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關燈
小
中
大
事實的本身就像中國經典的本身一樣地有價值。
但是嚴譯的書目,表明嚴複介紹西方的哲學很少。
其中真正與哲學有關的隻有耶方斯《名學淺說》與穆勒《名學》,前者隻是原著摘要,後者還沒有譯完。
嚴複推崇斯賓塞的《天人會通論》,說:"歐洲自有生民以來無此作也"(《天演倫》導言一,按語)可見他的西方哲學知識是很有限的。
與嚴複同時有另外一位學者,在哲學方面理解比較透徹,見解比較深刻,可是是在他放棄哲學研究之後,他才聞名于世。
他是王國維(1877一1927年)。
他是當代最大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和著作家之一。
他在三十歲以前,已經研究了叔本華和康德。
在這方面與嚴複不同,嚴複研究的幾乎隻是英國思想家。
但是到了三十歲,王國維放棄了哲學研究,其原因具見于他的《自序》。
他在這篇文章中說: "餘疲于哲學有日矣。
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
餘知真理,而餘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此吾人所酷嗜也。
然求其可信者,則甯在知識論上之實證論、倫理學上之快樂論與美學上之經驗論。
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于文學,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靜安文集續編·自序二》) 他還說,如斯賓塞在英國,馮特在德國,這些人都不過是二流的哲學家,他們的哲學都不過是調和科學或調和前人系統的産物。
當時他所知道的其他哲學家都不過是哲學史家。
他說他若繼續研究下去。
可能成為一個很成功的哲學史家。
他說:"然為哲學家則不能,為哲學史[家]則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學之一原因也。
"同上) 我大段地引王國維的話,因為從這些引文來看,我認為他對西方哲學深有所見。
用中國的成語來說,他深知其中甘苦。
但是整個說來,在本世紀初,真懂西方哲學的人是極少的。
我自己在上海讀中國公學的時候,有一門初等邏輯課程,當時在上海沒有人能教這個課程。
最後找到了一位教師,他要我們各買一本耶方斯的邏輯讀本的原本,用它作教科書。
他用英文教師教學生讀英文課本的辦法。
教我們讀這本書。
講到論判斷的一課時。
他叫起我拼拼judgment這個詞,為的是考考我是不是在g與m中間插進一個e! 過了不久,另一位老師來教我們,他倒是有意識地努力把這門課上成真正的邏輯課。
耶方斯的書後面有許多練習,這位老師也不要求我們做,可是我自己仍然在自動地做。
碰到有個習題我不懂,我就在課後請求這位老師講解。
他同我讨論了半個小時,還是不能解決,他最後說:"讓我再想想,下次來了告訴你。
"他再也沒有來,我為此深感抱歉,我實在不是有意難為他。
北京大學當時是中國唯一的國立大學,計劃設三個哲學門:中國哲學門,西洋哲學門,印度哲學門。
門,相當于後來的系。
但是當時實際設立的,隻有一個哲學門,即中國哲學門。
在1915年宣布成立西洋哲學門,聘了一位教授,是在德國學哲學的,當然可以教這方面的課程。
我于是在這一年到北京,考進了這個門,但是使我沮喪的是,這位教授剛剛要教我們,卻去世了。
因此我隻有進中國哲學門學習。
中國哲學門有許多教授,這些學者有的是古文學派,有的是今文學派,有的信程朱,有的信陸王。
其中有一位,信奉陸王,教我們的中國哲學史,是兩年的課程,每周四小時。
他從堯舜講起,講到第一學期末,還隻講到周公,就是說,離孔子還有五百年。
我們問他,按這個進度,這門課什麼時候才能講完。
他回答說:"唔,研究哲學,無所謂完不完。
若要它完,我一句話就能完;不要它完,就永遠不會完。
" 西方哲學的傳入 1919年邀請約翰·杜威和柏特蘭.羅素來北京大學和其他地方講學。
他們是到中國來的第一批西方哲學家,中國人從他們的講演第一次聽到西方哲學的可靠說明。
但是他們所講的大都是他們自己的哲學。
這就給聽衆一種印象:傳統的哲學系統已經一概廢棄了。
