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疇咨若時?登庸。
”放齊曰:“胤子朱啟明。
”帝曰:“籲!嚚訟,可乎?” 【直解】疇,是誰。
咨,是訪問。
庸,是用。
放齊,是臣名。
胤子朱,是堯之嗣子丹朱。
啟,是開。
呈,是歎其不然的意思。
嚚,是言不忠信。
訟,是争辯。
帝堯問群臣說:“誰為我訪求能順時為治的人?我将登用他。
”當時有臣放齊對說:“帝之嗣于丹朱,他的心性開通明哲,可以登用。
”堯歎其不然說:“丹朱為人,口不道忠信之言,好與人争辯曲直;他的聰明,都用在不好的去處。
此等的人必不能順時為治,豈可登用乎?” 【原文】帝曰:“疇咨若予采?”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 【直解】采,是事。
兜,是臣名。
都,是歎美詞。
共工,是官名。
方字,解做且字。
鸠,是聚。
僝,是見。
違,是背。
象恭,是外貌恭敬。
滔天二字,先儒疑有差誤,漢儒孔氏解作其心傲狠若漫天的意思。
帝堯又問群臣說:“誰為我訪求能順成事務的人?我将用他。
”當時有臣兜歎美說道:“見今有那共工官,方且集聚事務,著見其功,帝着用之,将來必能順事可知。
”帝堯歎其不然,說道:“共工為人,居常無事,舌辯能言,到用着時,與其所言全然違背,不相照應,外面矯飾恭敬的模樣,中心其實傲狠滔天。
似這等變詐無有實心的人,如何靠得他順成事務乎?”以上兩節,見帝堯知人之明。
夫君道在乎知人,而知人最為難事,非知其才能之難,乃知其心術之難也。
胤子朱之才,共工之功,若可登用矣,堯獨察其心術之邪慝而舍之。
蓋由常日與群臣相接,聽其議論,考其行事,故知之深如此。
【原文】帝曰:“咨!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
”帝曰:“籲!咈哉。
方命圮族。
”嶽曰:“異哉,試可乃已。
”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直解】湯湯,是水盛的模樣。
割字,解做害字。
蕩蕩,是水廣的模樣。
懷,是包其四面。
襄,是駕出其上。
地之大阜,叫做陵。
俾,是使。
乂,是治。
帝堯訪問四嶽大臣說:“如今天下湯湯的大水橫流,為民之害。
那水蕩蕩然廣大,将高山的四面都包了,又駕出于大陵之上,其勢浩浩然泛溢,若漫天的一般。
今此下民,不得安居粒食,皆困苦嗟怨。
汝諸臣中,有能除患救民者,我将任之以治水之事。
”于是四嶽與所領諸侯在朝者,同詞歎美說:“當今之時,能治水者其惟伯鲧哉!”方命,是違背上令。
圮,是敗。
族,是類。
帝堯因四嶽薦鲧,乃歎息而甚不然其言,說道:“咈哉!鲧之為人,悻戾自用,違背上命,又與衆不和,傷害同類,這等的人,豈堪用哉!”異,是已廢而強舉的意思。
四嶽以伯鲧有才,故又強舉之說:“今廷臣之才,實未有過于鲧者,不若姑試其可而用之,但取他能治水而已,不必求其全也。
”堯因四嶽之強舉,不得已而用之,又戒之說:“汝往當敬慎之哉!”既而九載考績,鲧卒不能成治水之功。
夫方命圮族,堯知鲧之不可用,可謂知人之智矣。
既知之而複用之者何?蓋陷溺之民,不可以坐視,此又急于救民之仁也。
然伯鲧卒無成功,可見無德的人,雖有才能,終不能濟國家之事。
用人者不可不審也。
【原文】帝曰:“咨!四嶽。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嶽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揚側陋。
”師錫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
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欽哉!” 【直解】巽,是遜讓。
否德,解做不德。
明明,上明字,是顯用;下明字,是指在顯位的說。
揚,是薦舉。
側陋,是微賤之人。
師,是衆。
錫,是與。
鳏,是無妻的。
烝,是進。
乂,是治。
格,是至。
刑,是法則的意思。
厘,是整理。
降,是下嫁。
汭,是地名。
嫔,是為婦。
帝堯欲以天下與賢,而未得其人,乃訪問于四嶽說:“我在帝位已七十載矣,年力衰倦,不勝煩勞。
汝四嶽若能用我的命令,我将讓汝以天子之位。
”四嶽對說:“帝位至重,惟有德者可以當之。
我的德不稱,恐忝辱了帝位。
