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關燈
小
中
大
的時候,已經讀過他關于孔子的奇談怪論。
康有為的說法比董仲舒更有過之。
我們已經看到,在《春秋》中,更在漢儒的注釋中,以及在《禮記》中,有所謂"三世說",即世界的進步經過三個時期或階段。
康有為複活了此說。
加以解釋說:"孔子生當據亂之世。
今者大地既通,歐美大變,蓋進至升平之世矣。
異日大地大小遠近如一,國土既盡,種類不分,風化齊同,則如一而太平矣。
孔子已預知之。
"這些話是他在1902年在《論語注》卷二中寫的。
康有為是著名的戊戌變法的領袖。
變法隻持續了百日,結果是他自己逃亡海外,他的幾位同事被殺,滿清政府的政治反動變本加厲。
按他的意見,他所主張的并不是采用西方新文化,而是實行中國古代孔子的真正教義。
他寫了許多儒家經典的注釋,注入他自己的新思想。
除了這些,他還在1884年寫了一部《大同書》,其中描繪了一個具體的烏托邦,根據孔教的設計,将在人類進步的第三階段實現。
這部書雖然大膽,革命,足以使最能空想的著作家瞠目結舌,可是康有為自己卻遠遠不是空想家。
他斷言他的綱領,不到人類文明的最高和最後階段,決不可以付諸實施。
至于當前實施的政治綱領,他堅決主張,隻能是君主立憲。
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他最初被保守派痛恨,因為他太激進了;後來又被激進派痛恨,因為他太保守了。
但是二十世紀不是宗教的世紀,随着基督教的傳入中國,也一起傳入了或附帶傳入了現代科學,它是與宗教對立的。
因而基督教本身的影響在中國受到了限制,而孔教運動也就夭折。
可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之後,1915年起草民國的第一部憲法時,有一個康有為的信徒要求在憲法上規定民國以儒教為國教。
對于這一點展開了激烈的争論,最後達成妥協,在憲法上規定中華民國采用儒教,不是作為國家的宗教,隻是作為道德訓練的基本原則。
這部憲法從未實施,從此再也沒有聽說按康有為那種意思以儒教為宗教的話了。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戊戌年即1898年,康有為和他的同志們對于西方哲學,如果不是毫無所知,也是知之極少。
譚嗣同(1865一1898年)在變法運動失改的壯烈殉難,作為思想家他比康有為本人深透多了。
他寫了一部《仁學》,将現代化學、物理學的一些概念引入了新儒家。
他在這部書的開端,列舉了一些書,說明要讀《仁學》必須先讀這些書。
在這個書目中,有關西方思想的書,他隻提到《新約》"及算學、格緻、社會學之書"。
事實很明顯,當時的人簡直不知道西方的哲學,他們所有的西方文化知識,除了機器和戰艦,就基本上限于自然科學和基督教義了。
西方思想的傳入 在本世紀初,關于西方思想的最大權威是嚴複(1853一1920年)。
他早年被滿清政府派到英國學海軍,在那裡也讀了一些當時流行的人文學科的書。
回國以後,譯出了以下著作: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原富》,斯賓塞《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群己權界論》、《名學》(前半部),甄克斯《社會通诠》,孟德斯鴻《法意》,以及耶方斯《名學淺說》(編譯)。
嚴複是在中日甲午戰争(1894-1895年)之後,開始翻譯這些著作的。
此後他就非常出名,他的譯本廣泛傳誦。
嚴複譯的書為什麼風行全國,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甲午戰争中國敗于日本,又接連遭到西方的侵略;喪權辱國,這些事件震破了中國人相信自己的古老文明的優越感,使之産生了解西方思想的願望。
在此以前,中國人幻想,西方人不過在自然科學、機器、槍炮、戰艦方面高明一點,拿不出什麼精神的東西來。
第二個原因是嚴複在其譯文中寫了許多按語,将原文的一些概念與中國哲學的概念作比較,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
這種做法,很像"格義",即類比解釋,我們在第二十章 講到過。
第三個原因是,在嚴複的譯文中,斯賓塞、穆勒等人的現代英文卻變成了最典雅的古文,讀起來就像是讀《墨子》、《荀子》一樣。
