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講完了中國哲學全部的演變和發展之後,讀者可能要問這樣的問題:當代的中國哲學,特别是戰争時期的中國哲學,是什麼樣子呢?中國哲學對于未來的世界的哲學,将有什麼貢獻呢?事實上,我經常被人詢問這些問題,而且感到有點為難,因為提問的人要問某種哲學,而他對這種哲學所代表的、所反對的各種傳統并不熟悉,那是很難向他解釋清楚的。
現在就好了,讀者對于中國哲學的各種傳統已經有所了解了,我打算繼續講前一章 所講的故事,來回答這些問題。
哲學家和哲學史家 這麼辦的時候,我想隻限于我自己的故事,這完全不是因為我認為這是唯一值得一講的故事,而是因為這是我最了解的故事,也許可以作為一種例證。
我想,這樣做,比隻寫出一連串的名字和什麼"論",不加任何充分的解釋,結果毫無印象的走過場,要好得多。
隻說某個哲學家是什麼"論者",再不多說了,就會造成誤解而不是了解。
我自己的大《中國哲學史》,下卷于一九三四年出版,在中日戰争爆發之前三年;其上卷由布德博士譯成英文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在北平出版,戰争已經開始了三個月;這部書正是我在前一章 結尾提到的那種精神的表現。
我在這部著作裡利用了漢學家研究古代哲學家著作的成果,同時應用邏輯分析方法弄清楚這些哲學家的觀念。
從曆史家的觀點看,應用這種方法有其限度,因為古代哲學家的觀念,其原有形式,不可能像現代解釋者所表述的那樣清楚。
哲學史的作用是告訴我們,哲學家的字句,這些人自己在過去實際上是意指什麼,而不是我們現在認為應當意指什麼。
在《中國哲學史》中,我盡量使邏輯分析方法的應用保持在适當限度裡。
可是從純哲學家的觀點看,弄清楚過去哲學家的觀念,把他們的理論推到邏輯的結論,以便看出這些理論是正确還是謬誤,這确實比僅僅尋出他們自己認為這些觀念和理論的意思是什麼,要有趣得多,重要得多。
這樣做就有一個從舊到新的發展過程,這個發展是上述時代精神的另一個階段。
可是這樣的工作,就再也不是一個曆史家的陳述性工作,而是一個哲學家的創造性工作了。
我與王國維有同感,就是說,我不願隻做一個哲學史家。
所以寫完了我的《中國哲學史》以後,我立即準備做新的工作。
但是正在這個關頭,戰争就于一九三七年夏天爆發了。
戰時的哲學著作 在戰前,北京大學哲學系(我在此畢業),清華大學哲學系(我在此任教),被認為是國内最強的。
它們各有自己的傳統和重點。
北大哲學系的傳統和重點是曆史研究,其哲學傾向是觀念論,用西方哲學的名詞說是康德派、黑格爾派,用中國哲學的名詞說是陸王。
相反,清華哲學系的傳統和重點是用邏輯分析方法研究哲學問題,其哲學傾向是實在論,用西方哲學的名詞說是柏拉圖派(因為新實在論哲學是柏拉圖式的),用中國哲學的名詞說是程朱。
北大、清華都設在北平(前名北京),戰争爆發後遷往西南,在那裡與第三所大學,天津的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度過了整個戰争時期。
兩個哲學系聯合起來,陣容是罕見的,驚人的,擁有九位教授,代表着中西哲學的一切重要學派。
最初,聯大曾設在湖南省的長沙,我們哲學系和文、法學院其他各系設在衡山,即著名的南嶽。
我們在衡山隻住了大約四個月,一九三八年春遷往昆明,最西南的邊陲。
在衡山隻有短短的幾月,精神上卻深受激勵。
其時,正處于我們曆史上最大的民族災難時期;其地,則是懷讓磨磚作鏡(見本書第二十二章 ),朱熹會友論學之處。
我們正遭受着與晉人南渡、宋人南渡相似的命運。
可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神奇的環境:這麼多的哲學家、著作家和學者都住在一棟樓裡。
遭逢世變,投止名山,荟萃斯文:如此天地人三合,使這一段生活格外地激動人心,令入神往。
在這短短的幾個月,我自己和我的同事湯用彤教授、金嶽霖教授,把在此以前開始寫的著作寫完了。
湯先生的書是《中國佛教史》第一部分。
金先生的書是《論道》。
我的書是《新理學》。
金先生和我有許多看法相同,但是我的書是程朱理學的發展,而他的書則是獨立研究形上學問題的成果。
後來在昆明我又寫了一系列的其他的書:《新事論》,又名《中國到自由之路》;《新原人》;《新原道》,又名《中國哲學之精神》(已由牛津大學的休士先生譯成英文在倫敦出版);《新知言》(各書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往下我試将各書要點略述一二,作為舉例,以見當代中國哲學的一個趨勢;這樣做的時候,也許可以從側面透露出,中國哲學對未來的哲學會有什麼貢獻。
