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
關燈
小
中
大
uot本來是禅宗術語,但是也成為新儒家陸王學派使用的術語了。
陸九淵引《孟子》的"四端"為答。
楊簡說他兒時己讀此段,但是還是不知道如何是本心。
楊此時任富陽主簿,談話中間還要辦公,斷了一場賣扇子的官司。
事辦完了,又面向陸九淵,再問這個問題。
陸說:"适聞斷扇訟,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本心。
"楊說:"止如斯耶?"陸大聲說:"更何有也!"楊頓悟,乃拜陸為師(見《慈湖遺書》卷十八)。
另有一個故事說,有個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内捉得一賊。
他對賊講一番良知的道理,賊大笑,問他:"請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裡?"當時是熱天,他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還太熱了,為什麼不把褲子也脫掉?"賊猶豫了,說:"這,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 這個故事沒有說,通過談話,這個賊是否發生了頓悟。
但是它和前一個故事,都用的是禅宗教人覺悟的标準的方法。
兩個故事說明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他的本心的表現,通過良知他直接知道是為是,非為非。
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聖人。
為什麼王守仁的門徒慣于說"滿街都是聖人",就是這個原故。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人有作聖人的潛能。
他可能成為實際的聖人,隻要他遵從他的良知的指示而行。
換句話說,他需要做的,是将他的良知付諸實踐,或者用王守仁的術語說,就是"緻良知"。
因此。
"緻良知"就成了王學的中心觀念,王守仁在晚年就隻講這三個字。
"正事"(格物) 《大學》還講了"八條目",是自我的精神修養的八個步驟。
頭兩步是"緻知"、"格物"。
照王守仁的說法,"緻知"就是"緻良知"。
自我的修養,不過是遵從自己的良知而行罷了。
對于"格物"的解釋,王守仁與程頤、朱熹都不相同。
王守仁說:"格者,正也","物者,事也。
"(《大學問》,《全書》卷二十六)他以為,緻良知不能用佛家沉思默慮的方法。
緻良知,必須通過處理普通事務的日常經驗。
他說:"心之所發便是意。
……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傳習錄》上,《全書》卷一)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經确定,良知便直接知之。
我們的良知知某物為是,我們就必須真誠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為非,我們就必須真誠地不做它。
如此正事,就同時緻良知。
除了正事,别無"緻良知"之法。
《大學》為什麼說"緻知在格物",理由就在此。
"八條目"的下兩步是"誠意"、"正心"。
按王守仁的說法,誠意就是正事、緻良知,皆以至誠行之。
如果我們尋找借口,不遵從良知的指示,我們的意就不誠。
這種不誠,與程穎、王守仁所說的"自私用智"是一回事。
意誠則心正;正心也無非是誠意。
其餘四步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照王守仁的說法,修身同樣是緻良知。
因為不緻良知,怎麼能修身呢?在修身之中。
除了緻良知,還有什麼可做呢?緻良知,就必須親民;在親民之中,除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有什麼可做呢?如此,八條目可以最終歸結為一條目,就是緻良知。
什麼是良知?它不過是我們的心的内在光明,宇宙的本有的統一,也就是《大學》所說的"明德"。
所以緻良知也就是明明德。
這樣,全部的《大學》就歸結為一句話:緻良知。
再引用王守仁的一段話:"人心是天淵,無所不赅。
原是一個天,隻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如今念念緻良知,将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一節之知,即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
總是一個本體。
"(《傳習
陸九淵引《孟子》的"四端"為答。
楊簡說他兒時己讀此段,但是還是不知道如何是本心。
楊此時任富陽主簿,談話中間還要辦公,斷了一場賣扇子的官司。
事辦完了,又面向陸九淵,再問這個問題。
陸說:"适聞斷扇訟,是者知其為是,非者知其為非,此即本心。
"楊說:"止如斯耶?"陸大聲說:"更何有也!"楊頓悟,乃拜陸為師(見《慈湖遺書》卷十八)。
另有一個故事說,有個王守仁的門人,夜間在房内捉得一賊。
他對賊講一番良知的道理,賊大笑,問他:"請告訴我,我的良知在哪裡?"當時是熱天,他叫賊脫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說:"還太熱了,為什麼不把褲子也脫掉?"賊猶豫了,說:"這,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賊大喝:"這就是你的良知!" 這個故事沒有說,通過談話,這個賊是否發生了頓悟。
但是它和前一個故事,都用的是禅宗教人覺悟的标準的方法。
兩個故事說明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他的本心的表現,通過良知他直接知道是為是,非為非。
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聖人。
為什麼王守仁的門徒慣于說"滿街都是聖人",就是這個原故。
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人有作聖人的潛能。
他可能成為實際的聖人,隻要他遵從他的良知的指示而行。
換句話說,他需要做的,是将他的良知付諸實踐,或者用王守仁的術語說,就是"緻良知"。
因此。
"緻良知"就成了王學的中心觀念,王守仁在晚年就隻講這三個字。
"正事"(格物) 《大學》還講了"八條目",是自我的精神修養的八個步驟。
頭兩步是"緻知"、"格物"。
照王守仁的說法,"緻知"就是"緻良知"。
自我的修養,不過是遵從自己的良知而行罷了。
對于"格物"的解釋,王守仁與程頤、朱熹都不相同。
王守仁說:"格者,正也","物者,事也。
"(《大學問》,《全書》卷二十六)他以為,緻良知不能用佛家沉思默慮的方法。
緻良知,必須通過處理普通事務的日常經驗。
他說:"心之所發便是意。
……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傳習錄》上,《全書》卷一)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經确定,良知便直接知之。
我們的良知知某物為是,我們就必須真誠地去做它;良知知某物為非,我們就必須真誠地不做它。
如此正事,就同時緻良知。
除了正事,别無"緻良知"之法。
《大學》為什麼說"緻知在格物",理由就在此。
"八條目"的下兩步是"誠意"、"正心"。
按王守仁的說法,誠意就是正事、緻良知,皆以至誠行之。
如果我們尋找借口,不遵從良知的指示,我們的意就不誠。
這種不誠,與程穎、王守仁所說的"自私用智"是一回事。
意誠則心正;正心也無非是誠意。
其餘四步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照王守仁的說法,修身同樣是緻良知。
因為不緻良知,怎麼能修身呢?在修身之中。
除了緻良知,還有什麼可做呢?緻良知,就必須親民;在親民之中,除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有什麼可做呢?如此,八條目可以最終歸結為一條目,就是緻良知。
什麼是良知?它不過是我們的心的内在光明,宇宙的本有的統一,也就是《大學》所說的"明德"。
所以緻良知也就是明明德。
這樣,全部的《大學》就歸結為一句話:緻良知。
再引用王守仁的一段話:"人心是天淵,無所不赅。
原是一個天,隻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如今念念緻良知,将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一節之知,即全體之知;全體之知,即一節之知。
總是一個本體。
"(《傳習