前面的青州相同,止說淮、海,便與後面的揚州相同,必須說海、岱及淮,才見得是徐州的疆界。
【原文】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直解】淮、沂是二水名。
淮水,出今河南南陽府桐栢縣,東至淮安府地方入海。
沂水,出今山東青州府沂水縣,西南至邳州入泗。
乂,是治。
蒙、羽是二山名。
蒙山,在今山東兖州府費縣。
羽山,在今海州贛榆縣。
藝是耕種。
徐州之水,淮、沂為大,往時都泛濫逆流。
自禹功既施,則淮入于海,沂入于泗,而二水皆得其治矣。
至于蒙、羽二山,向為淮、沂所包,今水患既去,地利可興,而皆得以種藝矣。
淮、沂治,則凡水之流者可知;蒙、羽藝,則凡地之高者可知。
【原文】大野既豬,東原厎平。
【直解】大野,是澤名,在今兖州府钜野縣。
豬,是停蓄而複流。
東原是地名,即今兖州府東平州地方。
徐州之澤有大野,是濟水橫絕的去處,往時不免潰決。
自禹功既施,于是大野始能容受衆流,有蓄有洩,而既豬矣。
至于東原之地,是大野環抱的去處,為濟水所經,今則水患盡去,而已厎于平矣。
大野豬,則凡水之止者可知;東原平,則凡地之平者可知。
于此見徐州水土無不平治也。
【原文】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直解】填,是黏膩。
漸,是進長。
包,是叢生。
徐州水患既平,由是辨其土宜,其色則赤,其性則黏膩而墳起,其草木亦漸而進長,包而叢生矣。
【原文】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直解】徐州之田,較九州,則居上中為第二等,其土厚故也;其賦較九州,則居中中為第五等,人工尚稀故也。
【原文】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珠暨魚,厥篚玄織、缟。
【直解】羽畎,是羽山之谷。
夏翟,是五色的雉鳥。
峄陽,是峄山之南,在今邳州。
孤桐,是特生的桐樹。
浮磬,是石浮水邊,可以為磬的。
,是出珠的蚌。
币赤黑色叫做玄。
缯帛黑經白緯叫做織,純白的叫做缟。
禹定徐州之貢,也有一州通出的,又有各處所産的。
如土有五色者,可以建大社封諸侯,則制以為貢,此一州之所出者也。
如羽山之谷,出五色的雉鳥,其羽可以為旌旌。
峄山之南,出向陽特生的桐樹,其材可以為琴瑟。
泗水之傍,浮出的石,制之為磬可
這書紀夏家一代的事迹,故叫做夏書,共四篇。
禹貢 貢,是貢賦。
這一篇,史臣記大禹平水土,定貢賦,及經理天下的事。
獨以貢名篇者,水土平而後貢賦定,特舉其成功而言也。
【原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直解】這一節是總記大禹治水之要。
敷,是分刊,是除。
奠,是定。
史臣說,當時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九州的區域都不辨了。
禹受命治水,乃先分别土地,以為冀、兖、青、徐、揚、荊、豫、梁、雍之九州。
然後知某州最下,治之宜先,某州最高,治之宜後,可以随地而施功矣。
凡水都發源于山,隻為山勢陰塞、道路不通,所以有懷襄之害。
禹乃随山而行,相其便宜,又除去了障蔽的樹木,以通其道路。
然後知某水為某山所壅,必須開鑿某山為某水所出,必須浚治可以因勢而利導矣。
九州既分,又須立各州的表識,以為之紀綱。
禹乃定其山之高者、川之大者與做一州之疆界。
如某處有某山,便可尋衆山之脈脈絡;某水在某處,便可尋衆水之脈絡,而導山導水之功,皆可舉矣。
禹之治水,大要不出此三件,故總揭而言之如此。
【原文】冀州。
【直解】此以下,是分記九州治水之成功。
冀州,即是今北直隸、山西、河北等處,及遼東義州衛迤西地方。
當堯之時,水為民患者莫甚于河,而冀州乃河水所經,又帝都所在,故禹受命治水,先從此起。
不言疆界者,冀州三面抵河,觀兖豫雍三州所至,便自可見,亦所以尊京師,示王者無外之意也。
【原文】既載壺口,治梁及岐。