”帝堯說:“汝既不肯自當,可為我旁求有德之人。
如已在顯位的,汝當明顯之;在側陋微賤的,也當薦揚之。
惟賢是舉,貴賤不必拘也。
”于是四嶽衆臣同辭與堯說:“若是求之于側陋中,倒有個鳏居在下位的人,叫做虞舜,其德可以居此帝位。
”堯即應而然之說:“我也曾聞此人,但未知其德果是何如?”四嶽對說:“虞舜是瞽者之子。
其父則頑愚,其繼母則嚚詐,繼母所生之弟名象,又傲慢不恭。
這三人常謀欲害舜,舜卻能諧和之以孝道,積誠感動,使他每都進進以善自治。
父母漸化而為慈,弟漸化而為順,不至于大為奸惡。
夫舜處人倫之變,而不失其常如此,非盛德而能之乎?”堯說:“即舜之處父母兄弟者,固足以見其德矣。
我還試驗他,把我二女娥皇女英,都與他為妻,又看他處夫婦之間,所以為法則于二女者何如。
”于是治裝下嫁二女于妫汭之地,使為婦于虞氏之家。
堯又念這二女是天子的女,今嫁于微賤之匹夫,恐生驕慢,故訓戒之說:“欽哉!”教他恭敬以盡婦道,善事舅姑,不可慢也。
其後二女果能遵堯之命,化舜之德,堯乃以舜為真賢,竟舉帝位讓之焉。
舜典 舜,是虞舜。
這一篇書,載帝舜的事績,所以叫做舜典。
【原文】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
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直解】華,是光華。
協,是合。
帝,指帝堯說。
浚,是深。
哲,是智。
文,是有文理。
明,是心裡通明。
溫,是和粹。
恭,是恭敬。
允,是信。
塞,是實。
玄德,是幽潛之德。
升聞,是上聞。
史臣說稽考古昔帝舜,繼帝堯之後。
帝堯的盛德顯著,既有光華。
帝舜之德又有光華,與帝堯相合。
然其德何如?蓋常人之有智者或失之淺露,明者或過于伺察。
惟舜之智,神機默運,不可測識,乃沉深而有智,與那淺露的不同;舜之明,虛靈内照,自有經緯,乃文理而光明,與那伺察的不同。
常人恭以持己者,或過于嚴峻,實以待人者,或出于矯飾。
惟舜則和粹而恭敬,其恭也藹然可親,而無嚴峻之形;誠信而笃實,其實也表裡如一,而無矯飾之意。
夫浚哲文明,就與堯之欽明文思安安一般,溫恭允塞,就與堯之允恭克讓一般,信乎重,華協于帝也。
舜既有這四者幽潛之德,是以身雖在畎畞之中,而令聞已上達于帝堯。
堯乃先命以司徒百揆四嶽的職位,而終禅以天下焉。
【原文】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納于百揆,百揆時叙。
賓于四門,四門穆穆。
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直解】徽,是美。
五典,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常之道。
百揆,是官名。
凡百庶政都經他揆度,故名為百揆。
四門,是四方諸侯來朝之門。
穆穆,是和順的意思。
麓,是山腳。
烈,是迅猛。
迷,是錯亂。
堯将禅位于舜,先試之以事,以觀其才德何如。
初使他為司徒之官職掌五典。
舜則小心敬畏,以美其教化。
由是父子從其親,君臣從其義,夫婦從其别,長幼從其序,朋友從其信,人人皆順從,無違教者。
又使他為百揆之官,統領庶務。
舜則以時整理。
由是禮樂刑政,紀綱法度,件件都修舉,無廢弛者。
又使他兼四嶽之官,賓禮四方來朝的諸侯。
舜則以禮感化。
由是四方諸侯,都穆穆然雍容和順,無乖戾者。
當洪水為災,堯又使舜入山林中相視高下。
适遇着猛風雷雨,舜則神色自若,初不驚懼迷亂,這又見他度量過人處。
夫堯将難事曆曆試舜,而舜之盛德,無所不宜如此,所以舉天下而付之也。
【原文】帝曰:“格,汝舜。
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
汝陟帝位。
”舜讓于德,弗嗣。
【直解】格,是來。
詢,是謀。
乃字,解做汝字。
底,是緻。
陟,是升。
帝堯試舜之後,欲禅以帝位,乃呼而命之說道:“來汝舜,汝于前日登庸之初,我曾曆曆謀汝以司徒百揆四嶽等事,以考其敷奏之言,其後試驗之行事。
則見汝之言,皆緻可有功,随用随效,于今已有三年之久矣。
夫觀其言行之相符,則其謀皆由于素定;觀其久暫之一緻,則其事非出于強為。
汝之德,真可以付托天下。
今當代我升于帝位可也。
”舜猶以己德有愧,欲遜讓于有德之人,不敢承嗣帝位焉。
夫堯以天下與舜,而舜又以天下讓賢,聖人至公無我之心,于此可
”放齊曰:“胤子朱啟明。
