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臣張居正等謹案 虞書 虞,是帝舜有天下之号。

    這書共有五篇,都是虞舜時史官所作,以記當時之事者,故總謂之虞書。

     堯典 堯,是唐堯。

    典,是典籍。

    這第一篇典籍,載唐堯的事,所以謂之堯典。

     【原文】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直解】曰若,是發語之辭。

    稽,是考。

    放,是至。

    勳,是功業。

    欽,是敬。

    明,是通明。

    文,是文章。

    思,是思慮。

    安安,是無所勉強。

    允,是實。

    克,是能。

    格,是至。

    史臣說,稽考古時帝堯,他的功業極其廣大,無一處不到,所以謂之放勳。

    然堯之有此大業者,以其有盛德為之本耳。

    論他的德性,欽敬而不輕忽,通明而不昏昧,文章著見,思慮深遠,這四德又都出于自然,安而又安,不待勉強。

    其德性之美如此。

    所以行出來恭敬是着實恭敬,無一些虛僞;行出來謙讓真能謙讓,無一些起矯強。

    堯有這等盛德,所以光輝發見于外者,極其顯著。

    凡東西南北四海之外,無不被及,上天下地之間,無不充塞,此正所謂放勳也。

     【原文】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直解】俊德,是大德,即上文所謂“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便是。

    親,是親愛。

    睦,是和睦。

    平,是均。

    章,是明。

    協字,解做合字。

    於,是歎美詞。

    變,是變惡為善。

    時字,解做是字。

    雍,是和。

    史臣承上文叙放勳的實事,說道,德性在人,萬理鹹備,本自峻大,但為私欲昏蔽,所以小了。

    惟堯能明其大德,渾然天理,不為私欲所蔽。

    大德既明,則身無不修,而萬化之本立矣。

    由是推此德去親愛自家的九族,那九族每,就親愛和睦,沒有乖争。

    一家都齊了,又推此德去普教那畿内的百姓,那百姓每,就感動興起,個個曉道理,沒有昏昧。

    一國都治了,又推此德去合和那萬國之民,那黎民也就變惡為善,雍雍然成醇美之俗,天下都平了。

    一家齊,是勳放于家矣;一國治,是勳放于國矣;天下平,是勳放于天下矣。

    然則四表豈有不被,而上下豈有不格者乎?所謂放勳之實如此。

     【原文】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直解】乃字,接着前面說。

    羲氏、和氏,是掌管天文的官,若,是順。

    昊,是廣大的意思。

    曆,是曆書。

    象,是觀天的器具。

    史臣前面既稱述堯的功德,此以下是叙堯的政事,就接着說,帝堯當時命羲氏、和氏,二人掌管推步天文,分付他兩個說:日月星辰,運行于昊天,有一定的度數;布列于昊天,有一定的位次。