由于西方
但是嚴譯的書目,表明嚴複介紹西方的哲學很少。
其中真正與哲學有關的隻有耶方斯《名學淺說》與穆勒《名學》,前者隻是原著摘要,後者還沒有譯完。
嚴複推崇斯賓塞的《天人會通論》,說:"歐洲自有生民以來無此作也"(《天演倫》導言一,按語)可見他的西方哲學知識是很有限的。
與嚴複同時有另外一位學者,在哲學方面理解比較透徹,見解比較深刻,可是是在他放棄哲學研究之後,他才聞名于世。
他是王國維(1877一1927年)。
他是當代最大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和著作家之一。
他在三十歲以前,已經研究了叔本華和康德。
在這方面與嚴複不同,嚴複研究的幾乎隻是英國思想家。
但是到了三十歲,王國維放棄了哲學研究,其原因具見于他的《自序》。
他在這篇文章中說: "餘疲于哲學有日矣。
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
餘知真理,而餘又愛其謬誤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此吾人所酷嗜也。
然求其可信者,則甯在知識論上之實證論、倫理學上之快樂論與美學上之經驗論。
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于文學,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靜安文集續編·自序二》) 他還說,如斯賓塞在英國,馮特在德國,這些人都不過是二流的哲學家,他們的哲學都不過是調和科學或調和前人系統的産物。
當時他所知道的其他哲學家都不過是哲學史家。
他說他若繼續研究下去。
可能成為一個很成功的哲學史家。
他說:"然為哲學家則不能,為哲學史[家]則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學之一原因也。
"同上) 我大段地引王國維的話,因為從這些引文來看,我認為他對西方哲學深有所見。
用中國的成語來說,他深知其中甘苦。
但是整個說來,在本世紀初,真懂西方哲學的人是極少的。
我自己在上海讀中國公學的時候,有一門初等邏輯課程,當時在上海沒有人能教這個課程。
最後找到了一位教師,他要我們各買一本耶方斯的邏輯讀本的原本,用它作教科書。
他用英文教師教學生讀英文課本的辦法。
教我們讀這本書。
講到論判斷的一課時。
他叫起我拼拼judgment這個詞,為的是考考我是不是在g與m中間插進一個e! 過了不久,另一位老師來教我們,他倒是有意識地努力把這門課上成真正的邏輯課。
耶方斯的書後面有許多練習,這位老師也不要求我們做,可是我自己仍然在自動地做。
碰到有個習題我不懂,我就在課後請求這位老師講解。
他同我讨論了半個小時,還是不能解決,他最後說:"讓我再想想,下次來了告訴你。
"他再也沒有來,我為此深感抱歉,我實在不是有意難為他。
北京大學當時是中國唯一的國立大學,計劃設三個哲學門:中國哲學門,西洋哲學門,印度哲學門。
門,相當于後來的系。
但是當時實際設立的,隻有一個哲學門,即中國哲學門。
在1915年宣布成立西洋哲學門,聘了一位教授,是在德國學哲學的,當然可以教這方面的課程。
我于是在這一年到北京,考進了這個門,但是使我沮喪的是,這位教授剛剛要教我們,卻去世了。
因此我隻有進中國哲學門學習。
中國哲學門有許多教授,這些學者有的是古文學派,有的是今文學派,有的信程朱,有的信陸王。
其中有一位,信奉陸王,教我們的中國哲學史,是兩年的課程,每周四小時。
他從堯舜講起,講到第一學期末,還隻講到周公,就是說,離孔子還有五百年。
我們問他,按這個進度,這門課什麼時候才能講完。
他回答說:"唔,研究哲學,無所謂完不完。
若要它完,我一句話就能完;不要它完,就永遠不會完。
" 西方哲學的傳入 1919年邀請約翰·杜威和柏特蘭.羅素來北京大學和其他地方講學。
他們是到中國來的第一批西方哲學家,中國人從他們的講演第一次聽到西方哲學的可靠說明。
但是他們所講的大都是他們自己的哲學。
這就給聽衆一種印象:傳統的哲學系統已經一概廢棄了。
由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