”帝曰:“籲!嚚訟,可乎?” 【直解】疇,是誰。
咨,是訪問。
庸,是用。
放齊,是臣名。
胤子朱,是堯之嗣子丹朱。
啟,是開。
呈,是歎其不然的意思。
嚚,是言不忠信。
訟,是争辯。
帝堯問群臣說:“誰為我訪求能順時為治的人?我将登用他。
”當時有臣放齊對說:“帝之嗣于丹朱,他的心性開通明哲,可以登用。
”堯歎其不然說:“丹朱為人,口不道忠信之言,好與人争辯曲直;他的聰明,都用在不好的去處。
此等的人必不能順時為治,豈可登用乎?” 【原文】帝曰:“疇咨若予采?”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籲!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 【直解】采,是事。
兜,是臣名。
都,是歎美詞。
共工,是官名。
方字,解做且字。
鸠,是聚。
僝,是見。
違,是背。
象恭,是外貌恭敬。
滔天二字,先儒疑有差誤,漢儒孔氏解作其心傲狠若漫天的意思。
帝堯又問群臣說:“誰為我訪求能順成事務的人?我将用他。
”當時有臣兜歎美說道:“見今有那共工官,方且集聚事務,著見其功,帝着用之,将來必能順事可知。
”帝堯歎其不然,說道:“共工為人,居常無事,舌辯能言,到用着時,與其所言全然違背,不相照應,外面矯飾恭敬的模樣,中心其實傲狠滔天。
似這等變詐無有實心的人,如何靠得他順成事務乎?”以上兩節,見帝堯知人之明。
夫君道在乎知人,而知人最為難事,非知其才能之難,乃知其心術之難也。
胤子朱之才,共工之功,若可登用矣,堯獨察其心術之邪慝而舍之。
蓋由常日與群臣相接,聽其議論,考其行事,故知之深如此。
【原文】帝曰:“咨!四嶽,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
”帝曰:“籲!咈哉。
方命圮族。
”嶽曰:“異哉,試可乃已。
”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直解】湯湯,是水盛的模樣。
割字,解做害字。
蕩蕩,是水廣的模樣。
懷,是包其四面。
襄,是駕出其上。
地之大阜,叫做陵。
俾,是使。
乂,是治。
帝堯訪問四嶽大臣說:“如今天下湯湯的大水橫流,為民之害。
那水蕩蕩然廣大,将高山的四面都包了,又駕出于大陵之上,其勢浩浩然泛溢,若漫天的一般。
今此下民,不得安居粒食,皆困苦嗟怨。
汝諸臣中,有能除患救民者,我将任之以治水之事。
”于是四嶽與所領諸侯在朝者,同詞歎美說:“當今之時,能治水者其惟伯鲧哉!”方命,是違背上令。
圮,是敗。
族,是類。
帝堯因四嶽薦鲧,乃歎息而甚不然其言,說道:“咈哉!鲧之為人,悻戾自用,違背上命,又與衆不和,傷害同類,這等的人,豈堪用哉!”異,是已廢而強舉的意思。
四嶽以伯鲧有才,故又強舉之說:“今廷臣之才,實未有過于鲧者,不若姑試其可而用之,但取他能治水而已,不必求其全也。
”堯因四嶽之強舉,不得已而用之,又戒之說:“汝往當敬慎之哉!”既而九載考績,鲧卒不能成治水之功。
夫方命圮族,堯知鲧之不可用,可謂知人之智矣。
既知之而複用之者何?蓋陷溺之民,不可以坐視,此又急于救民之仁也。
然伯鲧卒無成功,可見無德的人,雖有才能,終不能濟國家之事。
用人者不可不審也。
【原文】帝曰:“咨!四嶽。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嶽曰:“否德忝帝位。
”曰:“明明揚側陋。
”師錫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聞,如何?”嶽曰:“瞽子。
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
”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帝曰:“欽哉!” 【直解】巽,是遜讓。
否德,解做不德。
明明,上明字,是顯用;下明字,是指在顯位的說。
揚,是薦舉。
側陋,是微賤之人。
師,是衆。
錫,是與。
鳏,是無妻的。
烝,是進。
乂,是治。
格,是至。
刑,是法則的意思。
厘,是整理。
降,是下嫁。
汭,是地名。
嫔,是為婦。
帝堯欲以天下與賢,而未得其人,乃訪問于四嶽說:“我在帝位已七十載矣,年力衰倦,不勝煩勞。
汝四嶽若能用我的命令,我将讓汝以天子之位。
”四嶽對說:“帝位至重,惟有德者可以當之。
我的德不稱,恐忝辱了帝位。