中國人有個傳統是敬重好文章,嚴複那時候的人更有這樣的迷信,就是任何思想,隻要能用古文表達出來,這個
康有為的說法比董仲舒更有過之。
我們已經看到,在《春秋》中,更在漢儒的注釋中,以及在《禮記》中,有所謂"三世說",即世界的進步經過三個時期或階段。
康有為複活了此說。
加以解釋說:"孔子生當據亂之世。
今者大地既通,歐美大變,蓋進至升平之世矣。
異日大地大小遠近如一,國土既盡,種類不分,風化齊同,則如一而太平矣。
孔子已預知之。
"這些話是他在1902年在《論語注》卷二中寫的。
康有為是著名的戊戌變法的領袖。
變法隻持續了百日,結果是他自己逃亡海外,他的幾位同事被殺,滿清政府的政治反動變本加厲。
按他的意見,他所主張的并不是采用西方新文化,而是實行中國古代孔子的真正教義。
他寫了許多儒家經典的注釋,注入他自己的新思想。
除了這些,他還在1884年寫了一部《大同書》,其中描繪了一個具體的烏托邦,根據孔教的設計,将在人類進步的第三階段實現。
這部書雖然大膽,革命,足以使最能空想的著作家瞠目結舌,可是康有為自己卻遠遠不是空想家。
他斷言他的綱領,不到人類文明的最高和最後階段,決不可以付諸實施。
至于當前實施的政治綱領,他堅決主張,隻能是君主立憲。
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他最初被保守派痛恨,因為他太激進了;後來又被激進派痛恨,因為他太保守了。
但是二十世紀不是宗教的世紀,随着基督教的傳入中國,也一起傳入了或附帶傳入了現代科學,它是與宗教對立的。
因而基督教本身的影響在中國受到了限制,而孔教運動也就夭折。
可是,推翻清朝建立民國之後,1915年起草民國的第一部憲法時,有一個康有為的信徒要求在憲法上規定民國以儒教為國教。
對于這一點展開了激烈的争論,最後達成妥協,在憲法上規定中華民國采用儒教,不是作為國家的宗教,隻是作為道德訓練的基本原則。
這部憲法從未實施,從此再也沒有聽說按康有為那種意思以儒教為宗教的話了。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戊戌年即1898年,康有為和他的同志們對于西方哲學,如果不是毫無所知,也是知之極少。
譚嗣同(1865一1898年)在變法運動失改的壯烈殉難,作為思想家他比康有為本人深透多了。
他寫了一部《仁學》,将現代化學、物理學的一些概念引入了新儒家。
他在這部書的開端,列舉了一些書,說明要讀《仁學》必須先讀這些書。
在這個書目中,有關西方思想的書,他隻提到《新約》"及算學、格緻、社會學之書"。
事實很明顯,當時的人簡直不知道西方的哲學,他們所有的西方文化知識,除了機器和戰艦,就基本上限于自然科學和基督教義了。
西方思想的傳入 在本世紀初,關于西方思想的最大權威是嚴複(1853一1920年)。
他早年被滿清政府派到英國學海軍,在那裡也讀了一些當時流行的人文學科的書。
回國以後,譯出了以下著作:赫胥黎《天演論》、亞當·斯密《原富》,斯賓塞《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群己權界論》、《名學》(前半部),甄克斯《社會通诠》,孟德斯鴻《法意》,以及耶方斯《名學淺說》(編譯)。
嚴複是在中日甲午戰争(1894-1895年)之後,開始翻譯這些著作的。
此後他就非常出名,他的譯本廣泛傳誦。
嚴複譯的書為什麼風行全國,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甲午戰争中國敗于日本,又接連遭到西方的侵略;喪權辱國,這些事件震破了中國人相信自己的古老文明的優越感,使之産生了解西方思想的願望。
在此以前,中國人幻想,西方人不過在自然科學、機器、槍炮、戰艦方面高明一點,拿不出什麼精神的東西來。
第二個原因是嚴複在其譯文中寫了許多按語,将原文的一些概念與中國哲學的概念作比較,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
這種做法,很像"格義",即類比解釋,我們在第二十章 講到過。
第三個原因是,在嚴複的譯文中,斯賓塞、穆勒等人的現代英文卻變成了最典雅的古文,讀起來就像是讀《墨子》、《荀子》一樣。
中國人有個傳統是敬重好文章,嚴複那時候的人更有這樣的迷信,就是任何思想,隻要能用古文表達出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