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關燈
每個哲學系統都可能被人誤解和濫用,新儒家的兩派也是這樣。

    照朱熹的說法為了了解永恒的理,原則上必須從格物開始,但是這個原則朱熹自己就沒有嚴格執行。

    在他的語錄中,我們看到他的确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進行了某些觀察,但是他的絕大部分時間還是緻力于經典的研究和注釋。

    他不僅相信有永恒的理,而且相信古代聖賢的言論就是這些永恒的理。

    所以他的系統中有權威主義和保守主義成分,這些成分随着程朱學派的傳統繼續發展而日益顯著。

    程朱學派成為國家的官方學說以後,更是大大助長了這種傾向。

     對于新儒家的反動 陸王學派就是反對這種保守主義的革命,在王守仁時期,這種革命運動達到最高潮。

    陸王學派用簡易的方法,訴諸每個人直覺的知識,即良知,也就是各人"本心"内在的光明。

    陸王學派,雖然始終沒有像程朱學派那樣為國家官方承認,卻和程朱學派一樣地有影響。

     但是王守仁的哲學也被人誤解和濫用。

    照王守仁的說法,良知所直接知道的是我們意志或思想的倫理方面。

    它隻能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但是不能告訴我們怎麼做。

    要知道在一定情況下怎麼做我們應該做的事,王守仁說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實際做法。

    可是後來他的門徒發展到似乎相信,良知本身能夠告訴我們一切、包括怎麼做。

    這當然是荒謬的,陸王學派的人也确實吃盡了這種謬論的苦頭。

     在前一章 的結尾,我們已經看到,王守仁用禅宗的辯論方法批評佛家。

    這樣的一種辯論方法,恰恰是最容易被人濫用的。

    有一個諷刺故事,說是有個書生遊覽一個佛寺,受到執事僧人的冷遇。

    有一個大官也來遊覽,卻受到最大的尊敬。

    大官走了以後,書生就問僧人為什麼待遇不同。

    僧人說:"敬是不敬,不敬是敬。

    "書生就照僧人臉上狠狠打了一耳光。

    僧人憤怒地抗議道:"你為什麼打我?"書生說:"打是不打,不打是打。

    "王守仁的時代過後。

    這個故事流傳開來,無疑是批評王學和禅宗的。

     王守仁生活在明朝(1368一1643年),這是一個漢人的皇朝,取代元朝(1280一1367年)的蒙古人皇朝。

    明朝被國内革命和外部侵略所推翻,代之以清朝(1644-1911年),在中國曆史上,這是第二次非漢人統治全國,這一次是滿人。

    可是對于中國文化,滿人比蒙古人百倍同情。

    清朝的前二百年,整個地說,是中國内部和平和繁榮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在某些方面,中國的文化有了重大進展;但是在其他方面,這個時期滋長了文化的和社會的保守主義。

    官方方面,程朱學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為鞏固。

    非官方方面,對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在清朝都發生了重大的反動。

    反對程未陸王的領袖人物,都譴責他們在禅宗和道家影響下,錯誤地解釋了孔子的思想,因而已經喪失了儒家固有的實踐方面。

    有人攻擊說:"朱子道,陸子禅。

    "在某種意義上,這種譴責并不是完全不公正的,這從前兩章就可以看出來。

     可是從哲學的觀點看來,這種譴責完全是不相幹的。

    正如第二十四章 指出的,新儒家是儒家、佛家、道家(通過禅宗)、道教的綜合。

    從中國哲學史的觀點看來,這樣的綜合代表着發展,因此是好事,不是壞事。

     但是在清朝,儒家的正統地位空前加強,誰若說新儒家不是純粹儒家,就等于說新儒家是假的,是錯的。

    的确,在新儒家的反對者看來,新儒家之害甚于佛、道,因為它表面上符合原來的儒家,更容易欺騙人,從而把人們引上邪路。

     由于這個原故,清代的學者們發動了"回到漢代"的運動,意思就是回到漢代學者為先秦經典所作的注釋。

    他們相信,漢代學者生活的時代距孔子不遠,又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因此漢儒對經典的解釋一定比較純粹,比較接近孔子的原意。

    于是,他們研究了浩繁的漢儒注釋,都是新儒家所擯棄的,他們将這種研究稱為"漢學"。

    這個名稱是與新儒家對立的,他們稱新儒家為"宋學",因為新儒家的主要學派興于宋代。

    從十八世紀到本世紀初,清儒中的漢學與宋學之争,是中國思想史上最大的論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