【直解】篇中凡既字都是既已成功之詞。
載字解做始字,言禹治水施功,寔始于此。
壺口、梁岐,都是山名。
壺口山,舊志在河東郡北屈縣東南,即今山西平陽府吉州。
梁山,舊志在離石縣,即今山西太原府石州。
岐山,舊志在汾州介休縣,今在汾州孝義縣西。
冀州之水,以河為大。
壺口山,乃河水沖激的去處,禹始初便去治他,所以殺河勢也。
梁岐二山,乃河水經流的去處,禹便治梁而及于岐,所以開河道也。
于是冀州無河水之患矣。
【原文】既修太原,至于嶽陽。
【直解】修是修整前面的工程。
地廣而平叫做原。
太原,即今山西太原府地方。
嶽,是太嶽,即今山西霍州之霍山。
山南叫做陽,嶽陽是太嶽之南。
冀州之水,其次莫大于汾。
汾水出于太原經于太嶽,鲧嘗治之,功未成就。
禹則因其功而修之,先治太原,以浚汾水之源,從此至于太嶽之南,中間諸山,無不修治,以導汾水之流。
由是順流入河,而冀州無汾水之患矣。
【原文】覃懷厎績,至于衡漳。
【直解】覃懷,是地名,即今河南懷慶府地方。
厎績,是成功。
衡漳,是水名。
漳水有二:一出山西樂平縣之少山,叫做清漳;一出山西長子縣發鸠山,叫做濁漳。
二水合流橫入于河,故總叫做衡漳。
覃懷在涞、淇二水之間,往時洪水泛濫,平地皆水,緻功為難。
及河汾既治,禹功可施,然後覃懷之地,緻有平治之功,而無墊溺之患。
以至于衡漳所經,凡是平地,也都厎績,與覃懷一般。
蓋至是而冀州之土無不平矣。
【原文】厥土惟白壤。
【直解】土性柔軟不成塊的叫做壤。
水患既平,則土複其常,必須辨其色性,然後可以教民稼穑而制其貢賦。
故辨冀州之土,其色則白,其性則壤,一州之土,雖未必盡然,而白壤者居多,故以白壤名之。
【原文】厥賦惟上上錯,厥田惟中中。
【直解】賦,是田土上起的稅糧。
錯,是間雜不等的意思。
蓋地力有厚薄,年歲有豐兇。
遇着成熟的年,便照常額;遇着兇歲或地土有抛荒的去處,使從寬賦。
所以稅糧多寡不等,這叫做錯。
禹因土宜既辨,地利可興,遂将九州的田賦,總較其多寡肥瘠,分為九等。
于是定冀州之賦,則居上上為第一等,而或地力年份不同,則間出第二等;定冀州之田,則居中中而為第五等。
先言賦而後言田者,京師是天子所自治,場圃園田之類,各有錢糧,非盡出于田也。
賦高于田四等者,地廣而人稠,生之者衆也。
【原文】恒、衛既從,大陸既作。
【直解】恒、衛是二水名。
恒水出今真定府曲陽縣,舊時東流合滱水,今西南流至行唐縣入滋水。
衛水出今真定府靈壽縣,東入滹沱河。
從,是順着正道。
大陸,即今順德府及趙州深州地方。
作,是耕治。
冀州水患既除,由是恒衛之水,各須其正道,大陸之地,皆可以耕作,而冀州之土,無有不平者矣。
這二項成功最遲,故紀于田賦之後。
【原文】島夷皮服。
【直解】島夷,是冀州東北海島之夷,屬于中國者,畿内之地,出賦已多,故不制其貢。
獨有海島屬夷,每年進貢,止用皮服,一以示羁縻之義,一以明不貴異物也。
【原文】夾右碣石入于河。
【直解】夾右,是挾在右邊。
碣石,是山名,舊志在北平郡西南河口之地,即今永平府之南,後來漸沒于海。
冀州東西南三面臨河,貢賦轉運都可直達,惟北方諸水,皆不與河通。
故貢賦之來,必自北海入河,南向西轉。
那碣石之山,在河口海濱,正是他右手轉灣的去處,卻似挾他在右邊的一般,所以說夾。
右碣石入于河,入河,則達帝都矣。
以上都是經理冀州的事。
【原文】濟、河惟兖州。
【直解】此以下,每州都标個疆界,所謂奠高山大川也。
禹定兖州的境界,東南跨過濟水,西北直到大河,這地方都屬兖州。
如今北直隸大名府,及景州、滄州、山東東昌府及德州、武定、濱州、濟甯、曹州等處都是。
【原文】九河既道。
【直解】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潔、鈎盤、鬲津。
八條支河,并河之正泒,總為九河。
禹時在今河間府滄州一帶地方,後來黃河南徙,故道都湮沒了。
道,是順其道。
河水自大陸以北,到兖州地方,其勢愈大,為害愈甚。
禹乃疏其正泒,分其支流以為九河,使都入海,不複漫流為害矣。
【原文】雷夏既澤。
