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關燈


    從我們現在的觀點看,它實際上是對古代文獻進行哲學的解釋與進行文字的解釋的論争。

    文字的解釋,着重在它相信的文獻原有的意思;哲學的解釋,着重在它相信的文獻應有的意思。

     由于漢學家着重古代文獻的文字解釋,他們在校勘、考證、語文學等領域作出了驚人的成績。

    他們的曆史、語文學和其他研究,的确是清代文化最大的獨特的成就。

     在哲學上,漢學家的貢獻微不足道;但是在文化上,他們确實大大打開了當時人們的眼界,看到了中國古代文獻的廣闊成就。

    在明代,絕大多數讀書人,在新儒家的影響下,隻需要應付科舉考試的知識、全部精力都耗在"四書"上。

    其結果,對另外的文獻,他們簡直毫無所知。

    到了清儒緻力于古代文獻文字整理工作,他們就不可能僅僅限于儒家經典了。

    當然,他們首先從事的還是儒家經典,但是這方面的工作做完以後,他們就開始研究正統儒家以外各家的古代文獻,如《墨子》、《荀子》、《韓非子》。

    這些書都是長期被人忽視的。

    他們的工作是改正羼入原文的許多訛誤,解釋詞語的古代用法。

    正是由于他們的勞動,這些文獻現在才比以前,例如明代,好讀得多了。

    他們的工作,在複興對于這些哲學家進行哲學研究的興趣方面,的确大有幫助。

    這種哲學研究,是近幾十年在西方哲學傳入的刺戟下進行的。

    我們現在就要轉入這個主題。

     孔教運動 載梁義之國乃改炎宋興受周禅十八傳南北混遼于金皆稱帝太祖興國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閹 在這裡不必詳細考察中國人最初接觸西方文化時所采取的态度。

    這裡隻說,到明朝後期,即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許多中國學者已經對當時耶教傳教士傳入的數學、天文學深有印象。

    如果歐洲人把中國及周圍地區稱為"遠東",那麼,中國人在與歐洲人接觸的初期就把歐洲稱為遠西,即"泰西"。

    在此以前,中國人已經把印度稱為"西天";當然隻有把印度以西的國家稱為"泰西"了。

    這個稱呼現在已經不用了,但是直到上世紀末還是常用的。

     我在第十六章 說過,在傳統上,中國人與外人即"夷狄"的區别,其意義着重在文化上,不在種族上。

    中國人民族主義意識的發展,曆來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

    中國人作為古老文明的繼承者,在地理上與其他任何同等的文明古國相距遙遠,他們很難理解,與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怎麼會是有文化的人。

    因此。

    不論什麼時候,他們一接觸到不同的文化,總是傾向于蔑視它,拒絕它。

    他們不是把它們當作不同的東西,而徑直是認為它們是低劣的、錯誤的東西。

    就像我們在第十八章 看到的,佛教的傳入刺激了道教的建立,它是在信仰方面作為民族主義的反應而出現的。

    同樣地,西方文化的傳人,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基督教會,也激起了相似的反應。

     剛才提到,在十六、十七世紀,傳教土給予中國人的印象,在其宗教方面,遠不如在其數學、天文學方面。

    但是後來,特别是在十九世紀,随着歐洲的軍事、工業、商業優勢的增長,中國在滿清統治下政治力量卻相應地衰落,中國人這才日益感覺到基督教的動力作用了。

    十九世紀爆發了幾場教會與中國人的嚴重沖突事件之後,為了對抗西方越來越大的沖擊,就正在十九世紀末,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康有為(1858-1927年)發起了本國的孔教運動。

    這個事件決不是偶然的——即使從中國思想内部發展的觀點看——因為已經有漢學家鋪平了道路。

     在第十七、十八章 講過,漢代占統治地位的有兩派儒家:古文學派,今文學派。

    随着清代對漢儒著作研究的複興,古今文學派的舊糾紛也複活了。

    我們已經知道,董仲舒為首的今文學派,相信孔子建立了一個理想的新朝代;後來走得更遠,竟然認為孔子是到人間完成使命的神人,是人類中間的真正的神。

    康有為是清代漢學今文學派的領袖,他在今文學派中找到了充分的材料,足以把儒家建成符合宗教本義的有組織的宗教。

     我們研究董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