    你須要加意敬謹,順其自然之理,不可怠忽違背,妄意穿鑿。

    把那推算的曆書,與觀天的象器,推驗那日月星辰的度數位次,不可分毫差錯,然後造為曆書。

    曆造成了,又要一心敬謹,頒行天下,授與有司,使天下的人都依這曆本上說話,及時幹那農桑等事,庶不失先後早晚之宜也。

    蓋君道莫大于敬天動民,故堯特以治曆明時為首務如此。

     【原文】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

     【直解】羲促,是官名。

    宅,是居。

    旸谷,是所居官次之名。

    寅,是敬。

    賓,是以禮相接,如賓客一般。

    平,是均平。

    秩,是次序。

    日中,是春分晝夜相停。

    星鳥,是南方朱鳥七宿。

    殷字,解做中字。

    析,是分散。

    孳,是生。

    尾,是交接。

    帝堯總命羲和造曆既成,猶恐推步有差,又命四個官分管四時,以考驗之。

    這一節,是命官專管春時的事。

    帝堯分命羲仲,使他居于嵎夷東表之地,其官次之名叫做旸谷。

    于春分初出之日,以敬禮而賓接之,記那日影的尺寸。

    凡春月歲功方興,所當作起的事,則均平而秩序之,頒布以授于民。

    又必考之春分晝日的晷度,果是五十刻與夜相停否;考之春分初昏之時,果是南方朱鳥七宿适當午位否。

    這兩件相合了,可見仲春為陽氣之中矣。

    又驗之于民,先時冬寒,民皆聚于室内,到春時都散處在外,可以驗其氣之溫。

    又驗之于物,鳥獸到這時節,也都孳尾生育,可以驗其氣之和。

    以上都是考驗曆書上春月的節候,惟恐有差也。

     【原文】申命羲叔,宅南交。

    平秩南訛,敬緻;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

     【直解】申,是重。

    羲叔,是官名。

    南交,是南方交趾之地,南交下當有“曰明都”三字。

    訛,是變化的意思。

    星火,是東方蒼龍七宿中大火心星。

    因,是因春之析。

    希,是少。

    革,是更易。

    這一節,是命官專管夏時的事。

    帝堯重命羲叔,使他居于南方交趾之地。

    其官次之名,叫做明都。

    凡夏月時物長盛,談變化的事,都均次其先後之宜,授與有司。

    當夏至日午時,敬以伺日,記那日影的長短。

    又必考于日,夏至晝間,果六十刻為最長否;考之于星,大火心宿,夏至初昏果見于正南否。

    這兩件相合了,可見仲夏得正陽之氣矣。

    又驗之于民,春時已是分散居住了,此時天氣愈熱,越發分散居住。

    又驗之于物,那鳥獸的毛,都希疏變易,亦以氣愈熱故也。

    以上都是考驗曆書上夏月的節候,惟恐有差也。

     【原文】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

    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

     【直解】和仲,是官名。

    餞,是送。

    西成,是秋間談成就的事。

    虛,是北方玄武七宿中之虛星。

    夷,是平。

    毨,是鮮好。

    這一節,是命官專管秋時的事。

    帝堯分命和仲,使他居于西極之地。

    其官次之名,叫做昧谷。

    于秋分将入之日,以敬禮而餞送之,記那日影的尺寸。

    凡秋月物之時,所當成就的事,都均平而秩序之,頒布以授于民。

    又必考之秋分夜間的晷度,果是五十刻與晝相停否;考之秋分初昏之時,果是虛星适當午位否。

    這兩件相合,可見仲秋為陰氣之中矣。

    又驗之于民,先是夏間民皆苦于炎熱,到此時則暑退而人氣舒平。

    又驗之于物,鳥獸到這時節,毛羽也都更生一番,潤澤鮮好。

    以上都是考驗曆書上秋月的節候,惟恐有差也。

     【原文】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

    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氄毛。

     【直解】和叔,是官名。

    在字,解做察字。

    朔易,是冬間談改易的事。

    昴,是西方白虎七宿中之昴星。

    隩,是室中深奧的去處。

    氄毛,是耎毳細毛。

    這一節,是命官專管冬時的事。

    帝堯又重命和叔,使他居北方之地。

    其官次之,名叫做幽都。

    凡冬月歲功臣已畢,所當變舊為新的事,都均平而審察之,以授與有司。

    又必考之于日,冬至晝間果是四十刻為最短否;考之于星,冬至初昏果是昴宿見于正南否。

    這兩件相合,可見仲冬得正陰之氣矣。

    又驗之于民,此時天氣寒冱,都聚居于深室之内。

    又驗之于物,那鳥獸每,都生出耎毳細毛,以自溫适,亦以氣寒故也。

    以上都是考驗那曆書上冬月的節候,惟恐有差也。

    夫帝堯既總命羲和造曆,又分命四臣考驗。

    敬天勤民之心,可謂切矣。

    然其大要,曰寅賓、曰寅餞、曰敬緻,其為欽若之心則一也;曰平秩、曰平在,其為敬授之心則一也。

    何莫而不本于一欽之所運用哉!觀堯典者,求其心法可也。

     【原文】帝曰:“咨!汝羲暨和。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允厘百工,庶績鹹熙。

    ” 【直解】咨,是嗟歎。

    期,是天運一周。

    厘,是治。

    工,是官。

    庶績,是衆功。

    熙,是廣。

    帝堯既命羲和造曆,分時考驗,至此又告之說道:“嗟!汝羲氏及和氏,既受命造曆,當知置閏之法。

    蓋每歲有十二月,每月有三十日,是三百六十日者,一歲之當數也。

    使氣朔皆合此數,何消置閏。

    但天運一周,與日相會,而二十四氣完備,叫做一期。

    這一期之數,凡三百又六旬又六日,以一歲三百六十的常數較之,多五日有零了,是為氣盈。

    盈者,言有餘也。

    又月與日會,每不彀三十日,一歲有六個月小盡。

    以一歲三百六十日的常數較之,又少五日有零,是為朔虛。

    虛者,言不足也。

    合氣盈朔虛兩項之數,每歲常餘出十日,至三歲共餘出三十日,若不設個閏月以歸其餘,則這餘日又占過一月,歲歲那移,久而愈差矣。

    所以必須以此餘日,置為閏月,三歲一閏,五歲再閏,十九歲七閏,使盈虛消息,氣朔分齊,然後春夏秋冬四時之節候不差,而歲功以成也。

    造曆既成,頒行天下。

    以信治百官,使百官每有所遵守。

    凡春而東作,夏而南訛,秋而西成,冬而朔易,以至慶賞刑威等事,莫不以時舉行,而衆功自然熙廣矣。

    ” 【原文】帝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