【直解】雷夏,是澤名,舊志在濟陰郡城陽縣西北,今山東濮州雷澤城就是。
水有蓄聚叫做澤。
方河水橫流而入于澤,澤不能受,也都泛濫奔潰。
今九河既治,故雷夏亦能蓄水成澤,不至于溢出而為患。
蓋凡水之止者無不治矣。
【原文】灉、沮會同。
【直解】灉、沮是二水名。
自河出者為灉,自濟出者為沮。
會同,是合流為一。
方河水泛濫之時,灉沮小水,也都散漫。
今九河既治,故灉沮二水,合流為一,如諸侯會同以朝天子的一般。
蓋凡水之流者無不治矣。
【原文】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
【直解】桑土,是宜栽桑樹的地土。
蠶,是養蠶。
降,是下。
丘,是高地。
宅,是居。
土,是平地。
兖州水患最甚,凡是宜桑之土,都渰沒了。
今水落土幹,桑樹漸盛,可以養蠶而取絲矣。
往時兖州之民,都往高處避水。
今桑土既蠶,由是都從丘陵下來,居于平地,不苦于卑濕矣。
兖州之土,無不平,于此可驗。
【原文】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
【直解】墳,是土脈高起的模樣。
繇,是茂。
條,是長。
兖州水患既平,土宜可辨。
故辨其色則純黑,性則墳起。
土性既複,地利可興。
故其草則繇而蕃茂,其木則條而長盛。
蓋兖州居河濟下流,水未平,則為卑濕,于草木不宜;水既平,則為沃衍,于草木最宜。
故特舉以為證也。
徐、揚二州言草木,亦是此意。
【原文】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
【直解】貞,是正。
作,是耕治。
同,是同于他州。
禹定兖州之田,則居中下為第六等,其賦則是最薄的正額,為第九等。
不曰下下而曰貞者,君天下者以薄賦為正也。
這地土且便不起科,必待耕治,十有三年,生理盡複,然後使同他州辦納稅糧。
蓋兖州當河下流,被害尤劇,今水患雖已平治而生理尚是艱難,故特加寬恤。
聖人愛民之仁如此。
【原文】厥貢漆、絲,厥篚織文。
【直解】貢,是下獻于上。
田裡出的稅糧叫做賦,地方産的物件叫做貢。
篚是竹筐之類。
織文,是織成文采的币帛。
禹既定田賦之等,又制貢物之宜。
兖州厥木惟條,其樹多漆,則使之貢漆;桑土既蠶,其地多絲,則使之貢絲;至于織成文采的币帛,乃絲中之貴重者,則又使之盛于筐篚以入貢焉。
蓋漆所以制器,用絲與織文所以備章服,皆國用之不可阙者,故因其所有而取之。
【原文】浮于濟、漯,達于河。
【直解】水中行船叫做浮。
濟、漯,是二水名。
濟水舊志出河東郡垣曲縣王屋山東南,今在河南懷慶府濟源縣,西至溫縣南入河漯水,是河之支流。
禹因濟漯二水,皆可通河,故定兖州之貢道或去濟水近便的,則浮舟于濟以達于河,或去漯水近便的,則浮舟于漯以達于河。
達河,則達帝都矣。
以上都是經理兖州的事。
【原文】海、岱惟青州。
【直解】這是定青州的境界。
岱,是泰山,在今山東濟南府泰安州。
禹既分了青州,遂定其境界。
東北跨大海,西南到泰山,這地方都屬青州。
即今山東濟南、青州、登州、萊州四府,與遼東之廣甯、沈陽、開原、蓋州,諸衛都是。
【原文】嵎夷既略。
【直解】嵎夷,是地名,在今山東登州府。
《堯典》說宅嵎夷,就是此地。
略,是制為經界的意思。
嵎夷在青州極東迫近大海,地方最遠,施功為難。
今水患盡去,可以正疆界,畫溝塗,而其地皆已經略矣。
遠地如此,則近者可知,是青州之土無不平也。
【原文】濰、淄其道。
【直解】濰、淄是二水名。
濰水,出今山東青州府莒州箕屋山,北至萊州府昌邑縣入海。
淄水,出今山東濟南府萊蕪縣原山,東至青州府壽光縣入濟。
青州有濰淄二水,向嘗泛溢,今則濰水入海,淄水入濟,各循其故道矣。
是青州之水,無不平也。
青州地雖卑下,然去海甚近,水易歸壑,又不當衆流之沖,故用功簡省于他州如此。
【原文】厥土白墳,海濱廣斥。
【直解】濱,是水邊。
廣,是廣闊。
斥,是斥鹵,其土味鹹,可以煎鹽的去處。
禹辨青州之土有二樣:在平地,則其色潔白,其性墳起;在海濱,則一望廣闊,又斥鹵而鹹。
先辨其土宜,而後可定貢賦也。
