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關燈
哲學史知識太少,大多數聽衆都未能理解他們的學說的意義。

    要理解一個哲學,必須首先了解它所贊成的、所反對的各種傳統,否則就不可能理解它。

    所以這兩位哲學家,接受者雖繁,理解者蓋寡。

    可是,他們的訪問中國,畢竟使當時的學生大都打開了新的知識眼界。

    就這方面說,他們的逗留實在有很大的文化教育價值。

     在第二十一章 我曾說,中國的佛學,與在中國的佛學,是有區别的;又說佛學對中國哲學的貢獻是宇宙的心的概念。

    西方哲學的傳入,也有類似的情況。

    例如,随着杜威和羅素的訪問之後,也有許多其他的哲學系統,此一時或彼一時,在中國風行。

    可是,至今它們的全部幾乎都不過是在中國的西方哲學。

    還沒有一個變成中國精神發展的組成部分,像禅宗那樣。

     就我所能看出的而論,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的永久性貢獻,是邏輯分析方法。

    在第二十一章 我曾說,佛家和道家都用負的方法。

    邏輯分析方法正和這種負的方法相反,所以可以叫做正的方法。

    負的方法,試圖消除區别,告訴我們它的對象不是什麼;正的方法,則試圖作出區别,告訴我們它的對象是什麼。

    對于中國人來說,傳入佛家的負的方法,并無關緊要,因為道家早已有負的方法,當然佛家的确實加強了它。

    可是,正的方法的傳入,就真正是極其重要的大事了。

    它給予中國人一個新的思想方法,使其整個思想為之一變。

    但是在下一章 我們就會看到,它沒有取代負的方法,隻是補充了負的方法。

     重要的是這個方法,不是西方哲學的現成的結論。

    中國有個故事,說是有個人遇見一位神仙,神仙問他需要什麼東西。

    他說他需要金子。

    神仙用手指頭點了幾塊石頭,石頭立即變成金子。

    神仙叫他拿去,但是他不拿。

    神仙問;"你還要什麼呢?"他答道:"我要你的手指頭。

    "邏輯分析法就是西方哲學家的手指頭,中國人要的是手指頭。

     正由于這個原故,所以西方的哲學研究雖有那麼多不同的門類,而第一個吸引中國人的注意力的是邏輯。

    甚至在嚴複翻譯穆勒《名學》以前,明代的李之藻(1630年卒)早已同耶教神父合譯了一部中世紀講亞力士多德邏輯的教科書。

    他譯的書,名叫《名理探》。

    在第十九章 已經說過,"名理"就是辯名析理。

    嚴複将邏輯譯為"名學"。

    在第八章 已經說過,名家哲學的本質,以公孫龍為代表,也正是辯名析理。

    但是在第八章 我已經指出,名家哲學與邏輯并不完全相同。

    可是有相似之處,所以中國人當初一聽說西方的邏輯,就馬上注意到這個相似之處,将它與中國自己的名家聯系起來。

     到現在為止,西方哲學傳入後最豐富的成果,是複興了對中國哲學包括佛學的研究。

    這句話并沒有什麼矛盾的地方。

    一個人遇到了不熟悉的新觀念,就一定轉向熟悉的觀念尋求例證、比較和互相印證,這是最自然不過的。

    當他轉向熟悉的觀念,由于已經用邏輯分析法武裝起來,他就一定要分析這些觀念,這也是最自然不過的。

    本章一開始就講到,對于儒家以外的古代各家的研究,清代漢學家已經鋪了道路。

    漢學家對古代文獻的解釋,主要是考據的,語文學的,不是哲學的。

    但是這确實是十分需要的,有了這一步,然後才能應用邏輯分析方法,分析中國古代思想中各家的哲學觀念。

     由于邏輯是西方哲學中引起中國人注意的第一個方面,所以很自然的是,在中國古代各家中,名家也是近些年來第一個得到詳綱研究的一家。

    胡适博士《先秦名學史》一書,自1922年初版以來。

    一直是此項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

    其他學者如梁啟超(1873一1930年),也對于名家及别家的研究有很多貢獻。

     用邏輯分析方法解釋和分析古代的觀念,形成了時代精神的特征,直到1937年中日戰争爆發。

    甚至基督教會也未能避開這種精神的影響。

    為什麼在中國的許多教會把中國的哲學原著和研究中國哲學的書譯成了西方文字,卻很少把西方的哲學原著和研究西方哲學的書譯成中國文字,大概就是這個原故。

    因此在哲學領域,他們好像是在做一種可以稱之為倒轉形式的傳教工作。

    倒轉的傳教工作是可能有的。

    正如倒轉的租借互換是可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