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

關燈
錄》下,《全書》卷三) 用敬 由此可見,王守仁的系統,是遵循周敦頤、程颢、陸九淵等人的系統的路線,但是表述得更有系統,更為精密。

    他将《大學》的綱目安排進他的系統中,安排得如此之好,既足以自信,又足以服人。

     這個系統及其精神修養方法都是簡易的,直接的,這些性質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我們最需要的是首先了解,每人各有本心,本心與宇宙合為一體。

    這個了解,陸九淵稱之為"先立乎其大者",這句話是借用孟子的。

    陸九淵說:"近有議吾者雲;'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無伎倆。

    '吾聞之曰:'誠然。

    "(《象山全集》卷三十四) 第二十四章 已經指出,照新儒家的說法,修養須用敬;但是敬什麼呢?照陸王學派所說,必須"先立乎其大者",然後以敬存之。

    陸王學派批評程朱學派沒有"先立乎其大者",支離破碎地從格物出發。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用敬,也不會在精神修養上有任何效果。

    陸王學派把這種做法比做燒火做飯,鍋内無米。

     可是,對于這一點,程朱學派可能這樣回答:若不從格物做起,怎麼能夠先有所立呢,立什麼呢?如果排除了格物,那麼"先立乎其大者"隻有一法,就是隻靠頓悟。

    程朱學派認為,此法是禅,不是儒。

     在第二十四章 ,我們已經看到,程穎也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與萬物同體,識得此理,然後以誠敬存之。

    用不着另做别的事。

    隻需要自己信得過自己,一往直前。

    陸九淵的口吻也很相似,他說:"激厲奮迅,決破羅網,焚燒荊棘,蕩夷污澤。

    "(《象山全集》卷三十四)這樣做的時候,即使是孔子的權威,也無須尊敬。

    陸九淵說:"學苟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同上)我們清楚地看出,在這方面,陸王學派是禅宗的繼續。

     對佛家的批評 可是,陸王學派和程朱學派都激烈地批評佛學。

    同是批評,兩派仍有不同。

    朱熹說:"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

    但空裡面須有道理始得。

    若隻說道我是個空,而不知有個實的道理,卻做甚用。

    譬如一淵清水,清冷徹底,看來一如無水相似,他便道此淵隻是空的。

    不曾将手去探是冷溫,不知道有水在裡面。

    釋氏之見正如此。

    "(《語類》卷百二十六)又說:"儒者以理為不生不滅,釋氏以神、識為不生不滅。

    "(同上)在朱熹看來,佛家說具體世界是空的,并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具體世界的事物的确是變化的,暫時的。

    但是還有理,理是永恒的,不變的。

    在這個意義上,宇宙并不空。

    佛家不知道,理是真實的,因為理是抽象的;正像有些人看不見淵中的水,因為水是無色的。

     王守仁也批評佛家,但是是從完全不同的觀點來批評。

    他說:"仙家說到虛,聖人豈能虛上加得一毫實?佛家說到無,聖人豈能無上加得一毫有?但仙家說虛,從養生上來;佛家說無,從出離生死苦海上來。

    卻于本體上加卻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虛無的本色了,便于本體有障礙。

    聖人隻是還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思在。

    ……天地萬物,俱在我良知的發用流行中,何嘗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礙?"(《傳習錄》下,《全書》卷三) 他又說:"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

    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

    ……[佛]都是為了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

    如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别。

    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婦的相?"(同上) 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上緻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後人遺子金滿嬴我教子惟 我們若順着這種論證推下去,我們可以說,新儒家比道家、佛家更為一貫地堅持道家、佛家的基本觀念。

    他們比道家還要道家,比佛家還要佛家。

     注: *英文本作TheSchoolofUniversalMind("宇宙的心"學派)。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