”帝堯說:“汝既不肯自當,可為我旁求有德之人。
如已在顯位的,汝當明顯之;在側陋微賤的,也當薦揚之。
惟賢是舉,貴賤不必拘也。
”于是四嶽衆臣同辭與堯說:“若是求之于側陋中,倒有個鳏居在下位的人,叫做虞舜,其德可以居此帝位。
”堯即應而然之說:“我也曾聞此人,但未知其德果是何如?”四嶽對說:“虞舜是瞽者之子。
其父則頑愚,其繼母則嚚詐,繼母所生之弟名象,又傲慢不恭。
這三人常謀欲害舜,舜卻能諧和之以孝道,積誠感動,使他每都進進以善自治。
父母漸化而為慈,弟漸化而為順,不至于大為奸惡。
夫舜處人倫之變,而不失其常如此,非盛德而能之乎?”堯說:“即舜之處父母兄弟者,固足以見其德矣。
我還試驗他,把我二女娥皇女英,都與他為妻,又看他處夫婦之間,所以為法則于二女者何如。
”于是治裝下嫁二女于妫汭之地,使為婦于虞氏之家。
堯又念這二女是天子的女,今嫁于微賤之匹夫,恐生驕慢,故訓戒之說:“欽哉!”教他恭敬以盡婦道,善事舅姑,不可慢也。
其後二女果能遵堯之命,化舜之德,堯乃以舜為真賢,竟舉帝位讓之焉。
舜典 舜,是虞舜。
這一篇書,載帝舜的事績,所以叫做舜典。
【原文】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
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直解】華,是光華。
協,是合。
帝,指帝堯說。
浚,是深。
哲,是智。
文,是有文理。
明,是心裡通明。
溫,是和粹。
恭,是恭敬。
允,是信。
塞,是實。
玄德,是幽潛之德。
升聞,是上聞。
史臣說稽考古昔帝舜,繼帝堯之後。
帝堯的盛德顯著,既有光華。
帝舜之德又有光華,與帝堯相合。
然其德何如?蓋常人之有智者或失之淺露,明者或過于伺察。
惟舜之智,神機默運,不可測識,乃沉深而有智,與那淺露的不同;舜之明,虛靈内照,自有經緯,乃文理而光明,與那伺察的不同。
常人恭以持己者,或過于嚴峻,實以待人者,或出于矯飾。
惟舜則和粹而恭敬,其恭也藹然可親,而無嚴峻之形;誠信而笃實,其實也表裡如一,而無矯飾之意。
夫浚哲文明,就與堯之欽明文思安安一般,溫恭允塞,就與堯之允恭克讓一般,信乎重,華協于帝也。
舜既有這四者幽潛之德,是以身雖在畎畞之中,而令聞已上達于帝堯。
堯乃先命以司徒百揆四嶽的職位,而終禅以天下焉。
【原文】慎徽五典,五典克從。
納于百揆,百揆時叙。
賓于四門,四門穆穆。
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直解】徽,是美。
五典,是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五常之道。
百揆,是官名。
凡百庶政都經他揆度,故名為百揆。
四門,是四方諸侯來朝之門。
穆穆,是和順的意思。
麓,是山腳。
烈,是迅猛。
迷,是錯亂。
堯将禅位于舜,先試之以事,以觀其才德何如。
初使他為司徒之官職掌五典。
舜則小心敬畏,以美其教化。
由是父子從其親,君臣從其義,夫婦從其别,長幼從其序,朋友從其信,人人皆順從,無違教者。
又使他為百揆之官,統領庶務。
舜則以時整理。
由是禮樂刑政,紀綱法度,件件都修舉,無廢弛者。
又使他兼四嶽之官,賓禮四方來朝的諸侯。
舜則以禮感化。
由是四方諸侯,都穆穆然雍容和順,無乖戾者。
當洪水為災,堯又使舜入山林中相視高下。
适遇着猛風雷雨,舜則神色自若,初不驚懼迷亂,這又見他度量過人處。
夫堯将難事曆曆試舜,而舜之盛德,無所不宜如此,所以舉天下而付之也。
【原文】帝曰:“格,汝舜。
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
汝陟帝位。
”舜讓于德,弗嗣。
【直解】格,是來。
詢,是謀。
乃字,解做汝字。
底,是緻。
陟,是升。
帝堯試舜之後,欲禅以帝位,乃呼而命之說道:“來汝舜,汝于前日登庸之初,我曾曆曆謀汝以司徒百揆四嶽等事,以考其敷奏之言,其後試驗之行事。
則見汝之言,皆緻可有功,随用随效,于今已有三年之久矣。
夫觀其言行之相符,則其謀皆由于素定;觀其久暫之一緻,則其事非出于強為。
汝之德,真可以付托天下。
今當代我升于帝位可也。
”舜猶以己德有愧,欲遜讓于有德之人,不敢承嗣帝位焉。
夫堯以天下與舜,而舜又以天下讓賢,聖人至公無我之心,于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