【原文】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
【直解】青州之田居上下,較之九州為第三等,賦居中上,較之九州為第四等。
【原文】厥貢鹽、,海物惟錯。
岱畎絲、枲、鉛、松、怪石。
萊夷作牧,厥篚、絲。
【直解】鹽,是鹹土煎成的。
,是細葛。
錯,是雜,海物非但一種,故叫做錯。
畎,是山谷。
枲,是麻。
鉛,是黑錫。
怪石,是怪異之石。
萊夷,是萊山住的夷人,即今萊州府地方。
牧,是畜牧。
,是山桑。
禹定青州之貢,有一州通出的,有各處所産的,如鹽與細葛,并雜出的海物,皆服食燕享所需,此通一州之貢也。
如岱山之谷所出,有絲與枲,可以為衣服;又有鉛與松木怪石,可以為器械屋宇;萊山夷人牧放的去處,出那山桑之絲,最是堅韌,可為琴瑟之弦;缯帛之用者,則盛于筐篚以入貢。
此随地所出之貢也。
【原文】浮于汶,達于濟。
【直解】汶,是水名,出萊蕪縣原山之南,西南至汶上縣入濟。
禹定青州之貢道,以汶水去濟最近。
而濟水與河相通,則使浮舟于汶,由西南達于濟。
達濟則達河,而帝都可至矣。
不言達河者,因前兖州已言浮于濟漯達于河故也。
以上都是經理青州的事。
【原文】海、岱及淮惟徐州。
【直解】這是定徐州的境界。
禹既分了徐州,遂定其境界。
東至大海,北至泰山,南至淮水,這地方都屬徐州。
即今山東兖州府南直隸徐、泗、宿、海、邳等州,都是。
夫七州疆界,都隻舉其二,至此獨載其三邊者,蓋止說海、岱,便與前面的青州相同,止說淮、海,便與後面的揚州相同,必須說海、岱及淮,才見得是徐州的疆界。
【原文】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直解】淮、沂是二水名。
淮水,出今河南南陽府桐栢縣,東至淮安府地方入海。
沂水,出今山東青州府沂水縣,西南至邳州入泗。
乂,是治。
蒙、羽是二山名。
蒙山,在今山東兖州府費縣。
羽山,在今海州贛榆縣。
藝是耕種。
徐州之水,淮、沂為大,往時都泛濫逆流。
自禹功既施,則淮入于海,沂入于泗,而二水皆得其治矣。
至于蒙、羽二山,向為淮、沂所包,今水患既去,地利可興,而皆得以種藝矣。
淮、沂治,則凡水之流者可知;蒙、羽藝,則凡地之高者可知。
【原文】大野既豬,東原厎平。
【直解】大野,是澤名,在今兖州府钜野縣。
豬,是停蓄而複流。
東原是地名,即今兖州府東平州地方。
徐州之澤有大野,是濟水橫絕的去處,往時不免潰決。
自禹功既施,于是大野始能容受衆流,有蓄有洩,而既豬矣。
至于東原之地,是大野環抱的去處,為濟水所經,今則水患盡去,而已厎于平矣。
大野豬,則凡水之止者可知;東原平,則凡地之平者可知。
于此見徐州水土無不平治也。
【原文】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
【直解】填,是黏膩。
漸,是進長。
包,是叢生。
徐州水患既平,由是辨其土宜,其色則赤,其性則黏膩而墳起,其草木亦漸而進長,包而叢生矣。
【原文】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
【直解】徐州之田,較九州,則居上中為第二等,其土厚故也;其賦較九州,則居中中為第五等,人工尚稀故也。
【原文】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珠暨魚,厥篚玄織、缟。
【直解】羽畎,是羽山之谷。
夏翟,是五色的雉鳥。
峄陽,是峄山之南,在今邳州。
孤桐,是特生的桐樹。
浮磬,是石浮水邊,可以為磬的。
,是出珠的蚌。
币赤黑色叫做玄。
缯帛黑經白緯叫做織,純白的叫做缟。
禹定徐州之貢,也有一州通出的,又有各處所産的。
如土有五色者,可以建大社封諸侯,則制以為貢,此一州之所出者也。
如羽山之谷,出五色的雉鳥,其羽可以為旌旌。
峄山之南,出向陽特生的桐樹,其材可以為琴瑟。
泗水之傍,浮出的石,制之為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