哲學的推理,更精确地說,形上學的推理,其出發點是經驗中有某種事物。
這某種事物,也許是一種感覺,一種感情,或别的什麼。
從"有某種事物"這句話演繹出《新理
現在就好了,讀者對于中國哲學的各種傳統已經有所了解了,我打算繼續講前一章 所講的故事,來回答這些問題。
哲學家和哲學史家 這麼辦的時候,我想隻限于我自己的故事,這完全不是因為我認為這是唯一值得一講的故事,而是因為這是我最了解的故事,也許可以作為一種例證。
我想,這樣做,比隻寫出一連串的名字和什麼"論",不加任何充分的解釋,結果毫無印象的走過場,要好得多。
隻說某個哲學家是什麼"論者",再不多說了,就會造成誤解而不是了解。
我自己的大《中國哲學史》,下卷于一九三四年出版,在中日戰争爆發之前三年;其上卷由布德博士譯成英文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在北平出版,戰争已經開始了三個月;這部書正是我在前一章 結尾提到的那種精神的表現。
我在這部著作裡利用了漢學家研究古代哲學家著作的成果,同時應用邏輯分析方法弄清楚這些哲學家的觀念。
從曆史家的觀點看,應用這種方法有其限度,因為古代哲學家的觀念,其原有形式,不可能像現代解釋者所表述的那樣清楚。
哲學史的作用是告訴我們,哲學家的字句,這些人自己在過去實際上是意指什麼,而不是我們現在認為應當意指什麼。
在《中國哲學史》中,我盡量使邏輯分析方法的應用保持在适當限度裡。
可是從純哲學家的觀點看,弄清楚過去哲學家的觀念,把他們的理論推到邏輯的結論,以便看出這些理論是正确還是謬誤,這确實比僅僅尋出他們自己認為這些觀念和理論的意思是什麼,要有趣得多,重要得多。
這樣做就有一個從舊到新的發展過程,這個發展是上述時代精神的另一個階段。
可是這樣的工作,就再也不是一個曆史家的陳述性工作,而是一個哲學家的創造性工作了。
我與王國維有同感,就是說,我不願隻做一個哲學史家。
所以寫完了我的《中國哲學史》以後,我立即準備做新的工作。
但是正在這個關頭,戰争就于一九三七年夏天爆發了。
戰時的哲學著作 在戰前,北京大學哲學系(我在此畢業),清華大學哲學系(我在此任教),被認為是國内最強的。
它們各有自己的傳統和重點。
北大哲學系的傳統和重點是曆史研究,其哲學傾向是觀念論,用西方哲學的名詞說是康德派、黑格爾派,用中國哲學的名詞說是陸王。
相反,清華哲學系的傳統和重點是用邏輯分析方法研究哲學問題,其哲學傾向是實在論,用西方哲學的名詞說是柏拉圖派(因為新實在論哲學是柏拉圖式的),用中國哲學的名詞說是程朱。
北大、清華都設在北平(前名北京),戰争爆發後遷往西南,在那裡與第三所大學,天津的南開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度過了整個戰争時期。
兩個哲學系聯合起來,陣容是罕見的,驚人的,擁有九位教授,代表着中西哲學的一切重要學派。
最初,聯大曾設在湖南省的長沙,我們哲學系和文、法學院其他各系設在衡山,即著名的南嶽。
我們在衡山隻住了大約四個月,一九三八年春遷往昆明,最西南的邊陲。
在衡山隻有短短的幾月,精神上卻深受激勵。
其時,正處于我們曆史上最大的民族災難時期;其地,則是懷讓磨磚作鏡(見本書第二十二章 ),朱熹會友論學之處。
我們正遭受着與晉人南渡、宋人南渡相似的命運。
可是我們生活在一個神奇的環境:這麼多的哲學家、著作家和學者都住在一棟樓裡。
遭逢世變,投止名山,荟萃斯文:如此天地人三合,使這一段生活格外地激動人心,令入神往。
在這短短的幾個月,我自己和我的同事湯用彤教授、金嶽霖教授,把在此以前開始寫的著作寫完了。
湯先生的書是《中國佛教史》第一部分。
金先生的書是《論道》。
我的書是《新理學》。
金先生和我有許多看法相同,但是我的書是程朱理學的發展,而他的書則是獨立研究形上學問題的成果。
後來在昆明我又寫了一系列的其他的書:《新事論》,又名《中國到自由之路》;《新原人》;《新原道》,又名《中國哲學之精神》(已由牛津大學的休士先生譯成英文在倫敦出版);《新知言》(各書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往下我試将各書要點略述一二,作為舉例,以見當代中國哲學的一個趨勢;這樣做的時候,也許可以從側面透露出,中國哲學對未來的哲學會有什麼貢獻。
哲學的推理,更精确地說,形上學的推理,其出發點是經驗中有某種事物。
這某種事物,也許是一種感覺,一種感情,或别的什麼。
從"有某種事物"這句話演繹出《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